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享家丨易中天:批评的自由

易中天 新三届 2020-02-26

老编的话:近日发生的成电工副教授因臧否“四大发明”遭学生构陷举报而被校方处分的事件,引起公众强烈关注。针对当前大学的学术环境和网络的舆论环境,本号选编易中天十年前的一篇旧文,以资借鉴。


学者档案

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出生于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2015年4月退休。知名作家、学者。


原题

批评的自由




作者:易中天



易中天理性回应批评



2009年6月26日的《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作家阎延文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余秋雨离大众有多远》。在这篇文章中,阎延文女士谈到,在中国,正常的批评之所以那么难,原因之一,是只要有人进行批评,就会有人说这是“文人相轻”,或者说他“借名人上位”,或者问他“你是道德家吗”。正是这三大“文化路障”,使“敢说真话的批评家成为稀缺产品”。她认为,这是“比捐款门更令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批评,包括道德批评,也包括文艺批评和学术批评。而且我还认为,这种批评应该是自由的,只不过同时认为,它又应该是有规则的。 


可以说,自由而有序,就是我对批评的理想。在《道德批评的原则与底线》(2009年6月18日《南方周末》)一文中,我谈了“批评的规则”;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谈“批评的自由”。我认为,这种自由,可以概括为“三不问”,即不问动机,不问资格,不问对象。下面,就以李辉先生的质疑,和余秋雨的被质疑为例,展开来说说。 


【 一 】批评不能问动机 



批评问动机,原本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动机,有什么意义呢?比方说,被双规的贪官为了保命,把别的贪官也供了出来,难道纪检委能够因为“举报动机不纯”,就不查了?又比方说,一个人在街上随地吐痰,被批评了,他却反问:你什么动机?故意找茬是不是?就你干净是不是?告诉你,少来!这样的事情,大家不觉得可笑吗? 


遗憾的是,这种可笑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李辉先生质疑文怀沙老人的时候,就曾经有人问:(他们)有“过节”吧?“受人指使”吧?后来我说话,又马上有人问:他想干什么?没事找事吧?闲得无聊吧?趁机炒作吧?吸引眼球吧?把我肚子都笑疼了。


这也并不奇怪。因为一事当前,先问动机,是中国人最为惯常的思维方式。正因为中国人吃这一套,所以,被批评者便可以拿它来做挡箭牌,比如余秋雨就是。早年他就把对他的批评,说成是“文化杀手”与“盗版集团”的合谋。后来又把“忏悔问题”,也跟盗版挂起钩来。看他如此荒唐,当时我就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我问:如果全国各地都齐声颂扬余秋雨,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歌功颂德的文章,盗版集团难道就不趁机捞一把了?苟如此,余先生是不是也要对同志们的赞扬,表示愤怒或烦恼呢


可惜,这样的意见,他一句也听不进去。这一回又故伎重演,把对捐款问题的质疑,说成是“咬余专业户”所为。哈哈!这个逻辑如果成立,则所谓“咬余专业户”,恐怕就不止四个了。后来,他又发表博文,暗示还是“盗版者”所为。这就更搞笑了。余先生的意思,总不会是要盗版集团替他掏那20万吧? 


大家想想,拿动机说事,行吗? 


【 二 】 批评不能问资格



如果说拿动机说事,是余秋雨对付批评的第一招;那么,他的第二招就是问资格。 


在《不准继续侮辱中国人》一文中,余秋雨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断定,这些人(指批评他的人)一定没有捐款,没有默哀,没有到过灾区,家人亲族中也没有人参加过灾区援救队和志愿者队伍。”这意思很清楚,如果没有捐款,没有默哀,没有到过灾区,家人亲族中也没有人是援救队和志愿者,就没资格批评他或质疑他。 


我不知道这个“准入门槛”的“立法依据”是什么,也不知道他开出的那几个条件,是必须全部满足呢,还是有一个就行?倘若有一个就行(比如默哀),那人数可就多了,这门槛不设也罢。倘若“一个都不能少”,则余秋雨自己,都未必能够“达标”。因为他的家人亲族中,也未必有援救队呀!这样一来,这个门槛,岂非等于“不准批评”? 


由此可见,批评是不能设门槛,也是不能问资格的。李辉先生的文章发表后,曾经有人说“指责文怀沙之前请先照照镜子”。这话我也不同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问题,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都要“指责之前先照镜子”,那就没人能够行使批评权了。 


甚至,我们还可以把话说得更透彻一点:有道德问题或道德缺陷的人,也可以批评别人。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就是贪官也可以揭发贪官,批评贪腐,尽管这比较可笑。但可笑归可笑,只要他说的是事实,也得承认。


【 三 】 批评不能问对象



批评不问资格,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批评别人;批评不问对象,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被人批评,包括文怀沙老人、余秋雨先生、李辉先生,还有我,都不例外。不过,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措词最好客气一点,以示我们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但可以批评,这一点则没有疑问。总之,只要是十八岁以上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都可以成为批评的对象。像某人那样,说什么批评他就是“侮辱中国人”,就未免太把自己当干粮了! 


同样,对李辉先生,也可以批评。为什么有人认为不能批评?无非因为他“打假”,动机是好的。这就又是“问动机”了。既然我们不能从动机出发,反对李辉的质疑;那么,也不能从动机出发,肯定李辉的质疑。否则就不公平,就是“双重标准”。要肯定李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检视他的质疑本身。方法和结果全对,就全面肯定;方法对结果不对,或结果对方法不对,就部分肯定;方法和结果都不对,就全面否定。动机,是没意义的。


批评不问对象,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批评谁,是批评者自己的事,别人不能干预。李辉先生质疑文怀沙的时候,曾经有人说,李辉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应当去揭露官员假年龄、假学历和私生活。还有人说,某某某“涉嫌造假”,比文怀沙严重多了,你怎么不管?这些话,我都不同意。我同意刘洪波先生的观点,李辉该做什么,他自己是可以选择的。你认为李辉应该做这做那,这是你的意志,你不能把你的意志强加于李辉。 


李辉的自由,也是我们的自由。所以,我们不能问李辉:你为什么只质疑文怀沙,不质疑余秋雨?同样,也不能反过来问我:你为什么只质疑余秋雨,不质疑文怀沙?当然,如果有人批评我,我同样也不能问:你为什么批评我?你有什么资格批评我?你为什么只批评我,不批评李辉?批评的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李辉有,我也有,大家都有。 


正因为批评的自由,是一切人的,所以不能没有“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就包括“证据确凿,立场公正,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其中,证据确凿和立场公正,是“真的原则”;保护隐私和尊重人格,是“善的原则”。这就是“四原则”,也就是批评的“操作原则”。本文说的“三不问”(不问动机,不问资格,不问对象),则是批评的“前提原则”。

有此“三不问”和“四原则”,我们的批评,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此论当否,敬请批评!


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这样留住易中天

延伸阅读

易中天为何出离武汉大学?

易中天指导女儿考大学选专业

"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

易中天:成都人的花样活法

易中天:北京人和上海人互相瞧不起?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思享家
丁东:1984年的一次“教授风波”
吴晓求:不告密,是大学生良知的底线
郑异凡:苏联共产党历史上的“告密文化”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王琳:不要轻信世间的流行,不要轻信权威的结论
俞可平:损害他人尊严的权力,终将被人唾弃
施一公: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去哪儿了?
张维迎:创新说到底就是自由
鼓励创新就要包容那些离经叛道的人
任志强:有国才有家,还是有家才有国?
朱海就:真正的剥削来自权力,而非资本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季羡林:“文革”教训是亿金难买的
卢新宁: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不相信了
孙立平:赢者通吃现象在中国星火燎原
雷颐:精神启蒙远未完成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周志兴:中美贸易战幕后:
西方也要中国思想市场的开放?
朱学勤:美国强大是因为有真正的大学
郑永年:如何理解大国领袖“逆制度化”倾向
郑永年:精英堕落时代的秩序危机
徐贲:当今中国犬儒社会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