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域外丨庄稼婴:美国也有网民围攻与言论暴力

庄稼婴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庄稼婴,生于上海,曾在黑龙江插队,自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外贸学院。1982年移居美国,获加州大学博士,在美国高校教学、管理三十余年。业余写作,发表过多篇小说和散文。


原题
“取消文化”
对战哈佛教授




作者:庄稼婴



什么是“取消文化”?

 

近年来,美国文化界常有名人遭网民围剿的事件发生。在谴责好莱坞电影的主角“过白”的当口,著名女演员斯嘉丽·约翰逊说,作为一名演员,她应该被允许扮演任何人、任何种族的人、任何树、任何动物。这是她的职业,也是这个职业对演员的要求。


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
 
一席话引来网民的围剿,有人说她白人至上,无视有色人种演员缺乏表演机会。由于约翰逊曾经扮演过一名变性人,有人以此作为好莱坞种族主义和文化歧视的铁证。他们认为,只有当变性人的角色由变性人扮演,非裔由非裔扮演,亚裔由亚裔扮演,依此类推,好莱坞才实现了多元化。
 
英国有一名研究人员上诉,由于她多次推文说“改变性别是不可能的”,而遭英国某智囊团解聘。法院审理后,没有在推文和解聘之间发现因果关系,判决她败诉。《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为这名研究人员打抱不平,就此陷入同性恋者变性者的围攻,被贴上仇视变性人的标签。有人扬言,从今往后再也不读她的作品。
 
这种现象被称为“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取消”一个人的说法来自1991年的一部影片《纽杰克市》。影片中黑帮头目的女友,因受不了他造成的血腥暴力而痛哭,结果激怒了这个黑帮,“把这狗婆娘给取消了,老子再去买一个。” 
 
取消文化基于暴民心态,靠着人多势众,打一场群众战争。如果某位公众人物或某个企业的言论触犯了一种观点(特别是激进派心目中绝对的正义观),这个人或这个团体就会被抵制封杀。
 
两封公开信
 
2020年7月,两封公开信引发了美国思想界对于取消文化和保护言论自由的激烈争议。
 
第一封是7月7日在美国著名人文杂志《哈泼斯》(Harper’s)网站发布的《正义与公开辩论》的公开信,由153名著名作家、学者、新闻人、以及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共同签署,其中包括思想界重量级人物哈佛大学的斯蒂芬·平克。
 
第二封信,知道的人不太多,是7月5日由500多名美国语言学协会会员联署的公开信,要求协会把平克从“杰出研究者”的名单中删除掉。

 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这两封有关言论的公开信引起了社会关注。第一封反对压制言论自由,第二封则要求排斥一名教授,因为他有错误言论。两封信放在一起,正好起到“概述”和“个案”的作用。第一封展示了压制言论自由的森林全图,第二封是对一棵树的特写。
 
言论自由面临的两种威胁
 
《哈泼斯》公开信不长,一共五百多字,简论了言论自由正面临两种威胁。
 
一种威胁来自政治领域的“非自由民主”状态(亦称“部分民主”)。意思是,公民虽然参加了选举,但是由于政治不透明,缺乏公开辩论,不容忍意见分歧,民主蜕变为“部分民主”,社会变得不开放不自由。公开信没有举具体例子,但是提到现任总统是“非自由民主”的强大同盟。总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言行,美国媒体有大量报道,在此不再细叙。
 
另一种威胁来自不容忍异见。这一威胁是《哈泼斯》公开信的焦点。自由派内的激进分子排斥禁止不同观点,用简单教条的“正义观”去解释复杂的问题,羞辱、排斥提出异见的人。
 
公开信指出,把“正义“和“自由”对立起来,是当下限制言论自由的重大原因。激进派以自己的正义观为标准,禁止任何“不正义”或“不够正义”的意见,甚至呼吁惩罚报复提意见的人,带来了令人不安的结果。譬如,为了怕损害企业形象,企业草率地严惩员工,而不是认真地进行改革;编辑因发表了有争议的文章被解聘;禁止记者报道某些话题;教授引用了某个文学作品被调查等等。
 
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使作家、艺术家、新闻人如履薄冰,生怕自己因为偏离了风行的正义观,因为没有对社会运动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而遭到排斥打击,甚至沦落到无法维持生计。为了逃避风险,他们把言论限制在安全范围内。然而,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命脉,作家学者需要自由的空间去探索、创造、冒险。
 
社会各界的反响
 
《哈泼斯》公开信受到不少民众的赞同,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能感觉到忌讳的话题在不断增加。比方说,因为“男女平等”,就不能说有些工作更适合男性。因为要反对种族歧视,就不能议论某个种族内存在的特殊问题。特别是今年大规模的黑命攸关运动,更拉长了禁题的警戒线。言论自由生死攸关,挑战取消文化刻不容缓。
 
反对的呼声主要来于自由派内的激进分子。虽然这封信的联署者多为自由派精英,但激进派向精英发起了种种挑战,要么指控某签署者有错误言论(如J·K·罗琳);要么谴责精英这时候提出保护言论自由,分散了社会对黑命攸关运动的注意力;要么抱怨精英的虚伪,因为精英一贯享受言论自由,只有小人物才不敢说话。
 
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不多,无非是对公开信批评了特朗普总统表示不满。当然,他们也很享受“坐山观虎斗”,冷言热讽自由派内部的思想论争。
 
平克是谁?
 
第二封公开信的矛头对准平克。平克是谁?

平克是哈佛大学教授,在心理学界和语言学界享有盛誉,也是语言、思想、人性方面的畅销作家和深受欢迎的演说家。平克善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高深莫测的学问介绍给普通民众,经常受到媒体的采访,因此在美国的知名度比较高,他的推特号有60万人关注。 

平克1954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他祖父母1926年从波兰和罗马尼亚移民加拿大,后来在蒙特利尔开了一家生产领带的小工厂。他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曾任一所高中的副校长。

平克1976年毕业于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心理学学士,197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实验心理学博士。七十年代末期,还在读研的平克给师生作了一个学术演讲,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艾伦·兰格(Ellen Langer)依然记得,平克的学识和聪明给教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演讲中,教授们纷纷交换赞许的目光。

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有规定,为了防止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留在母校任教。因此平克从哈佛毕业后,著名心理学家苏珊·凯里(Susan Carey)就安排他去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此后,他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各任了一年助理教授;1982至2003年,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人脑与认知科学系;2003年迄今,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平克进入学术界后,主要研究视觉认知和语言发展,发表了不少论文专著,他的声誉在学术界不断提高,然而在学术界外却鲜为人知。可是这一切在1994年发生了变化。上哈佛大学之前,平克就告诉母亲,他最喜欢的是“想法”,希望将来能以想法谋生。

1994年,平克出版了《语言的本能》。这是一本语言学专著,学术书往往抽象枯燥,让局外人难以理解,但是平克把高深神秘的学术争论写成了畅销书。

随后,他又出了多本更受欢迎的书,如《心灵的运作过程》(1997)《空白的石板:现代人性的否定》(2002)《思想的内容:语言是进入人性的窗口》(2007)《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暴力为何下降》(2011)《现在的启蒙: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的案例》(2018)。

《空白的石板》和《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

平克擅长用优美的语言、大量的信息、机智和幽默,与读者平等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给他们上课。他心目中的读者,是那些跟他一样聪明、好奇、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的各行各业的人士。

平克为何成为取消文化的目标?

这封给美国语言学协会的公开信,指控平克淡化了社会不公的现实,从而压制了抗议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呼声。在有色人种奋起反对种族主义的时候,平克引用了虚假的数据,对种族主义轻描淡写。因此,写信者强烈要求从“杰出研究者”名单中删除平克。
 
语言学协会拒绝这样做,理由是:控制会员的意见和言论不是协会的使命。

平克在其学术生涯中,发表过一些颇有争议的见解,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本书:一是《空白的石板》,在书中平克勇敢探索了禁区话题,即人类的先天差异,包括非常敏感的性别差异和种族差异。二是《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书中说,“今天可能是人类这个物种生活在地球上最和平的时代。”平克在这本厚达832页的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论证这一主题。这本书被誉为在过去十年中美国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三本书之一(另两本为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纪的首都》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思想:快与慢》)。
 
按常理,写信者可以从平克的大量学术著作中找到一些“罪证”。奇怪的是,公开信引用的罪证来自平克近年来发布的几条推文。他被指控的三大错误是:
 
一.用谎言掩盖了警察暴力跟种族主义有关的事实。
 
证据是:2015年,平克推文说,警察没有不成比例地枪杀黑人。关键不在种族主义,而在警察暴力。他的推文附带了《纽约时报》一篇报道的链接。那篇报道说,黑人遭到警察枪杀的次数之所以高,不是因为警官种族歧视,而是因为黑人与警官打交道的次数大大高出其他族群。每次与警察打交道都可能引发双方的过度反应,如肢体冲突、暴力升级等,黑人因此有更多的机会遭遇警察暴力。
 
二.使用了种族主义的语言。
 
在另几条推文中,平克建议大家去关注几位学者关于“城市犯罪和暴力”的研究。批评者认为,“城市”这一词汇带有隐蔽的种族主义。这里需要一个注解,在美国一些城市中,贫民相对集中,少数民族在贫民中占有较大比例,从而城市犯罪率可能被解读为少数民族犯罪率。
 
三.美化杀害黑人的人。
 
在《我们本性中更好的天使》一书中,平克描述了城市的衰退和城市犯罪率对美国七八十年代文化的影响。在一个例子中,他写道:“温和的工程师伯纳德·格茨(Bernard Goetz)因为在纽约地铁中枪杀四名年轻的抢劫犯而成为民间英雄”。这四名抢劫犯都是非裔。
 
批评者抗议平克用“温和”这个词来描写格茨。原因是,格茨曾用带有歧视的语言谩骂过非裔和拉丁裔,可见他不是温和的,而是敌视少数民族的。
 
声援平克
 
《纽约时报》《大西洋杂志》《高等教育编年史》等著名报刊发表文章,批评第二封公开信对平克的不公。在哈佛大学平克教授的网页上,有十几篇支持平克的文章链接。
 
在语言学者的交流平台上,也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有些学者碍于同行的面子,文质彬彬,批评这封信逻辑混乱,文笔粗拙,言辞不切。
 
逻辑混乱表现于,语言学协会是学术组织,平克能上“杰出研究者”的名单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要除名,必须证明他学术上没有特殊贡献,而不能用私人推特中的几条言论作为除名的理由。
 
也有人批评这封信措辞不切,谴责平克的声音“淹没”了其他人饱受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声音。平克不过是在表达个人意见,谈不上“淹没”其他人的声音。

至于使用“种族主义的语言”,显然是小题大做。芝加哥大学副校长兼语言学教授麦钦特说,“城市”是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和犯罪学工作中常用的术语,不是种族主义语言。

更多的反对者一针见血地批评这封信缺乏理性,限制了言论自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克沃尔特对不容忍异见的状况感到愤慨。在一个研究语言学的学术组织里,要求惩罚一位杰出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对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谋杀案的政见不够左倾吗?难道思想争论退化到仅仅呼叫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就够了吗?这完全抛弃了文明和常识。

这封信也反映了激进派“净化”思想的企图,即缩小言论和话题的范围,禁止别人发表不同意见。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亚当斯指出,这封信体现出来的是“无知和文化盲”。

芝加哥大学一名研究生卡迈克说,这封信的重点不在平克,而在警告那些在学术界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不要去怀疑激进派的教条。他们要说的是:“就算你他妈的是平克又怎么样?如果你不同意我们的观点,你就不属于这里。”

语言学协会对这封信的回应十分理性:“包容和文明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包容意味着听取(不一定接受)所有观点,包括某些值得反对的观点。”

平克怼取消文化

平克推文说,这封信是对取消文化的绝佳讽刺。为了取消他,有些人成了言论警察,浏览审查他的著作,以找到违反教条的词语,特别是形容词。这表明取消文化已经进入了颓废期。

身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平克的学术地位不会因此受到撼动。但是他觉得限制言论自由,打击异议的做法会对资历较浅的学者构成威胁,使他们不敢发声。他强调,“我们都在试图理解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没有人有解决问题的先验能力,因此言论自由格外重要。”
 
美国意识形态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平克基本站在自由派一边。但是他不受自由派教条的禁锢,曾经公开批评美国大学思想僵化,只认可自由主义的观点,使得不少话题成为言论禁区,而言论不自由助长了极右派的崛起。
 
最后“平克”一下
 
平克屡次提到,人类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如暴力、贫困人口、战争死亡率的下降,教育、营养、健康状况的改善。有人说他美化现实,“平克”成了美化的同义词。一个人正面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人会说,“他在平克” (He is pinkering)。

平克在哈佛网页的漫画像

 
平克计划写一本新书,分析人们为何对异见做出强烈反应。可能因为异见冒犯了某个派别的道德观和共识,威胁到成员的认同感,就此触发他们的战斗性,从而采用暴民围剿,网络羞辱的手段去打击对方。
 
平克觉得,只要我们继续努力解决问题,人类可能变得更美好。但是如果努力只是为了让某个群体、派别、国家变得更荣耀,那么许多问题可能无法得到解决。平克因此自称为“可能主义者”,而不是“乐观主义者”。
 
两封公开信在自由派内部引发的这场两种思潮之争,尽管胜负难分,还是与保守派内总统一言堂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如果“平克”一下,这场思想纷争告诉世界,一部分自由主义者正在努力反对意识形态的极端化。
 
参考文献
A Letter on Justice and Open Debate (July 7, 2020). Harper’s Magazine.   
Bartlett, T. (2020). Why do people love to hate Steven Pinker?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Chronical.com
Frank, A. (July 16, 2019). Scarlett Johansson defends her desire to play any person, any race, or any tree she wants. Vox.com
Friedersdorf, C. (July 20, 2020). The chilling effect of an attack on a scholar. The Atlantic.
Powell, M. (July 15, 2020) How a famous Harvard professor became a target over his tweets. The New York Times.
Steven Pinker (2020), 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edu


庄稼婴读本

庄稼婴:怀念彭小莲,活出自己

庄稼婴:你是怎么成为左派的?

庄稼婴:您最想改变世界哪一件事?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美国专题

美国人奋起保卫言论自由
160位美学者教授联名呼吁
美国的黑天鹅事件:
《纽约时报》还原黑人受害致死经过
美国《吹哨人保护法案》源于水门事件
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之死
徐世平:即使拿美国说事也该实事求是
徐世平:影子般的美国,超骨感的存在
朱学勤:美国强大是因为有真正的大学
王缉思:如何判断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大脱钩:美国对华新战略的深度分析
洪朝辉:弄丢的中美友好关系能否找回
时殷弘朱锋:中美关系为何降到低点
佐利克:中国的改变遇到了新的挑战
美国学者:中美相互适应过程充满曲折
史蒂芬·罗奇:如何重塑中美经济关系?
中国将成为怎样的全球性大国?
特朗普高级谋士班农日本演讲,
美国民粹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崛起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