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张建田:团里准备放弃的高考名额被我争取到了

2017-09-04 张建田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张建田,江苏盱眙人。中国法学会会员。1956年出生,1976年入伍。1978年从部队考入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现在中央军委法制局工作。出版《中国军事法学》《邓小平法制思想研究》《军人违反职责罪》等著作十余本。


本文作者


原题

圆  梦


回想40年前上大学的事儿,至今仍然让我激动不已。有的人说我是“工农兵大学生”,正是缘于我为了实现上大学的梦,走了一条“上山下乡当农民—进工厂当工人—参军入伍到部队”的曲折道路,其中的酸甜苦辣,真令人感慨万端!


我1974年6月高中毕业后,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必由之路”——上山下乡。按照当时的政策,知识青年只有在农村艰苦磨炼两年以上,且表现突出,才有资格被推荐上大学,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


于是,我在福建大田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里,与朴实、憨厚的社员们一道春耕、施肥、收割、送粮,每天踏着晨露出工,伴着繁星满天归来。我当过保管员、拖拉机手、民办教师、农民通讯员、理论宣传员……什么活儿都干,可谓“党叫干啥就干啥”。


当然,为了更多地攒积出工的天数和工分,我没有休假日,即便有时体力不支也要硬撑到底。有一次因劳累过度晕倒在田埂上,被农民们抬回来。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条件上大学。


一次,大队党支部书记找我谈话,准备发展我入党。我听了十分高兴,但书记的一番话说得我面红耳赤:“你想上大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能抱有任何不正确的动机。”


原来,书记已经知道我心里的“小九九”,借“入党”谈话机会劝我留在农村当“扎根派”。1976年初,尽管我如愿加入党组织,但是上大学的念头一直没有消除。


1976年是个多事之年。由于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等原因,一年一度的秋季招生始终杳无音讯。在此期间,一些单位到农村招工,这对于急于“跳农门”的广大知青而言,不啻于一件好事,但我却对此不感兴趣。


县委组织部门派人到生产队找到我,劝我选调到工厂“以工代干”。公社领导闻讯后,也到我宿舍对我做工作,并称原先公布的全县大专院校招生计划中,99%是“社来社去”(即大学毕业后还回农村)。正当我犹豫不决时,县劳动部门一纸调令,将我从农村调到县造纸厂当上一名工人。


进了工厂,善解人意的老厂长知道我的苦恼后,对我承诺:“只要厂里有招生指标,一定照顾你。”但我心里十分明白,在职人员被推荐上大学的机遇比在农村渺茫多了。我只得在喧嚣的打浆机旁,在堆积如山的芦苇草秆(造纸原料)堆中默默地干活,期待幸运的降临……


1976年底,随着“四人帮”的垮台,大学招生制度要改革的风声传进了喧闹的车间。在我心有所动时,一年一度的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了。一天,负责征兵的江军医来到我家,动员我参军入伍。我直言不讳地问:“当兵可有机会上大学?”江军医爽快地回答:“没问题!”于是,在当年毛主席诞辰纪念日的那一天,我抱着美好的愿望来到了地处东南沿海的军营。


入伍不久,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我得知曾经与我一道在农村战天斗地的知青们纷纷跨进大学校门后,心里懊悔至极。我知道,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武装集团,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况且部队参加报考的条件比较严格,名额极少,更没有大量的专门复习时间,上大学的希望很渺茫。


在我心情低落的时候,江军医找到了我,他在对我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鼓励我不要消沉,利用各种机会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做到有备无患。于是,我重新振作精神,入伍第一年就受到3次嘉奖,并被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这不仅调整了我的心态,而且也为我报考大学创造了条件。


1978年5月底的一天,我在基层连队当兵时,得知团机关有一个报考高校的名额因故被放弃后,当即赶到团政治处。政治处的吴主任、干部股的池干事见我心急火燎的样子,严肃地拿出报考条件与我逐一对照:一是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二是必须是党员;三是必须服役期满两年;四是必须表现良好。我知道自己除了服役年限离规定的条件略差一点外,其他条件都具备。


在我死缠硬磨之下,吴主任笑了笑说:“行,我们先报师政治部再说。”同时给我提了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二是复习功课不得影响工作;三是必须珍惜这个难得的名额,否则今后不会再给你机会了。我当时听了乐得直向吴主任等人敬礼。


“井没压力不出油,人没压力轻飘飘。”影片《创业》主人翁这句名言成了我当时“苦战一个月,跨入大学门”的座右铭。在那段时间里,我每天凌晨5点多起床,跑步到营区外的荔枝树林里背诵课文,白天训练间隙也抓紧一切时间翻书看题。每当连队熄灯号吹过后,我便蹑手蹑脚地溜到连队厕所旁,借着昏暗的灯光看书。在“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信念支撑下,终于迎来了1978年7月22日全国实行首次统考的这一天。


1978年9月27日,当战友们将西南政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我手上时,我异常激动、两手发颤。事后方知,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夏天全国有630万考生报考高校,最后录取40.2万人。


时至今日,我为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如此息息相关庆幸不已,对改变自己人生之路、圆了大学梦的1978年,永怀感激之情!


原载《解放军报》,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周大伟:同桌的你,你在天堂还好吗?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刘亚谏: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