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2017-06-02 张河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张河,祖籍山西,1960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人民大学财政系会计专业。曾为香港上市公司CEO,现居北京。   

本文作者近影。


    

        1978年春天我高中毕业了(北京市从1972年由秋季升学改成了春季升学,直到改革开放前才又改回来,真是瞎折腾),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考大学——半年前恢复了文革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一个就是去京郊的顺义县赵各庄公社插队。不容置疑,当然是选择考大学!


       我们这些从文革开始上小学,到文革结束高中毕业的学生,10年中小学教育阶段,正好贯穿整个文革岁月,除了1973年所谓“回潮”期正经学习了一些知识外,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停课闹革命”、批林批孔、反“师道尊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学工学农学军学商等各项运动。中小学知识都是断断续续学习的,正经的中小学教材没有怎么系统地学习,而插秧、割麦子、脱粒、扬场、开车床、站柜台(我们曾经在北京新街口商场学商),干的倒是像模像样。

高中毕业的记分册(正面)。


       尽管3月份我们已经毕业(算是1977届高中毕业生),愿意去插队的同学也已经被学校欢迎走了。但是学校依然承担起我们这些希望考大学的学生的复习任务。本来我是班里的好学生,数理化成绩也是不错的,但是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父母,权衡再三,还是选择了报考文科专业。这样,平时喜欢读课外书,知识面较广的我,可以不用每天到学校参加学习,即使是到医院陪床,也可以随时带着资料复习。


       那时候的高考复习,可不像现在这样,从孩子上学开始就奔着这个目标去了,最后阶段的复习资料也是非常完备、非常系统。从时间上说,我们也就是三四个月的复习时间,由于文革的折腾,这里面很多东西与其说是复习,不如说是学习更准确。


        从复习材料上说,11年没有高考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复习资料,更别说系统的资料了。理科考生还有老师较系统地给大家把数理化顺一遍,而文科考生,由于涉及的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的知识太碎、太杂,短时间内老师很难给大家系统地讲解,唯有自己想办法了。


记分册(内面)能证明我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于是,大家行动起来,从各个学校、各地朋友那里借来了油印的各科资料。那时候根本没有复印机这些东西,要么就是手抄,要么大家都想要的话,就只能刻蜡板油印了。我估计现在30岁以下的人几乎都不知道刻蜡板是怎么回事,那个时候这是唯一的方法了。


        大家都知道刻蜡板是一件苦差事,这么多科的复习材料要刻到什么时候啊?大家都在埋头复习,谁有那些时间和精力呢?可事情总要有人做,于是我主动承担起了刻蜡板的任务,另外两个同学答应我刻好后他们负责油印和装订。


       我之所以主动承担这项工作,是因为我把这事儿想通了。记得文革中很多学校搞所谓的教育改革,把考试改成了“开卷考试”,依据的就是毛老人家的一句话:抄一遍也好,可以试试看。而对于学习来说,有一个浅显的道理,与其死记硬背多少遍,不如抄一遍记忆深刻。刻蜡板虽然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专心地刻,一笔一划地刻,边刻边念边学边记,我相信比他们看多少遍都要记忆深刻。这其实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或者说一举两得。

珍藏多年的1978年大学准考证。


        就这样,三个月的复习期间内,我不停地刻啊刻,政治、历史、地理、语文这几科,特别是前三科的复习资料,我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一半时间,即一个半月左右。其实,刻完了,资料印出来了,别的同学刚开始看,而我已经记得差不多了。


        在刻蜡板的过程中,只要是我觉得用来抄录的原件有问题或者疑惑,马上就找出相应的课本或者书籍来对照,往往还纠正了他们的很多误谬,而我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大学的学生证和校徽。学生证校名为毛泽东书法集字,校徽为华国锋题写。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以我所在的片区四所中学文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刚刚复校的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和命运。


       我把我的这次高考复习称为“自助式高考复习”。人啊,有什么样的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回报。


张河读本:

张河:我的汾阳情结

张河:永远的吉冈由纪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张河:在蒙古国体验“双规”

张河:聊聊我们班里的几大“老”


本文作者近影。


(原载作者新浪博客“青春从未远去”,本号获许可推送。)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樊克宁: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陈平原:说出你我的故事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吴畏:我的高考,1978

1982版中国大学生

《那三届》:中国高考的记忆

李水山:"77级"自画像:

我们承载着时代精神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六: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七: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八:父亲,截止6月父亲节前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