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2017-06-17 段英贤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段英贤,男,1959年生人,北国冰城人氏,长居南国三亚。1982年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冶金机械系,毕业后在国企从事技术工作,高级工程师,《阅读悦读》签约作家,黑龙江省摄影家学会会员。散文及摄影作品多次在当地主流媒体刊登。目前在海南三亚定居。


作者近照



        这张准考证,是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后第一次高考的准考证,考生是我。考试时间和科目为:1977年12月17日上午8:30-10:30 数学,下午1:00-3:00 语文,18日上午8:30-10:30 政治,下午1:00-3:00 理化史地,记得当时考试时间还作了修改。报考类别:理科,考号:114151,地区:哈尔滨,考场:14(35中),试场:第6试场,考生所在单位:黑龙江省安装公司,加盖的公章为:哈尔滨市动力区革命委员会招生□□办公室(有两个字认不清了)。



        记得当时各科试卷均为省里出题,还记得语文的作文题目是:每当我唱起东方红。我这次考试成绩是220分,因填报志愿较高,考试落榜,记得考场离我家较近,两天中午我都是步行回家吃的饭。也没人陪考。准考证的背面写着  考生须知,一共7条。


          此次考上大学的考生俗称77级,毕业时间为1982年春季。


        半年后我又一次参加高考,此次分初试、复试。复试为全国统考,我的考试成绩为:语文:62、数学:52、政治:80、物理:84、化学:86,总分364分,以一表最后志愿考入全国重点大学——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这批考生当年9-10月份开学,通称78级,毕业时间为1982年7月。所以就有了历史上少见的一年有两届学生毕业的现象。



        第二次高考的准考证我也一直保存着,可惜一次搬家时不慎丢失了。多年后知道,1977年全国有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27.3万人。第二年7月又有590万人进入考场,竞争40万个名额。我们国家的命运也在此时出现拐点,许多人的人生发生了转折,这些我们都是亲历者。


        记得当时许多人接到的通知书都是用录取的大学的信封邮来的,一看信封就知道是哪所大学了,可我的通知书是用报考时我填档案背面那页折成信封邮来的,外皮上没写学校。抽出里面的一张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印着“段英贤同学  你已被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录取,请于某某日前报到”的字样,那个年代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很简单,信封简单,格式简单,内容也简单。可是,那小小一张纸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还记得离家时带走的新鲜物件,是母亲给买的灰色棉线毯子。半夜下车,是被学校派来接站的大解放车拉进学校的。我们班29个人,大多数是农村考上来的,最大的老大哥1946年生人,最小的是1962年生人。全班只有一个从沈阳考过来的老大姐工作五年以上,是带工资来上学的,还有一个男生是干部子弟,家庭条件比较好,其他27个人全都申请了助学金。


        40年过去了,我们责任在肩,我们一直努力,我们永不言弃,我们始终无怨无悔!

 



外一篇:

走出命运的拐点


       7月7日,苇花飘香,百鸟飞翔。我们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冶炼78级同学及家属30余人,在毕业30年之际来到原母校所在地鹤城——齐齐哈尔,相聚在一起,共同纪念30年前那个难忘的日子。(编者注:本文写于2012年)

 


        回到曾经的母校,校园的一切依然如故。故地重游,百感交集,倍感亲切。

 

       30年前,我们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冶炼78级29名同学,在离校的最后时刻合影留念,随后洒泪惜别,告别母校,告别同学。从边陲小镇富拉尔基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走上自己的工作学习岗位。


 

        30年的岁月,一万多个日夜,我们冶炼78级的29名同学已年近花甲,岁月染白了我们的双鬓,时光烙深了我们的皱纹。值得慰藉的是,我们没有辜负母校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在各自的领域施展才华,奉献社会。


        我们的同学中。有大型国企的副总,有私企董事长的亿万富翁,有211大学的校长,还有国家级研究院的副院长,更多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脊梁。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貌,改变不了的是我们那颗滚烫的心和对母校的眷念之情。 


 

       1977年的冬天,国家命运出现了拐点,我们的人生发生了转折。这些我们都是亲历者。经历了动荡坎坷,我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校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早到晚空前绝后地用功学习。那时的口号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科学技术进军,振兴中华!


 

       校园的林荫路上经常回荡着我们的朗朗读书声。每年的迎新班会,我们欢聚在一起。我们在嫩江戏水击浪,红岸公园留下我们的身影。还记得三伏天我们在武钢实习,高炉前洒下我们辛勤的的汗水。四年的学习生活我们结下深厚友谊,我们亲如骨肉兄弟。



        30年过去了,我们责任在肩,我们一直努力,我们永不言弃,我们始终无怨无悔!


       母校东重,我们冶炼78的同学回来了,带着骄人的业绩,带着无悔的人生,带着爱人儿女。虽然物是人非,但我们心里有您。我们又一次投身到您的怀抱,我们又一次和您相亲。离别后的30年,我们一直把您怀念,我们的青春四年始终留在您这里。您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也都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草木葱茏,风姿依旧,荡漾在校园里,我们百感交集,今生今世我们永不忘记!


 

        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很快就要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母校的校园。再见了母校,再见了东重,我们还会再来看您!随后我们参观了一重和齐钢,那里同样也留下过我们昔日的足迹。下午我们来到扎龙鹤乡,赏美丽的仙鹤空中起舞,我们放飞心情。



       傍晚时分,在欢快的民乐声中,联欢晚宴在大金山国宴楼举行,宴会大厅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30年前我们在校时的画面,由李强同学主持,同学们把酒言欢,共叙过去,现场气氛热烈欢快。大家感受到浓浓的同窗亲情。

 

        难忘今宵,难忘过去。今天我们回到母校的摇篮,故地重游让我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歌声和欢乐声与我们相伴,我们将彻夜无眠……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冶炼78全体同学

2012年7月7日

 

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已于1997年整体南迁秦皇岛更名为燕山大学。


(原载微信公号“燕鸣湖畔”,段英贤供稿,本号获许推送)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吴畏:我的高考,1978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的高考记忆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上)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下)

樊克宁: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陈平原:说出你我的故事

1982版中国大学生

《那三届》:中国高考的记忆

李水山:"77级"自画像:

我们承载着时代精神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莱茵河漂流之旅

穿越欧洲的今昔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六: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七: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八: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