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丨余义奎:那年月,油水就是营养的保证

余义奎 新三届 2019-08-28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余义奎,重庆南开(三中)初中1967届 1班学生。从事文化工作40年,歌曲曾获国家、省多项奖,巴中市文化馆馆长、市文联副主席。运动、阅读、写作、思考,尽可能带着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脑子去到那个世界。


原题

油的故事




作者余义奎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我真正知道柴米油盐贵是在我的女儿出生后的日子里。


1981年,女儿出生了。在巴中县城,我举目无亲,无人可托,无亲可帮。妻子从插队的乡下请了一个女孩帮我们带孩子。过去两个人的工资两人用,突然变成了四个人用。穷困像一个不速之客来到我家,一住就是好多年。节省,节省,还是节省。


女儿的婴儿床是一个养蚕的竹簸箕,搁在两个木凳上,挨着我们的双人床。有天半夜,突然听见婴儿哇的一声,发现孩子从簸箕里滚倒了地板上。


 三岁的女儿


女儿三岁时,我去幼儿园接她。幼儿园的大门打开,孩子们呼喊着冲向自己的父母。女儿兴奋的向我跑过来,身上穿着她妈妈缝的湖蓝色衣服和裤子,已经洗得褪色,蓝一块白一块,面料上大大小小疙瘩。我发现,女儿是幼儿园所有孩子中穿得最差的。


该省的都省了,但是吃的不能省,孩子的营养不能差,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生活的底线。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孩子吃饱吃好,健康成长。


油——是那个年代的稀缺资源,吃得好不好主要看油水够不够。那年月猪身上的宝肋肉比排骨更受人喜欢。每次去单位单位食堂买红绕肉或者炖肥肠,总是对舀菜的炊事员说:“舀湾湾的”。所谓“湾湾的”就是锅的边沿,不是沸点,那里的油水多。每月的肉票就那么点儿,不多的几斤肉几乎都是喂到了孩子的口中。


有一天,一个朋友在县罐头厂开后门给我买了十斤猪大骨,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意外收获。这夜,我们剧团的演出结束,已经是十点过,把孩子哄上床,安顿睡下,我和妻子一起处理这意外的收获。因为,白天我要去电大,妻子去进修校,没有时间。

 

我和妻子


在高压锅里放进约二斤左右的大骨,倒进适量的水。揭开蜂窝煤炉盖,青蓝色的火苗从蜂窝煤的十个孔中即刻串了起来,炉火正旺。一会儿,一股蒸汽喷出来。啊!好香,好香。嗤嗤嗤——嗤嗤嗤——气嘴发出有节奏的喷气声,让我想起了那首快乐又无奈的《卖报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我吹着口哨和着喷气声的节奏,在炉前转来转去。


我估计,十斤大骨至少能熬出三斤左右的骨油,分离出二斤左右的耙骨肉,还有一大盆香香浓浓的骨头原汤。在骨头汤里煮任何蔬菜,都是女儿最喜欢吃的。


高压锅冒气约二十分钟,从炉子上端下来,冷却,打开锅,舀出上面的油,再放进新的大骨,按此程序重复,每二斤骨头蒸煮约四十分钟。


第一个蜂窝煤燃尽了,换上一个。为了让新上的蜂窝煤快点燃起来,妻子坐着小凳子上,对着炉口轻轻的摇着扇子。夜深了,身上感到一阵阵寒意。我站在一旁端详着摇扇的妻子:她胖了,尽管才三十出头,少女时的婀娜身材已经不复存在,而发胖的原因就是给女儿哺乳。


剧团经常下乡演出,哺乳的女演员也不例外。演员下乡自己要背服装、道具和乐器,给婴儿吃的就带得很少。为了保证孩子有充足的奶吃,爱人总是敞开胃口大吃大喝。女儿的奶够吃了,爱人却长胖了。


从此,剧团导演给她安排角色,大都是老旦或者是滑稽丑陋的摇旦。母亲不仅用自己的乳汁哺养孩子,还有她的青春和美貌。

 

妻子扮演川剧《迎贤店》中的摇旦角色


大约凌晨三点,十斤大骨终于蒸煮完了。收拾完毕,躺在床上,爱人很快进入了梦乡,我却久久不能入睡。


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父母离异,把我搁在铜梁的外婆老家。适逢在人民公社的食堂吃饭,每顿每人仅有一碗菜稀饭。我总是很快喝完碗里的粥,抬起头望着外公,外公留下一口稀饭倒进我的碗里。


我想起了重庆冬天的早晨,大雾裹着浓浓的寒冷,母亲催我去上学。我不走,向母亲要早饭。母亲说:“娃儿,你吃了早饭,午饭和晚饭就吃不饱了”。


我想起1964年,在重庆三中的第一次体检:身高一米五三,体重六十四斤。


后来,我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女儿长大了,她搀着我,个头比还我高,而且很漂亮······

 

大学教师的女儿 

 

延伸阅读

我在地头读人民日报,女社员在一旁吹套套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80年代

李锦:改革开放前农村有多穷?

 苏建敏:连衣裙荡起的机关风波

那时的清华"青椒",是个人就想出国

 夏新民:忆当年,明月前洲古渡头

朱志宏:恰同学少年,一路穷游

吴晔:那时北大,贫穷然而精彩

老照片对比改革开放时代巨变沧桑

贺延光:不为历史留下空白

刘香成:行走在历史中定格中国

于文国:四十年的变迁之平民视角

这些照片见证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

李晓斌:带你去西单的那堵墙再走走

 1970~80年代上海人弄堂生活掠影

1979年专题调研:

不能再走国"富"民穷的老路了

1970-80年代电影歌曲经典

我们讴歌的岁月,曾经有过真情荡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