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事丨韩立新:我亲历的几次中外大地震

韩立新 新三届 2021-05-13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韩立新,1956年出生,浙江余姚人。1969年赴黑龙江柳河五七干校下乡务农;1972年入伍当兵;1976年黑龙江省地震局工人。1979年考入黑龙江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历任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旅行社、海南省旅游局、香港中旅、中国招商旅游总公司、芒果网高管。退休前为海航旅业集团总裁、大新华运通董事长、海航集团(国际)副董事长。

原题

我所亲历的几次地震





作者:韩立新
文章原载微信公号
老韩的难忘记忆


13年前的今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


      我对地震的认知源于1966年。


      那一年的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邢台地区先后发生了6.8级和7.2级两次大地震。


1966年邢台大地震


      在37号俱乐部,我看了不知多少遍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纪录片《邢台地震》,影片中周恩来总理身着一套褪了色的中山装,风尘仆仆慰问灾区人民,他站在一个方木箱子上,深情而又坚定地讲道:“我代表党中央、毛主席来看望乡亲们,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纪录片中的邢台乌云笼罩,漫天飞雪。邢台大地震共死伤4.6万人,当时的中国人口也只有6亿。


周恩来慰问邢台地震灾区人民


      我第一次亲历地震是在1975年。我所在的部队正在旅大市甘井子区休整,准备启程前往中蒙边界施工。元月初,上级就曾发出近期在辽宁营口、海城一带会发生大地震的预警,提醒全体指战员要时刻警惕。


1975年2月4日,离农历新年只有一个星期,那天晚上19:36分,我们测绘班正在开班会,突然发现营部所在地的小二楼(日式建筑)灯泡在不停的摇摆晃动,大家立刻意识到地震来了,于是迅速沿着室外狭窄的楼梯跑到了操场上集合,有的战士还都未来得及穿棉衣,战士们肩靠着肩,在营区操场上度过了那漫长的一夜。


1975年海城大地震


      第二天早上6点30分,通过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才知道海城发生了7.3级大地震。那段时间,部队在营区操场上临时搭起了简易帐篷, 最奢侈的事儿就是能够每周组织指战员,去位于金家街的团部洗一次澡。一日三餐,战士们都是挎着枪,拿着饭盆,蹲在地上吃饭,完全处于一级备战状态,每天的队列训练科目都是在甘井子大街上和甘井子体育场进行的。按照当时部队的命令,如果再发生地震,警卫班可以在第一时间在军营内鸣枪,以此方式警示部队和周边的老百姓。



      记得三营九连炊事班有个哈尔滨藉的战士叫张连洲,他入伍刚刚两年,说啥也不想继续在部队服役了,想着法的要复员回家。为了让部队首长放行,甚至会搞些幺蛾子。有一次,他用手捏着鼻子,把脑袋扎进水缸里,模仿着警报器的鸣笛声:呜~呜……


结果警卫班的执勤班长误以为真的是地震警报,立刻鸣枪警示。这一弄不要紧,部队营房对过的甘井子消防支队即刻倾巢出动,大约有七八辆消防车拉着警笛,呜哇呜哇地,围着位于甘井子区的大连石油七厂和大连化工厂转悠了好几圈。张连洲则躲在营房里,捂着嘴偷笑暗自得意……

1975年海城大地震


过后,他找机会又一次作妖,结果被带队巡逻的三营上海藉胡来发副营长逮了个正着,狠狠地在他屁股上踢了一脚,骂道:“娘希匹的,原来是你小子啊!明天就赶紧给我复员回家。”


      据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价海城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事先有准确临震预报的。由于做了事先预防,从而起到了把损失降至最低的效果。伤亡人数1.8万人。


1976年唐山大地震


      海城大地震时隔一年半后,没想到我复员回乡竟然也加入了地震战线,成为地震队伍中的一名新兵,并参加了唐山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在现场亲历并目睹了强烈的余震。


我于1976年7月31日赶到唐山时,大大小小的余震始终不断。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帐篷里进行仪器监测,突如其来的余震好像就发生在脚下一样。霎时间地声隆隆、地光闪闪,仿佛山河在颤抖,临时搭建的帐篷不停的在摇晃。震后,我才发现距离我们的帐篷不到15公分处的地面被震开了一条大口子,形成了地裂。 


大地震后的唐山城区


      按国家地震局专家测评,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城市破坏,比广岛的核弹威力还要大多少倍。短短十几秒,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霎时变成废墟。地形地貌变化显著,黄沙黑水喷向高空,记忆中喷沙孔直径达2米多,许多井水向外冒水。整个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达24万人,重伤16万多人。


      事实上,这次地震也是早有预警,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政坛动荡不安,预警被忽略,才导致这样惨烈的后果。唐山大地震,一半是天灾,一半是人祸。


唐山大地震40周年


      距离唐山大地震19年后,我在日本还亲历了一次震惊世界的阪神大地震。1995年1月中旬,我去日本关西地区进行宣传促销活动,会见日本经营中国旅游的关西旅行社、日中旅行社等长期从事日中友好的九家株式会社的代表取缔役。1月17日凌晨5时,震级为7.3级的阪神大地震骤然降临。大阪与神户之间的距离只有30公里,震感相当强烈,我从睡梦中被剧烈的晃动所震醒。日本饭店及时疏散并引导住店客人沿着安全通道撤离,疏散工作井然有序。


那一年的阪神大地震,对身为日本第二大的京阪神都会区影响很大,也正是那次地震引起了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措施的重视。阪神大地震造成了5万多人伤亡,不少房屋受创。


1995年阪神大地震


      记得阪神大地震倒塌的房屋堵塞了狭窄不足几米宽的路面,不要说消防车了,就连人都过不去。密集的街区住宅遭受严重的破坏,阻碍了紧急车辆和救援人员前进的步伐,还引发了火灾。


      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按照事先约定,我还是照例在大阪与日本阪急交通社中国室长村上利三郎先生举行了业务洽谈。他在会谈开始谈及昨天发生的地震时,对我说的一段话至今仍记忆犹新。村上说:“日本的东京在1945年时,被炸成了一片废墟,但四十年后,日本经济发达,东京高楼林立,日本已成为了现代化的国家。昨天虽然发生了阪神地震,但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恢复正常。而你们黑龙江省的方正县(日本开拓团成员聚集地),好像这几十年也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原来的老样子。”


1995年阪神大地震


村上利三郎傲慢和带有偏见的语气令我很反感,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回他说:“你们的东京是被美国炸的。我们中国的南京和重庆当年被你们炸毁,现在也重新建成了大都市。至于方正,那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地震,人们的房子当然可以一住就是几十年了。按我们中国人的观念,平安才是福。方正,那分明就是一块福地啊!”村上利三郎听我这话,表情有点尴尬,嘴巴张了张,竟然无言以对。


      我曾在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工作和生活了两年多时间。同时也亲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地震,感受最深的是2008年5月的那一次。由于加州地处太平洋地震带上,当地的美国人对地震好像习以为常。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轰隆隆的响声震耳欲聋,根据我多年的经验,第一时间就感觉到一定是地震了。我下意识地趴在了靠床帮的地上,地震还在持续中,只见隔壁房间沉重的铁柜抽屉都被巨大的地震波抛到了地板上。


美国加州,正处于太平洋地震带上


我和家人赶紧跑到屋外,站在马路中间,可却见不到一个美国人从住宅里跑出来。过了一会儿,一位邻居出来遛宠物,我便主动问道:“刚才好像是地震了。”那位邻居泰然自若的笑着说:“没事儿,在这里地震很正常。”第二天,我去位于10号公路WELLS FARGO旁边的IKEA家具店,门口贴着告示,由于Earthquake,Closed.原因是IKEA里面的货架都倒塌了。那次地震的震级虽然只有5.8级,但震中距离我所在的住所非常近,震源距离地表面,据说只有不到二百米。


      与世界上处于其他地震带上的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加州虽经常发生强烈地震,但死亡人数却很低。为了有效的防止地震灾害,特别是保护好人民的生命安全,听说洛杉矶DOWNTOWN的28座高大建筑的底座部分都会有一个正负几公分的滑轮,市政建设部门对普通居民住宅的楼层高度都有所限制,必须要具有抗震支架功能和安全性。


监控实拍汶川大地震发送瞬间


      我觉得,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建筑物 ! 美国的房屋木质结构及抗震功能之所以有他的优势和实力,是因为在盖房子,打基础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处在泛太平洋地震带这样一个现实,建筑设计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地震对人造成的危害。据了解,全世界最严格、最苛刻的抗震规范建筑就在加州,全球最优秀的抗震结构工程师也在加州。洛杉矶房屋的整体结构就像个笼子一样,每根木柱都有承重的作用,在角落和底座关键节点上更是格外注重夯实细节。这种多点支撑体系不会顾此失彼,即使部分损坏也不会导致全面垮塌和解体破碎,仅仅是扭曲变形像麻花似的而已,更不会危及生命。



     我这一生中,曾亲历并幸运的躲过了几次大地震。迄今为止,全球地震的临震精准预报,好像仍是一个难题,仍处在中长期的预测阶段。不过中国的地震专家们和老百姓自古以来在对地震的观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顺口溜,我觉得挺准,还是挺实用的。


震前动物有预兆,
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
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
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
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
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
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
发现异常快报告。


      地震也好,飓风、海啸、火山、洪水也罢,都来自难以抗拒的大自然力量,现时人类绝不是它的对手。但是,我们可以用慧眼观测它的端倪,提前预警,尽早行动,就可以远离灾祸,逢凶化吉!


      愿地震灾害从此远离人类,愿世界和平,人间充满爱……


新闻联播中的汶川大地震


文章获作者许可分享

插图视频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地震记忆

袁晞:家在成都
忘不了,地震废墟下那只绝望小手
汶川大地震后,
我在修复"民族记忆链"
袁晞:从失去的生命看国家的尊严
死亡八千余人的邢台大地震
顾晓阳:我的1976,
大地震、国丧、粉碎"四人帮"
严向群:唐山大地震的京城余波
陆成刚:从唐山地震废墟中走进考场
龚国庆:最怕地震把我的大学震垮了
东日本大地震10周年祭:
灾区实拍触目惊心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2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