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钩沉丨成小秦:《清华旬刊》始与终

成小秦 新三届 2021-01-05


学者简历


成小秦, 1951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1954年随父亲调西安,1964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学校。1969年春,插队麟游县桑树塬公社,务农三年,1972年春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入陕西师范大学外文系读书。1975年毕业留校教书,1978年赴英国留学,1980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英文系,此后十多年,先后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从事翻译。1995年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书至今。


原题
《清华旬刊》始与终



作者:成小秦  

 
   
1946年4月,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北迁,父亲返回清华大学,遵奚若先生建议,从工学院转外文系,继续学业。弃工学文,闲暇时间多,社会活动亦多,1947年初,经“民青”组织介绍,入学生自治会编辑《清华旬刊》。 
   
在《创刊号》,父亲撰写《张奚若先生访问记》。访谈中,奚若先生纵谈宪政:宪政之第一要义为守法,而所谓守法是要官吏守法,不是要老百姓守法。...... 宪政是要向来滥用权威,欺压人民的政府守法。  

《清华旬刊》创刊号 

   
此后,父亲以笔名阿晖、东方晖、成军、戈京,为《清华旬刊》著文八篇,1948年4月初,编辑最后一期《清华旬刊》(清华大学三十七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封面为梅贻琦(月涵)校长近照,并以“爱护清华”为主旨,邀请前辈撰文,纪念校庆。 
   
父亲撰文《从墙上看清华》(笔名“戈京”),激情而言:我并无意请君登墙观园,而且这里的“墙”,指的是清华民主墙。自由,民主,进步,铸成这座墙的精神——也就是清华的精神,扎根在每个清华人的心里,说出每个中国人的心声。......钟声、夜景、白鸽、云影并不能帮助我们去认识清华,去体会清华的真精神。你必须走出工字厅高贵的客室,到这座涂得污秽的民主墙前看看,它会告诉你真的清华。 
   
4月27日,《清华大学三十七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发行,5月初,承印《清华旬刊》的印刷所被国民党军警查封,接着,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名单泄露,父亲上黑名单,捕风甚急,19日,仓促离开清华园,投奔冀东解放区。
 
1948年春,父亲(右二,骑自行车者)参加北平学运 
   
二十年后,1968年5月,父亲“偶于旧书摊中获得此刊,披览宿构,昔日学运情景涌现心头,恰如该刊社论标题所示《风涛险恶,守望清华》,又若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 
   
七十年后,我翻阅纸张泛黄的《特刊》,发现除三篇文章因笔名无从稽考外,凡署名作者,1949年之后,均命运坎坷。1971年初,父亲再次被打倒,发配“五七干校”苦役而病逝,未尽其才,也不及再见清华民主墙。
 
清华大学三十七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封面 
 
清华大学三十七周年校庆纪念特刊目录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冯先生时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应约撰写《清华的回顾与前瞻》(第6页),谆谆教导学子:“清华大学之成立,是中国人要求学术独立的反映。......对于融合中西新旧一方面,也特别成功。这就成了清华的学术传统。......不管政治及其它方面的变化如何,我们要继续着这个学术传统,向前迈进。对于中国前途有了解的人,不管他的政治见解如何,对于这个传统是都应该重视爱护的。” 

冯友兰与夫人任载坤(1937)

   
如此发愿不足一年,江山易主,从此,冯先生历经运动,受尽屈辱,谈何追求“学术独立”,耄耋之年,著《三松堂自序》,慨言:“世之知人论世、知我罪我者,以观览焉。” 
   
盛澄华 (1912~1970),浙江萧山坎山人,翻译家、纪德研究专家。 
   
盛先生以散文笔法写《寄意》(第7页),从“清华园内,竟不见了一座最神圣而最可爱的建筑”说起,然后深化主题:“三十七年来,清华—— 这一舶来的熔炉——曾为国家冶炼成各项中坚人才,但素可否认地,她并不曾发挥出思想锋刃性的锐利,思想铁石性的刚度,除了,除了可数的......这只怪园内生活的温暖,像我家内的冰柿子,有时难免融化、瘫痪。谁知道!这也未始不是清华的长处。她要求她所培植的学子同时注重身心的健全......他们与她们都应是安顺环境下优秀的公民。三十七年来,清华走着沉着的步子,她愿‘在安定中求进步’,但当面临任何不合理的措施与横暴,她不能默许,不能容忍。这是她一贯学术教育下培养成的信心。她对某些要求是坚定:学术与探讨的自由,人的尊严,受过教育的人不能容忍地放弃的尊严。” 

盛澄华

   

同年8月21日,国民党军警围困清华园第三日,盛先生著《纪德研究·前记》,以诗化言语写道:“园内依然静穆安谧,窗外是秋蝉,鸣禽,藤萝,绿荫......只是这‘现在’不仅快抓不住,且也已不值得去抓住。黑夜步步逼近,待它吞噬尽一切时,曙光也终将来临。”从中看出,先生对新生政权无限憧憬。 
   
彼时,盛先生或许忘记,纪德在《从苏联归来》告诫:“弥漫在苏联境内的不下于或高出于任何集权国家中的形式主义,以及由此所教育成的人民恐怖与夸大的心理。”先生亦忘却,在《试论纪德》一文曾洞悉:“人民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思想上的不自由,则是纪德认为不可理解的。”1949年早春,盛先生身穿灰军装,打紧绑腿,脚著白袜子,黑布鞋,随解放军四野南下,接管武汉大学。先生努力改造自己,适应新社会,“文革”中,随北大师生下放江西鄱阳湖鲤鱼洲干校劳改,不顾身体衰弱,与年轻人一起,拦湖造田,于1970年4月18日,命丧农田。
   
王铁崖(1913~2003),原名庆纯,号石蒂,福建福州市人,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教育家。 

王铁崖

   
作为清华学长,王先生撰文《清华与我》(第9页),盛赞“清华的精神”:“自上海转学到清华,正是‘九一八’那一年。我还记得到清华园居住的第二星期,沈阳事件发生。清华园的空气突然改变,从恬静变成沉肃,从散漫变到紧张。我离开清华又刚好是‘七七’那一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的几天,我走出清华园之门。......从‘九一八’到‘七七’,在我个人的生活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国家民族的历史是一个紧要的关头,在清华学校的发展之中,也是一个转变的时期。清华的精神,在于自强不息,这也是我们的校训。......但经过抗战,清华的精神,从一种口号,而见于实践。”在短文结尾,王先生希望清华后学“瞻望前途,加倍努力。”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王先生便沦为“右派”,熬到“文革”,又下放南昌鄱阳湖农场劳役。好在先生度过苦难,得以善终。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金华义乌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 

吴晗与夫人袁震

  
 在《祝清华校庆》(第11页),吴先生寄语:“清华是民主的,清华有长远的优良的民主传统。从清华学生自治会的选举,热烈,认真,完全表现出同学的意愿上,树立了实现民主的好榜样。我想,当代的政治家假如能来清华旁听一年半载,将对未来的真正的民主的新中国的建立,有极大的帮助。纪念清华校庆,要把这可贵的民主精神发扬而光大之。” 
   
不意二十年后,“文革”祸起,吴先生首当其冲,因《海瑞罢官》一剧遭构陷,批斗摧残,于1968年3月被捕入狱。先生提倡“民主”,却在暴政中,惨死狱中,尸骨无存,妻女也受迫害致死。 
   
孔祥瑛(~2001),祖籍山东滕县,孔子第七十五代孙,著名学者钱伟长夫人。 

孔祥瑛与钱伟长

   
应《旬刊》之约,孔女士撰写《清华园外的老大姐们(校友消息)》(第16页),叹曰:清华“园内风物依旧,奈人事已非。缅怀囊昔,感慨弥深。数载同窗,天各一方。......经多方访问,得七十余位同学之讯息,胪列于后。” 
   
20世纪40年代末,夫妇俩与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满怀欣喜地迎接解放。不料丁酉年,风雨如晦,钱伟长先生沦为“右派”,从此历经二十多年的苦难。1966年,“文革”骤起,孔祥瑛曾任清华大学附中校长,惨遭“红卫兵”迫害,被剃“阴阳头”,游街示众,受尽屈辱。所幸夫妻挺过黑暗,尽其天年。 
   
陈唐筼 (1898~1969),名唐筼,又名晓莹,国学宗师陈寅恪夫人。 
   
陈夫人极具文才,因身体孱弱,家务缠身,一生很少行文。此次陈夫人也欣然撰文《希望女同学们将来有一个快乐的小家庭》(第20页),规劝职业女性:“现在有一部分的人们,以为家是一个累赘,有了家就会妨碍个人的事业,我的意见不然。......我的理由有几点如下:1)家是使我们得到真正休息的地方;2) 家才是我们能呼吸到自由空气的所在;3)对于下一代儿童保育的责任重大;4)小家庭如何维持长久的快乐;5)结婚以后,......还可以得到互助的机会。” 

唐筼与陈寅恪

  
 陈夫人心目中,“家”乃“能呼吸到自由空气的所在。”然而,“文革”期间,陈寅恪先生惨遭迫害,夫妇俩的“家”,位于中山大学校园原东南区一号的陈宅,糊满大字报,望去如白茬棺材。“革命师生”将高音喇叭架设宅院对面,厉声叫嚣,让两位老者惊厥不已。  
   
1969年初,“工宣队”勒令陈家迁至一颓败平房。在这个“家”,寅恪先生奄奄一息,眼见夫人病体支离,恐先他而去,写下挽歌《挽晓莹》: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5月5日下午,也是在这个“家”,革委会新贵迫使寅恪先生口头交代问题,先生愤言:“我现在譬如在死囚牢中”。是年10月7日晨,先生在“家”萧然辞世。四十五天后,夫人唐筼也在“家”弃世。 
 

2008年夏草;2018年隆冬修改


成小秦专页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西南联大同学们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同学和同事
成小秦:潜伏者王敦瑛,
苏联克格勃西安情报员

成小秦:师恩难忘

成小秦:大舅出狱记
成小秦:李家塬三孔窑,
我度过此生最艰难一年


作者提供本号分享,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父辈的背影
孙冰:父亲孙泱,倒在黑暗中的黎明前
马小冈:老人家一生握笔晚年"返老还童"
李榕:爸爸的故事
李杭:我爹居然是台湾归来的地下党
葛佩琦之女葛希平:
回眸一甲子,风雨故人情
苏斐:怀念父亲
夏玉和:给爸爸的一封信
刘玉民:CBA改革受委屈时爸爸默默支持我
父亲刘建章两次运动中蒙受不白之冤
父亲马洪: 坎坷人生赤子心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汪林珊:父亲汪洋与崔嵬苏叔阳电影往事
张芸芸:父亲认准一条道就一直走到底
白而强:我和发小,父辈们的运动生涯
父亲陆定一:几经生死,无怨无愧
陶斯亮:回忆与思考,父亲五十周年祭
耿志远:父亲耿飚耿直坚毅风风火火的一生
项苏云:我与父亲项英,两代人的沧桑往事
田力:从延安到东北,父亲的人生起伏跌宕
阎明复:"阎家大院"就这样瓦解了
彭小莲:我的父亲彭柏山
彭小莲:爸爸妈妈的岁月,就这样结束了
徐永清:父亲徐明,戎马关山镌诗行
王永刚:父亲在滚滚洪流中南下贵州
乔冠华龚澎儿女忆父母:30年恩爱如初
父亲王近山与母亲离婚后的命运纠葛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我是杜月笙的女儿,跨越万水千山归来
严家汉:我把赴台湾68年的老爸接回家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