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5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师道丨成小秦:师恩难忘

成小秦 新三界 2020-08-25


学者简历


成小秦, 1951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1954年随父亲调西安,1964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学校。1969年春,插队麟游县桑树塬公社,务农三年,1972年春,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入陕西师范大学外文系读书。1975年毕业留校教书,1978年赴英国留学,1980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英文系,此后十多年,先后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从事翻译。1995年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书至今。


原题
师恩难忘


作者:成小秦



我们这一代,可谓生不逢时,正值向学年华,却因“文革”而失学。“停课闹革命”三年,学业荒废;“上山下乡”三年,日作夜息,偶在农闲时,或收工后读点儿闲书。 
   
记得在李家塬三孔破窑,荧荧油灯旁读书,常会走神,忽忆及中学时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朗朗念书的情景,嗟悔无及:悔恨自己在能读书时,辜负长辈的教诲,虚度光阴;悔恨自己在“文革”中,批斗师长。悔恨之余,也盼望有朝一日能重返校园。 
   
这一天终于盼到了。1972年暮春,我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有幸进入大学,虽说是“工农兵”学员。 
   
拿到录取通知书,一看是“陕西师范大学”,不免有些失望,后来才知,自己因“政审”问题,让西安外国语学院刷掉。稍后,外交部选送原外语学生留学,我又因“政审”问题,再遭淘汰。虽然失望,但能继续求学,我已知足,况且,师范大学每月发放伙食补贴,解决了吃饭问题,可谓“吃饭大学”。 
   
暮春时节,政治气氛虽诡谲,让人还能喘息片刻,再往后,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政治压迫使人窒息,只觉得黑暗复黑暗。在我深感茫然之时,幸遇王有勤师和江冰华师。他们待我如子侄,帮我砥砺心性,增长学识,教我在蒙昧中不再自欺。 

王有勤师

   
在欢迎首届“工农兵”学员会上,我注意到,一位老师与众不同,其貌不扬,一头花白乱发,面黧黑,长着赘疣,身穿泛白的蓝咔叽中山装,皱皱巴巴的,坐在衣冠整洁的教师中,实在显眼。从会议开始至终,他一直昂头吸烟。 
   
后来,我得知老师姓王名有勤,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据说,当年,王老师在学校颇具才名,脾气也大。1940年代末,物价飞涨,他在西安某中学教书,校方常欠薪水,一次,王老师上半节课,就宣布下课:“按学校支给的薪水,教你们三分之一就尽够了。” 
   
外文系草创之际,英文老师不多,加上手头缺少词典和教材,学员遇到生词和语法问题,常去教研室求解。某天,我读到一个长句,结构复杂,久思不得其解,就去教研室请益,从门外探头一看,王老师抽着烟,翻看《参考消息》,于是轻敲房门两下,然后进去,双手将书捧上:“老师,有个句子看不懂,请......”王老师瞥了一眼,冷冷地说:“我不懂!”我一愣,收起书往外走,刚到门口,听见他说:“拿来!拿来!”他接过书,略一过目,便解析句子,还从抽屉拿出一张纸,随手写出类似句型,让我用心看。讲解完毕,老师叮咛一句:“我看你还好学,有问题就来吧。”  
   
日久,他得知我的身世,有天下午,在走廊遇到我,将我召进教研室,笑着说:“你爷是咱陕西的绅耆呀。老先生有骨气。你好好学!别跟那伙人耽误工夫!”我们日渐熟悉后,某日,他提起“那伙人”大发牢骚:“工农兵大学生?小学生嘛!还‘上、管、改’?胡闹!” 
   
1973年,校园掀起大批“师道尊严”的妖风,工宣队号召学员“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同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于是乎,评教评学会上,某些学员对老师肆意评判,批得老师们惶然不安。王老师对此大为不满,怒斥:“师道尊严不讲了,欺师灭祖!” 
   
王老师上课,偶尔过了钟点,才蹒跚而来,将一迭交叉捆扎的中药包放在讲台上,微微欠身致歉,就拿根粉笔,边写例句边讲授,下课铃一响,拍拍身上的粉笔末,提上中药包就走。后来,我们才知,师母久病在床,全靠老师服侍,两个儿子也需他操心。老师一介寒素,又不善家务,其苦状可想而知。 
   
王老师讲课时,手无片纸,所举范例,往往脱口而出,随手板书,看似复杂的语法,他三言两语就讲得透彻。有时,他讲到兴头,还会说些逸闻趣事。一次,他说起中国人学英文,认为“精通英文的,当属辜鸿铭先生。”我当时蒙昧,不知辜鸿铭为何人。只听他说:“老先生是大儒,懂多国语言,英文最佳。一次,老先生坐在六国饭店大堂,头戴瓜皮帽,身穿绸马褂,端一水烟在抽。这时,过来两个洋人,一个上前,轻蔑地问:What -nese are you? Chinese or Japanese?’老先生放下水烟,回敬道:‘What -keys are you?  Donkey or monkey?’洋人自取其辱。一打听,才知他是著名的Tomson。”说罢,老师露出少见的笑容。课后,有人向工宣队告状,说王老师上课迟到,课上放毒。为此,王老师挨了工宣队师傅一通批,从此讲课不再即兴发挥。 
   
我留校教书后,常得老师亲炙,从板书规范,到精选例句,都详加指点。那时,每逢周三下午,系里必有政治学习。大家围坐一圈,先念“最高指示”,再读“两报一刊”,然后组织讨论,极左的争先发言,其他人被迫表态。此时,惟见王老师昂头吸烟,一脸的鄙夷不屑。工宣队师傅点名发言,他就说:“我没啥说的。”
 
全系学工。一排左三为王有勤老师 
   
一天,我在教研室练习打字,忽然,两个学生架着王老师进来。只见老师垂着头,面色苍白,我和陆华珊老师赶紧上前,扶老师坐下,忙问学生怎么回事。学生说,王老师讲课时有些晃,像要昏倒。我给老师倒杯开水,他摆摆手,有气无力地说:“没事,早上没吃东西。”歇了一会,老师说:“麻烦你们把我送回去。”我和陆老师就左右搀着他,慢慢往家属区走。架着他的臂膀,只觉瘦骨如柴,抖得厉害。旧布中山装袖口,满是烟灰烧痕。

他的家住在平房区,庭院碎砖铺地,遍生青苔。走到一溜平房东侧,老师说到了,摸出钥匙,哆嗦着打开房门,屋里阴暗,弥漫着烟味,书籍与锅碗瓢盘,凌乱一片。老师说:“屋子乱,我就不留你们了。”我随陆老师出来,带上门,不禁心生悲酸。 
   
1970年代末,我在英国留学期间,接友人来信,说老师1978年末即病倒,沉疴在身,自知不豫,亟盼住进楼房,常让儿子搀着,去工地看教工楼起到哪层,谁知,楼未竣工,老师便归道山。悲夫!    

江冰华师

   

受业于江冰华师,在入学次年。那时,我们仍懵然无知,就升入二年级,听说江老师任课,同学都很期待,因为,江老师在系里名声最大,曾为周总理和毛主席翻译。 

   

开学第一课,江老师拎公文包步入教室,身着栗色华达呢中山装,笔挺而庄重,前额开阔,一副深度眼镜,目光专注,两颊峻削,刮得泛青。这一亮相,给我印象至深,后来,读了温源宁先生的Wu Mi,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吴宓,学者与君子),恍然觉得,江老师的相貌,乃至耿直的秉性,颇似乡贤吴宓教授。 

   

据老师说,抗战胜利后,他考入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学习英文。那时,他和同学常读《秦风·工商联合版》(当时,先祖父成柏仁担任报社社长),深受影响。国民党当局禁止报纸发行,他们就用包袱皮将报纸包裹,相互传阅。此后,他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7年初加入共产党,同年,转入华北联合大学英文系学习。1948年初,他随军南下,先后在南京、广州、海口军管会外事处工作,1957年底,奉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对外部阿拉伯语组组长。 

   

从江老师的资历看,他是共产党培养的红色外事干部,前途看好。讵料“文革”爆发,广播事业局造反派将丁一岚(邓拓夫人)打成“走资派”。当时,江老师在丁局长手下工作,已近十年。造反派威逼江老师揭发丁一岚,他坚决不从,结果,惨遭批斗,成天坐在办公楼黑过道里写检讨。  

   

其时,师母在家乡生产队任妇女队长,厚道而干练,听说江老师在北京受难,知他性格刚烈,怕有三长两短,连忙从泾阳赶到北京。她见到老师,开导说:“老江呀,北京干不成,咱回家种地去,千万别想不开。”后来,老师多次给我提及此事,对糟糠之妻的感激,溢于言表。其实,老师也盼着早日返乡,在外工作近二十年,期间,老伴在家务农,服侍二老,带大三个男孩。拖至1972年初,老师才办妥调动手续,来陕西师大教书。 

   

1973年下半年,《人民日报》大肆宣传“白卷英雄”张铁生,并假借懵懂女童黄帅之口,大批“师道尊严”。一时间,校园纷扰,“工农兵”学员纷纷利用评教评学会,刁难并批判老师。班上有两三学员,因不满江老师在作文本上打叉,频频告状,并挑拨同学,在课堂上为难老师。 

   

一天上课,江老师提问某学员,一连三问,该学员拒不回答,老师愤然:“不愿听我的课,可以走。”该学员拿起课本,含怒离去。顿时,系里舆情汹汹,批判矛头直指江老师,但老师不为所动,拒绝检讨。他出身好,老党员,不像其他“臭老九”,惧怕工宣队和“工农兵”学员。 

   

临近期末,某些学员困而不学,在工宣队挑唆下,喧嚣“取消考试”。系领导怕学员闹事,遂宣布“开卷”考试。所谓“开卷”,就是公然抄袭。我身为班长,对这一作法异常气愤,决意罢考。江老师把我叫到宿舍,严厉批评我幼稚:“工宣队‘左’,你也跟着‘左’?”

   

自1974年初,乱象丛生。教育界在“反右倾回潮”中,掀起学习朝阳农学院办学经验的高潮,什么“开门办学”“社来社去”“三上三下”,不一而足。此门一开,学校教学秩序大乱,纷纷关门停学,去乡野,去厂矿,去军营,和工农兵一起“批儒评法”。 

  

 4月初,外语系工宣队再度“开门”,将全系师生拉到西安高压电瓷厂(位于西安西郊)办学。该厂是五十年代初,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主要生产高压电瓷。我们住进一栋尚未竣工的红砖简易楼,分男女宿舍,在水泥地上打通铺。每天一大早,小喇叭准时放起音乐,师生们爬起,洗漱完毕,列队走向厂区,早饭后,领劳动布工装后下车间。我们三个同学,因身体条件好,与江老师一起分到制泥车间,整天搬泥棒。 

 

1974年4月,西安高压电磁厂,后排左起:江老师(1)和我(2)与工友合影 

   

在工厂“开门办学”,未学一句外文,学的是《毛主席语录》,还有供批判用的孔、孟语录。一天晚饭之后,工宣队师傅针对学员刚学几句英文,“就对美帝国主义的认识模糊了,”组织学习讨论《别了,司徒雷登》。散会后,江老师对我说:“司徒雷登并非‘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他一直留在南京,与我方接触。临走那天,我为他办完离境手续,他临登飞机,转身向我们深鞠一躬。”江老师边吸烟,边回忆:“谁知,隔了二十多年,中美又接触了。”1949年夏秋,江老师在南京市军管会外事处,担任黄华的随员。 

   

1976年,“文革”苟延至第十个年头,民生凋敝,奸宄当道。元旦,“两报一刊”循例发表社论,题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妄言:“看吧,‘到处莺歌燕舞’。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我们的党朝气蓬勃,我们的人民意气风发,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头版还刊登毛泽东“文革”前夕所写的两首词,其中,“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用语恣肆,殊不可解。 

   

元月9日早,我晨练后回宿舍读书,校园大喇叭播放“新闻联播”。突然,哀乐响起,我连忙推开窗户,晨风冷浸,传来夏青低沉而悲伤的播报:“周恩来总理于1月8日9时57分逝世。”我伫立风中,泪水盈眶,静静地听完讣告,擦干眼泪,去找江老师。 

   

老师问清是我,才开了门,他正收听VOA,眼圈红红的。他告诉我外电对中国政局的分析,忧心忡忡地说:“总理先于主席走了,恐怕没人能收拾‘上海帮’了。”我说:“主席看来身体也不行了。”前不久,观看新闻纪录片,毛泽东老迈龙钟,接见菲律宾总统夫人伊梅尔达,全然失态。老师说:“现在一报道主席,都说‘神采奕奕,健步走上主席台。’1965年,我见到主席时,老人家坐在那里,已气喘吁吁。会见完毕,广播事业局副局长金照再三叮咛,在外面千万别提主席的健康。”

 

 江老师为毛泽东翻译 

   

据老师说,1965年6月某日,周总理接见坦桑尼亚专家穆罕默德·阿里,他担任翻译。主宾晤谈甚欢,总理开怀大笑,江老师也跟着笑,总理回头批评:“你笑什么?注意听外宾说什么。”两天之后,毛泽东接见穆罕默德·阿里,老师再度担任翻译。毛一边吸烟,一边谈笑,老师听不懂湖南话,由金照转述,再译为英文。会见结束,毛送客人到门口,挥手告别后,突然转身问江老师:“刚才他讲什么语?”老师愕然,因为,以前听说主席学习英语如何刻苦,晚上常在路灯下朗读英语。

   

3月8日午后,吉林地区突降陨石雨。报载,陨石雨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一时,人心惶惶,谣诼四起。小时读《三国》,知将星坠地,必有贤人将去。后读司马迁《史记 . 秦始皇本纪》,又知“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此虽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1976年,我们经历了,见证了这些天象,至今迷惑不解。 

      江老师陡然起身,从书架下层拿出一瓶二锅头,在破桌边沿磕开盖子,拿出两个玻璃杯,先给自己倒半杯,又给我倒半杯,说:“这个妖孽,祸国殃民!想不到主席刚去世,就有了报应!来!喝!”他仰头一饮而尽,又给自己斟满一杯。我端起酒杯,痛饮一口,但觉辛烈冲口,淋漓无比。我们边饮边谈,直到夜半。 

  
 等我返回宿舍,躺在床上,“文革”往事历历,恍如眼前。从1971年初,我就期盼有一天,破毁这令人窒息的“铁屋”。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突然!辗转反侧,不觉东方既白。 
   
1980年代中期,我与冰华师分手,无论在外地或外域,常通过电话问候老师。九十年代初,我返回西安,去师大看望老师,见陋室里用的仍是早年师大配给的旧家具。老师离休早,离休金太少,还零星带点课,补贴家用,而师母为减轻家庭负担,年近八十,还在凌晨挥着扫帚,在家属区打扫卫生,挣钱补贴家用。 
   
2008年春节,我返回西安,听同学说老师从泾阳乡下返回,住西医一院。他因小脑萎缩,时常意识不清,性情大变。我连忙约上几位同学,去探望老师。我一进病房,就见老师形容枯槁,白发萧萧,陷在白色的枕头里。我凑近老师耳畔,轻声说:“江老师,我是小秦。”老师迷茫地望着,龇着假牙急急地说:“快!快!学生迫害我呢!”我心头一沉,知道老师心已迷乱。师母走近,拉住我的手说:“小秦,你江老师可把我苦咋了!”同学围着病床问候,我走出病房,站在走廊,心情沉痛极了,听见老师高声咒骂,恍然想起往事,难道老师在生命奄忽之际,仍没忘记“文革”中学生辱师的事? 
   
我离开西安不足两月,一天,去经贸大授课途中,忽接老师家人电话,说江老师走了,那天正在开追悼会。其时,我远在千里之外,曾沐教泽,却无法与老师作别,至今引以为憾。 
   
四十多年过去了,回念陕师大往事,苦涩多于怀念,惟有师恩,没世难忘。 
 
   2017年9月10日修改

成小秦专页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西南联大同学们
成小秦:父亲与他的同学和同事
成小秦:潜伏者王敦瑛,
苏联克格勃西安情报员
成小秦:大舅出狱记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师之道

 夏 勇:巴山深处的良知
夏 勇:夜读杨老
——我体会的孔子研究及西政精神
西政风骨杨景凡
卢治安:我们是叶先生归国的开门弟子
李榕:樊平老师
葛有彦:我的两位班主任老师
郭建平:物理老师猜中两道40分的大题
季思聪:文革中师大女附中的恩师们
邓幼莹:我多了一对如父如母的亲人
田军:燕园风骨,怀念陆卓明老师
蒋蓉:缅怀我川维技校的老师
蒋蓉:点点滴滴忆老师
蒋国辉:我的导师李锡胤先生
张效雄:清明节前追忆恩师彭燕郊
熊晓鸽:致敬难忘的1977
王治河:要么进大牢要么进北大
黄麓:为查先生造像背后的故事
 "新三届"兄弟向查先生敬赠雕像
周大伟:谁是佟柔?
朱学勤:三十年师恩难忘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周先民:南师中文系老师一百单八将
许景禹:我要向校长和老师当面道歉
何勤华:给李克强班级上专业课的老师们
潘维:先师陈翰笙,上海左尔格小组幸存者
杜丽燕:张宗炳先生说“我不知道”
中南海讲课第一人孙国华先生
钟明:我和作曲家谷建芬的一段交往
郑忆石:我的教研室同仁
赵荣构:千里跋涉只为给您梳一梳头
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班级”的老师们
范玮丽:老留学生巫宁坤的传奇人生
管士光:冯其庸先生三幅墨宝的回忆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汪瀰:先生风范永存我心
贺越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杨劲桦:悼恩师彭明
斯雄丨 永远温暖的笑:
怀念我的老师画家朱维民先生
追忆朱维民先生:
他牵着我们步入艺术圣殿
甘惜分先生的一次人生劫难
甘惜分的探路人生
童兵忆甘惜分:百岁人生只为真
喻国明忆甘惜分先生:
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胡舒立:缅怀一位值得尊崇的长者
姜波忆范敬宜:老范,我好想你呀!
何砚平:我心中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