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朝亡于货币战争?——知春路风云录之五

2017-11-21 北山浮生 北山浮生谈古论今

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用奴隶的累累白骨换取了大量金银,终于摆脱了困扰欧洲千年之久的紧缩魔咒,给欧洲市场带来了足够的流动性。在其刺激之下、英格兰、荷兰等地的生产部门受到资本和需求扩张两方面的推动,迅速发展起来。通过“某带某路”,东方先进的技术、文化不断传播到西方,甚至包括蒙古人西征以及黑死病大爆发,都成为打破宗教和封建制度束缚坚冰的有利因素。


英国十七世纪的手工工场



以上多用有利因素叠加之下,欧洲经济终于从泥潭爬出,开始了历史性的复苏。但直到明清时期,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高超技艺生产出来的高质量商品,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绝对的中心。欧洲商品也就在欧洲的中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国际市场上还是一败涂地。


中国商品拥有千百年间发展起来的精湛工艺,质量优良。不仅仅是奢侈品,当时许多日用品生产技术为中国所专有,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垄断地位。明代中期,中国商品如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棉布、砂糖、粮食、药材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根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


就纺织品生产而言,中国是麻类纤维原产地,千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对麻缕“半浸半晒”、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均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织出质量较好的亚麻布。 欧洲人千方百计地派遣商业间谍盗取中国的养蚕及纺丝技术,但是其山寨出来的欧洲丝绸,质量仍然无法与中国货相提并论。中国生丝制作的产品经得起海风吹拂而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迪。

 

1629年(崇祯二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第三任长官讷茨(Nuyts)在一份报告书中说:“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国家,它能够把某些商品大量供应全世界”。 当时一个西方作家也报道说:“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及皮货。拥有这些主要物品和数不尽的其他次要的物产”。 特别是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产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 


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西方追赶东方的路线图应当是这样的:西方不断通过模仿、剽窃、学习东方的技艺,山寨中国的产品,付出辛勤的劳动换取外汇完成原始积累,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来与中国商品竞争,从低端产品替代开始,逐渐向中高端挺近,最终实现反超。当代中国的奋斗路线就是如此。


由于存在技术上的巨大鸿沟以及劳动力素质的差异,即使他们把印第安人和非洲人都变成奴隶,恐怕直到今天,这个目标也不能实现。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一个致命的漏洞:中国的信用货币体系其实是在贵金属匮乏的状况下被逼出来的,中国人仍然将金银当作高价值货币。而且信用货币自发明以来,始终没有解决伪币的问题,自从秦朝第一起有记录的假币案开始,历朝历代尽管制订了严刑峻法,但是假币制造屡禁不绝,随着纸钞的使用,更是越来越猖獗,商人们饱受伪钞困扰。因此中国人对于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完全没有抵抗力。



伪币犯罪集团在江河中流动作案,防不胜防……


于是,中国就倒在信用货币的防伪技术不够牛逼这件事上……


这个漏洞被西方人死死抓住,成为中国的命门。再加上中国长期实行儒学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普及的政治经济和金融理论都躺在故纸堆中,那些高谈阔论的名流大儒们对于金融战货币战根本一窍不通,于是悲剧了。


如果某带某路贸易是一个网络游戏的话,欧洲人就相当于开了外挂金手指,用巨量的白银换取中国的财富。在明清时期,中国在大约300年时间内保持类似的顺差贸易,吸纳了至少6万吨的白银,以至于银币被中国人称为“洋钱”、“大洋”。


已经持续了千年的货币战争,终于开始向有利于欧洲的方向发展。


在至少两百年的时间里,欧洲各国的远洋商船来到中国,无论是穿过印度洋还是太平洋,都是带银子来,满载货物而归,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状态。


为了给欧洲支付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围绕着南美玻利维亚的波托西银矿,居然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建成了西半球最大城市。这样的超级银矿在墨西哥还有一个。此外还有若干规模较小的银矿分布在南美、澳洲和日本。

波托西银矿周围形成的城市


国内外学者对明清中国的白银流入量进行了多种估计。


《白银资本》的作者贡德·弗兰克认为,1800年前的250年,中国从欧洲(其白银主要来自美洲)、日本获得近4.8万吨白银,可能还从马尼拉获得1万吨甚至更多,加上其它,总计约6万吨白银合16亿银两流入,占有记录的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北师大经济学教授贺力平(2007)根据这一数据,剔除非货币用银、运输损失和磨耗等,得出1800年时中国货币用银的存量约10.7亿银两。因此中国又被称为白银的“终极秘窖”。


输入中国的白银,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天量的白银,实际上是货币战争中射向中国的炮弹。


贸易中流入的白银,凭空产生了大量的购买力,使得外贸行业畸形繁荣,建立起畸形而脆弱的面向外贸的经济结构。


江南等地借助国外输入的白银购买力,形成了发达的手工业集群,拥有庞大的工商业人口和精细分工,同时造就了一批工商富商及其政治利益代言人。与此同时,摧毁了明朝原有的主要面向内需的经济结构,让明朝的社会稳定器——自耕农中产阶级大量沦为赤贫。


随着贸易畸形繁荣,江南人口大量集中并膨胀,农业用地变成了桑树、茶叶种植园。富庶的江南,粮食居然不能自给,需要从外地调运。粮食供应的紧张,成为一个致命的定时炸弹。


反映江南繁荣状况的仇英版《清明上河图》


白银作为硬通货,挤垮了明朝本身的信用货币——大明宝钞,摧毁了原有的财政体系,明朝不得不全面改用白银作为货币(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由于中央失去了发钞权,而江南工商外贸集团除了成为明朝最富有的阶层之外,还相当于拥有了发行货币的权力,实际上取代了中央政府,变成了实质上的中央银行。


东西方的历史在这里终于产生了交叉:中国经历了信用货币崩溃,退回到硬通货时代,金融系统变得脆弱而刚性;而欧洲却从硬通货时代走出,开始以硬通货为准备金发行货币,过渡到信用阶段,金融系统变得富有弹性而坚韧。


相对于汉朝和罗马,东西方在货币战争中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对调,中国沦为不利的一方。


对于明朝来说,收了大量不能吃不能喝的白银虽然吃了很大的暗亏,但也不是什么太大问题,更要命的是随之而来的南北政治内斗。


凭借发达的外贸经济,江南地区变成了明朝绝对的经济中心,但是权力中心却因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缘故,设置在北京。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成为明朝国内矛盾的总源头。


同样的政治经济不平衡,导致了东西罗马的分裂,表现在明朝,就是越演越烈的政治内斗。


北京(京津冀)和江南(长三角)的二元对立,实际上并不是明朝才出现的,而是自安史之乱之后,关中地区的经济和陆上丝绸之路一同衰落后就已经出现,随着宋辽长期对峙不断强化,成为此后困扰中国内部稳定的千年痼疾。直到今天,依然能感受到一定的影响。


元朝虽然实现了政治统一,但二元对立仍然存在,支持元末起义军的钱粮物资大都来自江南。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历史性地将大统一政权定都南京,实际上就是看到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势大难制,然而由于明朝还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两难权衡之下,最后仍然定都北京。


有明一朝,北京一方面需要江南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又防备江南势力的过分增长,甚至采用了相当冷血残酷的手段,比如编织罪名杀掉首富沈万三,限制江南考生的高考(科举)录取名额,甚至借助明初各种大案株连江南富商,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


然而这一切措施都是然并卵。随着白银贸易的繁荣,江南的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占据了明朝经济版图的绝对主导地位,南北矛盾暗流涌动,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从下面两张人口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从北宋到明朝,经济重心向江南汇聚的趋势。


北宋人口分布


明朝人口分布


从下面这张明朝人才分布图可以看出,无论怎么封杀,江南人必然会成为最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从而左右中央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如果工商外贸集团像英国资产阶级一样干脆夺了政权,再抵挡住满清的进攻,中国可能会像英国一样,演变成一个金融集团控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这两件事情他们都没干成,这帮家伙借助代言人东林党斗倒了阉党,逃避自身纳税义务,只想安安静静地躺着挣钱。


天底下哪有光享福不费劲的美事?于是这帮不思进取的富商装逼过度遭雷劈了……


17世纪前半期,拉美、中欧、日本等地的白银生产衰退,导致世界性白银短缺,输入中国的白银跳崖状下跌,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外需跳水。根据Reid(1993)的估计,1620年代中国白银输入平均每年178吨,1630年代平均162吨,1640年代突然下降到89吨。


此时的明朝货币体系已经成为刚性而脆弱的贵金属货币体系,新增货币完全依赖于外贸收入,不再像当年使用信用货币的时候,能够自行发行主权信用货币进行调节,一肚子儒家经典的官吏完全不知道财政和货币政策为何物(这并不是苛求,汉朝就知道如何采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明朝也没有如现代一样的银行,富豪们窖藏的大量白银退出流通领域,于是流动性突然枯竭,明朝陷入了严重的货币紧缩。


越通缩,越刺激人们窖藏白银,流动性就更加枯竭,所以明朝的经济一下子就——休克了!


白银紧缺、物价下跌造成许多人无法缴纳租税和还债,手工工场开工率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经济突然陷入崩溃。朝廷的统治基础也因军饷和装备严重不足而受到严重削弱。工商外贸集团由于贸易量大跌也遭受了严重损失,进一步将税收负担转移到无人代言的内地农民身上。


再加上此时恰好赶上了小冰河期,气温跌至千年以来的最低值,东亚地区气候普遍恶劣,旱涝灾害频繁,农业歉收等,内地农民川陕农民最终用最直接的方式,推选出了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张献忠、李自成,内外夹攻之下明朝灭亡。 


明末各种匪夷所思的荒唐事,从流动性枯竭导致经济休克这个角度就很容易解释了。勤政却又不得要领的崇祯皇帝,最终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吊身亡。


崇祯上吊



与此同时,英国在欧洲传统的金融和军事双轮驱动的模式之下,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大规模手工业生产,形成了金融、手工业、军事三者循环促进的良性循环。


这一循环刚一建立就显示出巨大威力,1652年至1652年第一次英荷战争中,刚从内战中恢复的英国(英国内战与明末战争几乎同步)在护国主克伦威尔的领导下,依靠更强的工业基础,击败了金融和军事更加强大的“海上马车夫”荷兰。


英荷战争


在随后的一系列争霸战争中,英国模式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威力,三根支柱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终于在十九世纪初战胜了欧洲的所有竞争者,成为海上霸主。


华夏文明早期长期面对金融危机,终于久病成医,发展出成熟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金融战货币战贸易战打到飞起,秦汉就出现信用货币,宋朝出现了纸币,这都是中国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长期领先于世界的证据。欧洲经历千年的通货紧缩,在实践中也终于慢慢摸索出成熟的金融理论,建立起近代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


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由于儒家教育实在偏科严重,经济人才逐渐凋零,明清八股文化以后就更加不堪。清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相对于明朝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很多方面大步倒退。乾隆统治期间,清朝文字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封锁了科技的进步,士人被打断了脊梁,变成了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在这种情况下,以英国为首的欧洲金融资本,开始有组织有预谋地对东方大国发起金融狙击。



(未完待续)


知春路风云系列,前文见:


知春路风云录之一——学院云集缔造的创业街

知春路风云录之二——阴差阳错的陆氏灭门惨案

只不过随地乱扔烟头,却烧毁了整个国家?——知春路风云录之三

一场持续了两千年的货币战争(上)——知春路风云录之四


本文为长篇连载,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北山浮生谈古论今(BSFS_View),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帖推荐:



以金融视角看世界: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大国衰落的轮回又将重演?

马云和刘强东不约而同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一带一路与《战狼》:中华觉醒的两个符号

《建军大业》没有告诉你:为何当初的革命同志会反目成仇?

从2017回望1927:中共军队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宋江为何造反?我们都被《水浒传》骗了!

从万历十五年到2017年,历史的轮回?

东方“罗斯柴尔德”是如何灭亡一个帝国的?

寒门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得感谢一个山西女人

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居然跟一个山西商人有关?

荷兰的“东林党”如何以人民的名义把强大帝国玩残的?

被难民摧毁的文明帝国


赞赏请扫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