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2017-06-29 应亚平 新三届
作者简介

        应亚平,男,出生于1955年12月26日,杭州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获英国政府奖学金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自1982年起,在浙江工商大学英语教学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岗位上工作30多年。 2012年获法国政府棕榈叶教育骑士勋章, 2016年退休。

本文作者


原题:

在文革中自学英语



1974年3月我从杭州第十一中学高中毕业。初中后我之所以没有上山下乡是因为我出生在1955年12月,按当时的学校政策,出生于1955年9月的学生是可以选择就读高中的。以后我每当回想此事,总会感叹年龄决定命运的离奇年代。


当时我姐姐已在黑龙江支边,哥哥留城在茶厂工作,妹妹还在读高中。父母的想法是儿子应该留在城里,因为女儿上山下乡后还有机会嫁人回城。于是家里决定让我装病,争取留城。至于如何装病因篇幅较长,只能以后有机会再细讲。

我们四兄妹合影于1975年春天,左二是我。


我父亲是个店员,因民国时家境尚可,在上海大光明中学读完初二。父亲非常开明,酷爱中外文学,这在他同年代人中是不不多见的。

我的父母,摄于1978年的夏天。


受父亲的深刻影响,我看了许多文学名著,以苏俄和西方小说为主,如《红与黑》《牛虻》《父与子》《罪与罚》《欧也妮葛朗台》《静静的顿河》《野性的呼唤》《莫泊桑短篇小说》《契科夫短篇小说》等。到了1974年下半年。我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学习英语,梦想着终有一天我会比别人先阅读到英语原版小说。

默默坚持自学,摄于1978年。


我高中的英语老师是高岳翔,他比我们学生年长10岁,他原本是能考上大学的,但文革前高考有政审一关,他因家庭出身为资本家,所以未被录取。幸运的是,他留校当了老师。


高老师非常随和,也因年龄相差不大,更像我们学生的兄长。高老师的英语教学是精湛的,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所以高中时我的英语成绩属优秀。有了高中英语这一基础。我对学好英语充满信心。


我自订了英语学习计划。第一步重温英语音标,矫正单词发音,提高英语单词的拼读与拼写能力。第二步细读薄冰的《英语语法手册》。因薄冰先生语法手册中的例句通俗易懂,于是我将英语句子用纸盖住,试着将中译句子翻译回英语,然后揭开盖纸,与薄冰的原句对比,分析我的译文错在哪里,为何错了。


这一阶段我花了大约半年时间。当然与此同时,我还看了大量的英文版的越南画报,阿尔巴尼亚画报和北京周报,积累了大量的单词。我记单词的方法是将生字记在本子上,注上中文意思,发音较难或较特别的会注上音标。起先每天记30多个生词,以后逐步增量,记得最多的一天记了200多个生词。我当时的想法是,每一个生词如同新朋友,多见几次定能记住他的名字,所以也不怕忘了生词。


当我英语有了一定基础时,幸运大门又一次向我敞开。我高中时有个好友李明,他出生于高干家庭,但和资本家家庭出生的我(文革后我的家庭成分被纠正为小业主)却成了好朋友,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爱好,酷爱中西方文学和历史。于是我们交换书籍和唱片,我也成了他家的常客,有时因一部小说借来时间较紧,我会通宵在他家阅读。

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起纵论天下,左三为我,摄于1975年。


李明有一大帮好友,他们大多是学军中学毕业的高中生,与我同龄。于是在1975年春我认识了孙严,苏服杰,李浩,徐于杭,贝昱,金进喜,王维等朋友。我们常会聚在一起喝茶,畅谈文学、历史和时政。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这帮朋友的友谊一直保持到今天,而且三观基本一致。

杭州第11中学七三届高二(1)班毕业合影。


贝昱出生于书香门第,那时他的英语口语与阅读已属一流。我从他那儿借了不少英文著作或译作,如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丘赫莱依《第四十一》,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狄更斯《双城记》等。印象深刻的是,所借的第一本书居然是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1978年春我终于拿到了留城卡,街道分配我去官巷口的刻字店,因与我想象的工作相差甚远,我没去报到。另一方面,1977年年末已恢复了高考制度,我看到了进大学的机会,于是我在家里备考。


1978年5月我去湖滨街道报考大学,但接待人员说我是病留的,需医生证明我的身体已经康复。我二话不说直奔街道办事处对面的杭州第一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室。


我向一位年轻的男医生讲了来这儿的缘由。他口试了我的英语,说学得不错,于是让我躺在病床上,检查我的肝部(我留城的病因是慢性肝炎,特征是肝部微肿大)。过了没多久,医生就写好了康复证明。


我至今还后悔当时没记住医生的尊姓大名,恩人那。我拿了医生的证明又去了街道,顺利地报了名,但接待人员随后说了一句:考不上你还得下乡!我压根儿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因为我自信是能考上大学的。


8月高考成绩出来了,我各科平均分为75分,英语单科82分。接到成绩单时我热泪满面。我最终被杭州大学英语专业录取。事后也知道当时曾有三所北京高校先后来街道查看我的档案,因家庭成分和我父亲问题在身而不敢录取我。


我的朋友圈也纷纷传来好消息,他们被浙江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杭州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等录取。

与老友李明在一起,摄于2008年夏。


弹指一挥间,39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深深感恩我的家人、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们和邻居,还有那位助人为乐的医生以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

40多年过去了,我们昔日的伙伴们,如今依旧在一起“抱团取暖”,摄于2016年12月。


(本号获作者授权推送。)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吴畏:我的高考,1978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他向邓小平建言恢复高考:

当年只是说了几句真话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上)

1978年入学的那拨大学生(下)

樊克宁: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陈平原:说出你我的故事

1982版中国大学生

《那三届》:中国高考的记忆

李水山:"77级"自画像:

我们承载着时代精神

尹俊骅:高三那年废除高考,

我们连夜致电毛主席表忠心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少达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知青岁月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六: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七:反右运动60周年祭 

主题八: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