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年丨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本文作者
明瑞玮,1949年出生,四川省内江二中高68级2班学生。1969年下乡,1971年进厂,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回原企业工作,仼企业职工教育高级讲师至退休。
原题:
我被偶然撞了一下腰
——1978年高考记
40年前的恢复高考,让我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但是当年能走上这条路,其实有些偶然。
我是高68届学生,读了近一年高中,下了近两年乡,又被招进大型三线国企当了工人。恢复高考时,我已经娶妻生子,是有着七八年工龄的二级钳工了。青春不再,本就不多的朝气似乎也已被日复一日的单调时光销蚀掉,一辈子好像就会按部就班、波澜不惊照着那条路走下去了。
当年刊登大专院校招生计划的报纸。
是姐姐打破了我生活的宁静和平庸。
姐姐大我4岁,是文革前最后一届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她一直坚信国家会有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一天,一直鼓励我要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努力,并始终对我的学习能力抱有信心。从1970年开始,当时刚被发配到川东达县的一个偏远小镇上当中学老师的她,就不断写信鼓励我要坚持学习,等待机会。高考一恢复,她更是立马就想方设法弄到复习资料给寄来,要我报考。
川大录取信函。
77级报名时,我女儿正將出生,考试时她还没满百日,我们又都处于没有父母帮忙照顾的状况,加上对读不读大学已经无所谓的心态,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但姐姐没有放弃。半年后的78级报考一开始,她又给我寄来资料,动员我报考。而且这时,我身边还多了个怂恿者:一个低我一届的同厂好友,雄心勃勃地也想参加考试,于是几次三番跑来和我神聊,鼓动我和他一起复习迎考。这小子朝气蓬勃,自信满满的劲头确实感染到我,又想到姐姐一直以来的殷殷期望,我终于抱着试试也行的心态报了名。
于是,在大约3个月的时间内,利用上下班和带女儿的间隙,我开始狂啃姐姐寄来的和自己找到的复习资料,准备应考。
由于高中只读了不到一年,数理化学得不全,文科又是我的爱好和优势,我理所当然地报考了文科。
时间仓促,我就把复习的重点放在知识点的巩固和记忆上。具体安排是:语文吃老本,看过一遍复习资料后就基本不管了。历史、地理、政治则着重强记要点。外语基本放弃复习,待考试时去蒙。数学是复习重点:对已经学过的内容,争取恢复到当年的水平,该拿的分要拿,对沒学过的内容(如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则不再去学它,以节约时间用于其他科目。
川大校门口留影。
如此操作下来,吃老本加上“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效果真还不错。高考成绩一下来,总分370多分(满分500分),据说还是当年全厂考生的第一名,全县文科第三名。其中,地理88分,历史82分,加起来共170分,是突击记忆效果最好的。语文74分,差强人意,也说得过去。数学63分,看起来不怎样,在全厂几十名考生中却已经是最高分了。只有政治出乎意料,只考得60多分,原盘算至少要抓80分的。外语16分,意料之中,全是选择题中蒙得的,且当时只作参考,不计总分,接照报名时工厂教育组那位大姐的说法,至少证明我是学过外语的了。
与大学同学一起旅游。
分数出来后,就开始填报志愿。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当时仍有种能上大学是天上掉馅饼,上不了也没什么损失的想法,加上有家有业,无后顾之忧,于是重点大学第一志愿填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二志愿填了四川大学中文系。普通大学第一志愿填的四川财经学院经济系。也许读人大的分数还是差了点,最后我收到的是四川大学哲学系的录取通知书,算是第二志愿愿学校调配专业录取吧。
那时大学专业极少,记得川大就文、理科各五个系。文科是中文、外语、经济、历史、哲学系。好像除外语系和历史系下还再有专业划分外,其余三系就各一专业,我们系的专业全国都一样,叫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收录近百人。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大的1948年生人,最小的1961年生人,相差13岁。
学校学生也不多。我们入校时四届(包括恢复高考后的77级、78级和两届尚未毕业的工农兵学员)学生共计五千人左右。记得在入校后的第一次全校学生大会上,康乃尔校长说,我们要争取在X年后把川大建成万人大学。那口气听起来已经是很大的雄心和魄力了。哪想得到现在的大学早已是院系众多,占地广袤,高楼林立,学制各异,动辄上万人、几万人的规模啊。
四年大学生活结束,按照当时的政策,我这种原有工作单位且带薪学习的学生,毕业后顺理成章就回厂了。回来后能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女儿已从当年不到一岁的婴儿,长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我所在的资阳原是一个小县城,所在工厂就是县里最大最好的单位,不像成都舞台大,很多回原单位的同学都又有机会纷纷二次择业。我心无旁鹜、平平稳稳地一直在厂里当一名从事职工、干部教育的教师,直到退休。
当年,我偶然地考上大学,并不曾有要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后来的经历,也似乎真的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自己知道,大学学习带给我的影响和改变其实是根本性的:它改变了我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提高了我的整体知识素质和人格品位,使我有了不断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有了不唯书、不唯上,不轻易相信仼何一种说教,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思想准则,和辩证分析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精神层面的收获,远非单纯的物质获得所能比拟。
庆幸我偶然之中,终于没有辜负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感谢40年前改变我人生道路的高考和4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更感谢鞭策我终于走上高考之路的姐姐和那个热情开朗朋友。
大学毕业照。
2017年6月
(文图由作者授权本号推送)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