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道丨贺越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2017-07-09 贺越明 新三届
作者简介

     贺越明,资深媒体人、文史作家。1978年2月入读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获学士、硕士,留校任助教、讲师;后赴美留学,获夏威夷大学传播学硕士,曾在美西两家华文报社主管采访和编译。现任澳门九鼎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九鼎月刊》主编;著有《读报的学问》《中国人的世纪》《书里书外》《海角片羽》和《中国十大出版家》(合撰),近年常在港澳台和内地媒体发表随笔和文史札记。


本文作者



        北方有家出版社打算给我出两种文集,因我在中、美两国从事过新闻工作,阅人无数,其中一种专收状人纪事之文。为此,我将凡是有关人的篇什集中检读,发现最早的一篇,是刋登于1980年6月10日校报《复旦》的人物报道,写的是数学系讲师欧阳光中。


        那时,我还在新闻系念大三,课余兼当校报记者。校报总共四五名记者,都是同学;亦有分工,我主要联系理科各系。所以,那个配合校庆75周年的报道任务,便非我莫属。


        对欧阳老师的课,数学系的学生有口皆碑,而且成了他们的一个美好记忆。“文革”后首届考入该系的李源潮,曾在复旦校友网访谈时忆及大学生活:“我最喜欢两门课。一是数学分析。数学分析是最有用的学问。所有你能够感觉到的问题,用数学分析一分析,很多事情难的就变成容易的了。二是概率论。概率论是最奇妙的学问。”


        李源潮特别提到:“欧阳老师敎课敎得最好,同学们第一爱听。他讲课清晰,吸引人,让你觉得不仅是进入了一个科学殿堂,也是进入了一个艺术殿堂。他把数学的美全部讲出来了。他的课,那不叫讲课,是讲课艺术。”这个描述准确又传神,可以说是表达了同学们的共同感受。


        那次采访,我怕提不出像样的问题,不便马上直接访问欧阳光中,而是先到数学系试点班找学生了解情况。这个班在苏步靑校长关心下,于1979年下半年开设,班上有李骏、顾鸣皋、徐幼于等全国数学竞赛的优胜者,人称“尖子班”。


        去到宿舍表明来意,立即获得良好的响应:“欧阳老师上课上得这么好,是应该宣传宣传。”随后,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讲了好几个事例,有的非常具体生动。比如,欧阳老师上课讲到“广义重积分”这个定理,不像通常那样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证,而是设计一个相当直观的例子,再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自由思考。上课前,他们预习过这部分内容,概念已经明确,但对前后左右的相关性不曾想过,而这些问题像一块块磁铁,从不同侧面开启了大家的思维之门……


        采访结束时还有个小插曲:当我听说试点班只有一名女生时,随口问了一句:“那班里怎么开舞会?”一位学生说:“喏,开舞会时,仅有的女同学和一个个请她的男同学轮流跳得精疲力尽,其他男同学只好抱着凳子转圈圈。”这个回答,令人忍俊不禁。


        我从学生那里获得丰富的素材后,与欧阳老师约定时间作了一次访谈,经过很顺利。记得他有一段话:“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姆斯说过,最好的敎学方法不光是讲明事实,而且应该鼓励学生动手去做。我很欣赏这句话。这个‘做’,当然不仅仅是指做习题,而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敎师在按质按量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后来,这篇报道以《在第一台阶上精雕基石》为题,结尾写道:“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群峰下的台阶,那么,数学分析便是第一台阶,而数学中的微积分、级数等理论,则是这层台级的一块块基石。欧阳光中,这位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中年敎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正是在第一台阶上精雕基石的人。”文章发表时,配有欧阳老师备课的照片,还刋出了校报编辑写的短评,倡议全校“重视敎学方法”。


欧阳光中等编著的教科书


        自那次访谈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欧阳光中,但因为“欧阳”是个复姓,比较特别,所以一直存留在记忆中。


        六年前我到澳门不久,因工作关系结识了校友周平先生。他是1960年代初数学系的高材生,毕业后被选送参与国家尖端科技项目的硏究。有一次交谈,他提及数学系几位名师,说他入学时欧阳光中还很年轻,但却以助敎之职上大课了。“你不知道吗?他现在到澳门工作了。”原来,欧阳老师从复旦大学退休后,获此地新成立的一所大学聘请前来执敎。


        这一讯息,眞让人有“天下眞小”之慨!但想想也不奇怪,像欧阳光中这样经验丰富、讲课出色的退休敎授,能被延请到澳门的高校任敎,恰好从一个小侧面反映了澳门文敎事业这些年来急速发展,成为不少专业人士的汇聚用武之地。自然,这也是得以聆听欧阳老师讲课的众多学子的福分。


        从前年起,我也被同一所大学聘为客席。因兼职授课,时间不是早上就是晩间,来去匆匆,从未有过与欧阳老师偶遇的机会。澳门不大,校园更不大,但就是缘吝一面。这正应了“诗圣”杜甫充满哲理的佳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其实,生活中像这样“不相见”的憾事,眞不知凡几!能否“有缘千里来相会”,取决于各自出现在同一个时空的几率。


        常言道:三十年为一代。我与欧阳老师那仅有的一面,距今已逾一代之隔。如若有一天在哪个场合彼此相见,肯定都会感慨,他固然已是皤然老者,而我也从当年的大三学生,骎骎乎步入中年了。


原载2011年1月29日《澳门日报》,

收入作者随笔集《海角片羽》,

本号获作者许可推送,图片选自网络。



复旦新三届读本

贺越明:“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贺越明:舞曲,激发迟到的“青春”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31岁曹景行和妻子一起走出大山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李辉:他诠释了媒体人的另一条路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詹国枢:经济文章的三条半标准

陈小鹰:我的母亲亦父亲

陈小鹰:我的洋派婚礼

陈小鹰:浪漫的开颅

陈小鹰:瘸腿走马代

陈小鹰:以色列高价导游伊萨卡

冯印谱: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冯印谱:父亲一生的悲喜剧

冯印谱:母亲的半句遗言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达志:母爱伴我风雨行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少达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