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流博士如何打造?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这样培养博士生

2017-11-20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桂子先导


博士生到底该如何培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给出他们的答案:从招生到课程再到培养,还有学术氛围的营造,均具有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鲜明特色。

2017年10月16日,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召开2017-2018第一学期第二次所务会,参会人员为马敏、郑成林、魏文享、付海晏、何卓恩、许小青,就研究生培养等问题进行布置,现将主要内容及议定事项纪要如下:

一、招生

继续推进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高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比例。

博士生招考继续实行申请考核制,招生名额保持每年15人左右。在一流学科建设经费中划拨一定经费,增加奖学金资助,为吸引更好的生源提供制度保证。

二、导师

本所博士生导师:马敏、朱英、彭南生、郑成林、田彤、何卓恩、魏文享、付海晏、许小青、孙泽学

兼职博士生导师:梅莉、李伯重、张艳国、涂文学、虞和平、滨下武志、李培德、康文林

博士生导师组保持“10+1”模式(马敏、朱英、彭南生、郑成林、田彤、何卓恩、魏文享、付海晏、许小青、孙泽学、梅莉),马敏、朱英每年招一至两位博士生,其他博导每年招一位博士生,剩下的博士生名额做机动处理,如遇特殊情况再向学校申请。滨下武志、康文林不占研究所的博士生招生指标。

兼职博导名下的博士生,可请本所博导联合协助培养。

三、培养环节

1、课程设计: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开设两门(《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由博士生导师组集体授课。课程设计需提前进行统筹规划,增强理论性、前沿性和通识性,提升课程质量,打造成本专业的精品课程。

2、培养流程:博士生培养环节包括选题报告、开题报告、预答辩、正式答辩。其中选题报告由博导个人负责,后三项环节由博导组集体负责。答辩环节中,导师不参与名下博士生论文的投票。

3、学术氛围:每年举办一次研究生论坛,创造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在各师门的读书会之外,鼓励学生组织一些围绕研究主题开展的兴趣会。告知学生各种可申请出国出境交流的渠道和平台(留学基金委员会、学校平台项目、研究所项目课题组等),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后期拿出研究方案,争取扩大资料室的阅读空间,增加10到20个座位。

来源: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推荐阅读

对话刘兴林:感谢抄袭我论文的人

现在不健全的评审机制有利于一些人玩“空手道”——邱紫华教授访谈录

范军:建设一流大学要多一些安心、耐心、静心

老校长章开沅夫妇的云南喜洲之旅(请为他们的钻石婚送上祝福)

章开沅:她取得的成绩让很吃惊

卢浮宫参展归来,吕枫韵的讲述令人不可思议……

12年,高新民教授带领的逸华人只做了一件事

厉害,大学美女辅导员卧底不良网贷群揭露黑幕,震惊大学生!

章开沅:我才刚刚91岁,不算老

在华师工作32年,刚刚她的作品在卢浮宫展出

厉害,华师一附中这次排名又是全国第一!

陈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华师美女网红登上《人民日报》

厉害,这4位大学普通老师干了一件极不普通的事!


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不嫌夸大的话,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

章开沅

1998年11月5日


《桂子先导》颇受各界关注,深感欣慰。今后希望能听到更多年轻人的声音。何事最令老头乐,喜听雏凤吐清音。我虽曾自喻为领着一群小鸡到处啄爬觅食的老鸡,但更期盼年轻人能够成为与暴风雨相搏击的矫健海燕。青年不能仅限于偎在火炉边听老爷爷讲故事的温驯子弟,应该努力成为引领潮流的强者。因为你们才是未来百年的真正历史创造者,理应拥有勇立潮头的胆识与明辨是非的智慧。试看历史上众多有所作为者,哪个不是在青年时代就立大志干大事,乃至成为时代先锋。

章开沅

2017年3月16日


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一个追求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高校微信公众号,投稿请发至449215551@qq.com。点击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