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影丨成小秦:父亲与他的西南联大同学们

成小秦 新三届 2020-04-19


学者档案


成小秦, 1951年出生于河北秦皇岛,1954年随父亲调西安,1964年考入西安外国语学校。1969年春,插队麟游县桑树塬公社,务农三年,1972年春,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入陕西师范大学外文系读书。1975年毕业留校教书,1978年赴英国留学,1980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英文系,此后十多年,先后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从事翻译。1995年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书至今。


原题
父  执
(上)



作者:成小秦 



   写在前面:
年少失怙,乃人生一大不幸。父亲去世那年,秦未及弱冠,从懵懂中醒觉,痛彻心扉。岁月匆匆,愈发思念父亲,却对父亲一生了解无多。近五十年间,读父亲日记、笔记,文章,据父亲遗留的通讯录,寻访父执,了解父亲一生之脉络。
   
每拜见父执,如见父亲,聆听他们讲述先父往事,亲炙教诲。如今,父执凋零,思之惘然,遂将与父执的交往写出,留作永念。


01
问君此去几时来



   
宋伯伯辞世十年矣,总想著文悼念,迟迟未动笔,是因为我虽从小常听大人提起“宋伯胤”,但与伯伯仅见两面,而追述之事不多。犹忆1962年夏,宋伯伯访老宅(西安西梆子市街63号),父亲唤五个孩子到上房西屋客厅,一一介绍。提及我的名字,父亲说,老大生于秦皇岛,祖籍三秦,祖父起名“小秦”,伯伯笑称一字双关。 

 宋伯胤(1921-2009) 

   
1962年,我正顽劣,着迷武侠小说,立志练功,不久又热衷于绘画,从东厦房翻出《芥子园画谱》,放学之后,常临摹几笔,不管笔墨技法,拿起狼毫笔乱画。有时,趁大人不在,躲进东厦房,将祖父藏画一一展开,观赏群松、寒江之类的画作,照着画远山,摹枯树,久之兴致索然,又去书摊租小人书,摹绘《三国演义》和《水浒》豪杰,骏马。某天,描幅关云长,面如重枣,手提青龙偃月刀;又摹画东吴艨艟,精心上色,放在写字台忘了收起,父亲看见,说画得不错,恰好那天宋伯伯来访,便出示我的涂鸦,伯伯夸奖几句。 
   
再次见到宋伯伯,已是二十年后。1982年秋,我在陕师大教书。某天中午,好友刘九生(历史系教授)匆匆而来:“小秦,宋院长想见你!”见我诧异,又说:“宋伯胤先生。你老兄与宋先生世交了。”我才知,宋伯伯时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据传将受聘陕西省博物馆馆长,当时,应邀来陕师大出席研讨会。 
   
我随九生兄走近校招待所平房,宋伯伯撩开门帘,一把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小秦,又见到你了!”宋伯伯已沏好龙井茶,甫入座,便关切询问先父去世情况,以及家人境况,垂询我的留英生活,接着聊起博物馆,细问大英博物馆现状,谈他在墨西哥考察,玛雅文化与半坡文化之比较......宋伯伯有记日记的习惯,从儿时至耄耋,所写日记近百册,与我聊天时,边聊边笔录,不知老人家记下什么。我们一直聊到天黑。第二天,我想请伯伯吃顿饭,因他会务繁忙而作罢。此后我们偶有书信往来。 
  
2008年初,得知宋伯伯突患心肌梗塞,经抢救,“总算把这条老命保留下来,现在一切恢复得很好,只是双腿无力,不能速行”(宋伯伯信函)。出院后,伯伯知时日无多,抓紧时间整理文稿,以及与文博界名宿函扎等,编入南京博物院计划出版的《宋伯胤文集》,其间,还抱病著文,回忆先父(见附文)。 
   
宋伯伯于2009年11月20日辞世,南京博物院庄天明先生送挽联曰: 
   
著作堪传世,满壁图书纪生平;
学品真楷模,后继事业慰忠魂。
   
宋伯伯去世后,我检索网络资料,才知他不凡的学术生涯: 
   
宋伯胤,1921年6月出生于陕西耀州,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向达先生举荐,入南京博物院,曾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  
   
宋伯胤早年致力于民族文物调查,1952年参加夏鼐主持的长沙发掘,其后在南唐二陵、六朝陵墓、新沂花厅村遗址等地从事考古发掘和调查,对南唐二陵遗址的发现和保护作出贡献。1959年,从事苏州民族手工业生产组织的调查,并赴苏联、墨西哥等地开展民族及民族学博物馆调查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独创博物馆藏品“四部四项分类法”,日本学界誉为“宋氏分类法”。先后参与山东省地志类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等馆舍的筹建和陈列设计工作。在博物馆学、民族学调查、考古学文化等领域成果丰硕。著有《剑川石窟》《明泾阳王征先生年谱》《紫砂苑学步》《博物馆历史文选》《博物馆人丛语·宋伯胤博物馆学论著选》《宋伯胤说陶瓷》《茶具》《枕林拾遗》等。此外,还发表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等298篇,计380万字。1986年,退休之后,仍以读书、教书、写书为乐。一生最喜二印:一曰“率真”;一曰“耀州瓷娃”。(:所谓“瓷”,即乔世宁著《耀州志》风俗所言“质木”。 

2009年,宋伯胤与罗哲文、谢辰生等21名知名专家,获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2018年5月19日草

2020年2月5日修改

 
先父(三排左一),宋伯胤伯伯应在合影中,待辨认 


附文
宋伯胤:恰同学少年
——记成景晖同学二三事



(一) 
    
在一个人的生命途程中,九年时间是短促的;但对成景晖(后改名成青阳)和我却是至为重要的。 
    
1939年夏季,我考进西北农学院附属高中。在同班同学中,我遇到了另一个耀县人成景晖,真有他乡遇故知之感。通过交谈,他的父亲就是伯伯宋晓棠经常提起的耀县大学问家,当时在西安办报的成柏仁。我还记得,当我考上西安师范简易师范班离家时,成逊三叔父(景晖的姑父)跟我说,到西安,有空去看成柏仁先生,他对青年学生很关心。到西安后,是否拜访过成老伯,我实在记不起。最近,宋新勇先生在编辑成柏仁先生一百二十周年诞辰纪念文集时,发现我在1937年6月7日《秦风日报》上刊出一首题为《渭滨船夫曲》。真使我受宠若惊,没有想到这样的习作竟得到成老伯的青睐。
    
前几年,在父亲的一个笔记中,偶然发现成柏仁伯父在1948年12月为伯父宋晓棠和大妈左月月合葬时写的一篇诔辞,情真意远,感我至深,所言又非两家事。现在我把它抄在这里,愿广大读者和我再读一次。        

1948年12月7日,为晓棠仁兄及德配左夫人合葬良辰,灵轮将发,诔以辞曰: 
        
昔年侍母预华诞,
羡君新婚若登仙。
今日归来仍侍母,
一对玉人已化烟。
生同兮死同穴,
从兹不住离恨天。
呜呼五十年中盛衰事,
一一目睹情何堪?
况复垂老遭大乱,
正惊沧海变桑田,
君归去,勿留恋!
鼙鼓声中入土安。 
    
1946年3月1日,国民党特务,以“爱国护权示威运动”名义,捣毁《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报社营业部,并殴打工作人员。我们在西南联大读书的12位陕西籍同学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愤怒,于是公推我起草一封短信(见本书西安血案资料选),除向当时政府提出抗议,并向报社全体员工慰问并声援。我记得这信写好后,是我直接给柏仁老伯寄去的。 

(二) 
     
景晖是西安省立一中毕业的。当时我们班上,有几位也是来自一中。其中,和景晖最要好的是魏国柱和冯雨荪。听人说,雨荪是一位革命烈士的儿子,从小就跟母亲住在外祖父西安著名闻人李问渠先生家里,受到极好的家庭教育,课外读了不少文史方面的书。我很羡慕他,经常在一起听他说长论短的。记得有一天黄昏,我和雨荪坐在大楼前的草地上闲谈,不知怎的说到古代历史名著的作者,雨荪突然冒出一句:“君是令孤(令孤德)我史迁(司马迁)”,使我大吃一惊。也就在这一刻,不知景晖从哪里走近我们,而且听见这句话,就很严肃地跟我们说:“你两个真是狂妄,不知天高地厚。”话虽刺耳,但我心里对他的爱护同学的直爽、真诚,肃然起敬。
    
雨荪和我都是喜欢《红楼梦》的,特别喜欢林黛玉的为人和行事。记得是一个秋风乍起,落花缤纷季节的一个星期天,我和雨荪跑到三道原,把散落在地上的落花聚集起来,准备挖个坑坑埋下。这时景晖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指着那一堆落花,那个正在挖的坑坑,极为严肃地说:“在这全民抗战,日寇已经把炸弹掷到我们校园的今天,你们两个竟然干着这桩蠢事,还像黄帝子孙吗?”说罢,从我手中夺去小铁铲,再加上一句:“还呆在这里干什么,还不跟我回去。”这一席话说得我们两个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但在我的心坎上,再一次感到景晖的肝胆相照。“正是君子爱人以德”,这样的好同学哪里去找哩!于是走近他,紧紧握住他的手,让一眶自责的眼泪,向景晖认错。
    
要毕业了,我和景晖决定去考西南联合大学,结果他上了工学院,我进了文学院历史系。当时昆明是“冒险家的乐园”,穷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当我读完“大一”后,便休学一年,找了个小学去教书,赚点钱继续上学。临行前一天,景晖来送行。看见我脚上穿的一双连脚趾头都露在外面的旧布鞋,就立即去学校门口的修鞋摊上,给我买了一双旧黄皮鞋,说“穿上它,走南北。”这话不假,日寇投降后,“复神京,还燕碣”。1946年初冬,我就是穿着这双皮鞋,走进北京大学红楼的。
    
此前,我曾写了一篇题为《安眠罢勇士——昆明一二·一惨案四烈士出殡记》(笔名宋溪音)的小文章,在昆明找过几家出版社都以各种借口拒收。后来,通过景晖寄给柏仁老伯,他毅然收下,并在1945年12月《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全文刊出。后来,我曾把这桩事给一位在昆明报界兼职的联大同学谈过,他说:“西安报人,有胆有识,可敬可佩。”
    
回到北平后,景晖去了清华大学,我回到北京大学。清华远在海淀,交通不便,但我们还是经常见面。多数是景晖进城,在红楼地下宿舍和我、张相州、程新达(现名左达)聚聚。我记得在1948年1月27日上午,景晖趁着我正在整理王徵材料,相州、老程还未到来的当儿,把我的1947年的日记翻了翻,并且写了个字条,夹在日记内。等到晚上,我才发现,他写出的是又一次对我的拳拳忠告。现我把它全文抄出:
 

写给伯胤兄日记

    

半年日记,匆匆拜读一过。粗看之,满篇烟、酒、女人、茶,是堕落的生活,处烦恼之境地,消磨无可奈何之时日。细看之,则是真情之流露,不平的喊争,“世人莫我知”之苦衷。穷苦生活的折磨,有什么办法?这样的家境!这些所谓的“朋友”!日记主人只有在苦海中,把真性情,从记事中的这许多事实中表现出来!这是暂时的,是逼出来的!日记主人说过:“毕业后,一定要离开北平!”对!我赞成!我并不赞成你离开这个文化古城的北平!可是我赞成你离开这个烦扰折磨你半年的“小北平”。

 

成景晖匆匆草于红楼

 
  
   
 对此,我读了几遍,愈读愈感到它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景晖对我的爱护、真诚和厚望。诚如张岱说的“如金玉之有声,羡其风范,如兰兰之有气,念其交情。”作为座右铭,时刻向自己敲起警钟。同时,我更没有想到,它竟是景晖留给我的唯一的笔迹。
    
1948年2月14日一早,景晖从清华园来,跟我说,最近他听人说:冯雨荪继祖母带着两个女儿还住在北平,生活十分困难,饭都吃不饱,两个孩子也无法上学。他建议可不可以由北大、清华的陕西同乡出面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点困难。雨荪是我们高中同学和好朋友。雨荪的祖母也就是我们的祖母,我们怎能坐视不理呢?于是我们商量先去联系北师大和华北学院,然后逐步扩大到北平陕西同乡会。这桩事,景晖花了不少时间,收效可观。
    
关于景晖和程新达想去解放区的事,我早有察觉,但认为必定是毕业后的事。不料在5月17日下午,程新达带话来要我和相州到“西斋”去一趟。我们到时,看见景晖也来了。老程让我们坐下,给每人倒了一杯白开水,然后低声告诉我们,他和景晖不久就要走了,今天向你们二位告个别。这话刚一落地,我立即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自私,和他们二位一比矮多了,坐在一边,不说一句话。于是程兄就开口了,给了我许多帮助。最后,我站起来,紧紧握着程兄和景晖的手说:“走吧,放心地走吧,你俩的老朋友,决不会叫你们失望的。”我的话音刚落,景晖走近我,十分郑重地说:“你还要继续照顾冯家母女,并且想办法和雨荪联系!”后来听人说,程兄18日一早就走了,景晖哪天离开清华园我就不知道了。 

(三) 
    
建国后,听说景晖改名青阳,已由华北回到西安,但无法联系。直到1962年7月我携眷回陕省亲,我俩才在西安重逢。当时,我是直接去梆子市街63号去看他的。乍一见面,顿时被14年后的重逢而说不出话来。过了一阵子,景晖才破颜说话,“你是伯胤?”于是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两个人已是泪如倾雨,泣不成声了。就这样开始了我们三天的庆解放,颂新生,怀念故友,臧否往事,游览西安古城,重登西安城墙,去易俗社看秦腔,到老童家吃羊肉泡馍等等赏心乐事。直到帮买车票,送我们一家四口上火车。我真没有想到当火车徐徐开动,站在站台上向我们挥手道别的身影,从此再也看不到了。此行三天,虽是我们“同学少年”的最后一次聚会,但他遗留给我们的“忠党、爱国,视同学如亲兄弟,爱之弥深,教之更严”的德行才能,将永远移植在我们心中,茁壮成长。
 

病后脱稿,

时2008年5月25日,于南京

 

宋伯胤鉴赏紫砂壶


0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注:标题选李白《送友人》两句,“落日故人情”,最让我感动,因先父曾用名成景晖,1948年改名成青阳。晖,光也;阳,明也。

 
(一)
   
1981年9月中旬,亲戚转来《清华校友通讯》国内增刊复3期,刊载张家炽(新华社高级记者)文章“忆成景晖”,深情回忆1940年代末,他与父亲编辑《清华旬刊》往事。我读后,随即致函张叔叔,详述先父在“文革”受迫害去世的情况。张叔叔回复,说他从张文英(张奚若先生女儿)处获知先父去世,并在《清华校友通讯》国内增刊复4期著文,补述先父“文革”含冤而逝。
 
 
    
1948年4月27日,父亲编辑发行最后一期《清华旬刊》(清华大学三十七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封面选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照片,并著文《从墙上看清华》,激情写道:“这里的“墙”,指的是清华民主墙。自由,民主,进步,铸成这座墙的精神——也就是清华的精神。” 
  
5月初,承印《清华旬刊》的印刷所被国民党军警查封,接着,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名单泄露,当局开始大逮捕。 

 
15日,朋友袁玄晖告诉父亲,训导长李继侗教授紧急约他,让他转告:“成景晖上了黑名单,捕风甚急,让他赶紧走。” 19日,父亲仓促离开清华园,投奔冀东解放区。 
 
清华大学训导长李继侗教授 
   
1942年夏,父亲入西南联大先修班,李继侗教授时任先修班主任,后来,父亲因张奚若先生和闻一多先生的关系,也与李教授甚熟。李教授对同仁和学生关怀备至,1948年5至8月间,国民党军警特务持“黑名单”搜捕学生,李教授不避风险,掩护许多学生逃离北平。 
 
1950年代中期,父亲与袁玄晖叔叔在西安老宅后院 
   
是年8月19日,张家炽(清华剧艺社成员)被捕,与多名清华同学关押在警备司令部,直到北平和平解放才出狱。2013年,我读张叔叔夫人高洁著《一个家族里的百年中国》,才知“文革”中,张叔叔因入国民党监狱,被强加罪名“叛徒”,关牛棚、挨批斗、服劳役,停职长达10年之久。这期间,张家被迫搬迁七次,先后两次被抄家,两个儿子也沦为“黑五类”。 
 
(二)
   
1987年秋,母亲收到一封信,寄自沈阳,署名许应钟,说1948年秋,父亲离开北平,去冀东解放区前,将一枚印章托他保管。印章是闻一多先生篆刻的,并说得便将亲赴西安,将图章交我母亲。父亲生前从未提起这枚印章。  
   
1988年,西南联大建校五十周年,当年的学子重返昆明,事后,许叔叔写信给我母亲,详述校庆盛况:“到昆明旧地重游,倍思故友......在拓东路(盐行宿舍)一带流连徘徊,再也找不到当年的住处,茶铺和风貌,俱往矣,但记忆犹存,脑海中却映现一家茶铺,在那里,景晖给我娓娓讲述《秦风工商日报》,张奚若先生著名演讲,以及李敷仁遭特务绑架枪击,死里逃生 ...... 当年的同学,如方复等,都参加了校庆,若景晖健在,也会旧地重游。思之,心实不安。” 
   
不久,许叔叔寄来回忆《一枚珍贵的印》:“这方印,是1945年在昆明,闻一多老师为成景晖同学篆刻的,为一紫纹玉石,阳文,顶端刻有“1945多”,系一多老师落款。1948年五月间,景晖去解放区前,交我保存。后即失去联系。在1981年《清华校友通讯》国内增刊复3期、复4期上,张家炽学长的文章《忆成景晖》和《来函照登》说,景晖在十年动乱中,含冤故去。1987年因“炼社”编印社友录,才同景晖的爱人宋锡蕙同志取得联系,得知景晖离开清华到冀东解放区后,改名“青阳”......”同年,该文刊登《清华校友通讯》。 

   
1942年,父亲在西南联大求学,祖父托张奚若先生照顾,所以,周末课余,父亲常去唐家花园张家求教,每月生活费也去张家领取,在那里结识闻一多、吴晗等教授。1945年初,父亲去西仓坡闻宅,请先生刻印一方。据西南联大纪念馆负责人说,闻一多先生授课写作甚忙,抽空为好友或名人治印,纪念馆多年寻访,迄今只知闻先生为两位学生刻印,所以,父亲这枚印章弥足珍贵。 
   
1946年4月,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北迁,父亲带着这枚印章,从西南到西北,又从西北到华北,同年7月15日,闻先生在西仓坡家门口殉难,父亲悲愤异常,更加珍惜这枚图章。1948年5月中旬,父亲仓促离京前,将私人物品,包括印章交付好友许应钟。1949年后,因父亲改名,几经调动,许叔叔多方打听他的下落,却音讯全无,直到1981年,读了张家炽叔叔著《忆成景晖》,才知先父1950年初调西安,已去世多年。 

闻一多先生治印 

 
成景暉印   1945多   
 
  

 2017年11月,闻先生殉难七十多年后,我循着父亲的足迹,来此凭吊 
   
1992年2月,许叔叔和阿姨专程赴西安,将印章交我母亲,完成故友的托付。在西安逗留期间,由我家人陪同,去陵园祭奠故友。京华一别四十年,竟幽明永隔,手捧故友的骨灰,何其悲伤!  

1992年2月,许叔叔夫妇去陵园祭奠先父,与外甥女卓卓和侄女佩佩留影
 
许应钟夫妇与我母亲和大舅 
   
2018年,西南联大建校八十周年,校史纪念馆打算借用印章展览,母亲劝我捐赠,但我仍舍不得。这枚印章,经闻一多先生亲手篆刻,先父生前摩挲,如今,传我手中,常睹物思念父亲,久不忍释。
 
(三)
   
1940年代末,国共决战,中共在国统区开辟所谓“第二条战线”,北平成为主战场,而清华大学地下党是主力军,分“南系”和“北系”,分属中共南方局和华北局城工部领导。这两个组织都很隐蔽,也无横向联系,各自发展外围组织。“南系”总支委员为查汝强、尚嘉齐、方复、周广渊、彭佩云,组建了“民青”和“炼社”等外围组织;“北系”建立了“华社”等外围组织,成员约八百多。父亲投奔冀东解放区前,加入的是南系“炼社”(约40名社员)。 
   
1949年,中共夺取政权后,对地下党员的任用,采取“十六字方针”:“降级安排,控制使用,就地消化,逐步淘汰。”那些在白色恐怖下,冒死革命的地下党员都落得如此下场,何况参加外围组织者,更难入正册。历次运动,尤其是“文革”中,这个政治面貌就说不清楚,直到1980年代未,那一代人面临离休或退休时,参加中共外围组织,算不算参加革命,还是个问题。 
   
1988年,原“南系”创建人方复等三人联名上书老领导王汉斌等,为“炼社”正名,拖了六年不见批示,后来才知,“北系”某领导以不知此事为由,拒不承认“炼社”社员参加革命。为此,1992年4月初,“南系”领导袁永熙(陈布雷女婿,1957年沦为“右派”)致函北京市委组织部,疾呼尽快给年逾古稀的“炼社”社员正名。当时,袁公已患脑血栓,正住院医疗。
 
袁永熙致函北京市委组织部贾九朝 
  
1994年初,许叔叔起草“澄清是非,为炼社正名”,后几经修改充实,于1995年初,给我邮寄一份复印件,让我了解当时的情况。读罢,不禁愤然,中共为夺取政权,建立所谓统一战线,诱人入彀,等取得天下,复见“狡兔死,良狗烹”之悲剧。这种可耻的行径,二十四史中屡见,思之唏嘘。 

 
许应钟叔叔草《澄清是非,为炼社正名》 
   
是年夏初,许叔叔去加拿大探亲,途径北京,某天午后,突然来访。老人家进门,就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一问叔叔还未吃饭,赶紧准备便餐。叔叔操河南口音,不善言谈,说起往事,常叹息良久。那天,我们一直聊到黄昏,相约次日,一起去见方复。 
   
第二天午后,我随许叔叔去见方复。路上,他告诉我,方复是1935年的党员,西南联大时,任工学院党支部书记,北平学运期间,与先父关系密切。1988年,西南联大五十校庆,“炼社”社员重逢昆明,方复带来许多老照片,其中就有先父。等我们见到方复,他因患类风湿和心脏病,瘫坐椅中,表情漠然,似乎对学运、“炼社”等话题不再关心,也未出示老照片,目睹此景,不禁生出无限感慨。 

2018年5月草,时值西南联大建校八十周年;父亲将印章交许应钟叔叔七十周年;2019年12月改竣,不觉泪下!


03

“县太爷”左达


 
   
1961年春节后,周末,忽有客人访老宅,夫妇俩个儿都不高,男客人精瘦,目光炯炯,与我父亲双手握住,久久不松。父亲笑称:“县太爷”,他哈哈大笑。父亲让我们称“左伯伯”“万阿姨”,将客人让进上房西屋客厅说话,打发孩子们去前院玩耍。 
   
后来才知,伯伯名左达,自1949年任职国务院秘书厅,负责会务,1961年突接组织部调令,从国务院贬陕西陇县当县长,万阿姨任妇联主任。陇县位于陕甘交界,偏僻而贫困,据在陇县下乡或工作的亲朋说,左伯伯和万阿姨皆有政声,廉洁,爱民。 
   
左伯伯原名程新达,山西人,在西南联大时与先父过从甚密,抗战胜利后,三校北迁,左伯伯回北大,父亲入清华。周末或假期,父亲常从海淀进城,在红楼地下宿舍与左达、宋伯胤、张相州等好友聚会,或结伴郊游。


1947年8月6日,父亲(狮座前排左二)、左达(左三)及朋友在颐和园大门 

   
1948年5月17日下午,父亲与左达约好友伯胤和相州到“西斋”。原来,左达担任北大壁报联合会会长,宣传进步思想,被当局通缉,而父亲因编辑《清华旬刊》,也上“黑名单”。那天,他俩与好友告别,去投奔解放区。第二天,左达逃离北平,直奔西柏坡;隔天,父亲与北大地质系曾起干结伴,从丰台车站上车,随交通员在唐山古冶下车,然后,扮作开滦矿煤工,通过封锁线,进入冀东解放区。 
   
1952年初,父亲经北京返陕探亲,与清华“河马”文学社文友相聚,也与左达匆匆见了一面。十年之后,左达贬谪陇县,他俩在西安重逢。
   
1949年后,政治运动频仍,而每逢运动,陕西都深受其害,尤其是三年饥馑,四清运动,十年“文革”。1971年最黑暗时,父亲罹难,而左伯伯自“文革”兴,便杳无音讯。1973年春节后,周末,左伯伯突访老宅,背有些驼,又黑又瘦,一脸凝重。我将他迎进上房西屋客厅,他握住我母亲的手,沙哑地说:“听说景晖去世,趁来西安开会,看看你们。”他殷切询问五个孩子的情况,说有什么困难找他,他调到冯家山水库工作,并留下通讯地址。坐了个把钟头,他说还要赶回水库工地,就起身告辞,我送他到西大街桥梓口汽车站。见汽车远远驶来,伯伯握住我的手,摇了两下,凝视着我叮嘱:“好好照顾你母亲,不容易呀!” 
   
后来,我读报告文学《冯家山的激情岁月》,才知左伯伯在“文革”中受难。祸乱伊始,左伯伯即被打倒,与陇县罗副书记、赵副书记和巨副县长一起,让造反派押着游街批斗。赵副书记病倒,他们仨就用架子车拉上,顶风冒雨,下各公社、大队轮番批斗。1970年,冯家山水库灌溉工程上马,调左伯伯戴罪工作。他一去,正赶上打导流洞,装药放炮极其危险,出人命要判死罪,左伯伯几天几夜吃住在工地,率领民兵在一线苦干,“革命加拼命,打通导流洞!” 
   
左伯伯患胃下垂,有时,忙得连烤馍片都吃不上,万阿姨心疼他,每来工地看望,就带些腌鸡蛋,左伯伯偶尔回家,万阿姨就调侃:“老左,你还知道回来?这样好!这样好!”直到1973年1月,左伯伯才获“解放”,担任指挥部副总指挥,受命之日,慨言:“日子虽然艰苦,可比成天挨批斗好多了!” 
   
1986年秋,我因患病,中药配方需熊胆,在北京各药房遍寻不获,便写信给左伯伯求购,那时,他在宝鸡市委任秘书长。不久,左伯伯寄来带皮囊金熊胆,并附信,殷殷关切,说熊胆是药房库存,1960年代初在太白深山猎取的。
 
 2004年初夏,与左伯伯在左真大姐家 
   
2004年初夏,左伯伯打来电话,说他们到北京了,想见我们一面。于是,4月30日下午,开车去城南,在左真大姐家见到伯伯和阿姨。他们准备去阿姨老家(丰润)探亲。左伯伯精神矍铄,双目炯炯。那晚,我们聊到晚十一点多,才依依话别。 
   
2005年8月中旬,我回西安探母,8月24日,与蓟弟驱车前往宝鸡,先去三八信箱会老友,聚餐后,进城探望左伯伯,在市区边问边找,终于找到市委家属院,五层简易楼,无电梯,爬到顶层,敲开房门,万阿姨非常高兴:“可来了,你左伯一大早就等着!”朝里屋喊一声:“老左,小秦他们来了!”左伯伯小跑出来,紧握我的手,拉我坐他左侧,说话听得清楚些,万阿姨端上点心、茶水、西瓜、大枣:“宝鸡的大枣,脆甜,一大早去楼下集市买的!”
 
2005年8月24日,小蓟、万阿姨、左伯伯与我在宝鸡左宅客厅 
   
宝鸡市委领导的家,三居室,没有装修,家具也简陋。伯伯仍很健谈,记忆力强,娓娓谈往事,连细节都记得,从西南联大,谈到1940年代末学运,如何逃离北平,抵西柏坡的情形,随中直机关进京。聊我下乡的麟游,布尔羊,柳拐子......一直聊到四点半,伯伯嘱阿姨准备晚餐,我们说还要赶回西安,便握手告别,伯伯和阿姨送我们下楼,在此握手话别。 
   
一晃十年,2015年春节,我返西安探母,1月24日,雾霾重重,早六点半,我与蓟弟开车从西安出发,经连霍高速至宝鸡,九点半到左伯伯家。院子杂乱,那栋简易楼更显破旧,费劲爬上楼梯,敲开房门,一位中年妇女(左家亲戚)将我们迎入客厅,半天,万阿姨才握着助行器,从里屋蹒跚走来:“小秦,你左伯小脑萎缩,认不得人了!”阿姨91岁,因骨质酥松,年前不慎摔伤。 
   
又过一会儿,左伯伯边穿衣服边走出。阿姨高声说:“小秦、小蓟来看你了!”左伯伯眯着双眼认我们,有些茫然:“小秦?”阿姨又说:“景晖的大儿子!”左伯伯紧握我的手,非常有力,微仰起头,想得玄远的样子:“景晖?这个人我认识,在北平,后来去了秦皇岛!” 
   
左伯伯时年94岁,记忆丧失,却仍记得引以为豪的往事,絮叨着:“西南联大,昆明翠湖旁 …… 在北大读书,我就参加了地下党 …… 从北平到西柏坡,又跟党中央进北平……”

伯伯沉默时,我问阿姨:“1961年,左伯伯因何从北京贬陇县?”多年来我一直想问。阿姨叹曰:“还不是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地主,你左伯是北大高材生,在国务院工作,任劳任怨,突然,组织部以下基层锻炼为由,将仨干部下放,包括你左伯,一下就下到陇县。”

临近午饭,阿姨让亲戚陪我们去楼下餐馆吃羊肉泡,我们说,与朋友约好吃饭,便起身告别。左伯伯双手紧握我的手不放,恍然想起先父,高声说:“哎呀,你是景晖的儿子呀!有什么事让我帮忙!唉,再也见不上了!”万阿姨伤感落泪,扶着助行器送我们出门。我请他们留步,千万保重,然后步下楼梯,在三层楼梯转弯处,听见阿姨与伯伯说话,知道门还开着,不禁潸然落泪。 
 
2005年8月,左达伯伯,时年84岁
 

2018年5月草

2020年2月4日修改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父辈的背影

蔡晓鹏:安徽大跃进时代亲历记

孙冰:父亲孙泱,倒在黑暗中的黎明前
马小冈:老人家一生握笔,晚年"返老还童"
李榕:爸爸的故事
李杭:我爹居然是台湾归来的地下党
葛佩琦之女葛希平:风雨故人情
苏斐:怀念父亲
夏玉和:给爸爸的一封信
刘玉民:CBA改革受委屈,爸爸默默支持我
父亲刘建章两次运动中蒙受不白之冤
父亲马洪: 坎坷人生赤子心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汪林珊:父亲汪洋与崔嵬苏叔阳的电影往事
张芸芸:父亲认准一条道就一直走到底
白而强:我和发小,父辈们的运动生涯
父亲陆定一:几经生死,无怨无愧
陶斯亮:回忆与思考,父亲五十周年祭
耿志远:父亲耿飚,风风火火的一生
项苏云:我与父亲项英,两代人沧桑往事
田力:父亲起伏跌宕的人生轨迹
阎明复:"阎家大院"就这样瓦解了
彭小莲:我的父亲彭柏山
徐永清:父亲徐明,戎马关山镌诗行
王永刚:70年前父亲在滚滚洪流中南下贵州
乔冠华龚澎儿女忆父母:30年婚姻恩爱如初
父亲王近山与母亲离婚后的命运纠葛
彭小莲:爸爸妈妈的岁月,终于就这样结束了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我是杜月笙的女儿,跨越万水千山归来
严家汉:我把赴台湾68年的老爸接回家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