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

2017-08-25 赵晓明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赵晓明,1953年生于淄川白庙,1972-1975年白庙村小教书(民办教师)1975-1978石门联中教书(民办教师),1978-1980年北镇师专中文系读书,1980-2004年淄博师范任教,2004-2013年淄博师专任教。退休前为淄博师专教授、纪委书记。


原题

读书梦与我的两次高考



我的家乡是一个瘠贫的小山村,贫农世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父亲躬身田野,在生产队里天天上坡,日日劳作,尝尽了不识字的苦楚,含辛茹苦供我上学读书,用汗水洗亮星光为我编织读书的梦。我读书倒有些如痴如醉,初小、高小的考榜慰藉着父亲。六六年夏天考上了中学,偏偏遭逢“文革”浩劫,一把大火焚毁了天下的书。虽然学工学农学军,但青春蹉跎,初中高中六年没有读成书,毕业后回到“广阔天地”,承袭父业,做了人民公社社员。


读书的梦荒芜了,心里惆怅无边。时为1972年,教育大普及,村村办初中,大队革委会知道我学习好,便叫我到村里的小学教初中班,成了民办教师,亦农亦教。请缨无路,求学壅门,稼穑之隙,遍求村内火后余书而就昏灯于陋室。借书之难,难于蜀道。每得一书,其喜莫名,行忘归,食忘箸,冬夜拥被以读,不知寒更之长。我心里萦念的是能够上大学读书,可那时上大学,已经废止了考试,“革命”的形式谓之“推荐”,其实多是“关系”“后门”的堂皇冠冕。


1873年夏秋,邓公复出后的日子。上大学将采取考试的消息如清风屠热,消去了窒息人的郁闷与沉重。我雀跃着,申请,报名。听说考试,全村只有我一个人报名,便顺利地参加了区里的考试。考场在母校淄博四中,考查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场,每场考完,与同考者对题,觉得胜券在握,有种将拨云见日的感觉。


孰料横空飞出张铁生的一张“白卷”,笼罩了当时的中国。“四人帮”只准“长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谁能奈“白卷”何?这次考试遂被扼杀。其实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仍旧由公社推荐,据说因为我的伯父有历史问题,我便重回村里亦农亦教地做民办教师。


1977年,“冬雷阵阵夏雨雪”,总设计师构图伊始,恢复高考,拂去了中国教育天空的云翳,几代人欣喜若狂。我跑去当时我们的二里公社报名,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已婚者须作出重大贡献方可报名”, 这不啻晴天霹雳,一介“社员”,何来重大贡献?


惘惘而回,喟然长叹“梦”途多舛。时年五一结婚,十月里恢复高考,由于结婚了没有突出贡献而不能参加高考,悔恨、怨尤,怨父母催迫我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恨自己目光短浅志不高远,心底真的很幽怨。


这年我被公社调到石门联中教书。离学校五里路,徒步来回,小路上正好放声背诵,诵诗诵文,穿过茂密的庄稼地。真正的春天到了。1978年4月,公社通知我可以报考了,高考年龄放宽到35岁,不论婚否。报名后的兴奋难以尽述,利用可能的时间积极复习。可是没有复习资料,只借到一位同事文革前的初中地理、历史课本,我昂然地走进考场。



由于刚刚恢复高考,报名高考的人特别多,中学少而小,考场分散,我们的考场设在淄川区昆仑小学。盛夏时节,已经感觉不到炎热,只有兴奋。高考那天——1978年7月20日,我借上一辆自行车,骑了20多里路,早早赶到考场。


中午,同考的朋友长永兄邀我到他家——七里庵吃午饭,他家离昆仑考场近一些。到了他家,急急忙忙捅开煤炉,烟熏火呛,煮了一锅面条,也没有什么菜,已经香得异乎寻常。这是我平时吃不到的。


吃完饭,匆匆赶回昆仑小学,等着考场开门。印象最深的是那年语文没有考作文,有一篇改写,似乎占30分,被称为科举考试以来的语文考试第一次。


成绩公布,316分,我进了体检分数线,被通知去填报志愿,体检。第一志愿报的是北镇师专,很希望当一个语文教师。心里说,只要考出农村就行,不管什么样的学校。然后就是焦灼,忧虑,希冀,漫长的惴惴的等待。


大约两个月以后,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我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说,捧着入学通知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读着入学须知,几乎要背下来。


1978年10月,我堂堂正正地走出小山村,告别民办教师生涯,走进北镇师专,在语言文学系读书,重续自己的读书梦。我们班43名同学,最大的34岁,最小的17岁,我26岁,在班里还属年轻者,16个人一间宿舍,我在上铺,年龄大的睡下铺。融融泄泄,都在叫着劲读书学习。


毕业后,分配到淄博师范学校从事语文教育,壹志舌耕,甘教师之清贫。我每每不惮絮烦,把这高考与读书的梦咀嚼给我相交忘年的学生,与学生一起读书。


由于文革,荒废了最宝贵的读书学习时段,没能进名牌大学修习,然而因了恢复高考,我终于得圆读书梦。恢复高考以来,璀璨的书籍日渐烂漫,教书与读书相伴,读书日多,丰华了自己和学生。我酷爱教学,教学相长,以学生为朋友为弟兄,以书为高师为知己,教书读书,偶尔写书,其乐陶陶,渐入佳境,后来成为淄博师专的教授。


因了恢复高考,新三届学子梦境灿烂。祖国、民族日新,筑就强国梦。虽然当今的学校教育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高考有一些弊端,但只要着意改革,有恢复高考那样的智者仁者的改革,教育即会日兴。倘若因有瑕而诋毁、取消高考,民族的陆沉就不远了。


40年了,我已经退休,许多事情皆似过眼的烟云缥忽难忆,唯独两次高考的情景却时时忆起,日真一日。读书的梦境也越来越绚烂。


本号获许可推送,图片由作者提供



卌年:恢复高考系列

张俊杰:我把新三届高考题虐了一个遍

周荐: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头一次喝醉了

贺越明:“新三届”与高考的存废

刘会军:1978年复习高考时的衣食住行

文家渠:好事得干三遍、三遍、三遍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过政审关

蒋国辉:一个煤黑子的高考逆袭

罗国萍: 我没报任何志愿, "坚决服从分配"

陈家强:一个高考落榜生的大学梦

刘万玲:我差点被漏计一科成绩

葛有彦:两老师监考我一个俄语考生

卜新民::高考带给我的,

是把谷壳去掉变成吃米的身份

卜新民: 认命当农民

卜新民:我在乡下的两次辞“官”

31岁曹景行和妻子一起走出大山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吴思:我在乡下的极左经历

李向前:寻找我六九届的伙伴们

马小冈:当知青遇见司马迁

冯印谱:毛主席像章做了定亲礼品

刘继杰:我插队的秦庄

出了个投降日本人的老八路单德贵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周振华:连续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徐冰:三下酉阳田家寨

杨立伟:老照片里的北大荒知青故事

杨立伟:我打出了连队第一口甜水井

吴畏:我在西双版纳插队的日子里

蒋国辉:我在嘉陵江上当纤夫

蒋蓉:哥哥的小芳

刘晓阳:知青朋友顾家錡和他的母亲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李霄霞:满山跑“落草”黑山寨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