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钩沉丨叶永烈:亲历毛泽东“文集内片”的摄制

叶永烈 新三届 2020-10-14

原题

亲历毛泽东

“文集内片”的摄制




作者:叶永烈

原载《同舟共进》2016年6期




 “臭老九”突然成为“通天片”导演


对我来说,在1976年奉命为重病在身的毛泽东主席拍摄“内片”,完全出乎意料。

当时,我正处于“赋闲”状态。1976年5月初,根据来自北京的指示,上海成立“内片”摄制组。已经复职的上海科教电影厂厂长洪林以及派驻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领导找我谈话,突然宣布我被任命为上海“内片”摄制组组长兼导演。

这一任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且使我的同事们都惊讶万分。因为我在“文革”中被打成“文艺黑线干将”“大毒草作者”,遭到抄家,在“五七干校”度过三年,然后去“深挖洞”──挖防空洞及做煤渣砖。这样的“臭老九”,怎么可能去拍摄“内片”呢?

在当时,所谓“内片”,也就是保密性极高的影片。进入“内片”摄制组的每个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接受任命之际,我理所当然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解释才明白,这一“内片”是“中央直接交办”的,必须限时限刻完成。这些“内片”,并不是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之类的保密片,而是专为“中央首长”拍摄的娱乐性影片──代号为“文集内片”。

当时对“内片”的要求是质量高、速度快、限时限刻完成。在任务下达后,必须在半个月以至一星期内完成影片——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速度。

后来才知道,这些“内片”专供病重的毛泽东观看,在北京与上海两地各成立“文集内片”组。由于是专供毛泽东观看的“通天片”,所以提供的拍摄条件是很好的。

上海的“文集内片”组,一共成立三个摄制组,呈“三足鼎立”之势。我所负责的上海科教电影厂的摄制组有50多位工作人员,赶拍《驯兽》以及《京剧唱腔音乐》。另外两个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则拍摄京剧“旧戏”——才子佳人戏。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理解的事。

拍摄京剧“旧戏”的两个摄制组,由张天赐、岑范两位老导演负责。跟这样的老导演“三足鼎立”,而且又是“中央交办”的摄制任务,我不能不加倍努力。那些日子,我没日没夜、全身心投入地工作。

后来才知道,我作为“臭老九”,突然被起用,是厂长洪林提名。派驻的工宣队并不了解我,而是洪林对我十分看重。

洪林,清瘦的小个子,文质彬彬,讲话总是慢慢的。即便是在三伏天,他仍穿长袖白衬衫,领口、袖口的纽扣扣得紧紧的,整整齐齐,却并不出汗。他原名绳曾,安徽泾县人,生于1917年,是来自延安的老干部。

在“文革”前,洪林已经调往上海电影局任副局长,“文革”开始后,造反派把他“揪”回厂批斗。他是建厂元老,所以作为“祖师爷”遭到恶斗毒打,以致一度服安眠药自杀,幸亏夫人及早发现,送医院抢救。洪林虽被关押在“牛棚”多年,但他在那里静静地观察着厂里的各色人等。

洪林由于没有历史问题,在“文革”末期终于被“结合”到领导班子之中,人们笑称“红厂长” (洪厂长) 官复原职了——因为在“文革”中拍摄的电影里,总是把“走资派”厂长取名为“白厂长”。

我跟洪林只有工作上的交往而已。据说,他曾仔细看过我的作品,所以对我的创作能力相当了解。在1976年,尽管厂里资历比我深、经验比我丰富的老导演多的是,洪林却决定起用我这个36岁的青年导演。

洪林以为,为了确保如期完成“中央直接交办”的“文集内片”,必须挑选“手脚快”、年富力强的导演。我在同行中向来有着“快手”之誉,不仅剧本写得快,拍摄影片也快。

我明白,在厂里,能够被任命为“内片”导演,表明在厂领导眼中,我已经是“强盗”了,即“强导”的谐音。在电影厂,习惯于把最拔尖的导演称为“强盗”——“强有力的导演”。

于是,在毛泽东病重的那些日子里,我变成了“忙人”,兼编导于一身——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我又兼任组长,负责摄制组50多人的日常工作。

从1976年5月接受任务,到9月9日毛泽东去世,短短4个多月中,完成了9部影片。

“文集内片”参与者的回忆


自从担任“文集内片”导演之后,我的“顶头上司”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齐闻韶。他的名字取自“孔子在齐闻韶”的典故。他是老一辈电影人,编导出身。当时,我喊他“老齐”。齐闻韶是一个和善的老头儿,常常一声不响来到拍摄现场。他有很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会给我很多宝贵的指点。

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会及时向上一级领导——另一个老齐报告,即齐英才。齐英才是上海京剧院副院长,著名京剧演员。他的夫人是有着“中国京剧第一女武旦”之誉的张美娟,而他的妹妹则是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小常宝”的齐淑芳。

由于“文集内片”的拍摄处于极端秘密之中,关于其中内幕,我只在1992年第2期的《炎黄春秋》杂志上,见到齐英才的一篇回忆文章:《“文化大革命”中秘密拍摄传统戏始末》。齐英才回忆道:

1975年深秋,天气特别地阴冷。一天上午,当时上海市文化局负责人孟波同志突然来到我家,很神秘地对我说:“老齐,咱们俩有些事要马上去北京。”他这没来由的话,把我弄得如坠云雾,不着边际。那时,我刚被宣布解放,虽然说是让我和陆汉文、胡冠时等同志负责上海京剧团 (即现在的上海京剧院) 党委工作,但我是心有余悸,处处小心,大事小事都请示,生怕再被靠边批斗。


出于谨慎,我问:“是什么事情?”孟波不露声色地说:“到了北京就知道了。”他秘而不宣。我更加要刨根问底:“你不说清楚,我就不去!”他犯了急:“瞎,你这个人真死心眼,告诉你,是搞传统戏的事。”一听说是搞传统戏,我这脑袋轰的一下就像炸开了。


这八九年来,为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戏,我吃的苦头还少吗?现在是什么时候,八个样板戏唯恐大树特树还不够,搞传统戏,岂不是黑线回潮,复辟倒退吗?这可是拿政治生命开玩笑呀!我急忙摇头说:“这个事情我不能去,打死我也不去。”


孟波见我如此顶真,便朝我面前凑了凑,轻声说:“你放心,这是中央最高领导要看,不会有问题。”他特别强调“最高领导”,使我感到有了几分安全感,于是便点了点头。孟波见我同意,便交代了第二天去北京的事宜,留下机票后告辞了……


登上飞机,孟波和我相邻,待飞机升空,他瞧瞧前后左右,对着我的耳朵悄悄地说:“是毛主席要看,因为你熟悉京剧,所以非你莫属。”我这才恍然大悟。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也只有他老人家能作出这样的决定……


主席指示要搞传统剧目的录音、录像、拍电影。这个决定使江青等感到为难,顶着不办,主席那里交代不过去;办,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否定了这十几年来的所作所为。所以江青几次找于会泳等商量对策,结果是打出“给中央负责同志作调查研究”、“给今后文艺革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留下宝贵资料”的旗号,来掩盖他们的空虚,并且尽可能缩小范围、对象,严加保密。


在我拍摄“唱腔音乐”影片时,上级指定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连波先生为影片的音乐顾问。连波总是笑脸迎人,很客气。他很细心、很耐心向我讲解“唱腔音乐”的特性以及种种京剧唱腔知识。

后来,刘惠恕在《〈毛泽东晚年存藏词曲〉析疑及抢救这一历史文献的学术意义一文 (载《炎黄子孙》2004年第2期及《上海戏剧》2004年7月号) 中,写及连波先生对“文集内片”内情的一些回忆:

这批剧目弥足珍贵,拍摄的目的,是供毛泽东欣赏的。这一工作参与人数甚多,不会少于百人。而在北京为古词谱曲及演唱工作则始终是处于高度的保密之中,前后参与人数不会多于30余人,参与者各司其职,工作 (作品陆续拍摄) 完成后,交当时的文化部长于会泳审定,然后再交江青复审,最后呈送毛泽东主席欣赏。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毛泽东去世后终止。

 
跟不听话的“演员”打交道


在“文集内片”组,我导演了多部《驯兽》影片。《驯兽》是有趣的影片,它的主角是猴子、狗熊、熊猫、狗。给这些不听话的“演员”拍电影,曾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影片《驯兽》中,猴子穿着鲜艳的背心和三角裤,狗熊穿着漂亮的背带尼龙纱裙。动物们穿上这些别致的衣裳后,显得好看多了。特别是狗熊,本来浑身黑不溜秋的,很难看,穿上艳丽的衣服,色彩就丰富多了。可是,要给猴子、狗熊做衣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哪有给动物做服装的裁缝师傅呀?

我们跑了好几家服装店,都找不到这样的裁缝。后来,我们想起来了:在美术片中,那些小猫、小狗木偶,不也穿各种服装的吗?于是,就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求援,他们热情地答应了。

不过,木偶是死的,可以用尺子精确地量好大小,可是狗熊一看见生人走过来量它的腰身,立即呜呜大叫,张牙舞爪扑过来,把裁缝同志吓了一跳。好在做衣服的是老裁缝,富有经验,用眼睛一看,就大致估出了狗熊的腰身,做出了合身的衣裳。

平时,我们都是给人拍电影。拍摄前,请演员一遍又一遍地做着重复的动作,进行排练,一直到合乎要求,才开始拍摄。给动物拍电影,起初拿拍人的一套办法拍,反反复复地排练。可是,动物是不听话的“演员”,排了两遍就开始不耐烦了,再排下去就发脾气了。

再说,动物平时一直在舞台演出,习惯于演完一个节目就演另一个节目,形成条件反射了,而拍电影却反反复复拍其中一个节目,它们给弄糊涂了,越来越不高兴。

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一只名叫“力力”的猴子拍摄“绕红灯”的节目。平时,在舞台演出时,力力总是十分轻松地骑着自行车绕过一只只红灯。可是,在拍摄的时候,由于反复排练,力力每次从红灯绕过时,总是把红灯碰倒了,拍了好多次,没拍成功,弄得力力越来越紧张,而越紧张便越是碰倒红灯。这时,驯兽演员给力力按脉搏,发现它每分钟心跳达180下,不能再拍下去了。

吃一堑长一智,第二天晚上,我们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一次也不排练,就让力力骑三轮车绕红灯,结果力力表演得非常好,一个红灯也没碰倒,我们一次就拍成功了。

还有一次,拍摄一只名叫“扎利”的黑熊表演“蹬火把”的节目。为了使火把能拍得更清楚一些,我们特地在火把上加了许多汽油。在拍摄时,扎利看见那么大的火,吓得逃掉了。拍了好几次都没成功。

后来,在驯兽演员的帮助下,想出了巧妙的办法来对付这个不听话的“演员”:在火把上浇足汽油后,先不点火,给扎利蹬。扎利十分轻松地蹬着。这时,我们突然用点火棒点着了正在旋转的火把。扎利虽然吃了一惊,但不敢甩掉正燃烧的火把,怕弄得不好烧着自己身上的毛,于是竭力用四只脚迅速地转动火把,想把它转灭,火把却越转越旺。我们开动摄影机,拍下了这个精彩的镜头。

拍摄《京剧唱腔音乐》的青年才俊


在“文集内片”组,我还导演了多部《京剧唱腔音乐》影片。所谓“京剧唱腔音乐”,是用乐器模仿京剧唱腔,使乐器演奏人声化。这是很细心的创作,要学得像,要有韵味,要体现出京剧唱腔中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

拍摄《京剧唱腔音乐》,跟拍摄《驯兽》全然不同。《驯兽》是充满动感的影片,而《京剧唱腔音乐》是动作幅度很小的影片。动有动的难拍之处,静又有静的难拍之处。

最为难忘的是为后来被誉为“二胡皇后”的闵惠芬拍摄舞台纪录片。在“中央交办”的一系列拍摄任务之中,有两集闵惠芬的节目,即用二胡演奏唱腔音乐《柴桑口》和《文昭关》。闵惠芬接到通知,拿着二胡来到上海泰兴路的政协小礼堂来找我。当时,为了“保密”,电影不在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里拍摄,而把空置的上海政协小礼堂作为临时摄影棚。我带领50多人在那里日夜兼程拍摄。我跟闵惠芬就在那里第一次相见。

在我的印象中,二胡仿佛是男人的“专利”。我所熟知的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瞎子阿炳,都是男性。当31岁的闵惠芬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感到惊讶,哦,女性也能成为二胡演奏家。

我请她奏一曲《二泉映月》,立即被她指间泻出的琴声所征服。我们聊起了二胡,非常投机。我年轻时喜欢用二胡演奏《病中吟》《良宵》《光明行》《二泉映月》《空山鸟语》,所以跟闵惠芬有着共同语言,一见如故。她在奏毕《二泉映月》之后,又应我之求拉了一曲《病中吟》,琴声如泣如诉,深深感动了我。

接着,我们的谈话进入正题。当时我还接受了另外3部京剧唱腔音乐影片的拍摄任务,即汤良兴用琵琶模拟余叔岩、谭富英演唱的《空城计》,项斯华用古筝模拟程砚秋演唱的《文姬归汉》,还有韩凤田用擂胡模拟新艳秋、言菊朋演唱的《游龙戏凤》。当时我并不知道,由于毛泽东喜欢这些京剧唱腔曲目,中央有关部门指令民乐演奏家们排演京剧唱腔音乐。

听了闵惠芬演奏的《柴桑口》和《文昭关》,我的直感是闵惠芬用二胡模拟京剧唱腔是最成功的。闵惠芬说,这是因为二胡比琵琶、古筝、擂胡更加接近于人声的缘故。琵琶、古筝是弹拨乐器,声音不连续。擂胡虽然是二胡的变异,但是音调过于高亢。

闵惠芬告诉我,京剧名家杨宝森的唱腔雄厚,她用二胡粗犷的音调来表现。闵惠芬又讲述京剧名家言菊朋的演唱特点。她讲一句,就用二胡拉一句。她给我提供了《柴桑口》《文昭关》乐谱。闵惠芬向我讲解演奏的内容时,还把唱词写在我的导演笔记本上。

7月正是上海的大热天,那时候上海政协礼堂没有中央空调,闵惠芬常常汗流浃背,她仍不厌其烦地配合我们反复演奏。直到正式拍摄,她换上演出服——浅蓝色的连衫裙,补好妆,摆好姿势演奏。

在完成影片之后,闵惠芬很高兴地说:“导演懂二胡,所以影片能够很好展现二胡的演奏特色,我很满意。”我没有想到,小时候对二胡的爱好,竟然在电影导演工作中派上了用场。

当时选用演奏京剧唱腔的演奏家,颇有眼光,在年轻演员中选择了最优秀的才俊。闵惠芬后来成为中国的“二胡皇后”,而项斯华后来则成为“中国古筝第一人”“筝乐大师”。当时36岁的项斯华用古筝模拟程砚秋演唱的《文姬归汉》,深沉而悲凉,曲终意未尽,余音绕梁。

2007年,我应邀到澳大利亚讲学。在悉尼,我拜访了音乐家杨明先生。他知道我认识项斯华,便从书房里取出项斯华所著的古筝琴谱。在古筝琴谱中,最后一曲,便是《文姬归汉》。杨明先生告诉我,他非常崇敬项斯华。他就是以项斯华所著的古筝琴谱作为教材,教授学生学习古筝。从杨明先生的谈话,也可以一觑项斯华在古筝演奏中的大师地位。

“文集内片”停止摄制


1976年9月9日,我正在拍摄现场,突然接到通知,收听重要广播,中止拍摄。广播里传出哀乐,毛泽东主席病逝!

“文集内片”的摄制,随之戛然停止。

在毛泽东去世后,我除了把已经拍摄的内片完成收尾工作,又奉命写摄制小结。在我写完摄制小结,过完国庆节休假后,便从北京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粉碎“四人帮”!
 

叶永烈


延伸阅读

叶永烈:从“小灵通”到"红色三部曲"

叶永烈:漫步在姚文元墓前
叶永烈:不服老不行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百年潮

袁晞: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袁晞:“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陈徒手:为领袖出书的文革十年

杜风英:毛泽东在延安时的小舞伴

毛泽东机要员谢静宜回忆文革往事

毛泽东提名林彪副主席,

医生暗示叶群节制性生活

毛泽东赞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

毛泽东在"大跃进"中的"留有余地"态度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职务变化

周恩来“文革”中是怎样批极“左”的?

1969,在京中央领导紧急疏散

北京知青插队下乡部署运作内情
刘庆棠回忆秦城:王洪文什么都敢说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