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代丨赵忠祥和随邓小平访美的中国记者

祝华新 新三届 2020-08-25


原题

赵忠祥和随邓小平访美

的中国记者




作者:祝华新



1989年袁先禄去世,1996年蒋元椿去世,2003年李慎之去世,2014年谭文瑞去世,加上本月的赵忠祥,当年陪同邓小平访美的这几位记者已经走远。他们记录的这段历史,值得过来人永久地怀念……



1月16日下午传出消息,20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的央视播音员赵忠祥病逝。
  
赵忠祥是新中国第一位男播音员(第一位女播音员是沈力)。不少人记得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那浑厚富有磁性的声音。还有他与倪萍搭档主持的春晚,年夜饭时的喜庆。对我来说,记忆最深刻的,是赵忠祥1979年1月随行采访播报邓小平对美国的历史性访问。

  
赵忠祥曾忆起邓小平在美国走出机舱口的那一刻,轻轻一招手,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一种历史时刻的庄严感在我心中升腾,就在这一瞬间,仿佛令人热血沸腾的国歌在耳边奏响,庄严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作为崛起的中国人的一员,一种自豪的情感占据了我的全身。”

  
赵忠祥成为中国媒体第一位进入白宫采访美国总统的人,见到卡特总统的第一句话是:“总统先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电视台记者第一次有机会采访一位美国总统。”当时有美国媒体把赵忠祥称为中国的克朗凯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主持人)。
  
邓小平访问的9天时间里,赵忠祥和他的同事进行了十场传送播出。记得赵忠祥解说,邓小平走进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与年轻的美国夫妇聊天,查看育婴房和健身房,让多少还在为温饱而奋斗的中国人大开眼界,进一步明白了什么叫现代化,什么叫小康社会。

  
邓小平随行人员中,还有两位知名媒体人是邓小平的访美顾问。
  
一位是新华社的李慎之,做过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助手。史学家记住了这样一段问答:在前往美国的飞机中,李慎之向小平请教,为什么这样重视与美国的关系?小平回答: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
  
另一位是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谭文瑞,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的老乡,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谭文瑞曾在天津、北平、香港《大公报》工作,在香港时是国际电讯翻译查良镛(金庸)的领导;后转入人民日报,分管国际新闻。胡乔木找到参与访美筹备工作的谭文瑞,布置写一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胡乔木说:中央决定,从新年开始,福建前线部队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今后对台主导政策是讲统一;和平统一不仅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胡乔木要求行文不用党报社论的语言,语气委婉平和些,可以半文半白,适应台湾同胞的习惯。

谭文瑞在人民日报办公室

谭文瑞毕竟有燕京的功底,摆脱几十年“党八股”风格,几天拿出初稿。全文没有过去的火药味,开篇第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令人怦然心动。这篇两岸和解的政策宣示,极具亲和力,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气度胸襟。胡乔木提笔添了一些句子,便带着谭文瑞来到小平家,请小平审定。乔木一字一句念了遍文稿,邓小平听后,说:“我看可以了。”谭文瑞记得,“小平同志一字也没改!”

1979年1月,袁先禄、蒋元椿在白宫南草坪采访邓小平访美仪式,人民日报记者刘国昌提供
  
随访记者中,还有人民日报另外两位记者袁先禄和蒋元椿。1979年时,人民日报社在美国还没有记者站,所发稿件都是通过新华社传真回北京。老袁和老蒋一人在外采访,一人闭门写稿,然后根据现场情况补充场景的方法发稿。有些场合,记者被限制在一定距离外,甚至未获允许进入现场,只能依靠外交部官员的吹风。但两人费尽心思,还是记录下一些历史性的场面:


 
卡特总统在白宫南草坪举行欢迎仪式,出席的有美国高级官员和各界名流,参加采访的有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记者,气氛热烈。一位美国朋友说:如此盛况,只有当年英国首相邱吉尔访美差可比拟。无怪乎美国报纸把这次欢迎仪式称作“超级红地毯”规格。(《中美友好的新起点》)

  
在肯尼迪中心,约200位小朋友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让邓小平动情,和夫人卓琳走上舞台。“邓副总理在同艺术家们一一握手后,慈祥地俯身同孩子们亲吻。这时,在场的很多美国朋友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天的美国报纸这样评论:邓小平真诚亲吻美国儿童的场面,恐怕会让美国不少政治家重新学会如何亲吻孩子。卡特总统在会谈中,蒙代尔副总统在邓副总理的答谢招待会上,都一再提到这次激动人心的场面。“今天,中美两国友好的道路已经打通,两国人民都希望下一代人将会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迈进。”(《激动人心的一晚》)

  
邓副总理和卡特总统刚刚结束第三次会谈,就满面笑容地同各国记者会面。卡特总统对两天来进行的三次会谈的评价是:“深远、坦率、诚恳、亲切而和谐的,极其有益和有建设性的”。邓副总理表示,他完全同意卡特总统刚才所说的每一句话。他转向主人说,“让我们再一次握手”。两国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时邓副总理又说,“现在两国人民都在握手。”(《玫瑰园里春意浓》)

  
经过几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国家创痛极深。参加邓小平美国之行的新华社的李慎之和人民日报的蒋元椿都曾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如今,党和人民舔血抚痕,痛定思痛,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新纪元。随行记者的笔下和镜头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洞察潮流,为民族利益打开中美关系僵局,为现代化赢得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一度闭关锁国。但即使在“文革”时期,党内外也有相当冷静的反思。人民日报老记者金凤“文革”后采访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被冤杀的上海青年王申酉案。这位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大学生,在一封尚未发出的给恋人的长信中,批评“人民公社”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与马克思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格格不入”;断言说“文革”使“中国倒退了”,批评闭关自守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130年前带着兴奋的心情看着印度和中国开始进入世界市场,一起参加世界历史活动。然而130年后的中国现时状态,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天有灵,该会产生多么遗憾和失望的心情啊!”“文革”后,王申酉冤案获得平反。但遗憾的是,直到金凤退休,有关王申酉的报道也没能公开见报。
  
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三驾马车之一科尔特访问法国,对巴黎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的琳琅满目、流光溢彩赞不绝口。晚上回到大使馆,科尔特喝着闷酒感叹:“我们的人民错过了多少好东西呵,真可怕!难道他们不配享受这些东西吗?”可以说,1968年布拉格之春是捷克共产党人真诚的忏悔,是一种良心的自赎。
  
1979年1月之前的中国,包括几乎所有中共高层干部,无缘像捷共的科尔特那样,到紧闭的国门之外看一看,看一看“文革”中被描绘为“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世界。我们不知道,当上海人为自己发明半两粮票、节衣缩食过日子感到自豪的时候,美国参议院“营养与健康特别委员会”发出警告:营养过剩已成为关系到美国人民健康的首要问题,千百万美国人塞进肚子里的东西很可能使他们患肥胖病、心脏病等“文明病”。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比尔·盖茨在1975年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建了微软公司。二十多年后,微软的计算机将成为全世界每个办公室、每个现代职业人士最重要的工具,并进入千家万户。比尔·盖茨赚得盆满钵满,富可敌国。
  
当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文革”中只剩下8个“样板戏”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西方民众的文化生活是如何丰富多彩。1976年法国人让·米歇尔·雅尔出版专辑《氧气》,率先尝试将古典音乐与电子音乐融为一体,创造了累计销售1500万张唱片的法国纪录。
  
今天想来,我们有权为我们的童年,更为我们的父辈,责问一句当政的衮衮诸公:“我们的人民错过了多少好东西呵,真可怕!难道他们不配享受这些东西吗?”
  
中国政坛也不乏明白人,比如早年留学法国的邓小平,在“文革”末最后一次被打倒前,在山西昔阳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公开批评说:“我们不能吹牛,我们现在积了多少粮?全国还有部分县、地区的粮食产量还不如解放初期。”
  
江青脸上挂不住了,插话说:“不能那么说,那只是个别的!”
  
邓小平寸土不让:“个别的也是不得了的事呀!就是个别的,也是值得注意的事!”
  
1974年中国自己制造的一艘万吨远洋巨轮“风庆轮”回到黄浦江,张春桥、姚文元如获至宝,部署媒体作为伟大成就加以宣传,借题发挥批判“崇洋卖国”、“洋奴哲学”。邓小平又直言不讳:“才一万吨的轮船,就到处吹。我对他们说,一万吨有什么可吹的。1920年我到法国去的时候,坐的轮船就有几万吨。”
  
赋闲中的老革命家陈云也在思考。1973年6月7日他在听取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汇报后作出结论: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75%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25%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75%对资本主义国家,25%对苏联、东欧。这个趋势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
  
中美建交和邓小平访美,以及随后爆发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标志着中国正式脱离原苏联传统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率先掀起了新一轮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作为一个历史契机,中国乘势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敞开国门,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当时设家宴接待邓小平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后来告诉人民日报,中美建交和邓小平访美“深刻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面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事”。(人民日报《他留下了“大棋局”》)
  
媒体人的幸运,是赶上了一个大时代!像约翰·里德目睹苏俄“十月革命”攻克冬宫,范长江冒险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等中共领袖,1979年1月赴美采访的中国记者,在历史的转折关口,有幸跟随邓小平,见证了中华民族冲破传统羁縻、大胆拥抱世界的豪迈步履。
  
1989年袁先禄去世,1996年蒋元椿去世,2003年李慎之去世,2014年谭文瑞去世,加上今天的赵忠祥,当年陪同邓小平访美的这几位记者已经走远。他们记录的这段历史,值得过来人永久地怀念。

(作者祝华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财新网专栏作家。

以上文章来自财新传媒

即刻订阅财新通

可畅读更多优质报道和专栏文章


文章获财新网授权分享,图片选自网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中美关系

凌云:1979年邓小平访美历险记

中美建交谈判幕后的高手过招

 钱江:实习生采访美国前总统,
改写了我的新闻生涯

中国叛谍俞强声被追杀了吗? 

解密中美谍战内幕

中国"准北约成员国",联手美欧遏制苏联帝国
沈志华:毛泽东决定志愿军全面撤离朝鲜内幕
 周恩来特批援越女兵战场秘闻:
半夜下河洗澡男兵放哨
名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作者是谁?
红卫兵偷越国境援越抗美的一段传奇
黄奇帆演讲: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中美之争激烈 美国华裔又面临"陈果仁时刻"?
如果真打贸易战,中国还有几张王牌?
中美科技实力差距有多大?
若美国全面禁售芯片,中国武器装备会否瘫痪?
周其仁: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理论基础
川普不懂中国?看看他读过的中国书单!
佐利克:中国的改变遇到了新的挑战
沃顿商学院院长: 中国人看不清贸易战本质?
向松祚:任正非真正的忧虑是什么?
史蒂芬·罗奇:如何重塑中美经济关系?
中国将成为怎样的全球性大国?
特朗普高级谋士班农日本演讲,
美国民粹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崛起
孙立平:特朗普对政治正确的冲击
周其仁:围追堵截之下中国经济如何突围

向松祚:急于套现的社会没有前途

杨其静:特朗普"使美国再次强大",

“美国优先”矛头直指中国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