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2017-06-24 舒斐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人物简介
         

牛军,197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牛军近影。杨浩东 摄


“第一届”北京高中生


        1966年高考中断时,我正好读完小学四年级。1969年,我随父母去到了河南正阳县的一家公社,那时已是上初一的年纪。公社有一所中学,离农场很远,我们上学,来回得走上20里路。不过,公社中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上课很少。 公社中学有几个同行的教员,有时他们会组织我们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年。


        1971年秋,我回到北京,赶上北京恢复高中学制。当时有两个选择:当兵或上学。我几乎没有犹豫,选择继续上学,到了北京第166中学就读,成了北京恢复高中后的第一届学生。(原编者注:第166中学前身是“女12中”,当时北京市属重点中学之一)高中读了两年,又去插了3年队,后来便到了一家出版社,从事校对工作。


        1977年,停滞11年的高考得以恢复。听到消息时,我觉得终于有机会靠自己的努力上大学了。那一年我22岁。当时我的工作比较稳定,在单位表现还算不错,留下也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不过,我还是选择了报名参加高考。


高考落榜后又被录取


        考试前,我的高中老师推荐了一些复习教材,书不多,只有几本,很快就复习完了。我在高中时期的学习相对扎实,还能应对高考。


        当时,我报的是文科,考试科目共有语文、数学、政治和历史地理四门,历史地理合并为一科考试。


牛军在人民大学求学时。


        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在考场上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有些“发懵”,一时不知该写些什么,后来就写了出版社印刷厂里一天繁忙的工作。分数出来后,没想到考得最好的,是数学。


        那年高考,我们可以报3个志愿。我比较喜欢文学评论,但在那时候,经济建设是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事这个行业,能符合国家需要。因此,我的第一志愿是北大经济系,第二志愿报的是当时的北京经济学院,第三志愿报的才是河北大学的文学评论专业。


        出结果了,北大经济系录取分数线很高,我的成绩差了十几分。幸运的是,我赶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人大从落榜的考生中择优选拔了一些人,于是我被录取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其实,有些运气的成分在里头。


牛军1982年本科毕业证。


        1982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后来读了硕士,留校任教,又读了在职博士。1990年,我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2001年1月到北大任教至今。


给文科大学生的建议


        进入大学之后,我也有过“迷茫”。当时,一位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给了一些建议,让我觉得很受用。这个建议,就是重视写作。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阅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会迅速提升。倘若个人的表达水平与鉴赏水平脱节,便会开始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件比较令人担忧的事。


        若能笔耕不辍,经常将自己的表达与经典相对照,并得到他人的意见与反馈,表达能力便能与鉴赏能力同步提升。这样的写作训练,从入学起即应开始。笔记、日记、随感……各种体裁、题材都能成为练习的手段。


        在大学生活中,学会管理自己最重要。

牛军在研讨会上。


采访人物来源:新三届公号

文字整理:舒斐

腾讯新闻2017-06-05 


(本号为腾讯记者提供帮助,并获授权推送,老照片由受访人提供)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上)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下)

樊克宁: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陈平原:说出你我的故事

1982版中国大学生

《那三届》:中国高考的记忆

李水山:"77级"自画像:

我们承载着时代精神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六: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七: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八: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