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文显北大讲座实录 | 如何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意读书 法学学术前沿 2022-09-18


张文显:如何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



作者与来源:微信公众号“法意读书”于2021年6月1日推送。原文责任编辑:徐梦瑶。


法意导言

2021年5月24日,著名法学家、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作了主题为“如何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新时代论坛”之“全面依法治国系列讲座”第二讲,讲座于北京大学凯原楼报告厅举行,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邱水平出席并致辞。主办院系负责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相关院系师生代表等一百余人参加讲座。活动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王浦劬主持。


张文显教授从学理、法理、实践、历史相结合的角度,细致深入地阐述了什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应当如何研究和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同时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当中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的,基于本土的创新性、开拓性重要命题。



王浦劬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张文显教授和出席活动的诸位嘉宾。随后,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以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分别发表致辞。


邱水平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达国家,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回答了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如何建成一个现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回答了一个后发达国家如何依靠法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回答了中国法治与西方法治的本质区别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创造了法治新范式、新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邱水平强调,北大高度重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研究和传播工作。一方面,北大师生要积极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和传播工作,用新时代法治理念武装头脑。另一方面,在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工作中,北大人也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要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和传播工作中,认识到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所起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教授致辞,他首先对张文显教授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如何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总体要求,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方向,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战略定位,知晓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工作布局,厘清在“十一个坚持”的关系,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致辞。他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中国国家治理经验的全面总结,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的政治理念,也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普遍的心愿。他预祝张老师的讲座圆满成功。



张文显教授对参加讲座的嘉宾和师生们表示感谢。他表示,如何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本身既是一个研究的对象,也是一种哲学方法。他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讲一讲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


张文显教授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不是偶然的,是在长期实践基础上,也是在科学的理论探索中,更是在深厚的历史涵养下形成和发展的。可以说,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蕴含着清晰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地方工作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工作的第一个时期,即十七大和十八大期间;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习近平总书记经历了依法治县、依法治市、依法治省,以及十八大以后的依法治国,这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中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张文显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题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文章中已经详细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以及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期间的法治思想,故张教授在讲座中主要提及的是第三个时间段,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


张文显教授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厉行法治的坚定意志,奉法强国的雄才大略,依规治党的远见卓识,引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期的丰富实践基础上,特别是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作出了首创性贡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


张文显教授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实践的进程,理论探索的进程。而“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个概念的提出同样经历了一个过程。总的来说,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八大论述”)


2015年中央提出“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这是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第一个理论标识。当时的论述分为了八个方面,也是八大观点,这就包括:1、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推进科学立法,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5、坚持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6、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7、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8、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这些重要论述中,1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地位、重大意义;2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3、4、5、6说的是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而7和8讲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人才保障问题。可以说,“八大论述”(“八大观点”)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第一个理论形态。


(二)“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法治三新”)


2018年8月2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命题,并将“法治三新”概括为“十个坚持”。“十个坚持”就是: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等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的一个新的高度。这次会议之后,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表述就成为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


2020年11月16日和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十一个坚持”。从2018年的“十个坚持”升华为“十一个坚持”,并不是仅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一个坚持,而是有很多重要的变化。比如,“十一个坚持”中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完善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体现出思想的升华。在“十个坚持”中有一个“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包括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这四个大的辩证关系。这次把这四大辩证关系的论述分在不同的坚持里边来讲。这就相当于将这个坚持不再单列了。


习近平法治思想之“十一个坚持”


再比如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加了“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相当于进一步凸显了法治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来推进,因而提出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是它的轨道,也就是说,要用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


另外,这次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坚持,就是“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法治中国的建设必须有两个基本面向,这就是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这是应对制度的竞争、法治的竞争,让法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形式。过去我们讲法治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国内思维,现在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法治中国建设两个基本面向。


在体系结构上,原来的“十个坚持”的顺序也做了一些调整。原来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执政的位置是靠后的,这次提升到了第四位,也就是从原来的第六提升为第四,这就凸显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实施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因为在“十一个坚持”中,前三个是涉及到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再往后主要是讲如何全面依法治国,即全面依法治国的任务,而第一项首要的就是确保宪法实施,而且是全面的实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调整。这种调整使得“十一个坚持“形式上更加完备、逻辑上更加严密、表述上更为科学,体现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一个坚持”后的第二天,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同志在总结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从“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到“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再到“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概念的标准化,命题的科学化,又体现出理论体系更加成熟,内在逻辑更加完善。可以说,党中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理由根据充分,时机条件成熟,顺应党心民意。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发展史、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之所以用“习近平”来冠名,一方面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在我们党内,在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当中完整的领导了依法治县、依法治市、依法治省、依法治国,形成了对县域、市域、省域、国域不同层次法治规律以及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的科学认识和深切体悟;另一方面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在每一个领导岗位上,以及在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提出了许多法治新理念、新思想、新话语,为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独创性、集成性、原创性的贡献。因此以习近平来命名是符合实际的,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另外,这也符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领袖的名字来命名党所创造的思想理论这一通行的做法。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图片来源:新华网


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


张文显教授提到,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是法学界的时代性课题,而对这一法治思想的研究具有几大重要意义。


(一)建构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


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建构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从法学领域来讲,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利于推进法学理论创新,建构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实事求是地讲,现在的法学理论体系,特别是法学理论的话语体系、概念体系还没有做到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现在大学的法学理论课程很多还是西方的那一套,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亟待构建。


(二)深入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迫切需要


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深入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迫切需要。法学的教育,可以说是德法兼修,也可以说是理论、知识和实践三位一体。而给学生讲什么理论将直接涉及到我们的人才质量,尤其是人才的政治素质。


(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迫切需要


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迫切需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的引领,就没有正确的实践。而习近平法治思想正是当下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四)提升中国话语权、优化法治国家形象的迫切需要


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提升中国话语权、优化法治国家形象的迫切需要。没有法治理论,谈何法治国家?现如今中国之所以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就是因为我们这套法治理论没有在国际社会得以传播,还没有被国际社会所知晓所认可。所以中国要在世界上树立法治国家的良好形象,取得法治领域的话语权,必须要有效的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


(五)研究领袖的法治思想是中国法学的优良传统


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法学的一个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以来,跟进研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思想,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把它们作为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的基石,使中国法学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定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鲜活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自信,这不仅是数十年来新中国法学界逐渐形成的良好传统,也是中国法学的优势所在。因为领袖的法治思想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处理法治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是法学繁荣发展最宝贵的理论资源。


截至2020年12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24件,修改法律75件次,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33件。图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修订的部分法律单行本。

图片来源:中国人大网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科学方法


对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科学方法,张文显教授提到要把握四个大方向:一是做到“三相”结合;二是实现“三原”至上;三是注重“三化”要求;四是坚持守正创新。


(一)做到“三相”结合


 “三相”是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实践中,做到“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贯通”,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论述做到了对法治文明史的科学考察和总结、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关联”,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相关联,在法治领域亦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相关联。涉外法治的内涵丰富,既包括中国法对外的规定,也包括国际法、国别法;“相结合”,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于实践的成果,也可以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载体。


(二)实现“三原”至上


 “三原”是指应忠实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著、原文、原意,不能搞“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正在编写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坚持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忠实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著、原文、原意。提出“三原”,不是要主张原教旨主义、教条主义,而是要坚持忠实于思想本身。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首先要做到通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法治、国家和法的学说的专题的论文、讲话、批示等等,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了然于胸、融会贯通,唯有如此才能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明白、阐释精准。


(三)注重“三化”要求


 “三化”,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就是指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有学理化的阐释,使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强大的解释力;学术化表达,就是要把避免把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与“编语录”之类的过往操作相雷同,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作为严谨的学术活动来进行;体系化构建,即要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概念、命题、论述、话语等进行体系化构建,进行逻辑化、科学化构建。 

在进行“三化”的同时,要充分展示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高度、学理深度、学术厚度。理论高度,在于展示该理论体现出的时代的高度、人类法治文明的高度以及国内各类法治学说的最高层面;学理深度,就在于展示该理论所蕴含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的有机结合和转化;学术厚度,就在于应将其当成一门科学、一项严谨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如此,在充分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三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法治为民的人格力量、厉行法治的坚定意志、奉法强国的雄才大略以及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理想。


(四)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永恒的良好学风。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做到守正创新,就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就在于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守正创新的光辉典范。我们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过程,也一定是守正创新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法治理论才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


最后,张文显教授向听众分享了两个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案例,以具象化地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的方法。


案例一,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发展进行脉络化的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印记》,便是例子。该书共70多万字,按照年谱的纪实的方式,从1982年3月习近平同志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起,记述了一直到2020年5月31号,内容包括习近平同志某年某月某日对法治实践的参与,与法治有关的讲话、论文、批示等等。这样完整地记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是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础。


案例二,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体例化概论的研究。以在编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案例,编写的体例最终选定以“绪论+四编”,即“1+4”的方式来阐释。绪论,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背景、形成发展、鲜明特色、理论体系,即宏观的概述;第一编,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包括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第二编,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基本精神、核心要义;第三编,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要求,展示习近平法治思想如何引领中国法治实践的发展,如何指导法治发挥保障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良好、世界和平等方面的作用。第四编,阐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方法,展示其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依法治国一系列重大科学方法论和法。


张文显教授还提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有很多种方法。如“三个基本”,习近平法治思想包含着关于法治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理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六论”,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辩证关系、重要保证的论述。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提问互动


结束具体阐述后,讲座随即进入提问环节,听众们踊跃发言,提出的问题涉及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关系;法治中国相较于其他法治国家所具特色之处;运用“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历史”的逻辑分析方法之考量等多个方面,张文显教授进行了详细解答,听众们表示获益良多。


图为讲座提问互动现场


提问环节之后王浦劬对张文显教授讲座讲授的内容做进行了简略总结并指出张文显从学理、法理、实践、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了阐述,为在座听众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新颖思路与独到启发。讲座的最后,王浦劬表达了对张文显教授精彩讲演的感谢。


侧记编辑:郭煜、龙瑶莹、张聪

技术编辑:郭    煜

责任编辑:徐梦瑶

张文显:我们这代人对法治如此坚定 是因为见证了她40年来的艰辛

张文显教授三部阐释曲之三  |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哪里来

张文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

张文显:写作能力是法治人才的基本素质

张文显:法学期刊要迅速掀起学习 研究 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热潮

张文显 王利明 孙宪忠在国新办民法典吹风会上实录

张文显:中国民法典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精神|重温

张文显:中国法学的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向何处去

张文显:中国社会治理的十个制度命题

张文显:制定专门的、综合性反腐败法律,使反腐败法律法典化

张文显: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五个核心命题

张文显| 中国法学的基本格局:求真 向善 创新 致公

张文显| 以法律、法治、法理三个概念重构中国法学学术体系

张文显:中国法学现代化的理论宣言 | 中国社会科学

张文显:共和国70年的法治大事记

王旭: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方法贡献

邓联荣: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

柳华文: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际法要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研讨 | 首都法学家沙龙暨法治发展论坛(2020)综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