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1939年生,江苏南京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当过翻译。1970年代成为中国常驻联合国第一批工作人员。1991年~1994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之后相继担任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2016年6月在武汉车祸去世,享年77岁。
吴建民: 中国不怕大灾大难
怕的是头脑发昏
对话:吴建民、马国川
转载自微信公号川上人曰
马国川按: 这是2009年我对吴建民先生的采访。面对目前“战狼”四起、民族主义越来越狂热的局面,不禁感慨系之。11年前吴建民先生的话可能并不讨今人喜欢,但是我坚持认为,今天中国需要越来越多像吴建民先生这样理性、谦虚、包容、自信的中国人。重刊此文,为了缅怀四年前不幸罹难的吴建民先生,也向这位清醒的外交官致敬!
马国川:有人认为当前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需要继续斗争、继续革命的世界。在你看来,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当前的世界?
吴建民: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二十世纪很长时间里,世界的主题是革命和战争,就是列宁所分析的,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时代是会变化的,中国发现这个变化的第一人是邓小平。八十年代初他接见外宾时说,世界面临两大问题,一个和平,一个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解决。也就是说,时代主题变了,和平与发展取代了革命与战争。如何看待今天的世界?我看还是回到小平同志的论述上来,回到中央的说法上来,今天的世界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时代主题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了。这方面小平同志给我们树立了榜样。1984年10月22日,小平同志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会上发表了一篇谈话: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新”都有很具体的内容。新情况,就是时代变了;新问题,香港、澳门回归问题;新办法是什么?一国两制。你想想看,其实那个时候香港、澳门回来很容易,英国在香港驻军根本不行,葡萄牙在澳门连驻军都没有。只要把香港、澳门的淡水供应一断,就能回归。可是小平同志说,回归的香港、澳门,应该是保持繁荣稳定的香港、澳门,而不是贫困动荡的香港、澳门。这话讲得多好!让香港、澳门回来还不容易吗?可是如果香港、澳门回来后,外资撤走了,老百姓生活质量下降了,天天游行示威,中央有多少钱往里面贴?无底洞。这样的回归有什么意义?马国川:反而成为中国的一个包袱。
吴建民:那不是邓小平的设想。“一国两制”好在什么地方?它跟革命与战争时代的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它考虑到中华民族包括香港、澳门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考虑到外国在香港、澳门的利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有些人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方法,用革命与战争时代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世界,这是跟时代的特点不相吻合的,而且会把我们引向歧途。马国川:这种观点为什么仍然存在?这和中国国力增长有没有关系?
吴建民:这二者之间有关系,也没有关系。中国是从一个弱国走向强国,难以避免的就是“弱国心态”。弱国心态什么特点呢?过去我在国外接待过一个中国代表团,名牌商标在袖口上,很显眼。“我现在有钱了,我有钱穿名牌了”,惟恐别人看不见。国家稍微强盛一点,就喜欢显摆,这就是弱国心态。我们有些人到国外去谁也瞧不起,巴黎有什么?新房子还没有北京多呢,他不懂,那个老房子比新房子还值钱。这种弱国心态比较浅薄。为什么说没有联系呢?逐渐强盛起来的国家,弱国心态有的表现很突出,有的表现并不突出。为什么中国比较突出呢?我认为“以阶级斗争为纲”影响着很多人的思维。改革开放是对“文革”的否定,但是我们没有时间来清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就搞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所以,一些人仍然以旧有的思想来看待世界。这种思想将会引导错误理论和错误实践,对此如果不注意的话,会给中国带来极大的伤害。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能太简单,不能低估“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影响。
本文原刊于《经济观察报》( 2009年5月11日)
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