查看原文
其他

初心丨杜润生文革后一招终止高层激烈争论

赵凌 新三届 2018-07-16

原题

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



作者:赵凌

原载《南方周末》2008年12月11日



导读:1981年,时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执笔起草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结束包产到户30年的争论,正式确立其合法性。


1986年时的杜润生(左)


过去30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中国现实影响最大的原创经济理论,而杜润生及麾下的研究组正是这一理论的贡献者。

在北京一条衰败的胡同里,95岁的杜润生双耳失聪,虚弱迟缓,他为改善农民地位付出了一生气力。

1981年,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正在执笔起草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结束了包产到户30年的争论,正式确立其合法性。

在此之前,高层争论激烈异常。一位亲历者回忆,“文革”虽已结束,路线斗争惯性仍在,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调和余地。

在这种势不两立的政治气氛下,杜润生试探性地提出,先在贫困地区试行包产到户,“贫困地区要调那么多粮食救济,国家耗费很大,农民所得不多。让农民自己包生产、包肚子,两头有利”。

1980年代王岐山(右二)、王小强(右一)陪同杜润生到农村调查


1955年,因为对农村合作化心存疑虑,杜润生曾被批评为“小脚女人”,解除了他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的职务。“文革”中杜润生成为右派,被喻为解散农业合作社的罪魁祸首。在一个破旧的小屋中暂住,被开除党籍的他,“心里对农村问题总是念念不忘”。

或许这段政治遭遇帮助他练就了“道并行而不悖”的政治智慧。万里曾说,为什么同样的道理,从我们口里说出来,和从杜润生同志嘴里说出来就不一样。话让他一讲,不同意见的双方都能接受。

在贫困区试行“包产到户”的建言同时得到了两派的应允,很快证明成效显著。中央的态度发生变化,“包干到户”从此呈燎原之势。事后有人总结,正是农民的“闯一闯”,杜润生的“试一试”和邓小平的“看一看”,促成了这个伟大的变革。

1981年,杜润生在国务院会议上的讲话振聋发聩。他说,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他说,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这一年的春夏之交,杜润生率调查组分赴各省实地考察,来自安徽的报告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是中国的希望。

杜润生与陈锡文


是年冬天,杜润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村历史的中央“一号文件”。他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使更多的人不那么害怕“包产到户”。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后来评价,在波澜不惊中,时代的巨轮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人民公社静悄悄地走下神坛,未发生任何震动,这是何等的大手笔。

二十多年后的2008年,百位中国知名经济学者向杜润生表达集体敬意。他们认为,过去30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中国现实影响最大的原创经济理论,而杜润生及麾下的研究组正是这一理论的贡献者。

杜润生一生坚持田野调查。他和他的团队一年中有半年都在下乡,去了解农民想什么,干什么,有什么要求。师从杜润生的一些青年如今已成为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坚,他们中有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以及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这三位都曾直接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

晚年的杜润生已倦于回顾自己对“包产到户”的作为,他说那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在安静的个人世界里,他独自思考了更多,最终总结成一句话,中国的改革要过两关,一个市场关,一个民主关。没有了听力和交谈的能力,但“中国农村改革之父”忧患的目光始终投向远方。

编者注:杜润生于2015年10月9日去世,享年102岁


杜润生与王岐山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初心:改革开放40年

蔡晓鹏:九号院·杜润生·中央一号文件

翁永曦忆杜润生:“守住底线,敢讲真话”

周其仁:三次近距离观察赵紫阳

陈锡文:我与中国农村50年

王岐山和改革四君子的故事

赵树凯:华国锋与九号院的"建立"

赵树凯:胡耀邦的“后知后觉”

赵树凯:九号院与中国农村改革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徐建 :四十年,二十事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吴南生口述:亲历经济特区决策过程

小平南巡:告别革命转换经济模式

徐雪寒:一个被监禁26年的理想主义者

徐雪寒:虽九死而无悔

柳红:还原1980年代被遮蔽的历史

朱嘉明:程秀生与"中心"故人点滴

19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功之臣

周其仁:邓小平做对了什么?

习仲勋:广东改革开放的奠基人

习仲勋主政南粤, 力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

谷牧为何被老母亲责骂"汉奸"?

王彦君:马文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