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评论 || 金玉柱:武术人类学的想象力:本土、叙事、体系与规范

体育学研究 体育学研究 2023-03-26

金玉柱,1984年生,男,回族,山东菏泽人,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博士,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与扬州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国家级武术裁判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终南山武术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于武术哲学、身体哲学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西安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5项。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纵观近当代的人类学经典论著,“人类学的想象力”一直贯穿于民族志田野研究与表述的始终。所谓人类学的想象,并非由甲物到乙物的强制关联,而是从在场(the present)到不在场(the absent)的思维跨越。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对待历史“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米尔斯更是提出,那些缺乏想象力的平庸作品实为缺乏一种心智品质,虽然说的是社会学,但同样适用于人类学,人类学的全部使命亦是发展人类学的想象力。通过人类学的想象力重新审视关照民族历史和知识生产,目的是使人具备深层次的心智品质,塑造更具解放意义的学术视角和学术洞察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人类学视角分析武术文化实践渐成一种研究热潮,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戴国斌教授在《体育学研究》2021年第3期刊发的《武术人类学研究:概念、议题与展望》一文,不仅回顾了武术人类学研究的历史、范式与不足,梳理了武术人类学的定义、方法与文本,更是卓有见地分析了武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的设置、想象与展望,他在武术人类学领域的驰骋,为后起研究者们展开了一幅全新的思维图景。

武术人类学的本土化

中国人类学经历了百年发展,这也是学者们倡导与追求人类学本土化的百年。武术人类学研究是依赖中国民族和历史的独特性,以及人类学的本土经验,进入中国武术历史地理大空间。它以田野调查为手段,在参与师徒组成的武术门户文化实践中,观察其拳其派不同的身体活动方式、独特的运作方式与机制,揭示其文化特征、组织形式与传承机制,深描其不同于西方体育亦不同于中国其他文化实践的,独具鲜明个性的关于“人”的理解。相较于传统人类学而言,武术人类学起步时间虽短,但从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来夯实武术人类学研究应是其不变的应有与必然之义。以中国声音重新唤起武术文化的本土化研究,可以真正避免成为“西方理论的注脚”。因此,扎好本土化根基,促进武术文化研究的深描,发掘田野调查在武术人类学研究理论建构上的新作用,将永远是我们最根本的任务。其意义不仅生动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同时也肩负着以武术传播世界人类学中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声音,反应中国人类学的世界关怀的时代使命。

武术人类学的叙事化

武术人类学叙事是运用故事或者以事件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人类学研究方法。武术叙事不仅是对事物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序列的时间延续,也是对事物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关系的空间延展,叙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特定地看待世界的方式,它使世界变得有序和可以理解——具有当下性、鲜活性。叙事是时间和空间交融的结果,给人们的认知带来了跨越时间的秩序和意义,旨在达到“起步于可见的观察而终于不可见的发现”,概括为“借助有形而对无形的说明”的研究理想。所谓“思接千载,视通千里”即是此意,武术人类学叙事应以古今中外三重论证碰撞火花、激发想象力、更新研究思路,或从长时段出发历时性地分析其延续性而古今互证,或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而以不同预设、新的观察位置与场所从古今中外的两维坐标中观察该拳该门户文化特色、文化体制、社会结构、运作机制,不断提升武术民族志文本的质量。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梳理者,更应该是一个聪明的“讲故事”人。这就正应了“表象的叙述”,史家可以尽力描述,不置一词,听故事的人却仍能尽得各种滋味。

武术人类学的体系化

近年来,武术人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拳种与村落的实践空间、民间武术秩序与自由的意义建构、村落武术活动的变迁与启示、学校武术传承的异化与演变、民间武术的权力实践与狂欢精神、民间武术组织的社会治理与路径等。武术人类学研究尚缺少一个系统的理论研究,换句话说,它更像一个视角,而非学科分支。回顾武术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关于武术的人类学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广,它们丰富了武术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加深了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但这些研究往往从某一个领域作为出发点,并没有形成关于武术人类学的深度理论思考。文中关于武术人类学研究核心议题的设置,如“国之大事”的“由戎而武”研究、“国之大事”的“由祀而武”研究、“国之大事”的“天下主义”研究以及置身现代中国由传统而现代“变在”的武术人类学研究、呼应中国文化中心由北而南“变在”的武术人类学研究、从“礼仪之邦”文化特征调查武术文化的礼仪性、从“人的未完成性”特征定位调查武术文化的“成人”价值等等,无不具有十足的武术人类学想象力,更是自成体系化,有待深入思考与研究。

武术人类学的规范化

强调学科规范,强调学术建设的规范化,是武术人类学研究具有导向意义的重要议题。从学术史梳理来看,武术人类学研究的专业队伍规模还比较小,且整体素养不高;由于学科背景的不同,一时的研究很难在学术上和研究取向上形成共识;追求社会热点较多,研究的连续性和知识积累不足,缺少理论建树;尤其是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的探讨没有长期坚持,包括学科规范化、本土化之类较为重要的,涉及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的问题,都未形成“学术规范国际化,理论视角本土化”的理想。未来武术人类学建设的规范化应强化学术意识、树立问题意识、健全学术规范、承续学术传统以及积极开展学术对话等方面,让武术人类学研究更加符合科学的人类学研究范式。具体而言,武术研究者们要有基本认同的研究方法,要有基本的、大致为学者所接受的理论和概念系统,以便在同一种话语体系进行学术对话和交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在中西体育文化比较的背景中,分析中国武术的结构、功能与意义;才能进一步完善田野调查方法,不断提升武术民族志文本的质量,逐渐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人类学理论话语系统。

总而言之,武术人类学研究在学理、理论与方法上尚未形成规范。戴国斌教授首提武术人类学概念、文本、方法以及核心议题的设置与展望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可能性提供了“风向标”式的导向作用。但当下的关键问题在于积极对武术人类学的本土化、叙事化、体系化与规范化的全面理清与探索;准确把握武术与人类学的关系,解决当下问题,开拓新的领域,形成新的范式,从而使武术人类学真正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研究领域。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戴国斌《武术人类学研究:概念、议题与展望》

注: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推荐阅读

◾ 黄海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思考

◾ 高奎亭:从“悬浮”到“嵌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的新探索

◾ 李凌:溯源与演进——体育消费智能化发展的时代论证

◾ 张晓义:从符号传播到意义共遵: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逻辑理路

◾ 任波:数字经济有望成为“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王成:破解城市体育空间供给不足的新视角

◾ 高泳:疫情下奥运会可持续发展之道——对《东京2020年奥运会赛事延期交付的多维影响与应对之道》的思考

◾ 尹志华:学校体育应成为国家危机治理的利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学校体育的价值、使命与担当》一文的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