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姚小尧:我很荣幸被称为“艺术杂家”
2024年春天,“姚小尧从艺70周年书画展”在邯郸美术馆开幕,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字画映入眼帘,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浩大而精彩的艺术世界。年届八十的姚小尧先生一身中式打扮,缓缓步行字画之间,娓娓道来他对书法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
姚小尧,字少君,原名姚得法,祖籍河北青县,1945年12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邯郸市文联副主席,邯郸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姚小尧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姚老师,您是怎样走上书法之路的?
姚小尧:我的启蒙老师,可以说是我的父亲。我出生于沧州青县,民国时期,父亲曾担任高级教官,专授国文等科目,家中藏书丰富。我记得小时候,每到春节前,邻里街坊就会来找我父亲写对联、写福字,父亲挥毫泼墨,其乐融融的画面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守在父亲身边看他写字,那种笔墨间的韵味特别吸引我。父亲见我喜欢,便开始教我识字、写字。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耳濡目染,不仅接受了书法、文学、历史等多方面的启蒙教育,还养成了爱读书、爱钻研的习惯。数年的唐楷临习,也让我对书法的结构、笔法、墨色有了初步理解,为我后续的书法创作奠定了基础。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父亲给您种下了一颗爱书法的种子?
姚小尧:是的,幼时的经历,让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但要说这颗种子什么时候发芽、生长,这个经历就比较曲折了。
我13岁时随家人一起南迁到邯郸,种种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再习字,但我对书法、对艺术的喜爱一直存在心里。我偶然从收音机里听到笛子演奏家陆春龄的独奏,当时就被他那悠扬美妙的笛声和执着艺术的事迹所感染。从那时起,我天天自己琢磨、练习笛子。初中时期,我就能达到独奏水平了,那时,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秀才”,四处演出。
后来,我自学书法。1972年,我参加邯郸地区首届书画展,我的作品入围并一举夺魁,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之后的邯郸市书画展、全国十八市书法联展等,我都积极参与,屡获好评。
记者:能自学成才,并在书法界崭露头角不容易,20世纪60年代,您到了肥乡,能具体说说这段自学经历吗?
姚小尧:在肥乡时,习字的条件特别艰苦。我在一个小屋里,写呀、画呀,常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我经常摸着一个冷馒头扑到小桌旁,边啃边画,当习作完成时,冷馒头只咬了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冻僵在画纸的一角当了“镇尺”。
那时每月工资仅三十多元,除了吃饭以外,大部分钱要补贴家用,没有太多富余的钱买纸买墨。为了节约用纸,我找来了一块水泥板,用毛笔蘸水练习,每一笔反复练习,认真推敲,做到胸有成竹之后再在纸上作书。
在小屋里有一个小火炉,但即使在最寒冷的冬日也未曾点燃过,因为生怕劈柴、添火耽误了习书作画的光阴。故而,这个陪伴了我三年的小屋,被我称为“清冷书屋”。这个斋号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我将报纸杂志上刊发的书法作品裁剪下来,陆续装订成册,并取名《贝叶集》,这本《贝叶集》流派纷呈,百花齐放,为我提供了不竭的资源和动力。
一边苦练书法,我还一边研读书法理论方面的书籍,读了古今中外大量文史哲名著,比如《史记》《古文观止》等历史、哲学及文艺论丛等名著。在此过程中,我深感自己仅有的初中文化基础是不够的,各种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学功底,都离不开历史、哲学作支撑。书法艺术要想有所建树,必须读更多的书。
后来,我开始四处搜寻一切可以找到的书籍,那时,我会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赶回邯郸,跑到废品收购站,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去买书,书虽旧一些,但数量多、品类众,最主要的是价格便宜,甚至几分钱就能买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好书。
记者:那么,对于自学成才这段经历,您有什么感受呢?
姚小尧: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自学书法,这段经历对我的艺术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我始终坚信“怀大志方能吃大苦,吃大苦才有收获”,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在书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正是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临习,为我以后的书法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的隶书也逐渐形成了以“深植传统,独开新风”为主要风貌的风格。
虽然不容易,但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也体会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可以说,是对书法、对艺术的热爱让我一直坚持了下来。
记者:您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您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
姚小尧:我认为,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尝试将篆书的古气、碑版的刚健、行草的飞动等元素融入隶书创作中,形成了“篆籀线,魏碑折,草书点,结体奇,气象大”为主要特点的个人风格。在我看来,书法是我的一种艺术表达,更是我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考。
比如,在书法中,“点”是构成笔画的基本元素之一。我认为,“点”虽小,但作用极大。它如同音乐的音符,是构成作品的基础。我尝试在隶书中融入行草书的“点”,可以使作品更加灵动。我尝试将各种“点”写得含蓄多姿、自由率意,使作品在雄伟大气中不乏灵动,古拙朴茂中尽显生机。
这种对“点”的理解,是经过了我无数次的练习和琢磨。我时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推敲每一个“点”的形态和位置,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正大气象
记者:您提到“点”如同音乐的音符,是否早年学习笛子的经历,对您学习书法有一定的影响?
姚小尧:是,学习笛子的这段经历对我学习书法有着深远影响。在肥乡时,我之所以决定重拾笔墨,是因为之前自学笛子的“小有所成”,给了我信心。那时我就想,既然笛子能自学练成,只要坚持,书法一定也可以。
而且,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笛子的演奏与书法的创作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笛子的演奏需要精确控制气息和指法,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与书法创作中的笔触控制非常相似。在书法中,每一个笔画都需要精心雕琢,通过控制笔锋的轻重、快慢和方向,来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再比如,笛子的演奏需要注重节奏和韵律。在吹奏笛子时,我要根据乐曲的节奏和旋律来把握每一个音符的时长和音高。这种对节奏和韵律的感知,也影响了我对书法作品中整体布局和章法安排的把握。我开始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协调,以及整幅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可以说,早年学习笛子的经历看似与书法无关,实则让我坚定了学习书法的决心,培养了我对艺术的敏感度和对细节的追求,笛子的音乐性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让我对书法有了自己的感悟。
而且,音乐与书法的融合,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两种艺术形式,也让我在书法创作中找到了新的灵感和动力。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作为一位书法家,在三十多岁时开始学习绘画,在四十多岁时学习声乐,还涉猎艺术收藏等多个领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艺术杂家”。对于这样的身份,你有怎样的感想和体会呢?
姚小尧:我很荣幸被称为“艺术杂家”。其实,我认为这种跨界的艺术探索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挑战。
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演奏,它们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追求的都是美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比如,在书法的世界里,我追求笔画的精妙和布局的和谐;在绘画中,我尝试用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世界的美好;在笛子的吹奏中,我寻找音乐的韵律和情感的共鸣。
这种跨界的艺术探索也让我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思路。在书法创作中,我可能会受到绘画中色彩和构图的影响;在绘画时,我也可能会借鉴书法的笔法和墨色运用……这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为我带来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艺术收藏也是我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收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也能够更加全面地感受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收藏品不仅是我个人的财富和乐趣,更是我对艺术热爱和追求的见证。
我认为“艺术杂家”这个身份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了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它让我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也让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探索。
记者:能看出您对中华传统文化十分热爱,但在当下这样一个数字化时代,书法艺术似乎面临着一些挑战。您如何看待书法艺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姚小尧:我认为,书法艺术的价值在当代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凸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书法艺术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它的线条、结构、章法等元素都充满了美感和韵律感,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书法艺术能为人们提供一种静谧、优雅的审美空间。
而且,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方式,书法艺术在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博观万卷古语一则
记者:您提到了书法艺术在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了解到,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书法热”来临之前,您的书画作品曾多次在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展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走出国门举办书画展览的艺术家之一,对于走出国门参展,您有什么感受呢?
姚小尧:在国外参展的经历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次艺术的交流,也是一次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能够与国际上的书法爱好者交流学习,同时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我深感荣幸。
我记得第一次走出国门,是在1987年,应邀前往法国举办个人书画展览。那时,我心中充满了紧张和期待。但当我看到那些外国友人驻足在我的作品前,认真欣赏、品评,甚至用不太流利的中文与我交流时,我深感自豪,因为我能够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书法艺术。
之后,我又多次应邀前往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家举办展览。在比利时的展览中,我遇到了一位对中国书法有着浓厚兴趣的外籍友人,他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参观我的展览,并与我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这些经历让我深感中国书法的魅力和影响力。还有在巴黎的一次展览中,我遇到了一位法国艺术家,他对我的作品赞不绝口,我们相谈甚欢,他还邀请我到他的工作室参观,共同探讨艺术的奥秘。
在出国参展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国粹的魅力和影响力,其实,我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书法艺术。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书法家,我有责任和义务将书法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我想,未来的书法艺术发展将会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书法艺术将会更加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书法艺术也会相互借鉴和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记者:您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赢得许多荣誉,这些荣誉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姚小尧:这些荣誉是对我艺术成就的肯定和鼓励,也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它们让我更加坚定了在书法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决心,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创作的机会。
我将这些荣誉视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源泉。虽然我已经年过古稀,但我会继续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用笔墨书写更多优秀的作品,回报社会和观众的支持与厚爱。
2014年,姚小尧(前排左1)在巴塞罗那书画展上与观众合影
记者:那么,作为从燕赵大地走出的书法家,您认为这片土地给您带来了怎样的滋养?
姚小尧:燕赵大地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滋养了我的艺术灵感。燕赵儿女多豪情,在这片土地上,我感受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氛围,从中汲取着丰富的养分,这些都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书法的内涵和精髓,也促使我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艺术风格。
我认为,正是对传统的深入理解和热爱,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让我形成了这种洒脱的字体。我的书法被业内称为“赵都铁体”,能够传递出燕赵大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我想,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最好的褒奖。
我想,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取得怎样的成就,我都不会忘记我的根在沧州,我的成长在邯郸。这两个地方给予了我无尽的关爱和支持,让我成了今天的自己,我将永远怀着感恩之心,所以我在书法落款上,经常会使用“沧州姚氏”或“邯郸小尧”,以此标识我的身份和地域背景,表达我对家乡的敬意和感情,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的家乡。
记者:您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和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对于公益活动,您是如何看待的?
姚小尧:传承是每一位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我喜欢参与社区建设和文化推广活动,为孩子们和居民举办书法讲座和展览,我也非常乐意与年轻一代的书法家进行交流,传授他们书法技艺,分享自己的艺术感悟。我希望能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和进步。当我看到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时,比我写一幅满意的字还要开心。
因为我成长的经历,我也希望能多帮助别人一些,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我在贫困山区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支教和扶贫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那些有才华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在从事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快乐和满足是其他任何身份所不能给予的。
“名家 致敬河北文艺力量”系列访谈报道:
①名家|徐光耀:我现在还在写②名家丨边发吉: 在杂技艺术道路上追求,是幸福的③名家丨旭宇:我是一介书生④名家 |王力平:不要在书斋里关起门⑤名家 | 刘金凯:此生幸运,与书法相悦
编辑/艺颖
喝知名品牌奶茶后心悸进医院?这类人群要注意 !
恭喜!他们结婚了!河北这场婚礼真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