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丨成小秦:失学青年如何成了“知识青年”?

新三届 2021-01-05


学者简历


成小秦, 1951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1954年随父亲调西安,1964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学校。1969年春插队麟游县桑树塬公社,务农三年。1972年春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入读陕西师范大学外文系。1975年毕业留校教书,1978年赴英国留学,1980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英文系。此后十多年,先后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从事翻译。1995年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书至今。


原题
罗凹梦寻



作者:成小秦  

 

   

1969年初春,我们这批失学青年,历经三年动乱后,成了“知识青年”,发配“广阔天地”务农。 

   

我校(西安外国语学校)系中专,原属省教育厅管,据传可免于下乡。“文革”中,教育厅瘫痪,学校下放红卫区(莲湖区)。当时,学生因下乡问题分为两派,少数派结伙到区革委会,表示不愿下乡;多数派列队请愿,坚决要求下乡。区革委会与驻校工宣队认定,我校“黑帮”子女居多,且学洋文,更应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几经拖延,关中富庶之乡早已分配,剩下两个穷县让我们选择:宁强县,据说克山病流行;麟游县,传说柳拐病严重。工宣队随队长领师生代表前去考察,回来尽说麟游好,于是,我们下放麟游。 

   

2月7日,失学青年领到《毕业证书》,浅蓝糙纸套红印刷。《毕业证书》四字,繁简体字混用。打开对折,左侧印三段毛主席语录;右侧寥寥一句:某,1969年2月在我校初67级英语学习期满特发此证。加盖革命委员会印章。


不伦不类的毕业证书 

   

此时,听说凡打成“现行反革命”,以及等待审查的学生,暂不批准下乡。工宣队西派师傅因没能收拾我们几个,耿耿于怀,一再阻难。我们就去办公室闹,掏出红宝书,背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没人敢反驳最高指示。其时,工宣队师傅也分东西两派,随队长偏向我派,而军宣队小冯与我们关系密切,最终批准我们下乡。 


工宣队随队长(左)与军宣队小冯(右)  

   

2月中旬,领到《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批准书》,对折左侧引七段毛泽东语录,右侧为“XXX同学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立志上山下乡 ...... 经研究特予批准。”如今,重读这段文字,殊觉可笑,当农民,还须批准?但当时,惟恐工宣队西派师傅不准我等下乡,因此,拿到一纸《批准书》,有逃脱之感。 


务农批准书,加盖印章“精简下放支农指挥部办公室” 

   

凭着《批准书》,母亲去指定供应点买块驳杂再生布,让张妈缝床被褥。母亲说,下乡衣物简朴些,好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从东厦房翻出一白茬木箱,装上随身物品和一套毛选,准备离家。 

   

知青小组结合,全凭派性或交情。我们小组十二人(八男四女)同属一派,分别来自英语或俄语一、二、三年级五个班。 

   

除夕那天,我从学校返家,进老宅上房西屋向祖母禀告下乡事。1968年夏,大姑家遭华北局造反派查封,祖母中断癌症治疗,从北京仓惶返老宅。那天,祖母面色灰白,半卧在几层棉被里,因癌症扩散,已近弥留。她未戴眼镜,目光显出温和。听说我们要下乡,泫然泪下,长叹一声:“成家败了!”沉默一会儿又问:“今后还有机会念书吗?”侍立一旁的家人无言,三大说:“书怕念不成了!”祖母悲咽失声。我和大弟满怀豪情,对祖母临终悲哀毫不理解。2月22日(旧历正月初六),祖母辞世。 


 下乡之前,我与大弟在老宅后院 

   

下乡之前,学校组织最后一次集体活动。3月2日,中苏军队在珍宝岛激战,刚过正月十五,工宣队领着全校师生,列队进城游行,澳籍外教伯莱夫人也摇着红宝书,跟我们一起高呼“打倒新沙皇!” 

  

3月7日晚,父亲得知我次日下乡,批斗会结束请假回家,帮我收拾行李,叮嘱好好接受“再教育”。第二天早晨,天气阴沉,我们与同一派别师生告别,分乘(二十一军)十一辆敞篷卡车,驶出校园。谁成想,这一别就是几十年,与诸多师长和同窗竟成永诀。多年之后,我返回西安,寻访师生,拜见马志才老师并道歉,他深情回忆道:“当年,你们离校,没人与我话别,站在操场边,望着卡车开出校门,校园一下空了,返回宿舍,大哭一场。” 


“上山下乡”欢送会在学校礼堂举行,从此告别寄宿五年的母校 

   

远离尘嚣,我们与工宣队师傅再次冲突。下乡第三天早晨,太阳初升,知青扛长柄斧,由老乡领着,去桑树塬西坡打柴,路上遇公社干部陪工宣队师傅巡视。其中两个西派师傅,一见我们又教训开了:“哼!到了这搭儿,好好接受‘再教育’!”我呸了一声:“接受不接受,关你屁事!”他俩火了,指着我们冲过来,我们抡着斧头迎上去,公社干部吓得连忙拦住:“有话好说!有话好说!”两个师傅万万没料到,我们落难如此,还未脱野性,逃走时回头指向我们,恶狠狠地说:“你们几个等着!”我们舞着斧头大叫:“我们在这儿等着,你来!” 

   

麟游地处渭北旱塬丘陵区,沟壑纵横,梁峁连绵,但土地瘠薄,耕作仍为广种薄收。我们分到桑树塬公社贤坡生产队,三个自然村:贤坡、杨家堡子、罗凹,隔沟相望。落户的罗凹(土音念“鸟”),位于桑树塬东坡一道沟崖,避风向阳,靠崖沿沟一排窑洞,有十来孔。仅有五家庄户,王姓兄弟分家而居,两家为知青腾出两孔窑洞,一小一大:小窑是会计月翔家的,粉刷一新,四个女生住进;大窑残破,鼎甲老汉家的,成为八个男生的住处兼灶房。入住头晚,躺在通铺,借煤油灯光往上一看,几条大裂缝贯穿窑顶,硕大土块,让灶火熏得乌黑,悬在顶头,看似摇摇欲坠。  

   

我在罗凹生活不到两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再教育”早已淡忘,惟几件小事,让我萦怀。四十年来,无论身处异域,还是隐于都市,尝梦见搭敞篷卡车,驶过荒塬,遥望罗凹沟壑,却找不到路径下塬,惊醒方知为梦。今将入梦的人物和景物,记录下来,聊作纪念。

 

2009年3月,下乡四十周年修改

 

2010年夏,我终于重返麟游,站在桑树塬畔望罗凹,不禁落泪;2012年夏,再次返乡,此后,再未梦见罗凹。

 

2019年3月,下乡五十周年修改

  

(一)

鼎甲老汉


   

下乡没几天,知青就组织一场批斗会,会场设在贤坡的空粮仓,批斗对象是个老汉,叫王鼎甲,据说是国军士兵,还当过伪保长。 

   

老汉身材瘦长,黑色夹袄夹裤,戴顶黑色瓜皮帽,酷似电影《槐树庄》中的老地主。见人到齐,队长百寿把烟锅往鞋跟磕磕,立起身,干咳两声宣布:“现在开会,看谁对他王叔还有啥说的?” 

   

没人吭气儿。梁上挂盏马灯,幽幽地照着。男人们圪蹴着咂旱烟,烟味浓烈呛人。婆娘们紧着纳鞋底,锥子往头发一抹,照鞋底一扎,接着将两根麻线对穿过去。姑娘家没事干,悄声说话,不时朝知青这头儿瞟。 

   

老汉直了直腰,往四下乱看。几个知青跳出,上去按老汉的头,将瓜皮帽打落。老汉不服,还想抬头,百寿一看知青动了粗,就拾起瓜皮帽,递给老汉,劝他叔低头。地下坐的蹲的,都把老汉叫叔,就胡乱呐喊几声口号。此时,知青小组长连忙上去,掏出批判稿,领袖语录加豪言壮语,大声读起。后来,百寿把老汉打发走,打着哈欠分派明天的活路,会就散了。 

   

过了几个月,队上分派我放羊。山乡里,放羊是个清闲活,大多派给弱劳,我属壮劳,拿十二工分,怎去放羊?话还得从我受伤说起。 

   

下乡之初,我校各派互存戒心,加之县境还有外校知青帮派,寻衅打斗时有发生,邻队的知青瑞林,就让谭沟的同学打伤。因此,我们为防身兼打猎,便集资从县城供销社买了一支猎枪,河南济源县造,十发霰弹,弹壳大如重机关枪子弹,里面填装黑色火药,铁砂,然后封口,弹壳后座安装引信。 

   

那天轮我做饭,把面和好醒着,土豆丝切好,等伙伴下工的空儿,我想填装霰弹,发现火药受潮,凝成块状,于是将火药摊在报纸上,放到窑洞门口晒。临近中午,估计火药晒干了,便撕下一条报纸折起,撮了一点儿火药,倒在右手水缸旁,离摊晒的火药约两米,然后划根火柴,点燃那点儿火药。 

  

 “轰”的一声,火焰从窑洞门口腾起,我急忙向右闪身,只觉左侧灼热无比,脸部,连同左臂让火燎伤,一跳而起,拿瓢从水缸舀水,往胳膊上泼,然后,赶往公社卫生院。赤脚医生给患处涂些紫药水,建议我返城治疗。那时,县城开往省城的班车,一天一趟,半途遇知青不停车。第二天一大早,伙伴们在公路上横放一根树干,截停班车,让我返回省城。

   

疗伤一个多月,秋收在即,我急忙返回山乡,左胳膊还缠着纱布。队长百寿见我这样儿,就分派我跟鼎甲老汉放羊,“明个天麻麻亮,在窑前等老汉。” 

  左侧大窑是鼎甲老汉家,右侧窑洞是男知青住处兼灶房 

   

次日,天未亮我就起身,从蒸笼拿个冷馍,拎上短鞭。一出窑洞,就见三个老汉,黑衣黑帽,蹲在窑院一堆篝火前,吸旱烟,煮罐罐茶。我上前搭话,鼎甲老汉应一声:“先歇着!”借着火光一看,老汉沉着脸,我顿时没了话,蹲在火旁烤馍。老汉自那天挨斗,见了知青就没话。 

   

老汉吸足旱烟,又喝灌灌茶,然后拿起头,下到自留菜地忙活,旋磨到天亮,才回到窑院,闷声说“走了”。我跟着老汉去羊圈,先将羊数上一遍,然后赶往阳坡。时近仲秋,草木繁盛,阳光洒满山坡,照在身上暖烘烘的。羊群在坡上沟底吃草,人坐在沟边儿,时不时吆喝几声,吓唬豺狼。看羊走远了,捡块儿料浆石或土疙瘩,朝头羊扔,羊群就聚拢了。这活儿确实轻闲。 

   

老汉离我丈八远,咬着旱烟锅,眯着眼看羊群。我点燃纸烟,想跟他搭话,但又没话。 

   

秋去冬来,放羊的好日子没了。队里存储秸秆不多,得把羊群赶到野坡寻吃的。那会儿,队上派我放另一圈羊,常与老汉在塬西坡相遇。天气渐冷,山草枯萎,山羊费劲地啃草,歪着脖子嚼枯枝。我和老汉找个避风的土坎,拿头搂些干草枯枝,点燃了取暖烤馍。 

   

日子久了,老汉对我少了戒心,不时跟我谝上几句。一天,老汉说起胃不舒服,当晚,我到他家土窑,送去半盒养胃丸,还念了说明书。过几天,我刚把羊赶下坡,就见老汉赶着羊过来。老汉话多了,烤火时,从怀里掏出帕帕儿,里头包两块锅盔,一黑一白。黑锅盔掺麸子多,白锅盔用头茬面烙的。老汉先把白锅盔烤好,递给我:“我让屋里人昨个儿烙的”。然后给自己烤黑锅盔。 


1970年初,我在罗凹窑院

   

一天,夜里突降大雪,听见公鸡打鸣,我懒在热炕不起,忽闻老汉在窗边轻唤:“青年,起来了莫?羊莫吃的了。”我只好爬起,穿上破棉袄,像老汉那样,拿一条麻绳,拦腰一扎。顶风走在塬上,老汉说:“三单不如一棉,三棉不如腰里一缠。” 

   

我和老汉把羊群赶下沟,羊饿得不行,用蹄子刨开积雪,忙着嚼枯草。大雪纷飞,沟壑迷茫,我们没寻到避风处,就冒雪看羊。我戴顶棉军帽,不时抖掉护耳上的落雪。老汉用一片破麻袋,顶在头上。 

   

午后雪停了,我和老汉在坡上打柴,忽然,灌木丛传来咩咩叫声,有些凄惨。老汉说:“下羊羔了。”我俩赶紧过去,一只母羊叫着,尾部血淋淋的,枯草中倒着羊羔,四肢乱蹬,浑身粘液。老汉抓几把干草,将羊羔口鼻,身上脏污擦掉,解开棉袄,将羊羔抱在怀里,扭头对我说:“天不早了,往回走,看着母羊。”母羊是我这一群的,我抢步上前:“叔,我来抱!”他说羊身上脏,我说:“我不嫌脏,”就从老汉手里接过羊羔,裹进破棉袄。打那以后,老汉跟我更亲近了。

   

临近春节,我要回城,在老乡家收了些鸡蛋,买了几斤土蜂蜜。老汉让屋里的烙了十来个油旋饼,面里掺了碎花椒叶,一闻就香。我问老汉:“叔,捎带啥不?”老汉犹豫一下,把我叫到窑洞外,悄声说:“回来帮叔买些阿司匹林?”我说莫问题,老汉张开干瘪的嘴,笑了,胡须下露出几颗黑牙。我头一次见老汉笑得开心。 

   

春天到了,赶着羊群下沟,一路弥漫着嫩草气息。山坡葱绿,野花点缀其间,羊群也不乱跑,只顾津津有味地吃草。我和老汉坐在坡上,我吸纸烟,老汉拿出旱烟杆,从烟袋捏出碎烟叶,装进烟锅,从怀里摸出纸包,里面包了几片阿司匹林。他将一片掰开,揉碎一半,用拇指压入烟锅,拿燧石擦铁镰,燃了棉媒,开始吃烟。他深吸一口,停顿片刻才慢慢吐出,眼睛眯缝着,头有些晃。听说老汉吸过鸦片,有瘾。 

   

老汉吸几口,舒坦地望着我:“唉!庄稼人恓惶,你城里人不懂。”我没接话茬儿:“叔,听说你打过日本鬼子?”老汉睁大眼睛,挺起身来:“知道中条山不?”我记得模糊,就冒问一声:“出了潼关?” 

   

老汉点头,边吸烟边说:“二十七年,咱的部队跟日本人打,白天让日本人打退,晚上组织敢死队,腰里别上手榴弹,拎上大刀片子,夜里摸到日本人营房,摸上头就砍。”老汉说着,举起旱烟杆,做劈杀状。 

   

我问:“后来呢?”老汉叹口气:“日本人凶呀,把咱的部队打散。我腿上挂了花,退到朝邑,就往回走了。一路上跟叫花子似地,走一个多月才回到庄里,半夜叫开门,额妈都不认得了。哎,恓惶得很。” 

   

记得批斗老汉时,说他当过宪兵,就试探地问:“叔,你到过省城?”老汉直起腰:“在长安城当兵,钢盔一戴,皮带一扎。”但很快,他觉出说多了,就哎一声:“庄稼人恓惶,一辈子莫享几天福。” 

   

太阳落山了,我和老汉把羊拢到一起,清点各自的羊群,然后往回赶。一路上,老汉没言传一声。

 

牧羊儿梦中的山野(2010年7月摄于罗凹)  

 

(二)
丑娃

 

   

丑娃其实一点不丑,黝黑的脸膛儿,一双豹眼,在浓眉下分外有神,粗布短褂敞开,一身疙瘩肉。用乡里人话说,娃是个好胚子。 

   

我们下乡没几天,就跟丑娃认识了。那天,队上分派男知青去背板材,一人一根皮绳,跟着壮劳力下沟。 

   

罗凹涝池东坡,林木繁茂,老乡常去那里打柴伐木。往沟里走,先过一道崾岘,顺陡峭山道下去。 

   

老乡走在前头,我们跳步跟着。只见一个精壮小伙儿,跳跃着往下跑,矫健得象豹子。副队长吆喝一声:“丑娃,忙球呢,找婆娘去!”老乡哄笑。 

   

残塬缓坡下,现出一块平地,堆着原木和板材,两个老汉正用一柄长锯扯板。副队长叫:“他叔,歇会儿再干。”老乡蹴在当地,掏出烟锅子,装上旱烟,拿铁镰敲燧石,燃了棉媒,呼地一吹,起了火压在烟锅上,悠闲地抽,空气中弥漫着辛辣的烟味。我从口袋掏出“飞马”牌纸烟,散给大家。副队长接过烟,笑说纸烟太软,就别到耳后,老乡舍不得抽,只有丑娃凑到跟前,点燃纸烟,跟我们谝起来。 

   

后来才知,丑娃是外乡人,三年饥荒时,跟他娘从四川广元一路逃荒,来到地广人稀的麟游,让光棍儿老杨头收留。山里人虽厚道,但看不起外乡人,叫人家侉子,说侉子你长得再好,有多能行,也说不下媳妇。乡里像丑娃这么大的小伙儿,早已娶妻生子,就丑娃光棍儿一个,跟着老娘和老杨头过活。 

   

老杨头出身赤贫,当上大队贫协主任,公社指派他参与知青“再教育”。某日,公社组织知青“忆苦思甜”,先端上一屉麸子掺野菜馍,黑糊糊的,咬一口,糙得难以下咽。知青边咽边听老杨头忆苦。他吃着旱烟,不时挠两下癞头,诉起苦来:“哎哟!三年困难那会儿苦呀,人饿得 ......”公社冯书记连忙制止:“他杨叔,咱说解放前你给地主拉长工......”老杨头恍然:“哎哟,给地主家出力,天莫亮就起身,......干到晌午,白馍馍提到地头,哎哟,三年困难那会儿......”冯书记打断话头,忆苦思甜草草收场。 

   

乡里来了知青,丑娃高兴得很,每到歇工,他就过来跟知青坐在一搭儿,抽烟谝闲传,教我们辨认浆果,去哪里摘野杏,用粗钉打造的弯刀抠新核桃。 

  

 下雨不出工,或晚上喝罢汤(麟游人称晚饭为“喝汤”),知青常去丑娃的窑洞,往炕头一坐,听他拉二胡,吹笛子。他从墙上取下二胡,用松香在弓毛摩两下,调调弦,拉“江湖水”,琴声呜咽,跟广播里放得一样。要不就从炕头拿来几根笛子,挑出最长的,贴上笛膜,润润唇吹“二小放牛郎”。这时,他娘就靠在门口,一身黑衣,瘪着嘴,睁大深陷的眼睛,来回地看知青。

    

丑娃干农活是好把式,还能打柴、编筐赚钱。农闲时,他就下沟打柴,酸枣耐烧又背称,连根挖出,晾干挑到公社或二十里外的县城,卖给公家;或割荆条编筐,拿到集市上卖,换得钱就扯花布,买头巾和发卡,送给姑娘和媳妇,堡子女人都夸赞丑娃。 

   

男女社员一块儿除草,整地时,丑娃总混在媳妇堆儿中,四下调笑,惹得媳妇举起鞋帮子,追着拍打,这边男人就日噘屋里人。一次,男女社员一搭儿间苗,丑娃挤在媳妇堆中戏耍,副队长黑着脸骂:“干活呢,还是骚情呢?”他媳妇脸红了,低头紧着拔苗。 

   

芒种时,塬边传来算黄鸟催叫:“旋黄旋割!旋黄旋割!”一天早晨,社员正锄二遍秋,杨家堡子一个婆娘慌忙跑来,急喊:“老支书,丑娃跳井了!”细问才知,头几天日落,老杨头隔沟呐喊,说黑了过来给知青开个会。那晚,等老杨头跟副队长上了塬,丑娃溜进人家窑洞偷情。哪知会没开成,副队长返回,把俩人堵在窑里,扇了丑娃几耳光。丑娃逃回自家窑洞,黑着灯拉胡胡,一直拉到半夜。隔了几天,庄里人打水,觉得桶不吃水,拿镜子往下一照,才发现井里沉个人。 

   

公社派人催促,队上才请河南打井人老孟捞人,但死活不愿埋葬。一则丑娃是外乡人,二则人死得不清白。老支书只好来罗凹,苦着脸央求知青:“这事就麻烦青年咧!”按当地风俗,凶死的人,等到天黑才能下葬。 

   

知青应承下来,便分头忙活:几个男知青下沟帮着挖墓穴;王军去县城扯几丈白布裹尸;维新与乡民九龄锯柳木板,钉口薄棺;我负责清洁尸体。 

   

杨家堡子后坡有几孔破窑,存放农具。窑前空场支着架子车,丑娃仰面躺在里面。人让井水泡得肿胀,浑身裹着泥,太阳一晒,裂出细纹,像尊倒下的泥罗汉。泥身上满是苍蝇乱飞,发出恶臭。 

   

我进窑洞找来喷雾器,里头有残留农药,兑半筒水,朝尸身喷去,苍蝇轰地飞开,泥水淌下,显出模糊面容。等白布买回,拿一条扁担,将浮肿尸身翘起,用布缠住,塞进薄棺。 

   

等天全黑下,堡子里一片死寂,黑灯瞎火的,我们八个知青(七男一女)抬起薄棺,打着两盏马灯,一支手电照着,由组长万翔引路,深一脚、浅一脚地下了沟。那晚,沟底黑极了,一路下去,扁担压住肩头,越压越沉。 

   

夜半时分,将墓穴填土拍实,我们往塬上爬,到了塬边,远远望去,村口燃起一堆火,烟气杂着火星升起,杜梨树下闪着人影,走近一看,是老支书,张开双臂拦住我们,非让从火上跳过,以除晦气。 

   

丑娃没了,堡子里怪事不断。某天,老支书儿媳满口疯话,说丑娃给她托梦了,据老人说,魂缠了身。隔几天,生产队往县城交公粮,队长百寿驾辕,黄牛“蔫墩”拉套。从县城返回时,车队刚到丑娃葬身沟边,“蔫墩”突然发疯似狂奔,把坐在车帮的妇女队长和娃娃伙颠翻,滚下沟壑。等百寿拢住“蔫墩”,乡民下到沟坡,妇女队长满嘴鬼话,口气像丑娃,说谁谁欠他多少钱。回到杨家堡子,只见老支书拿个大簸箕,扣住妇女队长,攥一把荆条抽打。妇女队长嘶喊:“不要打咧,额走呀!”开门扑倒在地,不省人事,几个婆娘上前掐人中,苏醒后,问啥啥不知。当晚,老支书又将知青的猎枪借去,半夜立在塬畔,朝天连放三枪驱邪。 

   

来年,算黄鸟始鸣。一天,我去供销社打煤油,刚上公路,就远远看见丑娃他娘,穿一身黑衣,立在料浆石堆旁。 

   

见我走近,她神秘兮兮地靠过,四下张望后颤声说:“昨个,我见丑娃咧。”我头皮一紧,从她幽幽的眼神中,透出些疯癫。她拽住我的胳膊说:“昨个晌午,我下沟给丑娃上坟,草里钻出个青蛇,对着我叩三个头,围坟转一圈,才走的。是丑娃。”她痴笑着,干瘪的嘴颤着,深陷的眼窝满是浊泪。“是丑娃!”她絮叨着,我不住地点头。 

   

天际传来算黄鸟鸣叫,忽远忽近:“旋黄旋割!旋黄旋割!”

 

沟对面是杨家堡子,丑娃埋在远处沟壑  

 

(三)
热血

 

  

1970年7月9日,一大早,抗援与乡民风子去县城卖蚕茧,听说变电站一工人作业时不慎触电,严重灼伤,抢救急需鲜血,抗援是O型,当即献血300cc,傍晚返罗凹,将此事告大伙儿。喝汤时,炕头有线广播响起,县医院紧急呼吁:献血献皮,挽救垂危的工人。 

   

正值三夏大忙,给队上打个招呼,次日清晨,众知青挎上军用水壶,赶路二十多里,淌过漆水河,沿崎岖小路爬上老城北门豁口,直奔县医院。经过验血,我与薛军是O型血,每人献血300cc,抽完血,一人一盐水瓶红糖水,还发36元(每100cc 12元)。我俩喝了糖水,将钱捐给工人。晓宇、爱国、王军、维新、启亮、文龙非O型血,十天后,如约去县医院捐皮,从后背取皮,烟盒大小,术后贴块纱布。 


薛军的献血证明与启亮的献皮证明 

   

献血献皮后,知青匆匆返回罗凹,碾打扬晒,争着扛起百十斤的桩子,踩着条板上去,将新麦倒入粮囤,接着犁地、播种秋粮,没等喘口气,男知青又备一口袋干粮,跟着老乡进山伐木,准备给知青盖瓦房。

   

那天天未亮,我们就上路,拉架子车走五十多公里,翻两座山,临近黄昏,走进两亭原始山林。密林深处有一庄户,老汉衣衫褴褛,拄着鸡骨头棍儿,茫然望着我们一干人,一问三不知:不知江山易主,不知人民公社,也不知“文革”,全然活在世外。 

   

头两天,先伐冬瓜木(小叶杨树),树干上下粗约十多公分,用作小椽。组长万翔拎着长柄斧走在头里,看准一棵树,照根部斜劈一斧,让我们朝这边放树,有时,见粗些的树干,就抡起斧头,拦腰一砍,下半截弃之不用。后几天,清理灌木丛,砍伐粗壮松树或柳树,准备用于梁柱,砍去枝桠,剥开树皮。 

   

每当歇息,就抡起棍子,打些青皮核桃,拿大钉砸成的弯刀,刀尖插入果蒂,豁开皮壳,再拿刀刃一旋,剜出嫩白的核桃仁,直吃得两手发黑。向晚,住进窝棚,生起篝火,用自带小锅熬苞谷碴子,就着锅盔和辣子,吃得舒坦。 

   

砍伐的木料,装满五架子车,趁月色和凉爽,连夜往回拉,途经童山老城南侧果园,大伙儿歇下,凑钱买些桃子、沙果充饥,然后,吸烟提神,一口气把木料拉回罗凹。 

   

后来听说,那位工人因灼伤严重,输血植皮,也未抢救过来,我们都惋惜不已。贤坡九知青献血献皮,当年被评为宝鸡地区先进集体。我因献血后劳累,伐木时饮用山涧生水,患了阿米巴痢疾,久治不愈,几个月后,服用红霉素,才将痢疾治愈,但从此元气大伤。 

 

知青亲手搭建的五间瓦房,与黄牛为邻(左侧为牛棚) 

 

(四)
一饭难忘

 

   

下乡后,才学着做饭,无论煮蒸炒,熟了,能填饱肚子就行。每到饭时,从老乡窑前经过,忽听哧啦一声,飘出葱花儿或嫩韭菜炝锅的香味,便向往着与贫下中农“同吃”。 

  

1970年夏收,在老乡家享用一顿美食,让我念念不忘。某日,公社指派我跟个干部,去邻队核定亩产,以防社员瞒产私分。我的任务,是等后晌社员将麦子碾晒、扬净、堆好,用木锨抹平顶部,拿木把儿画几个“洋字”,防止偷粮,次日上午过秤,上缴“忠字粮”。 

  

队长把我当成公社干部,派饭找个殷实人家。一进窑洞,就觉出亮堂,炕上被褥整齐,窑洞深处,摆着材板和粮囤。一看这家就是“富农”。 

   

外前人姓魏,一脸络腮胡子,笑眯眯地把我让到炕上,盘腿跟他对着抽旱烟。不一会儿,屋里人端上一盘白锅盔,一碟油泼辣子,摆在炕桌,紧接着双手端上臊子面。一大碗红辣子油汤,漫过白面条,上面漂着油花,葱花,碎肉,老魏请我自便。我就端起老碗,拿筷子挑起面条,吹着气吃一口,屋里人又端上一碗,放在炕桌上,忙着收碗。“还没吃完呢?”我急忙说。老魏笑了:“小伙子么,一口一碗么。”我这才想起,吃的是酣水面。 

   

酣水(口水)面,俗称“一筷头”,就是说一筷子挑上面,吞入口中,把汤倒回锅,盛了面再端上,吃饱为止。 

   

屋里人频频换碗,老魏一连吃十几碗,最后还添一大碗干面,拌上油泼辣子,面全红了。我吃七碗再加一碗干的,就撑得不行。撂下筷子,老魏让过旱烟锅子,拿手背把嘴一抹,笑着说:“青年吃饭太客气咧!” 

 

(五)
恓惶

 

   

成了庄稼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为吃忙活。一日两餐,农忙时,晚上才喝汤。吃的饭食粗粝,充饥而已,一年中除逢年过节,难得吃一顿肉。 

   

那会儿,知青也与老乡一样,盼着生产大队烧砖。因为烧一窑砖,需用大量柴禾,大队就抽调劳力打柴,到时,必宰杀一只肥羊,架起大锅,将羊肉连同内脏武火急煮。乡民自带干粮,掰碎,浇上沸汤,一老碗下肚,心满意足。 

   

1970年入冬,我久未沾荤,浑身乏力。一天,听说大队烧砖,跃跃以喜欢。第二天一早,带上黑馍,皮绳和镢头,跟乡民燕翔下沟打柴。 

   

燕翔打柴麻利,日头爷刚升高,就背起柴捆上了塬。等我挖好一堆狼牙和酸枣,用皮绳扎紧,镢把斜插,扛起柴捆往上爬,已近晌午。陡坡上留有残雪,踩着脚窝往上爬,两腿发虚,一步一滑,吃劲的时候,一步一吼。爬到半坡歇肩,大口喘气,抬头望塬畔,想着那碗羊肉汤,体会出“恓惶”。 

   

等我将柴禾卸在窑场,才觉出浑身湿透。老支书笑着催我:“克里马嚓,拿碗!”锅底还剩些肉汤,沸滚着,掌勺的婆娘边舀汤边说:“锅底有肉咧!” 

   

端一老碗羊肉汤,坐在塬畔,临风掰碎馍,看着干馍慢慢泡开,闻着羊汤的膻气,一双筷子在手,顿觉人生美好。 

   

三十多年后,某年春节,我返回西安,前往老字号“同盛祥”吃羊肉泡馍。选个雅座,窗外,钟楼、鼓楼分列两侧,桌上摆着青花海碗,死面烙坨坨馍,虎背菊花,配以豆瓣酱、新腌糖蒜、香菜、什锦凉菜,忽想起当年雪地里喝羊汤的情景,不禁感慨。 

   

等一海碗羊肉泡馍端上,肉烂汤浓、香醇味美,但不再令我垂涎!

 

 2010年夏,牧羊儿重返罗凹 

 

麟游方言:

 

背称:压秤

日噘:臭骂

外前人:男人

屋里人: 女人

日头爷:太阳

克里马嚓:快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成小秦专页

成小秦:李家塬三孔窑,

我度过此生最艰难一年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西南联大同学们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同学和同事

成小秦:大舅出狱记

成小秦:师恩难忘
成小秦:潜伏者王敦瑛,
苏联克格勃西安情报员
成小秦:《清华旬刊》始与终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