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昨天丨吴畏:我的高考,1978

2017-04-12 吴畏 新三届

        作者简介:

        吴畏,出生在上海,1969年4月远赴云南西双版纳插队,1978年秋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江苏省昆山市司法局退休干部。


作者在四川大学读书时留影。


我已经年届68岁了,出生在上海,初中未毕业即于1969年4月远赴云南西双版纳插队,后恭逢盛世,于1978年秋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如今落户于昆山,也已30多年了。

 

当初,远赴蛮荒之地的西双版纳插队,我就带了整整一箱的书,还时常觅些杂书来阅读,既以伴随每日的辛苦劳作,排遣对家人的思念与前途的茫然,更籍以遐想与怡情,甚至还常常有种“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自得,而彼时最推崇的,恐怕就是培根的“读书足以怡情……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这句名言。


作者的中学学生证。


“高考1978”,我与许多身处祖国各个角落的“插兄”、“插妹”一样,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几乎都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时候,又何尝不是“‘书包’翻身”的动机,比较地占了上风。

作者在云南边陲作商店小会计。


我常感叹,自己未曾经历读书过程的“头悬梁”、“锥刺股”般的艰苦,却已感受和享受到了读书目的与结果的快乐,这实在是一种幸运!因此,几十年,一路走来,该丢的,不该丢的,不知不觉地失落了不少,唯独那断断续续却又绵延不绝的求学经历,最为难忘,一应资料,也始终珍藏;而其中,又以那一次的高考,最为齐全。


作者的准考证。

 

记得,1977年冬天,全国高考恢复了,却并没让我太在意,因为那年五月在昆山与太太结婚后,她就怀孕了,我一心想的就是早些探亲,陪伴即将分娩的妻子,迎接孩子的降生。可结果,因为那时还在版纳的商业部门工作,好不容易捱到1978年的春节后才被批准探亲,回到昆山,儿子已经满月了。


一到家,太太就盘问为什么没有报名高考,这顿时钩起了自己暗藏心底多年的梦想:我本来就在上海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复兴中学读书,一心想进入复旦、交大这样的知名学府深造,是“文革”打碎了这种美好的憧憬!


作者的准考证。

 

现在,噩梦总算过去,开始恢复高考招生了,我们这些曾经的“插兄”、“插妹”岂能轻易放过圆梦的良机?更何况,乍结婚,我就忙着去昆山县的人事部门打听过,按照当时的政策,要名正言顺地解决夫妻分居,五年只是个“起步价”,因此,高考实在是一条捷径!

 

可是,虽然曾就读于复兴中学,老校长姚晶就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学校还与复旦大学渊源久远,苏步青、谷超豪这些大数学家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自己对数学特别是几何证明也可谓是情有独锺,常常为了破解一道难题而废寝忘食;但毕竟连初中数理化也未学完,因此,只能选择报考文科。


 作者的录取信。

 

我一边在家帮助带孩子,一边捡起了荒废已久的学业,开始紧张冲刺。幸运的是,那次高考,不但取消了“高考1977”时的种种条件限制,并且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复习大纲,统一命题,还统一于7月20日至22日举行全国考试。


我自己按照大纲,搜罗相关教科书,循序摘录归纳,而且主攻目标明确——数学,很是“恶补”了一通,直到踏进考场的前一刻,手里还攥着本已经破损的数学书!


四川大学的欢迎信。

 

公布成绩,我的总成绩在全公社高居榜首,是346点几分,其中,数学成绩44分,我已经很满足了,那年云南的重点大学分数线才320分,曙光就在前头!


填报志愿时,身边恰好有本《死水微谰》,其中描述成都的风土人情让我兴味十足,而且,川大历史系教师童恩正的《古峡迷雾》等科幻小说更使我着迷,加上各科里历史成绩最好(82分),便信手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其他填了什么,现在我都忘了)。


四川大学的新生须知。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为了尽早获知录取情况,硬是天蒙蒙亮就从几十公里外的公社搭顺路的货车赶到县城里的邮电局,守侯着当天的邮车抵达。当我突然发现了写着“云南省勐腊县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转勐捧人民公社党委交勐捧商店吴畏同学收 四川大学(录取通知书)”字样的信函时,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几乎要脱口而出!


 作者的毕业合影。


我从远在云南边陲的一个商店小会计,一下子成了中国一所著名大学的一名学子,这与我们的儿子在当年2月的降生一样,不啻都是一次新生呀!

 

可是,就在接到录取通知,要向单位移交工作时,领导却拖着不给办手续,弄得我心烦心焦,却还得强作笑脸,想让他们通融关照,确实有些恼火。


作者的毕业证书。

 

但事过境迁,细想起来,像我们这样的知青,在单位里已经是骨干,又都担负业务、财务等工作,接替的人选一时不好找,单位确实舍不得我们走。我的会计工作,最后也只能由组长老罗先接下来。

 

这七八年来,无论是领导还是其他同事,一起摸爬滚打,经历了许多,感受了许多,更珍藏起了许多情谊,这不,尽管人一时走不脱,但每日的宴请不断,那些“包谷酒”、“甘蔗酒”把我灌得够呛!一直到10月初,我才打点起那五六包大行李,踏上了赶赴成都上学的迢迢路途。

 

一段崭新的人生旅途开始了。


作者近照。

 

(本号获许可推送,图片由作者提供。)


川大读本

邓天雄:我们寝室的大哥周大汉

冯川:我的同学同事金诤

冯川:我认识的龚巧明

蒋蓉:海鸥和波涛——忆龚巧明

袁晞:从失去的生命看一个国家的尊严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文革系列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张宝林:人民大学教授蒋荫恩之死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姜和平:一对姐妹花的惨死

姜和平: 50年前的教育部小红卫兵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张玫:十二岁红少年 六千里大串联

李向前:寻找我六九届的伙伴们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李霄霞:满山跑“落草”黑山寨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平庸之恶:老兵王更印的人生悲剧

半个世纪的念想:黄毛,你在哪儿?


点击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少达编辑、工圣审读。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