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丨陶洛诵:那些少年,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陶洛诵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简历

作者肖像(徐唯辛画)

油画  250cm x200cm


陶洛诵,1947年出生,初中就读北京女12中(原贝满女中),高中就读师大女附中。文革中坐过几年牢,在河北白洋淀当过知青。现为澳洲知名华裔女作家,著有自传体小说《留在世界的尽头》《生之舞》等。定居悉尼。


原题

吴景瑞(毛子)失踪之谜




作者:陶洛诵




1. 初识毛子
    
北京四中67届高中生吴景瑞(绰号“毛子”)的生与死,至今被大家念念不忘,作为一个世纪大案存在于一代人的心中。
    
我第一次见到吴景瑞,是在从成都去峨嵋县的火车上。   
    
时间是1967年4月,《中学文革报》被中央文革点名,遇罗克写的“出身论”被定为大毒草。牟志京的同班同学办的另一份报纸《只把春来报》也受到警告停刊了。说他们对我们小骂大帮忙。他们给牟志京四张去峨眉山的火车票。

红卫兵小报《只把春来报》
    
遇罗文问我去不去,我说去。但要是告诉家里人,肯定去不成。我就不辞而别,跟着罗文,牟志京,王建复登上了去成都的火车。
    
在去成都的路上,我一直和罗文坐在一起。连和牟志京,王建复都没说话。到成都转车去峨嵋县,那火车与一般的不同,坐位在四周。没有门。一个高高个子的男孩站在门口,穿着白色的衬衫,蓝色的裤子,貌不惊人,我担心他掉下去。他用右手捋起左手的袖子,露出一块手表,对我说:“再有十三分钟就到了!”他就是吴景瑞。
    
第二次见到吴景瑞,是在即将爬到峨眉山顶峰金顶的途中。
    
我孤零零的一个人背着行装吃力地向上攀登。罗文早已不知去向,其他的人更别提了,十几个同行者只有我一个女孩,除了罗文,我和谁都不熟。
    
参天的古木,寂寥空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只是感到孤单,却不知害怕。后来听说山里是有土匪的,也有野兽的出没。突然,我看见一个人影在不远处晃动,定睛一看,是吴景瑞。在这莫测的深山老林里,我像看到了大救星:“毛子!”我大叫,向他奔去。正是“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啊!
    
毛子手里端着四方成像的相机,单腿跪在地上,在为一棵大树拍照,树枝的外皮被刮掉,裸露的树干上刻着“四中”两个大字。原来他一直在暗中尾随着我,保护着我,在树上刻字等着我。
    
毛子平静地看着我,把我身上的行囊背负到他已经很负重的肩上,“走吧!”他说。他问我饿不饿?我说饿了。他说前面有一座庙,看看能不能找点儿吃的。
    
跨过一条窄窄的石上流的清泉,来到一座灰砖围墙的小庙。我跟着毛子走进庙门,看见一个穿着灰色僧服的人低头坐在小凳子上,手里摆弄着一根小棍,听到声响,头都不带抬的。我只能看见光秃秃的头顶,无法判断是和尚还是尼姑。毛子客气地跟他(她?)问话,他(她?)置之不理。

毛子无法,带着我走出庙门,没出几步,看着我失望的样子,他像变戏法从裤子口袋里拿出一根黄灿灿的胡萝卜。“你哪儿来的?” “地里拔的。”他削干净皮,递到我手上,我连让都没让,几口就吃光了。
    
金顶终于在望,杨百鹏何大明坐在亭子里吃东西,看着自下而上的我们,毛子几个箭步冲上去,转身给我拿来一大包白色的又香又甜又脆的花生粘,只听见杨百鹏在后面高喊:“兄弟,手下留情嘿!”
    
我找到遇罗文,我们在金顶老和尚开的旅店吃的斋饭,有蚕豆和豆腐干。租了每人一个用竹子做成的床过夜,第二天早上四点钟起来观看日出。
    
我和罗文站在白色大理石雕栏边,观看脚下的蓝白相间的云海,仿佛置身天宫。我扭头看见几米外的毛子,他披着一件租来的蓝色棉大衣,他看着我,犹豫要不要过来,我微笑着向他打招呼,他走到我身边,我们三人一起等待日出。
      
太阳先像个腌得发红的大鸭蛋黄,很快变成金色一跳一跳地升起来。“佛光!”有人惊喜地大叫,佛光像一面镜子,你向他招手,里面就有人冲你招手,佛光并不是总出现的,传说只有有福气的人才能看到。

遇罗克全家照,1963年

2. 毛子牟志京的越南之行
    
我们从峨眉山回到成都,住在省委大院里,没有看门人。我们走进一间明亮的开着门的平房,靠墙有一个半人高的铁的绿色保险箱。有个穿灰色制服的干部尾随我们进来,问我们是哪儿的?我们说是北京来的想住在这儿,他用钥匙打开保险箱,拎出来一大捆已用绳子绑扎好的文件。临走时关照我们出门把门关好。
    
刚落脚,毛子进来找牟志京,当着我和罗文的面邀请他一块儿去越南。牟志京坐在椅子上茫然地抬头看一脸严肃低头等他回答的毛子。我不加思索地说:“我也去。”毛子看我一眼,给我一个坚定的否决:“你是女的,去干嘛?你甭去。”牟志京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你给我一天的时间让我想想。”
     
第二天,牟志京跟随毛子踏上去越南的征途。我和遇罗文则回到北京。
       
没过多久,我在遇罗文家看见牟志京,我感到很意外:“回来啦!毛子呢?” “我们一起回来了!”
       
牟志京说他俩乘火车到达最后一站广西凭祥,就必须靠步行偷越国境了。他们选中的路线只能是翻越十万大山。
       
牟志京说:“翻山时,蚊子像苍蝇一样大。我们把袖口裤口都扎起来,那也没有用,照样叮。蚊子在他们的头上脸上乱扎乱吸,包上罗着包。毛子带着巧克力和水壶。我们仅有巧克力充饥。我当时真是极度后悔,叫苦连天。毛子居然一声不吭,只管埋头探路向前。”       
     
“我们终于翻过了十万大山,过了友谊关,走到公路上,向行人打听河内的方向。人们笑着给我们指路,显然对我们这样的越境者司空见惯。走了一段路,就被巡逻兵抓起来,送进一个兵营。我对军官说我们要去河内,军官说我们送你们去。”
     
“在兵营里,毛子和人下棋,赢了所有的参赛者。我觉得不对头,向毛子提议逃跑,毛子特别累,说睡觉睡觉。越南士兵用咬不动的牛肉款待我们。第二天,我们被转送到收容营,发给我们米饭菜团,菜团黑乎乎的,真是难以下咽。在一个越南中校和一个会说中国话的英俊的少尉的指挥下,把我们一大帮类似的人装进军用卡车,每个人还发些钱和车票。同时发给我们一张传单,上面写着,英雄的红卫兵小将,感谢你们抗美援越的热忱!并向你们的革命精神致敬!不过政治上的事情要由国家来解决,希望你们回国干革命!“
       
牟志京接着说:“卡车上除了我和毛子穿蓝制服,其他人穿的都是黄军装,相同的是大家都在抓挠蚊虫叮咬的红肿,血淋淋的腿,血淋淋的胳膊,血淋淋的手。卡车开进睦南关,即友谊关,两边人员交换一下意见,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不由分说每人打一针,怕我们带传染病回来。就这样把我们遣送回来了。”
       
我饶有兴趣听完牟志京的叙述。
       
“毛子现在在哪儿?”我问。
      
 “我们到北京一下火车,毛子直接奔向四中,我问他是不想家,还是真的对四中那么热爱。他没回答。我们回来三天了。他现在有可能在家。”
       
遇罗文听完牟志京的叙述,不满地说:“我真不明白,你们要革命为什么要往越南跑?中国有这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往别人的国家跑!”
       
牟志京不甘示弱反驳:“实质性的问题是你有权力有能力解决吗?”
       
遇罗文不再作声。

红卫兵小报《中学文革报》

3. 又见到毛子
        
见到牟志京的第二天,毛子到我家来找,我高兴极了,以至于我没想到要问他是如何知道我家地址的。峨眉山他的仗义,他对我无私的照顾,他的吃苦耐劳,给我极好的印象,他像一个兄长,而我,从小就期盼自己有个哥哥。我五岁在南京的时候,有个十几岁的表哥带我去玄武湖玩,他把我抱上一个石台,眺望湖水,我觉得有个哥哥太骄傲了!毛子让我又体会了这种感觉。
       
“欢迎抗美援越的英雄归来!”我开玩笑地向他致辞。他笑而不答。
        
爸爸的身影出现在窗外,他拉开我的房门,不太客气地问:“这是谁?”
        
自从我不辞而别游历峨眉山回来,爸爸对我加紧了看管。
       
“他叫吴景瑞,四中的,去峨眉山他一路很照顾我的。”
        
子很识相地微笑着:“伯父。”并冲我爸爸点点头,爸爸在心里衡量了一下,觉得毛子对我构不成威胁。就放心地离开。
        
 “我们明天有一个行动。”毛子神秘地说。
        
 “什么行动?”我好奇。
         
“我还想办报纸,但纸张控制的很严,买不到了,我们去请点儿。”
        
 “怎么个请法儿,会有危险吗?”
       
 “没有。”
       
 “我要走了。”
        
 “这么着急?不再坐会儿?”
        
 “我还要去看六婆,她从小把我带大的。”
       
 “是住在六条口里吗?”
        
 “是,你认识?”
        
 “她是我初中同学易小庸家的保姆,易小庸爸爸在美国,她跟姑姑住。”
          
没想到和毛子还有这么层关系,我和小庸来往密切,从未间断联系。她家的大四合院里还住着我幼儿园的杜老师。杜老师最不喜欢人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后来是小庸告诉我,毛子的爸爸在旧社会是邮电局局长,六婆原是毛子家的保姆。后来才到小庸家来做,毛子家把六婆当亲人,经常来看望六婆。小庸还告诉我,毛子有个唱京戏的哥哥。

作者1967年

          
与毛子分手的时候,我说:“我明天去你家看看你还在不在。”毛子说行。
          
毛子走后,爸爸说他獐头鼠目。我不想和他争论。心想:“毛子虽然不是英俊少年,但也高高的个子,五官端正,尤其是他的眼光,温存善良,心像金子一样,对我那么好。他就是长得像法国作家雨果笔下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我都不会在乎,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哥哥。”
          
我一夜不曾合眼,第二天一早,我匆匆忙忙收拾了一下自己就出发了。
          
易小庸告诉我毛子家原来住在一棟小洋楼里。我去的毛子家是北京邮电学院宿舍。从我东城的家到海淀区要倒三次车,要用一个多小时,毛子家在四楼的一个单元。没有电梯,我爬上去,站在门外,听见里面一片叽叽喳喳,异常热闹。
          
我敲敲门。“谁?”是毛子的声音,我不由一阵欣喜。门开了,我看着完好无缺的毛子,放下一颗悬挂的心。“进来,进来。”毛子摆出一副吊儿郎当,满不在乎的样子,“我们正在摆老玉米宴呢!”
          
屋子里乱七八糟,五六个男孩坐着,靠着,每个人手里拿着根金黄色的老玉米啃着。他们冲我略微点点头算是打招呼。“这都是我们编辑部的。”毛子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根香喷喷的老玉米。我接过来,放在桌子上,没有勇气像他们似的大啃特啃。我坐在一旁,翻看一本过期的《人民画报》,静静地听他们的谈话。

红卫兵小报《只把春来报》
         
那天是《只把春来报》编辑们一次重要的集会,有毛子、张育海,个子不高的沈大伟,胖胖的何大明精神一度失常,1990年代殁于车祸。皮肤白白嫩嫩的杨百鹏后来成为数学系教授,皮肤黑黑的李宝臣 上了北大历史系,成为清史专家。
          
他们夜里蹬着三轮板车“请纸”失败,回家的路上,去老玉米地顺手牵羊掰了几十根老玉米。
          
毛子问他的朋友们:“红八月时,你们哥儿几个怎么没发啊?”
          
“吓都吓死了!还发呢?”杨百鹏说,他爸爸是教授。
          
“你问别人,你呢?”张育海说。他的个子最高,满脸红色的痤疮,说话脸上肌肉随之牵动,有人说他像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笑面人。
        
  “我去兰州了。”毛子漫不经心地回答。
         
“他比红卫兵串联还早,文革一开始,他就去兰州了。”有人证明道。
           
我看他们的聚会一时半会儿不会结束,想和毛子单独呆会儿的机会是不会有了。我起身告辞,毛子也不挽留,让我和他到厨房去,我看见一个短头发衣着朴素的女孩在干活儿,“这是我姐。”我亲亲热热叫了一声:“姐!”她四方小脸,皮肤细白,单眼皮,不大不小的眼睛,像个规矩老实的日本女孩。她善意地冲我点点头,继续忙她的事情。

 “他们都是才子。”毛子称颂他的朋友。


红卫兵小报《只把春来报》

           
这不用说我也知道,能考上四中智商应该都不差。更何况我阅读每期的《只把春来报》,领略过这些才子们敏捷的思路和犀利的文笔。例如他们在《论出身》一文里说有些人一听重在表现,就“好像吃了多大亏似的!“引人发笑。
           
张育海刚才一边聊天一边还在改文章,一副心犹不甘骨哽在喉的样子。
           
毛子开始剥老玉米,剥了一堆,从我肩膀上拿下书包,往里面装。“几根就够了,不用那么多。”我不忍心拂了他的好意。
           
我走下楼,回头看毛子还在目送我,我拐弯听到他的关门声。

红卫兵小报《中学文革报》

4. 毛子和我告别
          
一天,毛子披着件军用雨衣来我家,站在院子里,爸爸看见他,没吭声,默认了我们的来往。

“你眼睛怎么了?”我发现他看我眼光有些异样。

“中了颗气枪子弹。”他满不在乎地回答。
          
我吃惊地问:“发生什么事了?”我端详他的脸,右眼瞳孔比左眼大些,眼睛下方有个小红点。
          
毛子说:“西单商场发生武斗,我跑去支援跟我不错的一派,被打的。当时流了不少血。”
          
爸爸在旁边听见,也过来看看他的眼睛。问:“他们给你什么补偿吗?”
         
“没有,把我扶下来,就吃了点蛋糕。”毛子说。
          
爸爸一个劲儿地摇头。
          
“我的右眼瞳孔放大,视力1.0,这辈子就这样了!”毛子看着我的眼睛说,语气中流露出些许遗憾。
         
没过几天,毛子穿着身蓝制服来我家。
         
毛子对我说:“明天我要走了,去东北,咱们出去走走。”
         
东北当时武斗火热,罗克、罗文、牟志京和一些《中学文革报》的小伙伴已经去了东北,因为越乱的地方火车票越容易弄到。
          
我和毛子并肩走在东四北大街的路上。
          
“你跟六婆说了吗?”我问。
         
“说了。”他平静地回答。我并非不想阻止他,只是明白我说了也是徒劳无益,他不会听,只会让他难过。跟他认识短短的几个月,总是在告别。这是我第二次和他单独行走,第一次是在那空旷的峨眉山通往金顶的路上。
           
来到东西十字路口,拐角是一家小食品店。他跟我说进去看看。小卖部的食品琳琅满目,我打开蓝色的塑料小钱包,买了一块钱的奶油糖果,递给他。
          
毛子有个习惯,兜里总揣着零食,每次见我时,都掏出两块糖递给我,像个兄长哄不听话的妹妹。我五岁时经历的有个哥哥关照的自豪骄傲幸福感,就又油然而生。
          
他买了四瓶酸奶。         

5. 结语
        
1967年7月,毛子去了武斗激烈的东北,从此下落不明。 

在中央文革小组戚本禹宣布《出身论》是大毒草前,毛子他们是很有作为,并准备大展鸿图的。毛子亲口告诉我,他最早就参加了牟志京的《中学文革报》。牟志京也向我证实这一点,同时参加的还有四中一位叫毛宪文的老师。最早在四中有个《中学文革报》的联络站。毛子对我说:“后来越琢磨越不是味儿。就退出了。”毛老师也差不多同时退出了。
          
毛子和同班同学张育海等几个人就另立炉灶,办起了《只把春来报》。


张育海

  
张育海是1963年从八中考入四中,因肺结核休过一年学,1965年回校插入毛子所在的高二(2)班,应该比毛子他们大一岁。张育海数学英语免修。
          
张育海的父亲曾留学英国,解放前因车祸身亡。母亲在某大学管图书。母亲的三叔是著名民主党派人士许德珩先生,张育海和三个哥哥称其姥爷。三个哥哥在姥爷的看顾下,学有所成,其中两个还是共产党员。

后来,我和张育海在毛子失踪一个月后有过一次近距离的交流,时间是1967年10月。我和张育海在东四北大街钱量胡同东口附近碰见,他推着辆自行车若无其事地走在便道上。我们俩就站在便道上聊,主要聊毛子,他说:“毛子对你很推崇。”我很想多知道毛子背后都说过些什么,就随他去了他家。他就住在钱量胡同一个大黑门的四合院里,他住在一进门右手边一个窄长的屋子里。他一边跟我聊天一边在煤气炉上下挂面,挂面下好了,他就盛在一个有些剩酱的罐子里搅拌搅拌,当着我的面还有些不好意思开吃。
           
那天,我还见到了育海的妈妈,身材苗条,容貌秀丽,烫着过耳的头发,亲切,活泼,平易近人,我们相谈甚欢,他们母子之间谈话语气像朋友。
          
张育海去缅甸的原因,一说是因为四中要抓反革命,他不愿被抓,所以出走。他很快战死在一次战役中。
          
追随育海后尘的是沈大伟,也牺牲在缅甸。我见过他一两面,在去峨眉山和毛子家,从未听他说过一句话。他个子不高,微胖。沈大伟还有个弟弟沈大志。据说他妈妈先偏疼大伟,后来偏疼大志。原因是大志功课好,可文革发生后,大伟没了前途。我听了心中质疑:“妈妈的爱会是这样吗?”
     
《只把春来报》另一主笔李宝臣,后来成为我全家半个多世纪的好友。我妈妈对宝臣的评价是:“以不变应万变。”
       
宝臣出身满清汉军旗,懂礼,规矩大。总是心平气和,不失儒雅。谈到被抄家时也没有多少激愤,只是说:“不好好抄,整箱整箱的瓷器往下砸。”
      
19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北大历史系,成为清史专家。听二弟陶江说,拍清宫剧都要找他当顾问。
      
 我在他的婚礼上遇见杨百鹏,百鹏说:“咱们有二十年没见了吧?”我说:“没有,十几年吧!”
       
回想和宝臣的谈话,从未听他谈过毛子、育海等人,他们是我们一生一世的思念,是我们共同的痛。

作者移民澳洲时留影


延伸阅读
牟志京 :《中学文革报》, 遇罗克及其他
张育海:战殁于缅北的北京红卫兵
张育海:没有墓地的陵园
投身缅甸丛林的中国知青
北岛:北京四中那些事
红卫兵名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陶洛诵专页

陶洛诵:我和汪三儿,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陶洛诵:丽丽和她的男朋友
陶洛诵:还有比这更坏的吗? 
陶洛涌:青春绽放在师大女附中
陶洛诵:天涯海角各自一方的同学们
陶洛诵:师大女附中的同学们
难忘张镭,我们这一代人的沧桑史
高岗之女高滨滨,我的第三个同桌
陶洛诵:可爱的女十二中
 陶洛诵:史家胡同小学忆旧
陶洛诵:儿时的京城记忆
陶洛诵:人 · 岁月 · 生活
陶洛诵:我和遇罗克的一家
美女如云,却总被雨打风吹飘零去
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