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挺《“不朽”的焦虑:宋代文学传播与文人身份认同》出版
杨挺,教授,文学博士。1974年生于贵州铜仁。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毕业。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人文社科项目1项、四川省哲社项目1项,及四川省教育厅项目2项。在《敦煌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宋代心性中和史学研究》《场所、身份与文学:宋代文人活动空间的诗意书写》。
宋代右文环境极大地刺激了士大夫的淑世激情,追求自我实现和群体融入成为文学传播的重要动因。本书引导我们进入宋代文学传播(唱和、呈示、投谒、延誉、雅集、交游、阅读、编印、序跋等)与文人身份实践(诗派、诗社、师门、统绪等)的丰富形态之中,由此体察宋代文人的身份认同及文学传播的建构作用。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视角
四、基本思路
第一章 结构与历史:西昆酬唱中的咏史句法与诗派立场
一、立场的歧异:君王与馆臣
二、情景的终结:《南朝》与《成都》
三、时间的截取:《公子》与《旧将》
四、盛衰的切换:《宋玉》与《明皇》
五、热冷的突转:《秦皇》与《汉武》
六、处境的忧惧:《宣曲》与《别墅》
七、结语
第二章 文章之盟:宋代文人投谒与延誉及同好与师承——以欧阳修为中心的考察
一、风气之绵延:将推仁义之道,宜取奇伟闳通之士
二、使命的分任:各极其长,不能优劣
三、以文章自任:名世之士,相与主盟
四、道德的感召:士欲见其守,视其居贱贫
五、道义与权力:腾上必速。但不能久
六、有功于斯人:吾常患力寡,欣子好古徒
七、有功于斯文:新文时我寄,庶可蠲烦壅
八、未息之余波:称道诱掖,倦倦不怠
九、结语
第三章 活动与身份:宋代文人雅集与结社及其“文学圈子”
一、风尚:拟洛耆英宜有咏,班唐九老可成图
二、高趣:淡泊交情俱耐久,几多潇洒寄琴樽
三、文会:会时要似庖丁刃,妙处应同靖节琴
四、典范:酒徒诗社朝暮忙,日月匆匆迭宾送
五、结语
第四章 媒介与诗学:宋代文人的阅读与写作及其诗法变迁
一、阅读沉浸与士人生活:积书山崇崇,探义海茫茫
二、阅读沉溺与诗法转向:资书以为诗
三、形式偏重与认识超越:悟入与活法
四、现实疏离与体验超越:万象与征行
五、精神断裂与情感超越:性情与兴致
六、德性隔膜与道德超越:涵养与自足
七、结语
第五章 斯文曲折:宋室南渡后的苏文命运与文统接续
一、定型与延续:高孝两朝的苏集刻印与苏轼形象
二、修补与发掘:周必大的庙堂路线与杨万里的乡贤模式
三、分立与掩映:洪炎《退听堂录序》与被遮蔽的眉山之宗
四、批评与重构:从朱熹的义理到魏了翁的气节
五、经典与程序:吕祖谦的《皇朝文鉴》与《古文关键》
六、自得与传承:叶适眼中的李焘与永嘉门庭的气脉
七、结语
第六章 服膺斯文:宋代文人的文献收藏与裒辑及其文化意识
一、保藏:创造对一个共同体的信心
二、散亡:我们需要一种共同文化
三、裒辑:基于同步的信念或激情
四、范例:社会和文化合法性的拥有——《嵩山文集》的裒辑
五、结语
第七章 呈示与自我:绍熙退居后陆游的社会交往与身份书写
一、亲旧:身体的关注与特异性标志
二、座客:在场的座客与情景化行为
三、儿孙:具有集体意识和共同行事
四、邻翁:急欲融入乡里与去个性化
五、道士:相似性寻找与自我差异化
六、后学:诗法传授与诗统中的定位
七、结语
第八章 对话的准则:宋代文集序跋中的多维修辞及其作者建构
一、作者:援笔自述
二、名公:增价信传
三、挚友:述实见蕴
四、后学:表章斯文
五、子孙:显扬父祖
六、结语
第九章 变化与生成:戴复古的诗集编次与交游序跋及其诗坛地位
一、“石屏诗卷”:诗承父志与凌厉当世
二、《石屏小集》:方驾李杜与深入陶柳
三、续集、三稿、四稿:大似高适与远追陶谢
四、《石屏后集》:海上诗翁与遗世独立
五、结语
第十章 走向自觉:宋代文人与文学传播及其身份追求
一、斯文自任:身份意识与文人活动
二、当世之知:发现自我与融入群体
三、后世之知:媒介凭借与追求永恒
四、身份焦虑:“不朽”追求与传播自觉
五、结语
引用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