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FoodPlus一周年 | 再谈,食品是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

FoodPlus团队 FoodPlusHub 2019-05-19

这是FoodPlus第二篇半周年系列文章

恰逢FoodPlus一周年,我们想谈谈过去这半年以及过去一整年,也想谈谈接下来的这半年


声明:本文为FoodPlus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了解详情。


关于半周年系列文章:每过半年我们会对FoodPlus过去半年做的一些事情做总结和思考,也会对过去半年食品消费品创业这个领域我们观察到的进行一些思考,同时也会对接下来半年我们将做的一些重要事情先进行一定程度的小曝光。


在少部分知名上市公司都会在年报里附上一封致股东信,比如亚马逊、伯克希尔哈撒韦、恒隆地产等,半周年系列文章的灵感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这里,不同于上市公司是给股东一个『交代』,我们写这一系列的文章是想给关注我们的朋友一个『交代』,希望你们能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FoodPlus以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不得不说,FoodPlus走了一年时间,已经超过了我们最早做这件事情的预期,在筹备期我们单纯的希望多认识一些在食品创业的人,与食品行业里的人能有多一些交流的机会。


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也确实透过做FoodPlus这件事情认识了许多食品创业者以及关注食品消费品领域的投资人,还接触了许多食品行业的从业者。通过活动、微信群、微信以及见面交流,有了许许多多交流的机会,也听到许多对于FoodPlus的反馈和认可,听到最多的是你们做得很专业、很有深度,以及很少有其他媒体或公众号有像你们这样做得垂直。


其实在筹备阶段,到正式推出来之后,我们对于做这件事情就产生了许多变化,从希望多认识一些人到希望去为食品创业做点事情,甚至到推动食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这背后的变化主要源于我们团队对食品创业这件事情的理解。


我们把视野放到全球,又将重心放在国内的食品创业公司,做的不仅仅是信息搬运这件事情,而是在资讯背后有我们自己的解读、分析、判断等。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国内食品创业公司的一些问题,即便是明星型的食品创业公司也都存在,也发现国外食品创业公司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不在于整体市场环境,而是在于自身能力。


在写到国外食品创业公司时我们会尽可能会将其优势以及值得学习的地方做挖掘,在写到国内食品创业公司时我们会去思考短板以及阻碍未来发展以及持续增长的点,尽可能有多维度的参考以及一些反向的思考。


有输出是FoodPlus在做内容时一个很重要的思考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秉承做研究、分析的思路来做内容,即便是一篇Weekly·周报中的某条资讯,也是带有输出的内容。


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做积累,这样持久的研究与分析会提升我们对食品消费品的洞察能力,以及对整个食品消费品有更深入的判断和了解,另外一个是对食品创业者产生实实在在的价值,不仅仅是丰富资讯的角度,而是从决策上有更多思考和指导意义。


逐渐形成了做FoodPlus这件事情的一些原则和目标,在半周年的文章里提到过对于FoodPlus来说很重要的三个点:1、探索食品创业的逻辑与规律;2、推动食品消费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3、希望在FoodPlus能诞生食品消费品领域的独角兽公司。



第8期小饭局的文章中我们也首次公开提到FoodPlus的发展目标:做食品消费品领域的YC,更准确一些是我们要做食品消费品的创业孵化、加速与投资。我们看中整个食品消费品市场的潜力,也明白我们以这样的角度去切入是有机会的。


美国是一个不论在消费环境、零售环境还是整体市场环境都非常成熟的国家,在食品消费品领域出现了许多上市公司以及巨头公司,虽然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环境了,但即便是在今天也依然有许多新创立的食品品牌出现,而且在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在过去半年我们写文章专门分析过的植物基饮料品牌Califia Farms气泡水品牌Spindrift


相比在中国不论从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以及从零售环境和整体市场环境来看,都与美国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至少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来弥补,虽然国内各个食品消费品领域也存在巨头公司以及上市公司,但与美国相比还是存在差距,这些差距需要弥补,靠市场现有公司来弥补,仅仅是一方面,还需要很多创新的新品牌来弥补,从食品消费品创业这件事情来看中国市场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中国食品创业公司在基本面上如果有某一两个板块足够凸出,那是有机会脱颖而出的,但美国市场环境不同,由于美国市场足够成熟,所以需要在基本面上没有短板并且有很强的长板才有机会脱颖而出。从公司能力层面来说,中国食品创业公司与美国食品创业公司也存在差距需要弥补。


如何去弥补中国食品创业公司与美国食品创业公司在基本面上的短板以及凸显长板,这是FoodPlus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也许在今天看来还不一定具备完全的能力做这件事情,但我们做得够早,一开始就在做深耕,以及也乐意在此方向上立足长远来发展。


可以理解为FoodPlus还在这个市场处于萌芽或早期状态的时候就开始进入并且慢慢耕耘,我们看中的是食品消费品创业在中国市场的这个机会。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一件为期一两年的事情,而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前提是我们得活着并且团队能够不断学习、持续成长。


在我们内部曾经认真讨论过FoodPlus的两个做事的原则,也可以称之为价值观:①、不论过去、现在、将来,我们始终处于学习当中;②、我们寻求的并不是交易,而是建立一段长期关系。期待在未来能认识更多朋友以及有更多伙伴加入我们。


此外,一周年是一个很关键的时间点,做的事情、打下的基础、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团队结构也基本上会在这个节点上成型,写下这篇文章并不是说我们做得有多出色,而是觉得我们很幸运,同时也需要我们自己去总结与反思。


同时这也是FoodPlus也走过第一个完整年度,我们想回过头再来看看食品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以更加理性与客观的视角来审视食品消费品创业这件事情?以及我们也想透过这篇文章来严肃地谈一谈FoodPlus的未来发展。


这篇一周年文章我们会分成几个部分:

1、关于食品消费品创业更加现实的一些问题;

2、食品消费品创业的几个观察;

3、过去一年我们的总结、思考,以及FoodPlus下一个半年的计划与项目;

4、目前可以与FoodPlus进行业务合作的点;



1、关于食品消费品创业更加现实的一些问题


在FoodPlus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写过一篇名为《食品是不是一个好的创业方向?》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提到食品消费品是一个巨大市场,很多细分品类都有巨头公司或大公司出现,也提到食品消费品的门槛在降低,门槛降低可以从供应链、渠道、资本、品牌建设等几个维度来看,还提到食品创业比拼的是专业和能力,这些专业与能力分别体现在产品、供应链、品牌与渠道运营上。


尽管经过了一年时间,但我们仍然认为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很多点直到今天依然是有参考价值并且指导意义的,我们当时更多从基本面的维度来分析食品消费品创业这件事情,对于有相应专业能力的团队来说食品消费品是一个机会不可多得的创业方向。


可能也因为更加聚焦在基本面上,所以我们忽略了一些视角,也就是食品消费品创业公司会面临的一些更加现实的问题。


如果把前面提到的那篇文章定义为『如何选择,如何起步』的话,我们会在这篇文章里多谈谈『如何更好运营,如何持续增长,如何突破瓶颈』的话题,而这些更加现实的问题也是过去这一年我们在许多食品创业公司身上发现的问题。


在谈这些更加现实的问题之前,先提一个我们长久以来想表达但都没有公开表达过的建议:不要轻易选择食品创业。


虽然食品创业门槛降低了,可以相对比较容易做一款食品产品、成立一个食品品牌、创办一家食品公司,但要获得好的增长以及较大的规模太困难也太复杂了。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请不要轻易选择食品创业。对于没有在产品、品牌、市场、渠道等方面有独特的判断,也请不要轻易选择食品创业。


如果忽视了这个建议,可能还在没有遇到这些更现实问题前就已经无法经营下去了,最终以失败来收尾。


回到正题,这些更加现实的问题包括:

a、增长不可持续;

b、总会存在一个瓶颈期;

c、会选错方向,包括品类、产品等;

d、在基本面上做得不够扎实;

e、团队能力不够,尤其是创始人或CEO的能力;

f、………………


a、增长不可持续


YC创始人Paul Graham曾提到过,创业公司与其他类型公司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在于增长,而增长速度是证明一家创业公司价值非常的重要维度。


第一篇半周年文章中我们提到过一个预判,当时我们认为在食品消费品创业公司里设立首席增长官CGO职位将会越来越普遍,虽然这个预判还并未发生,但确实很多食品初创公司在重视增长,尽管重视增长,但也确实存在增长不可持续的问题,而这并非设立一个首席增长官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增长不可持续?


表面上来看是缺少相应的增长策略,但深入一些去思考这些增长策略是基于哪些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从哪里获得的增长是需要思考的。


可以从这个基本面来着手分析,包括产品、渠道、品牌、营销这四个维度,需要将这四个维度一一进行拆分。


产品维度:不同的品类涉及到不同的市场以及人群,相同品类的不同类型产品也会涉及到不同的市场以及人群,推出新产品、新品类则有机会进入新的市场去覆盖更多的人群,或者现有人群不同需求的满足。


渠道维度:进入新的渠道,提高渠道网点数量,提升现有渠道的转化或者现有渠道进行促销,如果涉及到自营渠道,自营渠道的流量规模以及运营效率,开拓新的经销商等,从这些维度做提升。


品牌维度:品牌是一个长期也是长远的事情,建立品牌形象、品牌信誉,也包括品牌口碑,会提升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直接促进复购率,也间接促进品牌口碑的传播。


营销维度:这和渠道的维度是一样的,扩大营销宣传面,从而覆盖更多的人群,提升营销的转化效率,让营销投资回报率更高,而营销也包括广告投放、内容营销、事件营销以及常规的节日营销等。


出现增长不可持续基本上是上面四个维度的事情缺少其中一环或者某几环,从而导致增长出现乏力,当从某个维度去做事情很难推动持续性增长。而这四个维度的事情也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持续投资以及持续加注的。


做为食品创业公司来说,如果想要获得持续增长,就需要思考上面这四个维度是否有漏掉的维度,以及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在这四个维度里是否存在较为弱势的环节,存在这些情况则会直接导致增长不可持续的问题。


b、总会存在一个瓶颈期


可以将瓶颈期和增长不可持续是两个维度的事情,增长不可持续是指增长可能会放缓、下滑,但至少不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瓶颈期则是公司发展止步不前,可能存在不增长的情况,也可能存在规模减小的情况。


出现瓶颈期大多数情况是因为团队或创始人对未来有误判的情况,比如对产品比较乐观,对渠道建设比较乐观,对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以及供应链能力提升速度有错误评估,再比如对品牌可能存在的影响力预期太高,在营销与市场宣传上存在不作为的情况。


如果说增长不可持续是因为策略问题,那出现瓶颈期则是创始团队意识问题。永远不要认为食品创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永远不要低估食品消费品公司在各个环节的挑战以及存在问题之后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思考是否有刻意或无意识在回避的地方、问题,以及有存在误判的情况。多思考是否真的没有问题,以及现况是否合理。


c、会选错方向,包括品类、产品等


食品消费品公司与其他类型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产品是所有策略的核心,不论是从供应链、团队配置、品牌建设、营销宣传以及渠道建设上,都是如此,简单理解则是一家食品消费品公司是围绕着产品转的。


在选择产品方向上需要思考两个维度;

①、选择什么样的品类,这个品类是否足够大,以及目前是否存在切入的机会?

②、产品方向、产品如何定位、如何做产品定义、产品差异化是否够突出,以及是否是满足目标顾客群体消费需求的?


举个例子,咖啡是一个非常大的品类,尤其在中国市场上人均消费咖啡的量在逐步提升,但这些增幅最大的地方来自于现磨咖啡市场,相比较之下包装零售以及即饮咖啡虽然有增长,但还没有达到爆发性增长的阶段。


从一家食品消费品公司的角度,如果选择了咖啡这个大的细分品类,那接下来需要思考的便是在这个细分品类之下选择什么产品方向是符合市场以及消费需求的?


之前在一篇Toast文章中我们专门写到过挂耳咖啡这个产品细分,提到挂耳咖啡目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大需求的市场。相比较之下即饮咖啡市场在迅速发展,但是星巴克就在今年推出了两条高端即饮咖啡的产品线。


对于食品初创公司来说,比较尴尬的并不是选错产品方向,产品方向选错了至少还有调整的空间,但选错了品类基本上对于食品初创公司来说就是致命的,对于资金、资源、团队有限的初创公司是没有太多调整空间的。但产品方向选错了也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要做好调整的难度还是非常高的。


d、在基本面上做得不够扎实


食品消费品初创公司的基本面是我们对于任何食品品类的一个基础判断,不论是什么品类,走高端路线还是中端或低端路线,是走经销商,还是全走自营渠道,都逃不开的一个逻辑框架。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有多次提到过这个基本面,以及后来对这个基本面有过一次升级。



排在第一位的是团队,团队的构成,团队的能力,团队过往的经验,以及团队所拥有的资源,乃至团队学习成长的能力,这些是直接决定一家食品初创公司成败以及起步期是否发展顺利最核心的因素。过去我们其实遇到过蛮多初创公司在团队上,尤其是过往经验上对食品消费品公司是零,同时在学习能力上又跟不上节奏,这种情况别说是有好的发展,能够存活下来都会是一个问题。


在核心团队上如果出现短板,也是一个挺致命的因素,比如不论在产品、供应链、品牌、渠道或营销上存在短板,这就会成为这家公司的天花板,未来某一天阻碍增长。再比如如果CEO对于食品消费品的运作一知半解,即便是其他团队能力、经验再强,也可能导致中长期发展,甚至短期的生存。


排在第二位的是产品与供应链,目前的食品创业公司相对擅长的地方是在市场需求挖掘、产品定义上,相比较之下产品研发以及产品技术上的积累是比较缺乏的,而相对来说大型食品公司是相反的,前面我们也提到基本上一家食品消费品创业公司所有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围绕产品来转的,也就是说产品决定了整个公司的策略。


产品层面则包括品类选择、品类切入的机会点、产品的方向、产品的定位、产品的定价、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产品特色与产品差异化、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口味与配方研发、产品在整个品类里的地位和角色等,最核心的还是产品满足什么消费群体的什么需求。


有了产品之后,需要供应链支撑将产品量产出来并且保障产品品质以及供货稳定,很多时候会出现的情况是产品概念设计得很好,但没有成熟的供应链支撑或者创业公司手头上没有相匹配的供应链资源将产品实现出来。所以产品与供应链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


排在第三位的是品牌,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将品牌放在营销与渠道之前,这是我们的一个判断,一家食品消费品公司能够沉淀下来的是品牌,品牌包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会包括形象、信誉、口碑、情感满足等等,而所谓的品牌建设也并非拍是指一条广告片子,也并非特指做一次次品牌活动,而是你所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价值,你承诺或者坚守的原则是不是持续在践行。一个新品牌最难的地方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比这更难的是与大规模的消费者建立信任。


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润物细无声的日常工作,例如做什么产品,不做什么产品,也有关于品牌形象与品牌价值观的传递,也会涉及到一些品牌活动,还包括海报、广告、文案、产品包装设计等在风格与调性上的把控。


其实国内很多食品消费品初创公司都缺少一定的品牌意识,多数会认为品牌就是好看的包装、好看的广告、好看的海报等,其实不然,一个食品消费品公司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以及所有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与服务都是品牌建设的一环。


排在第四位的是市场&营销与渠道,这两个基本面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流量。既然涉及到流量就逃不开两个点,第一流量规模大小,第二转化效率。


市场&营销这个基本面并不能以资源来看待强弱,而是一种能力与实力的体现,也是两个维度来看待这个事情,能力包括策划、创意、策略以及执行等层面,也包括营销投资回报率的保障上面。实力则是团队强弱以及资金预算多少,没有营销预算也很难能够在市场&营销这个基本面上有所作为,这里值得提醒的是不要走进零营销预算的深坑里,即便你有现成的流量资源,总有一天也会存在消耗殆尽的时候。


渠道可以用积累的资源来看待,手头上有多少渠道资源,能够进入多少个渠道,渠道规模大小是多少,会直接决定销量规模大小,与此同时各个渠道上的运营水平也是直觉决定销量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便利店渠道,如何做促销、排位,在商超卖场渠道,如何做推广、陈列等,在自营的天猫、微信、京东等线上渠道,如何做日常运营以及活动运营。


虽然将市场&营销与渠道放在第四位,但并非是指这两个基本面不重要,相比较之下与其他几个基本面是同样重要的程度,既然都是基本面了,哪有不重要之说。而是说一家食品消费品创业公司要想获得好的增长,从基本面上去看,有分先后主次,例如如果产品与供应链缺失了,营销能力再好、渠道能力再好,未来某一天公司也会出现大问题。


还有一个基本面是最容易忽视的,但不论在什么阶段,无论怎样思考基本面主次的时候,资金这个基本面都是最核心的基础。充足的现金流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绝对保障,资金充足与否也决定试错空间有多大以及容错机会有多少的问题。


e、团队能力不够,尤其是创始人或CEO的能力


其实在上面提到基本面的时候有提到团队这个环节,但我们想把创始人或CEO能力单独拎出来谈一谈。初创公司的问题几乎都出在人身上,而人最终只能落到创始人或CEO头上,做最终决策的是CEO,把握整体节奏与方向的也是CEO,结果好坏直接负责的也是CEO。


CEO能力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过往经验是否能够更好支持现在公司做决策以及做相应的判断与策略,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未涉及到的领域能够短时间理解并且有很好的判断,还有则是对于食品消费品的理解是否深入或独到,有没有存在空白领域或者自身没有意识到的点。


过去一年我们接触到许多食品初创团队,与其说是这个公司的短板,不如说是创始人或CEO的短板,总结了一个经验CEO能力强的食品初创公司不会差到哪里去,但CEO能力上有很大提升空间,那这个公司多多少少会存在一些问题。



2、食品消费品创业的几个观察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FoodPlus是从研究、分析、观察的视角来做内容的,而这也是我们与其他同样做内容的媒体不太一样的地方,所以有了一些长期的积累,我们对于食品消费品创业也有一些观察和判断,观察是基于看到的一些现象来展开,而判断则可以理解为我们的预判,预判不一定准确,但都有逻辑可循。


下面就来谈谈过去这半年我们对于食品消费品创业几个新的观察。


a、一些优秀的国外食品创业公司在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或已经在重注中国市场


我们曾经在Weekly中提到过美国一家主打安全的海鲜肉类初创公司SafeCatch正在寻求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一家技术出身的初创公司,擅长的是对金枪鱼、三文鱼等海鲜进行汞含量检测,创立之初想做技术解决方案卖给其他海鲜公司,由于这种方式商业化比较难,后来转型直接做海鲜罐头产品,点击此处可以了解SafeCatch获得融资时我们的分析


我们在2018年中食展上了解到准备寻求进入中国市场,而其产品主打优质、安全,目前在美国尤其是针对儿童辅食在做重点的宣传。


其次我们曾专门撰写过公司案例的Califia Farms也在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此外还有瑞典知名的燕麦植物蛋白饮料品牌Oatly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并与上海市场开始发力。


除此以外,还有美国许多做人造肉以及可替代蛋白的食物科技创业公司也在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国外初创型的食品品牌要进入中国其实会面临一个较大的问题,因为市场环境不同,消费习惯也不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诉求也会有一些差异,是否能够基于本土市场以及消费需求做一些调整是关键。


同时还有由于市场成熟度不同,零售环境不同,相对而言中国的零售环境与国外差异较大,在市场进入策略,从品牌、市场&营销、渠道等策略上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适应中国市场。


b、国内的一些明星食品创业公司可能会遇到增长瓶颈,另外也有一些曾经遇到增长瓶颈的明星食品创业公司在尝试多种方式和策略来突破瓶颈


遇到增长瓶颈的原因不外乎渠道饱和、流量获取难度和成本增加、产品结构上比较单一或存在问题、品类切入机会点上遇到天花板。


目前来看,其实很多明星型的食品创业公司都存在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比如高端低温酸奶品类,可以进入的渠道是受到限制的,不比常温产品或中端、中低端产品有那么多可以覆盖的渠道,再比如靠走单品爆款的公司,当这款单品在市场上需求饱和的时候,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就会凸显。


可以预见的是这些公司存在的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短在今年年底,稍微长一些到明年年初一定会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从而遇到增长瓶颈。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曾经遇到增长问题的食品创业公司在采取各种策略来试图重新让公司恢复增长。


例如在2017年遇到增长瓶颈的乐纯,在微信端流量下滑,获得成本提高之后,今年开始将重心放到线下自营旗舰店以及推新的产品以及新的产品线上。


再比如旗下拥有NFC果汁品牌零度果坊的嘉隽饮料,在零售渠道里NFC果汁市场增长减缓、遇到天花板的情况下,将重心放到了特通渠道上,将旗下针对特通渠道推出的秋水果汁品牌引入到了全国各地许多咖啡、烘焙渠道。


之前获得多家机构投资的冷压果蔬汁品牌Heyjuice,产品线也在从轻断食果蔬汁转移到一些常温的产品线上,比如酵素、茶饮料等,不过由于其将品牌方向定位为女性美容食品,所以新品也基本上以女性为主。


c、将会有越来越多人进入到食品行业创业,随之而来的,也会有更多资本进入到食品创业公司


可以预见的是消费者对于食品的需求会更加多元化以及会个性化以及分众化,这些会表现在产品品质、口味、是否健康化,以及对产品功能、食用/饮用场景上的诉求等。


同时食品消费品行业的数字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之前在可口可乐战略投资乐纯的Weekly中我们有提到过,乐纯初期发展仅靠线上的营销以及销售能够达到这么大的销售规模是非常少见的,而这是可口可乐看重乐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


数字化程度越高即意味着生产商或品牌商可以直接和更紧密的把握消费者需求,以及对品牌和产品的反馈,以便从产品和其他方面进行策略性的调整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


还有零售环境的成熟,相比于国外,中国线上零售环境是发展比较成熟的,不论是天猫、淘宝、京东还是微信,从线上自营的角度来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而且线上消费习惯已经有了多年的培养,此外一些垂直类的电商和社交电商也在国内兴起,从线上零售这端来看给食品消费品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与条件。


与线上零售对应的是线下新零售的发展,尽管商超、卖场式微,但便利店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至少在一、二线城市便利店渗透率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如果将商超、卖场、便利店列为传统零售,将类似盒马、精品超市、无人货柜归类为新零售。


新零售在中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以盒马、永辉超级物种等新型体验型和周边配送型为主的新型超市正在国内迅速扩张,而且阿里也在与传统零售商在新零售领域进行合作。同时在中国深耕多年的精品超市近年来因为消费升级也在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这部分主要以高端消费为主。还有从早期无人货架逐渐衍变成今天的无人货柜,无论在写字楼还是在社区,铺设的无人货柜数量都在急速上升。


综合消费意识、需求变化、数字化普及、零售环境成熟等因素来看,食品消费品领域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同时跨界进入食品消费品领域创业也会是一件普遍的事情,但如果缺少对应的食品消费品专业认知或知识,可能会在未来遇到困难。



3、过去半年我们的总结、思考,以及FoodPlus下一个半年的计划与期待


a、对过去半年的总结、思考


坦白说我们此前并没有预期会这么快让FoodPlus公司化运作,之前的判断是不论在储备能力还是在积累经验、资源上,都还不够成熟,至少公司化运作需要在商业化上有比较大的动作和作为,在这点上是我们做得不足的地方。


很多朋友在交流的时候会问我们FoodPlus做得会不会有点慢了,我们的看法也是这样,做得有点慢,表现出来的是我们并不着急,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希望FoodPlus能发展得快一些。但可能是我们前期团队都并非全职的因素,所以整体节奏比较慢,即便是现在在进行公司化运作,也是有一部分团队成员兼职,少部分团队成员全职的情况,当然也可能是我们自身意识的问题,没有将此重视起来,在这点上也是我们需要调整的地方。


这个慢还体现在我们半周年文章里提到的几项计划的推进也比较慢,比如付费社区,原本计划上半年推出的,结果延迟到了8月份,食品黑客马拉松上也推进缓慢,目前在停留在第一步找某家公司合作开发产品这里,同时提到的咨询计划,目前虽然有些公司在接触,但离案子做出来还需要一些时间。


加速或更加高效是我们下一个半年的关键词,不论是内容产出、质量保持、活动类型以及频次,还是其他一些在推进的项目上。


过去半年我们也有一些很微小很微小的收获,团队成员从之前的4名变成了现在的8名,全职的成员也从之前的没有变成了2名。总而言之,迈出了公司化运作的小步伐,团队上也有了基本的雏形,虽然团队成员挺多的,但在FoodPlus内容团队上还是需要持续加强的。


过去半年我们在内容上新开了两个栏目,一个是Toast·吐司,另外一个是Interview·访谈。Toast是由于Weekly改版,将原来Weekly长分析的内容单独拎出来后衍生出来的栏目,目前Toast栏目已经更新4篇文章,分别是茶相关产品挂耳咖啡孵化器以及气泡水的


而Interview是我们最早做内容规划时就计划好的一个栏目,目前已经发出一篇,是与若饭创始人邵炜做的访谈,还有一篇在7月底已经做好,近期会推送出来。


在Insight栏目上一如以往,内容量上还是比较少,不过在这个栏目下我们有做一个衍生,即公司案例,会侧重去做一些明星食品创业公司的深度案例分析,同时在过去半年我们还在行业洞察上做了一些突破,写了两篇挺受欢迎的行业洞察文章,分别是全球食品投融资洞察以及FD冻干食品的分析文章


b、下面来聊聊FoodPlus下一个半年的计划


首先是内容上,我们会增加Insight·洞察栏目中公司案例、行业洞察两个类别的文章数量,同时我们会基于每一个食品创业基本面去做研究和洞察,输出相应的逻辑、方法论以及案例。


Interview·访谈这个栏目目前是保持一个月做一家公司/机构访谈的频率,我们希望会一个月一家增加到两家。


我们也会在今年下半年增加一个新栏目,这个栏目也是最早期做内容规划时就定好的,名称是Features·特写,可以理解为是FoodPlus的非虚构文章栏目,我们希望侧重到公司、人、事件背后的故事上,用商业、逻辑规律做为文章的基础,用一条故事线来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


除此以外,我们还会在内容上做一些新的尝试,做一些没有那么偏业内人的文章,围绕这个方向还会开拓两个新栏目,一个偏消费习惯变化的,另一个是侧重到记录做食物创新的公司或人上。


同时我们会单独将细分品类研究与分析报告做为一个单独的内容板块,从创业、切入机会等角度去做各个细分品类的深度研究与分析。


另外一个是前面提到的,FoodPlus的付费社区我们将会在8月份上线先进行小范围的内测,在8月底或9月初的时候正式将这个内容产品推出来,敬请期待。


其次是活动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有一种线下活动,那就是小饭局,不过这种情况将在8月底终止,我们会新推出一个活动:FoodPlus·分享会,这个活动是在FoodPlus筹备的时候就想做的,因为许多原因延迟到了一周年后才做。


这个活动里我们会每期设一个话题,邀请2-3位外部资深嘉宾来进行深度分享,其中FoodPlus也会将我们的洞察、思考带到分享会中来进行分享,有很强的“深度”、“干货”的标签是我们做这个活动的目标。


除了分享会以外,还会增加一个新活动,属于专业论坛这个范畴,规模和规格会比分享会更大一些,取名为:FoodPlus·食品消费品创业与投资论坛,我们会在2018年春节之前举办一期。


当然也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活动类型,文章第四部分会具体聊到。


c、对下一个半年的期待,也可以称之为一些期许


①、FoodPlus能够活着并且活得不错;

②、希望我们能够离孵化器更近一些;

③、操作一些不错的案子出来;

④、Features·特写栏目能够出一两个很出色的故事;

⑤、在ToC这个方向上的事情能够有进展;

⑥、有机会去做一些纸质出版的事情;

⑦、把我们在线上内容的沉淀搬到线下去,做一个类似食品消费品创业知识图谱的展览。



4、目前可以与FoodPlus进行业务合作的点


过去我们并没有将对外业务层面的合作做为一个重点事情,所以许多朋友在新认识的时候,总是会提到你们都有开展什么业务,我们双方哪些点上可以尝试合作合作,此前甚至我们连对外的宣传介绍资料都没有,有的是FoodPlus这个公众号和一段手动输入的文字介绍。


不过随着FoodPlus公司化运作,以及我们希望不再是一个慢组织,而是能够更快一些、更高效一些,所以也把我们对外能够进行业务合作的点在这里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对FoodPlus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也能够对我们业务有更全面的了解。


我们在思考对外合作以及内部要新推一个项目时,会有几个维度来判断是否是值得做的:①、对于食品消费品创业公司是否有价值?②、是否对于我们去做孵化器有推动?③、是否能够促进FoodPlus的发展?


目前可以与FoodPlus进行业务合作的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我们一一来说明。


a、咨询


对于食品消费品公司而言,我们擅长以及有一些基础的地方是洞察能力、产品策略、产品切入机会的判断、整体的增长策略以及线上渠道运营,所以我们把咨询方面的合作分成了几个小版块:

①、产品,从产品结构梳理、品类分析、产品策略、产品优化、新品规划、新品开发等角度来展开合作;

②、品牌,对品牌定位进行梳理,提供品牌建设上的策略,以及品牌视觉上进行梳理,包括设计、风格定位、文案描述等;

③、营销,可以从整体营销策略上进行梳理,也可以落实到某个具体的营销活动上或某个发展阶段来展开营销推广上的合作;

④、渠道,包括线上自营渠道的建设与运营,线上分销渠道的拓展与日常运营,线下渠道部分提供策略,但这部分执行上我们暂时还未有太多资源积累;

⑤、整体增长策略,通盘去考虑公司的基本面、短板以及增长点建设等,属于全方面的合作。


在咨询合作上我们也不寻求提供方案,对方案付费这种方式,而是既提供方案、策略,也与合作公司一起参与到具体执行中。可以理解为我们更希望是一个Partner,而不是甲乙双方的关系。


b、集思会


这是我们近期会展开内测的活动,内测结束后会正式推出来,简单理解这是一个为相对成熟一些食品创业公司出谋划策的活动,有点偏诊断、轻咨询,我们会组建一个智囊团,各种背景的人,来为某个公司提供一些建议以及指出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智囊团的背景包括但不限于投资、创业者、营销、渠道、产品、供应链、研发、品牌,也包括消费者视角美食达人类消费者以及零售渠道方的人等。每个公司品类、阶段不同,以及运作方式不同,我们会匹配不同的智囊团。


同时FoodPlus也会做为集思会比较核心的一方,不仅仅是做为活动的组织方,也包括对这家公司前期的调研、访谈了解,与智囊团的沟通,还包括FoodPlus自身对于这家公司的研究、分析、观察,得出的判断以及提供的建议。


c、付费报告


付费报告的合作主要偏向于大公司或者投资机构,如果有想深入了解哪个食品消费品品类从创业这个角度的分析、判断,可以与FoodPlus合作来做这件事情,我们会提供深度且比较全面的细分品类研究分析报告。


d、新产品或新品牌的孵化


对于一些食品大公司或者生产制造出身的食品公司,我们可以从新食品品牌孵化这个角度来展开合作,一起去孵化一个全新的食品品牌。


对于相对成熟一些的食品创业公司,可以从新产品或新产品线孵化这个角度展开合作,从产品方向开始到产品定义到具体产品开发等,从零到一将产品做出来推向市场。


e、FoodPlus·来组局


过去这一年我们接触到很多想在食品消费品领域创业的朋友,也认识许多希望加入食品创业公司寻求参与创业的朋友,我们也在思考在正式去做孵化器这个事情之前,是否有一些机会去做类似孵化的事情。


与此同时,我们平时对许多食品品类有研究、分析、观察,有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还比较空白的机会,是创业很好的切入点,但我们自己又不会直接去做食品品牌,所以想到了组局创业这个事情。


我们对加入一起来做这个事情的人也有一些标准,首先从创业公司团队配置上来看,需要这几个最核心的角色,CEO、产品&供应链、品牌&营销、渠道,其次需要在食品或者各版块上有独到的见解与较强的能力或丰富的经验。我们也欢迎有比较明确创业方向的或者已经着手创业筹备期的准创业者加入。


FoodPlus·来组局也会做为我们内部一个独立项目来操作,也即将在8月9月份左右将这个项目更详细一些的信息公布出来,如果你属于有趣食品创业的人群,欢迎提前来跟我们建立联系。


f、与FoodPlus一起在做食品消费品领域的YC这个方向上做前期探索


对于做孵化器、加速器与投资这个事情,我们的判断是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①、食品创业的能力,对于各个基本面上能够有直接的经验和资源位创业公司带来价值;②、投资能力,怎么判断一个团队、项目以及公司。


对于前期探索的形式,举几个例子,例如是投资机构,我们可以一起尝试为投后的食品消费品公司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服务;例如是产业类型的基金,可以尝试成立一个小规模的基金共同管理,然后寻找与选择比较优质且有潜力的早期项目进行投资;再例如是食品大公司,但对食品创新或者早期食品项目比较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参与寻找一些好的产品标的或者项目标的。


以上如果我们未来可能有合作的机会点,欢迎与我们联系,可以加FoodPlus统一对外联系人小柒微信(FoodPlus007),也可以加FoodPlus其中一位Co-founder海枫微信(Seamaple),添加好友时请注明公司-职位-来意。


最后,如果你对FoodPlus做的事情有兴趣,有意向与我们团队一起来推动这个事情,我们期待你的加入,也可以联系小柒(微信:FoodPlus007)。



过往半周年系列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