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心经》 | “有”是挂碍,“无”最快乐
共读书籍:星云大师讲《心经》
推荐理由:以生活事说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间沉浮中找自在
本期共读:本期内容为《星云大师讲<心经>》第十五课
▲星云大师手书《心经》
“无”最快乐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智亦无得”之后,接着“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这句经文很重要,意思是说,我们在谈“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分别;“无色声香味触法”,无动乱的六尘;“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没有这么多分别;无十二因缘,没有过去、现来、未来;“无苦集灭道”,没有这许多因果关系。“无智亦无得”是这也无、那也无,无到最后,以这个“无所得”而有“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是什么?就是菩萨道。要怎么成为菩萨呢?要以无所得才能到达菩萨道。
有的人会说:“最初说无这样、无那样,让我们都感到很害怕,原来无到最后并没有无,还有个菩提萨埵!”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般若心经》给人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兴致都没有之时,忽然一个转身,柳暗花明!那个柳暗花明是一个新的人生的开始,“以无所得”开启了一个菩萨道的人生。
这个“无”很好,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你有心做什么事,有意做什么事,反而不能成功,你无心无意,就能成功了。意思就是,有相、有对待、有执著、有人我,就与真理不相应;无相的、无我的、无对待的,与真理就相应了。
有一对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丈夫在兵工厂服务。有一天丈夫在下雪的冬天抱回来一只小狗,跟太太说:“小狗在雪地里快要冷死了,我们可怜它,就收养它吧。”为它取个什么名字呢?“从雪地里抱回来的,就叫‘雪来’好了。”
雪来渐渐长大了,丈夫每天下班,坐火车回家,一下火车,雪来一定在火车站等候主人。
有一天半夜,雪来的叫声很急。丈夫在兵工厂工作,拥有手枪,于是拿了一支手枪作预备,察看是否有坏人,后来发现,原来是一个小偷来到家里。这个小偷看到他手里有枪,赶紧下跪,说:“先生请慈悲,我是第一次偷窃。我的老母亲生病,我们家里很穷,不得办法,只好出此下策偷你的东西。”
夫妇两人给他这么一讲,不但不怪他,还生起了同情心,拿了家里能吃的奶粉、鸡蛋,并且拿了一点钱给他,说道:“你去做小生意,不要做小偷。”这个小偷本以为这下要犯罪坐牢了,想不到这家男女主人对他这么好,于是千恩万谢地走了。事情过去之后,两夫妻也没再把它挂在心上。
后来兵工厂发生爆炸,男主人殉职了,太太没有了丈夫,很伤心,以后怎么办呢?好多人都叫她改嫁,她却不肯。后来,她到了一所学校去教书。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狗子雪来仍然每天到火车站接男主人回家,当然是接不到人了,因此,它总是欢喜地去,失望地回来,多少年都是如此。后来大家就替这个狗子改了名字,叫“标准钟”,因为它每天到了下午五点就会出现在火车站。
这个太太最初还没有到学校教书的时候,生活很艰难,虽然亲戚朋友给予救济,但总也救济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正当困难的时候,来了一个乡下人,牵了头羊,挑了许多菜和鸡鸭来给她,说道:“太太,多少年前到你家里来偷东西的就是我,我想到先生和太太对我这么好,我后来也做了小生意,现在家里经济很好,想到这都是你们赐给我的,所以特地到这里道谢。这是我在乡下种的菜,羊、鸡也都是我自己养的,送给你!”这个太太想:我现在无依无靠,多少的亲戚朋友周济我,最后都为难了,今天意外地得到这么一个人来帮助我,就收下来吧。
后来这个乡下人知道她的丈夫去世了,经常会送来粮食、蔬菜。经过了多少年后,这个太太想:过去我们帮了多少人的忙,但是现在那些人都不睬我们了;这个小偷,是我们无意之间帮了一点小忙的,他现在却回报起来。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没有希望他回报的,反而给予这么大的报答。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说到布施,《般若心经》是继承《金刚经》的思想而来的。《金刚经》里有三十二分,主要的宗旨就是“布施无相、度生无我、生活无住、修行无得”这十六个字。怎么布施?要无相布施。怎么度生?要无我度生。怎么生活?要无住生活。怎么修行?要无得而证。
无,各位想一想,无是什么?无是无限、无量、无边、无上。佛教徒唱的《回向偈》里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段,也都是用“无”来形容的。我们常常鼓励一些信了佛但是发心还不究竟、不真实的人发“四弘誓愿”,也就是四种大志愿,度众生、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
人生勇猛精进,亦应如此。
舍利弗尊者是一个小乘的圣者,有一次发菩萨心,要“菩提萨埵”。怎么“菩提萨埵”?要无相、无我、无住、无修,才叫作“菩萨”。既然舍利弗发了菩提心,当然就要行菩萨道。
有一个天人为了试验他,变化为一个青年,在路边哭泣。舍利弗一来,问道:“你在哭什么啊?”“我不要跟你讲,你是帮不上忙的。”“我是一个修行人,专门解救人的苦难,你在哭,一定是心里有苦。我是一个发菩提心、发愿要菩提萨埵的人,你跟我说吧!”“我真实地告诉你,我的妈妈有病,医生说她的病没有办法医好,必须用一个有修行的人的眼睛做药引给她吃,才能恢复健康。”
舍利弗一听,说:“很好,我就是修行的人,我愿意布施你一个眼睛,你不要再哭了。”那个青年人说:“那怎么行呢?我拿你一个眼睛,我是要犯伤害罪的,你要给我就自己给我吧!”于是舍利弗用力地挖下了一个眼珠送给他。
那个青年又说:“医生说,右边的眼睛吃了没有用,要左边的眼睛才有效。”舍利弗这一听,心想:“糟糕了,把个右眼布施给你,至少我还有左眼看得到……哎!我刚才怎么没有先问一声,你是要右眼,还是要左眼呢?只能怪自己粗心了。算了,发了菩萨心,要菩提萨埵,一切都要无我、无相、无人,以无才能菩提萨埵。”
“好,左边眼睛你再拿去吧!”
那个青年人拿了眼睛,不但不感谢,放在鼻子上闻过之后,立刻就朝地上一掼,还用脚去践踏。
他说:“你这是什么有修行的人,你的眼睛好腥、好臭哦,这怎么能给我的妈妈吃呢?”舍利弗的眼睛虽然已经看不到,但是耳朵还听得到。他心里想:“哼!你这个家伙,要眼睛,到哪里去才要得到啊?竟还要有修行的人的眼睛。给你右眼,你说不对,要求左眼;左眼给你了,你又嫌臭,这许多众生真是难度,简直不知好歹!算了,我也不发菩提心了,我也不要证空证无了,我还是做我的小乘人吧。”
这时候佛陀出来了,他说:“舍利弗!刚才是天人来试验你,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要做菩萨,就要禁得起考验;你要通过考验,就要有真正的‘无’。你刚才起嗔恨心,你就是还有‘有恩于人’、‘有对待’、‘有高下’、‘有分别的心’,这样怎么能进入菩萨位呢?”舍利弗听了很惭愧。
所以小乘人要发大心,证到无、证到空,并不是那么简单。
“无”,很伟大
我们在社会上,在家庭里面生活,要如何体会“无”的道理呢?比方说,家里有一些是是非非,人家说你几句、怪你几句,无关紧要,不计较;什么人对你不好、障碍你,不要紧,我无嗔恨、无报复心。因为你把自己安住在“无”里面,所以就很有力量;安住在“无”里面,就会如如不动。若老想着钱、想着名,心里患得患失,就不平安了。有钱、没钱没关系,有地位、没地位没有关系,有儿女、无儿女没有关系,有人对我好、没有人对我好没有关系。凡事我都没关系,我都不要紧,那么我就安住在“无”里面。
无不是没有,一样可以有钱,可以有功名富贵,有朋友,有爱情……在事相上可以有,但是在心上要无,也就是“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农夫在田里立了木头人,鸟怕它,也就不敢来啄食了。但是尽管田里有许许多多的鸟儿、花草,木头人却丝毫不为外境所动摇。
我们在世间的生活,如果有了般若,会怎么样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好像从万花开放的花园里走过来,却一片叶子都没有停留在身上。
深深体会无为、无动、无住、无念的妙处,我们也就常享受无的快乐。
我出家后就没有回过我剃度的常住。几十年前,我从佛教学院毕业,回到我的剃度常住礼祖。我常住上的当家师是我师兄,我一回去,他就找了一间小楼房给我住。因为只有我一人,房间又这么大一个,显得空荡荡的,于是师兄就在我的房间里摆了很多坛子、罐子。我记得他跟我讲:“这个是年货!”就是过年时招待信徒、客人吃的糖果、饼干之类,他用个坛子把它们都封了,封好之后,再用东西盖着,摆放在那里。
我经常会肚子饿,肚子饿了,就下楼来到处转,跑着、转着,就为了等饭吃。虽然我肚子饿,不过我始终没有去开那些罐子。
有一天师兄跟我说:“你很好。”“什么很好?”他说:“我摆在你房间里的那些蜜枣、桂圆,你都没有吃。”“你摆在我房间的蜜枣、桂圆,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吃呢?”他说:“我做了记号。”
这一下我感到好庆幸:阿弥陀佛!假如我吃了,这下还得了吗?在我师兄面前一定要失去人格了。现在想想,师兄也不好,跟自己的师兄弟相处,还做什么记号呢?
我一直不喜欢东西很多,希望东西很少;东西多是拖累,是罣碍,要无才好。或许各位有好多件衣服,现在要外出了,这件衣服、那件衣服不断地挑选着,挑选到最后,却没有一件合适的。其实,并不是没有衣服,而是不中意。人不中意之时,多、有也等于没有。
我们出家人只拥有一件衣服很好,今天在这里,明天到高雄,后天见什么重要人物,都是穿这一件,心无罣碍。
不要以为“无”不好。认为自己很穷,常常没有钱,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无钱不穷,无心,对于什么事都没有真心才是贫穷。想一想,哪一样东西不是我们的?山河大地、清风明月都是我们的,虚空宇宙都是我们的,法界是我们的,所以我们不穷。所谓“无”,虚空无相,所以能生万物,能有森罗万象。
无心无相,无得无失
无心无相,无心就不执著,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妈妈,你是我的儿子、女儿等等,出了家,我不这样着相,那么,天下人就都可以做我的父老兄弟姐妹了。我不执著哪一个位置、哪一件衣服才好,那么处处都是好位置,随意一件衣服都好穿,就能随遇而安。
有一位高峰妙禅师,他在一个山洞里修行。为了不准任何人去探望他,他一上到山洞去就把梯子丢了,所以没人有办法上得去。他一个人住在山洞里,要吃饭了,就从上面把绳子吊下来,拿一点东西果腹充饥。他住在山洞里,头不剃,胡须不刮,衣服不换,也没有水洗澡,更没有个朋友和他谈话。
他在山洞里一住就是多少年。有一天他修行圆满了,有人问他:“你住在洞里,没有水,没有剃头,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又没有朋友,怎么过日子啊?”“我有一个‘无’很好。我不剃头没关系,我心上的烦恼早就没有了;我不洗澡没关系,我心里早就清净了;我没有衣服穿不要紧,我用佛道来庄严身心;没有人跟我谈话没关系,十方虚空、日月星辰、山林里的树木花草,这一切不都是我的道友吗?我没有感觉到缺少,我没有觉得寂寞。”
所以,“以无所得”,就可以“菩提萨埵”了。
日本横滨总持寺有一尊中国大禅师石头和尚的肉身不坏舍利。我去过日本几次,每次都会去顶礼石头和尚。
石头和尚十二岁时就拜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做师父,但只亲近了三年的时间,六祖就圆寂了。一个小孩能怎么办呢?石头和尚本来的名字叫希迁,惠能大师要圆寂之前,希迁问他:“我出家以为能依靠你,现在你要圆寂了,我这么小,怎么办呢?”
六祖告诉他,你“寻思去”。他以为师父的意思是叫他天天要参禅,要参话头,要思想。从此以后希迁就天天打坐。坐了很久之后,一位老禅师对他说:“师父圆寂了,不赶快做点有用的事情,天天在这里呆坐做什么?”“我的师父叫我‘寻思去’。”老禅师就指点他:“不是这个意思,你有一位大师兄叫作青原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六祖有两个大弟子,一个叫南岳怀让,一个叫青原行思),‘寻思’就是叫你去找你的大师兄行思禅师。”于是希迁把二斤半的包包背起来就找师兄去了。
这位师兄也是个开悟的大德。过去禅宗接引学人,人来了都要先给予考试一番。行思禅师看到来了这么一个小师弟,就问他:“你从哪里来?”希迁说:“曹溪来。”“什么叫曹溪啊?”“就是你我的师父六祖大师住的地方啊!”
“从这么重要的地方来,那么你在曹溪得到什么东西?”希迁回答说:“未到曹溪也未失。”意思是说,我没有到曹溪去,也没有失去什么,我不必要得到什么东西。我本来就有真如佛性,何必到曹溪去得这个东西,我不到曹溪也没有失去什么。
行思禅师再说:“既是如此,你何必又要到曹溪去呢?”既然没有失去,你何必要到曹溪去呢?石头希迁下面一句回答得很好,他说:“假如不到曹溪,怎么知道没有失去呢?”
真如佛性这个东西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说无,说得什么东西也不对,说失去什么也没有,无得无失。
“无”,对于没有开悟的人生,其实是很可怕的。往往没有开悟的人生会想讲说:我到这人间走这一遭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拥有吗?不就是为了证明我的自身价值吗?而这自身价值不正是体现在拥有什么上吗?
其实,之前我就是这么认为的。为了让大家肯定我,我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甚至失去自我,委屈求全。这一切然而都是满足自己而已。而现在想想,真傻。但不管到底有多傻,傻到什么程度,总归是要经历的。若无疼痛怎能心甘情愿的去找解药!
师父讲“无”之境界,其实我觉得之过程就是让咱们在生活中迷茫,在迷茫中开悟,开悟后方可懂得了“心底无私天地则宽”的美妙吧。“无”其实还是有很多很多的境界需要我们一一悟彻和参透。
若得“无”之境,那便拥有了可靠的生活哲学了。我们也将不再惧怕失去与拥有,也无悲伤后,那就会积极自在的活着。
(注:《星云大师讲<心经>》作者为星云大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音频领读者和读后感作者为国信师兄。)
补课:星云大师讲《心经》
中途加入共读的师兄,点击下方蓝字,即可查看以往课程
序言《心经》 | 用般若智慧,改变你的人生
1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般若,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
2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般若有何用?3 | 星云大师讲《心经》 得度的钥匙——波罗蜜多4 | 星云大师讲《心经》心的道路5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自由真的自在吗?6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五蕴皆空7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空”到底存不存在?8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无我便无苦 9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色”怎么就“空”了呢?10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机缘到了,开悟的因缘就成熟了11 | 星云大师讲《心经》丨追求功名富贵,是永远不能满足的12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如何超越身心的限制?13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如何过上没有烦恼的人生?14 | 星云大师讲《心经》 | 烦恼要去除,菩提也要去除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