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毅强:永远在路上的身体、灵魂和摄影│《游记》展评③
展览现场,Photo by NicolasJin,©年代美术馆
有为兄在温州年代美术馆策划了一个名为《游记》的展览。
去观展的路上,我在想,一群“油腻”中年男人,揣着烟和酒,也许还有哭不出来的浪漫,跑到西部荒野之地,伴风沙与月,和尘土与光,抡枪弄炮,叽里咔嚓,留下一堆照片,这有什么意思?它们跟一般的游客照有什么区别呢?
当我站在展厅正中央,看着大门的三张河西走廊腹地照片,下方手题“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可天地初开之时,这山那山却又是谁家的山呢?”,独具特色的大门游侠体风格书法,和照片苍茫之色浑然一体。顿时有无界驰骋,快意恩仇之感,现实观感和想象中的样子差别很大。
大门作品《匈奴歌》及作品局部
我有些恍惚,这个不是一般的游客照。里面没有大红丝巾,也没有性感美女。冷静客观的地理景观和汪洋肆意的书法合而为一,是此时此地的肉身置入,又是上溯千万年的历史感悟,有态度,有灵魂,还有某种风雅。
切换到严肃模式后,我在展厅来回踱步。越看,居然就越发有几分嫉妒,我太喜欢这场展览的气质。几个意气相投的好友,在天地山水间,畅快地肆意而行,古人先贤们大都吟诗作赋,而今,摄影师们以快门叩响历史,用光影抒发胸臆。我嫉妒的是,这场文人骚气十足的旅行里,没有我。
桑塔格曾把旅行称之为“反常活动”,它是正常生活轨道的一次偏移。是不断追寻本真自我,反思日常人生的一场仪式。说实话,在这样一个奇奇怪怪,别别扭扭的年代,很多人都迫切需要一场又一场穿越日常琐碎的旅行。我们纵然不复有李白那种畅游天下的豪迈激情,但依然可以时不时的来一次“脱轨”。我自己也很爱出门浪荡,偷得浮生半日闲,都免不了远足访古。只是没有像他们这般呼朋引伴,啸傲山林。所以,有三五好友这样的群游是让人艳羡的。更何况,现在仍然是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人们被普遍禁足的非常时期。
关注大门的朋友圈,大致可以了解他们这次以《游记》之名集结的缘由。绝大部分参展摄影师都是大门日常朋友圈的常客,他们在朋友圈的互动很像是古代文人之间的唱和作答,批评家海杰有一个很形象的词,叫“朋友圈的知识生产”,借由这种生产,他们完成了数次从江南到大西北的壮游。这次展览,可以看作他们多次壮游的结果。
文人艺术家的长途旅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明清之后甚之。这个现代旅行团,成员“成分”很有意思。除李明是地地道道西北人,陈卓是中原人,其他摄影师,连同策展人陈有为在内,几乎都是南方人。那么这场旅行,实属一场从江南商业富庶地区,经由中原古老的政治文化中心,再抵达西北域外荒原的文化之旅。所以,这个展览首先就带着浓郁的江南风雅洒脱之气,这一点从大门潇洒流畅的《西北望》《匈奴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场以摄影为名的文化旅行。是他们肉身与自然、遗址和地理风貌一场亲密接触,摄影,既是这场身体行为的一个仪式动作,又是自然、肉体和灵魂纠缠不清的产物。
整个展览看下来,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参展的九位(实际上是十位)摄影师作品样貌迥异。一次“臭味相投”的旅行,呈现出来的作品竟然如此不同,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大门的作品自不必说,典型的江南文人对长久以来占据中国主流历史文化书写的考证和评价。大门的西北地景摄影,套用书法上的描绘词语,叫“法度谨严”,一招一式皆有来路,照片上汪洋肆意的书写,似乎是对某种权威格式的消解。这个权威格式既指因故承袭的历史叙事,又可以指地理景观摄影的某种套路。
大门作品《黑独山》
大门作品《合家欢-夏伟捷家在贺兰山》
除此之外,大门在视觉呈现上还有一些新的探索。比如在《黑独山》和《胡杨林》这两张大幅照片中,使用了亚克力UV打印,使我们的观感更显立体和丰满。正面的四张《合家欢》初一看,很像布列松在1959年拍摄的巴黎皇宫,在层峦叠嶂的宫殿和树林里,隐匿着两个行走的人。但它实际上更像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模式的一次摄影书写。不同的是,在中国山水人物画里,那种人和环境之间的那种精神性融合,变成了摄影里面的物理性融合,摄影对视觉的平均呈现,让人和自然在另一个维度上实现了统一。
大门作品《慰风尘》
挂在楼梯通道上的巨幅《慰风尘》可谓大门的神来之笔。切身的肉身病痛在朋友圈和摄影的双重曝光下,似乎获得了某种浪漫的化解。“给我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摄影与身体的紧密联系,就如那韦应物诗词上闪烁的霓虹灯管一般,飘荡在风里。
严格来说,李明和陈卓两位摄影师的作品,可能最符合我们一般意义上对游记摄影的理解。
陈卓作品《荒蛮故事》展览现场
艺术家陈卓现场导览
陈卓是一个一直在路上观察风景、拍摄风景的摄影师。这次展览参展作品延续着他自2015年便开始的一贯的拍摄风格。他的照片很少叙事性线索,更像是断章和残片,是一首关于遗迹,废弃地,无人之地的散文诗。破败、萧索、孤寂似乎是他画面的主题词,他甚至会持续地关注某一块石头,某一堆黄土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呈现和摆置,在一个又一个洞穴中捕捉岁月的时光。南来北往,潮涨潮落,生命的哲学一路展开,诗意又悠长,正如《荒蛮故事》这个名字所寓意的那样。
如果说陈卓是一位游吟诗人,李明则更像一位地理文化考古学者。他是土生土长的西北青海人,这次西游,与其说是旅行,不如说是对自己故乡和身份的重新审视。
艺术家李明现场导览
让人尤其佩服的是,李明既能拍又能写。他写了好几大篇西行游记,文字绝非凭空而行,而是身具体察,与大约一百年前,在中国西北探险的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进行着跨时空的对话。字里行间弥漫着历史、宗教、文化的千古幽思和对王朝、地理、疆域的浪漫想象气质。在网上拜读过他的文字之后,再来看他这次的摄影作品,我几乎能把他在字里行间所凝固和激发的画面一一找到。比如南疆的楼兰古国古道上生活的维吾尔族同胞,他们在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的生活现实,有关信仰,物质,家人,死亡和自由,不免让人浮想联翩。他对夹边沟以及卫星发射基地的地理文化考察一次次把历史召唤到我们眼前。
李明作品《楼兰道》局部
李明作品《遗留物1》
李明作品展览现场
罗静方馆长这次是第一次作为艺术家参加群展。他的作品和时间和记忆相关,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江南人在受到大西北凛冽的气质暴击后,回乡的一种反刍和回味,这种回味是通过颜料的涂抹来达成的。他当然是拍了很多照片的,不过在他看来,这些照片还不能表达他对西北的理解和记忆,所以借由绘画的再次创作,以表达地理位移带来的文化位移。对照片的再处理,近年来越来越受艺术家欢迎,不过,这次罗馆并没有完全抹除照片的痕迹,而是实现了摄影和绘画的叠加,这或许更能完美展现他对西北人文地理的观照。
罗静方作品展览现场
艺术家罗静方现场导览
摄影师们的一次旅行,拍摄的照片到底和普通游客有何不同?这恐怕是观众在观看展览时不断提出来的问题。罗馆的作品做了一次回答,他显然也在尽量避免让自己堕入游客视觉的陷阱。而博尚则直接把游客凝视作为自己摄影的课题。他的照片背后,似乎总隐藏着一个偷窥狂式幽灵。这种对观看本身的思考本就不是一般游客的行为。
博尚作品《游客凝视》展览现场,左为艺术家博尚,右为策展人陈有为
李朝晖作品展览现场
艺术家李朝晖现场导览
李朝晖这次的参展作品跟西游似乎没什么关系。因为生物学和医学背景,他的作品总给人异常理性之感,无论《大体》大体还是《转基因》,都散发着科学的光芒。这次他拿出了全新的创作,作品更像是一个装置,背景为《本草纲目》的文献资料,在它上面贴满了艺术家在疫情期间拍摄的各种各样的照片,吃喝拉撒,人物,静物,环境,无所不包。他依然是从自身的科学背景出发。不过,在表达上,倒显得比以前更加松弛,是对当下普罗大众在面对疫情和寻医问药方面各种迷思的综合表达。他取名为《游荡集》,虽然与具体的西游关系不大,但也许是对更为漫长的人生旅途的一次影像书写。
夏伟捷作品展览现场
夏伟捷和虞力给出了这个展览多重奏中最美的和声。他俩的作品给我们营造了几乎完美的身临其境的西游现场感。夏伟捷拿出了三幅全家福,大家端坐于那些永恒的地景(黑独山、双塔水库、寿昌古城等)面前,人类何其脆弱和渺小。在虞力的三联视频装置中,镜头缓缓地推进,时间在这里几乎是停滞的,那种苍凉辽阔的感觉扑面而来,足以让人忘掉一切文明。
艺术家虞力现场导览
Gina&Bi,这对夫妻组合是个意外,他们并没有参与集体西游,但他们本身作为全球旅行达人,倒足以给我们增加一个全球视角。如今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他们拍下的那些美好瞬间以及他们对于情感的态度,在当下反而显得弥足珍贵。
艺术家Gina&Bi现场导览
不知是命运还是什么,九位摄影师奉献的《游记》展览还在继续,大西北的豪情壮志尚在燃烧,但他们曾经得以畅游的西部门户西安竟遭封城,疫情的阴郁迷雾再一次笼罩全国。这场展览似乎成为了某种隐喻的象征,将我们再一次推入不确定的未来。
所幸的是,我们永远在路上,或者身体,或者灵魂,或者摄影。
吴毅强
浙江大学美学博士
摄影与艺术理论批评家
现任教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当前的学术研究重心集中在摄影及视觉文化理论、艺术社会史及艺术体制批评理论研究。论文发表于《学术研究》、《美术研究》、《艺术当代》、《江苏画刊》、《当代美术家》、《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等杂志报刊。译著有《大众文化中的现代艺术》(托马斯·克洛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
《游记》展评相关链接
《游记》研讨会,Photo by NicolasJin,©年代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嘉宾合影,Photo by NicolasJin,©年代美术馆
《游记》影像展音乐会(不顽乐队x先创音响),Photo by NicolasJin,©年代美术馆
相关链接:
年代展讯|游记——日常旅行的影像书写
游记影像展 X 不顽美乐地之夜——美洲音乐之旅主题音乐会
游记——日常旅行的影像书写摄影展开幕
关于冻土层
“冻土层”虽为我个人的小园地,从2021年开始将开放给更多的朋友。
“冻土层-声音”开放给那些有智识的声音,有趣的声音,有价值的声音……
“冻土层-影像”欢迎有生命经验和温度,有艺术情怀和追求,有世界视野和高度的当代影像作品……
稿件一律发到信箱:78389752@qq.com。
陈有为
写作者,摄影师,摄影评论人
《中国摄影报》专栏作者
想看更多文章,长按关注我的公众号
希望大家看完点个“在看”
喜欢的话,也点个“分享”和“赞”
感谢支持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