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郭建平:物理老师猜中两道40分的大题

2017-12-12 郭建平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郭建平,天津大学精仪系光学仪器专业78级,现居加拿大。


原题

恩师“大老王”



        没有1977年的恢复高考,我的命运也许是另一番景象;没有我高中的几位恩师,我也很难考入大学。


        1977年暑假结束后,我们高中的最后一年开始了。我们换了一位班主任,他叫王士章。王老师是师范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老师身材魁梧,五大三粗,从他的身上很难找到那个年代的典型“知识分子”的特质,而更多的会联想到他是一个靠卖苦力生活的粗汉子,在学校里他的绰号叫“大老王”,而不是王老师。


        但实际上,在他的粗壮的外表下,是一个有头脑、有远见而且心细如发的能人。1970年代中,他兼任导演和领导的学校话剧队排演了当年风魔天津乃至全国的天津话剧院的代表作《风华正茂》,拿到了天津市高中汇演第一名;王老师的体育特长是篮球,在他担任学校篮球队的总教练的那几年,学校的男女球队连续几年获得天津市高中组第一。


        他教学生涯的辉煌顶点,是作为我们1978年高考快班班主任和物理老师,带领我们40位高中同学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而我们班的物理成绩名列天津市第一,我们班有两个人物理成绩是99分,有4个人的成绩在90分以上,全班40名同学的平均分数在60分以上。这在那年的高考中,几乎是创造了奇迹,当然这是后话。


        在高中第二年正式开学前,我们在学校劳动一个月。这时,王老师已经走马上任。劳动之余,王老师开始给我们补课,有一堂课是讲摩擦生电,他一手拿着橡胶棒,一手拿着麂皮,说这是力气活。


        老师告诉我们,恢复高考势在必行,我们现在就得开始准备。当我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对高考一无所知,对上大学更是觉得那是天上人间的事情。等到我们正式在报纸上看到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已经是几个月以后的事了,而这几个月的时间,为我们准备高考、赢得高考得到了珍贵无比的时间。


        开学不久,学校对所有高二同学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按照成绩组成了“快班”,学校为我们抽调了最好的师资作为我们各科的授课老师,数学老师刘老师,语文裘老师,化学郭老师,高考总负责的教务主任黑老师,他们都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四十左右的年龄正是人生的鼎盛时期。


        1977年,是万象更新的时候,那时的人认定“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更没人相信“读书无用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这些老师,中国知识分子报国为民的抱负和情怀,像火山找到一个出口一样,迸发出来。


        准备高考的日子紧张、枯燥,但充满了希望,是激情燃烧的日子。在将近一年的时间,从睁开眼睛到半夜三更,除了书本就是做题,老师们知道我们的辛苦,所以给我们有一项“特权”:在课堂上,我们困了就可以睡觉,醒了再继续上课。


        在最紧张的日子,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宿舍,而几位主科老师也和我们一样,住在学校。对几位老师而言最幸福放松的时刻是晚饭的时候,到学校门口的小饭店喝上一口小酒,完了和我们一起在校园了散散步,夕阳西下,其乐融融,那样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得。


        今天的年轻人或许无法理解和体验那个年代的老师们的情怀,那是个除了工作无欲无求无私的年代。用今天的标准,你得花多少钱才能把这些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的老师聚在一起,和你吃住在一起,而这一切却只是为了让学生考上大学?


        人们常常说,77级、78级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也是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和20世纪和网络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分水岭,这是因为无论是高考前还是入学后,为我们传道授业的老师们依旧保留了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那份情怀。


        大老王的本事在他的物理课上,不仅在他的深入浅出因人施教的讲课上;更在于他的敏锐和判断力。有两类题目是王老师要我们反复理解和演练的;双刀双掷中的电学力学问题和子弹打木头的题目,果然被我们老师猜中了而且两个全中,这两个题目在1978年的物理考题中占了40分。对很多考生,这两道题目成了他们高考中的“滑铁卢”,而我们则成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


      考试之后,王老师参加了物理阅卷,他后来反复跟我们眉飞色舞地描述了多次:在阅卷现场,我们班的卷子引起了轰动,卷子是密封的,没有人知道它是哪个学校的,但大老王知道,因为他自己学生的笔迹,他再熟悉不过了。


      这就是我和我们高中40位同学的恩师大老王,平凡又不平凡,他在几年前作古,但他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7年11月23日

版权事务请与后台编辑联络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罗新伟:屈辱卑微引导我考上大学

张云坡:夹缝里挤出来的参天大树

张小雪:小学毕业生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刘海峰: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王维佳:我被录取到没有填报的政治理论专业

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夏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并非如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张建田:团里准备放弃的名额被我争取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刘亚谏: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