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天地之间,无我之境

Kelly BlancdeChine 2024-03-3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BLANC DE CHINE

中 国 白

际 陶 瓷 艺 术 大 奖 赛

【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系列微信分专题收录前两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150余件入围精品,旨在为更多对艺术、文化和陶瓷感兴趣的人,敞开一个异想天开、感官丰富、妙趣横生的白瓷艺术空间。


■ 【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  第 8 期


人类以土石制陶瓷的过程,也是利用水火的自然之力,不断提纯和凝练的过程。历经几千年的探索,人们在经验中发现,越是纯净的泥土,制成前后体量的收缩越是明显,成型难度也越高。而白瓷正是众多陶瓷类别中的代表,其高度凝缩的生成特质和纯净透亮的外表,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人们的创作和审美方式。

不难看出在传统陶瓷中,瓷器终究难以脱离“玲珑精致”的范畴,至于无瑕如玉的白瓷,简直就像是为文人雅士的把玩品鉴而生,那些杯盘碗碟、动物神仙,无论是捏塑、雕刻、镂空还是彩绘,几乎无一例外地入世而繁复,饱含着人间的万千情态。



然而,白瓷的艺术表现力真的只能局限于精巧的形式、日常的空间和生活的题材上吗?


经历了现代科学和艺术的洗礼,今天的陶艺家的确能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和开阔的心胸给出他们的答案。

这些艺术家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者,伤春悲秋、顾影自怜不是他们的风格,也不会过多将自己的情思寄托于世间之物,而是试图超越主观的自我,关注世间表象背后的“理型”世界,意图透过瓷土这一纯粹的物质探求美的本源,而他们的作品也直指宇宙自然的本体:物质、能量、节奏、空间、秩序......那些促成自然运转的形式和规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概括了诗词中“有我”与“无我”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趣的是,在现当代艺术之中也存在类似的两种境界。

“有我”之境的艺术家,他们深入自我的内心世界,放大人类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他们的感情充沛而细腻,同时拥有着强烈的倾诉和表达欲望。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从视觉上体会到充满意象、叙事、隐喻或象征的文学性,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喜好、经历和性格通过物象、行为、结构、色彩和线条等视觉语言层层包裹,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观众,让你一眼便能被作品背后所散发的某种人格上的魅力或情绪所吸引。从对个人审美进行探索的浪漫主义到珍视情感的表现主义,诞生了诸多天才的艺术家,可以说是现代艺术“有我”之境的圣地,他们的影响和魅力持续至今,而随着女性逐渐进入艺术领域,许多女艺术家在个性和心绪的表达方面也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爱德华·蒙克(挪威):《绝望》1892年;《呐喊》1893年;《焦虑》1894年


弗里达·卡罗(墨西哥),《两个弗里达》,1939年


而相较于“有我”之境的艺术家,另一部分艺术家不愿过多地停留于对自我人生或社会伦理的剖析及展露,他们试图超越自我,献身到宇宙自然那更宏大而神秘的范围和主题之中,以超脱的姿态,追求“无我”之境界。宗白华在探讨艺术与模仿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曾言:“艺术的模仿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乃是深深透入真实的必然性......它使真理披了一件美丽的外衣。”【1】

可见,艺术之美固然有“人之善”,但亦求“理之真”。

“无我”之境的现代艺术家多醉心于自然的规律,他们似乎有科学家一般的冷静和哲学家一样的追问,关注普遍的规律和超然物外的体验,甚至有追求理想的极致和完美的倾向。就像巴赫的平均律,没有过多的炫技桥段,几乎感受不到情绪的渲染,也难以联想到令人激荡的情景,但那完美而富有逻辑性的和谐之声,却直抵音乐的本源,具有令人静心凝神的奇效。

而现当代艺术家们也在纷繁物质的世界之中提炼着视觉与精神的本源,创造了诸多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大道至简,当我们看到罗马尼亚艺术家布朗库西将《沉睡的缪斯》一步步转化为《世界之初》时,那种极致凝练之美仿佛具有了某种普世价值,而不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用于彰显自我的“风格”。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罗马尼亚):

《沉睡的缪斯》约1909年;

《世界之初》约1920年


远古时代先民留下的神圣性遗迹也具有与天地融合的共识性特质,那种纯粹与古朴的天真同样令今人肃穆,但那只是个体意识尚未萌发的人类文明初期,在生存的本能之中对自然的下意识描摹。而现代艺术家的“无我”,却是建立于对自我和世界的体验和思考之上,只不过相较于释放天性不断挑战规则的表现型艺术家,每个沉浸在“无我”领域的艺术家似乎更愿意“戴着镣铐跳舞”,他们往往以最本初而简单的话题为起点,寻找或建立一套符合物质或空间的视觉秩序或规律。


亚历山大·考尔德 Alexander Calder(美国),Red and Yellow Vane,1934


左:野口勇(日裔美国籍),Sun at Noon,1969

右:关根伸夫(日本),Phase of Nothingness-black No.36,1978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对宏观宇宙的本源和秩序之美的探索,让这些艺术家逐渐将自己的作品从二维的平面绘画转移到三维的雕塑领域,又从独立的雕塑形式转向展厅的空间,再从展厅蔓延向自然的山川原野,抑或是将自然的气象引入到展厅之中。

理查德·朗 Richard Long(英国),WALKING A CIRCLE IN MIST,SCOTLAND  1986

 

由于形式和主题的简约,当代艺术家在追求“无我”的境界中,更加重视物质的本体和空间的状态。而瓷土既是集原始、纯净、天然的特性为一体的物质,又是具有极强可塑性和永恒性的材料,它既能满足艺术家对自然本源的追溯之心,又能够承载他们独特的表现形式,因而能够成为艺术家仰观宇宙、追寻美的真理的理想媒介。

 

本期我们选取的陶艺家都将自我的身影隐藏在对白瓷形式的“纯化”之中,以极为抽象简洁的形态和空间秩序,向自然或宇宙的能量致敬。宇宙就是这样一个有限与无限、有序与无序、动静一体的混沌而神秘的空间,它的宏阔和深远完全超越了人类的情感和思维,在它的亘古面前,人类几万年的文明进化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即便如此,艺术家们依旧坚持以心灵的想象和美的形式去接近那真理的奥秘,探寻生命的起源和意义。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丹麦裔冰岛籍),Renaissance Echoes, 2019

巧合的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圆”的形态。圆,是最早被人类认知并应用的原初形态,也古希腊人眼中最完美的理想图形;它看似简洁,却关联着深奥玄秘的数理规律,蕴藏着自然运转的巨大秘密;周而复始的圆,不仅存在于物质世界,更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人类概括历史发展与生命哲思的终极符号。

理念的圆是人尽皆知的抽象概念,而这些艺术家却将这一抽象的规律透过个体的感知以千万种具象的方式呈现,不断通过物质、体量、空间等因素的转换、变化和组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由内而外地创造出更多丰富的可能,并在其中体验到上下求索的精神快感。

正如王国维所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无我”之境的艺术看似简约平淡,却并非空洞无情,只是当艺术家将心胸向无限的自然和真理敞开时,便暂时放下了眼前的喜怒哀乐,以去繁就简的智慧,在天地之间,获得了内心的圆融与平和。





马克·路弗德

Marc Leuthold

美国

1960

首届“中国白”

大奖赛 二等奖



Esprit/Spirit 2

《性灵2》

53 cm × 20 cm × 39 cm

瓷、木

2017年




Vol.1

马克·路弗德Marc Leuthold:

这件雕塑由四件陶瓷和两个木制底座组成,它们的主题和媒介是相互统一的。


历史上,法国的白瓷一般镶嵌在镀金青铜底座上,而中国清朝的白瓷则镶嵌在木雕底座上。我的作品以一种与历史背景相一致的当代方式呈现,这是对古今艺术创造力延续的一种关注。


这套作品的主要构成部件为雕刻有刀痕的圆盘,圆盘正面是一个经典女性头部的剪影图像,背面隐约显出的龙首和弯曲的尾巴灵感来自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的中国玉雕。旁边的圆盘是对中国古代明器碧玉盘的致敬,它是逝者来世的护身符。两个圆盘的前面是一个小的供奉碗和我的手心在粘土上留下的印记,它们是我所有生活和工作的来源。


“Esprit/Spirit 2”,是在中国白驻地期间用德化瓷土制作的,它代表了:不同但互补的宇宙能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The Birth of Tragedy)一书中描绘了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能量。


《悲剧的诞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自1872年首次出版以来,这部作品既受到谩骂,也受到赞赏。在两种对立的能量中,日神与酒神同时具有创造性和破坏性,而这也是每个艺术家的必经之路。






马军

中国

1974



《寂》

70 cm × 70 cm × 10 cm

陶瓷、沙

2017年




Vol.2

   马军:

《寂》,是我2018年个展《心性博物馆》的一件作品。制作过程是利用轮车旋转拉坯成带有弧度的圆形,在吹釉的同时抓一把沙子撒在旋转的圆盘上,沙粒在旋转中各自处于相应的位置。

一共做了6件,分别是金色,蓝色和白色。可以根据展场的空间制作相应尺寸的白色作品。






杨亘

中国

1976



《叠云幻象》

120 cm × 40 cm × 70 cm

骨质瓷,透明亚克力

2019年




Vol.3

   杨亘:


作品以装置的形式呈现,用七十余片圆形的的骨质瓷薄片叠加组合,营造出白云漂浮在透明空间里的视觉效果。

从正面角度观看,作品是漂浮的美丽白云。但当观者从作品的侧面角度观看,发现它其实是由形状单一的薄瓷片和密集杂乱的细线串连而形成。

我希望通过这些堆叠的泡沫状瓷片和杂乱的透明细线,表达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迷恋虚拟的网络世界,大量的纷杂的信息充斥在身边,很容易让人对现实的生活产生错觉,在虚幻的信息网络中,人们仿佛获取了自由与快乐,但这其实只是假象,真实的内心可能孤独而封闭,就像这朵用单薄瓷片叠加而成的瓷云,看起来美丽飘逸,但本质上只是封闭在不易察觉的透明空间里的单薄而易碎的幻象。






内马尼亚·尼科利茨

Nemanja Nikolic

塞尔维亚

1979



Motion

《势》

48 cm × 39 cm × 9 cm

瓷、木、LED灯

2018年




Vol.4

内马尼亚·尼科利茨:


作品灵感来自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平衡,你必须不断前进。”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我尝试将瓷和光线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不同的运动时刻。我在静态的陶瓷表面上创造一种动态的痕迹和印象,并运用光线为作品的观赏带来深度和活力。







江家启

中国

1990



《万物有则》

400 cm × 352 cm

2019年



Vol.5

    江家启:

通过拉坯成型,稍加外力后自然卷曲的形态形成“生命之船”。独特的泥性使他们它们保持着一种松弛与张力相辅相承的态势,并且很难准确地明析正面与反面、内在与外在的界限。


在某种层面上,生物的生殖意识初显,并具备内在的驱动力,同样,源自大地、承载万物的泥土本身也是具有独特生命力的。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主旨反复出现的“生命之船”,经过精确的语言形式在某个空间、某个可控范围构成一种“秩序”,一种因想象而存在的磁(瓷)场。

它们相互吸引与排斥,相变相生,或均衡、或自由地变化,同时我在制作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隐藏在节奏与韵律中的紧张、平和、矛盾、包容、吞没、自由等命题随着人们视线的游离而自然流露,通过对既定生态系统的重新审视,对如何在当下这个时代与人类和非人类共存产生深度思考性的意义。






魏韫浓

中国

1994



《永恒的旋转·星辰》

110 cm × 45 cm × 50 cm

2019年





Vol.6

    魏韫浓:

拉坯的过程中我总在想,双手中旋转的泥土与自然中其他的选择是否也有所关联?自然界中有如此多美妙而丰富的旋转,我想将它们用我的方式——也就是旋转拉坯的形态概括出来。


这组作品是我结合童年的回忆以及对宇宙和星空的遐想,儿时经常长时间仰望夜空出神,被那来自遥远的光芒和能量深深吸引,只觉记忆中的“微光”与宇宙的旋转不谋而合,于是我将这“星辰”融入到了我的“旋转”世界当中:洁白的天体、远处的星光、甚至是掠过的流星,都在我想象的宇宙空间中旋转。







邢星

中国

1995



《无题》

90 cm × 260 cm × 45 cm

2018年





Vol.7

    邢星:

本作品主要采用了特白瓷泥作为主要材料,把有色色剂添加到瓷泥中,利用不同的比例使瓷泥的颜色深浅不一,作者为了把瓷泥的透光性展现的更好做到让瓷片非常轻薄,陶瓷片均在0.2~0.5毫米之间,每一片陶瓷片都是亲手擀制成形。为了使陶瓷圆片看起来不单一所以作者还在陶瓷圆片上加入了浮雕工艺。


瓷片在景德镇烧制而成,由于瓷片要做到很轻薄所以所需工艺难度非常大,在制作前期由于极薄的陶瓷片所受气候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还未烧制时就破碎的情况,所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并且将破坏程度控制到最小化。在烧制时需经过不断的试窑挑选出合格的陶瓷片。


本作品分为两面,共计2000片左右。利用制作初期留下的孔洞穿入鱼线,再按照自己所绘制的山川图逐一拴绑。作品中间采用了灯箱,通过灯箱照射使陶瓷片透光性更好,同时加强了陶瓷片前后的空间投影关系。灯箱两边分布陶瓷圆片组成的画面,两面前后各有6层,共计12层。

作者希望展示出看似平凡的事物而不平凡,意在强调不要忽视身边每一个细小事物的存在,这也是该作品所要表达的设计理念。





   注解:【1】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021

Blanc

de

Chine

艺术家是伟大的创造者

欣赏者亦是


让我们与创造者同行

捕捉真实世界之上那有趣而独特的灵魂


- END -



*本系列微信包含第三方主观分析与理解,

请读者理性客观看待,

作品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撰文 |Kelly

 编辑 | 汤文喜然

图片及参考资料 | 艺术家、大奖赛组委会、网络

(如遇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审校 | 大奖赛组委会





第三届“中国白”

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报名火热进行中

欢迎各位艺术家踊跃参赛



 BLANC DE CHINE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咨询邮箱

contact@blancdechineicaa.com

扫描左侧二维码进入官网


往期推荐


01

【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历史的乡愁

► 点击阅读

02

【“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陶艺家眼中的冷暖人间

► 点击阅读

03

【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另辟蹊径的瓷土实验

► 点击阅读

04

【中国白入围作品特辑】摩登时代,城市之殇

► 点击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