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与肥胖:同源病?共治疗?|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058期日报。
JAMA:治疗抑郁症,不能只靠饮食干预
JAMA[IF:44.405]
① Bot团队的研究发现多营养素补充、食物相关行为激活疗法对于缓解超重人群重度抑郁症的效果不显著,其他研究指出多营养素可能恶化病症,提示要谨慎采用饮食干预来缓解精神疾病;② Ma团队发现对症的行为、饮食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肥胖抑郁症患者的体重及精神状态;③ 精神疾病与肥胖等非传染性疾病有相似的致病因素和病理;④ 仅依靠饮食调控无法治疗抑郁症,需采用包括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综合治疗方案。
Diet and Depression—From Confirmation to Implementation
03-05, doi: 10.1001/jama.2019.0273
【主编评语】《JAMA》近期发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Bot团队与伊利诺伊大学Ma团队的两项临床对照研究,为营养精神病学研究提供了的重要数据,也进一步指出了精神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在病理、病因上的关联性,为开发包括饮食干预在内的全面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小肠君)
JAMA:解决肥胖伴随抑郁,光靠吃药还不够
JAMA[IF:44.405]
① 409名肥胖伴随抑郁的参与者平均年龄51岁,70%为女性,实验组(n=204)在基础药物治疗之外接受综合行为减肥和问题解决疗法,对照组仅接受基础药物治疗;② 干预1年后,实验组的BMI指数由平均36.7降为平均35.9,对照组无显著变化;③ 实验组的抑郁症状指标SCL-20由1.5降为1.1,对照组的SCL-20由1.5降为1.4;④ 相比于单纯的基础药物治疗,结合行为干预减肥治疗、对症治疗方式和基础药物治疗后,肥胖抑郁患者的体重和抑郁状况改善程度更佳。
Effect of Integrated Behavioral Weight Loss Treatment and Problem-Solving Therapy on Body Mass Index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Patients With Obesity and Depression The RAINBOW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3-05, doi: 10.1001/jama.2019.0557
【主编评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Jun Ma等人近期在《JAMA》发表临床对照研究,发现对于肥胖伴随抑郁的人群,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增加行为干预的减肥治疗和问题解决型对症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体重和抑郁状况。该结果对治疗肥胖人群抑郁症状具有参考机制。(@小肠君)
神经性厌食症中的肠道菌群-免疫-大脑三方互作(综述)
Clinical Nutrition[IF:5.496]
①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饮食失调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菌群多样性降低、组成改变;② 肠道微生物产生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神经活性物质,并影响应激激素产生,通过菌群-肠-脑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宿主行为;③ 免疫细胞具有匹配细菌产生的神经活性物质的受体;④ 肠道菌群产生的部分抗原结构与宿主神经肽、神经激素相似,引发的抗原抗体反应可能与焦虑抑郁症状相关;⑤ 肠道菌群干预手段或可用于治疗神经性厌食症。
Anorexia nervosa: gut microbiota-immune-brain interactions
03-23, doi: 10.1016/j.clnu.2019.03.023
【主编评语】神经性厌食症包括一系列精神与生理症状。《Clinical Nutrition》近期发表综述,系统性阐释了肠道菌群在神经性厌食症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互作机制,对研究神经性厌食症的病理、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具有参考机制。(@小肠君)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菌群-肠-脑轴紊乱
Microbiome[IF:9.133]
① 纳入瑞典65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21名健康对照,分析肠道梭菌目、躯体感觉相关大脑区域与肠道感觉运动的网络关联;② 健康人肠道菌群结构与胃肠道感觉运动有关,但IBS患者中不存在这一关联;③ IBS与健康人群在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 incertae sedis)、梭菌XIVa类群(Clostridium XIVa)以及粪球菌属相关网络上差别最大;④ 皮层下的丘脑、尾状核和壳核区域以及皮层区的主要和次要躯体感觉皮质,参与调控菌群-脑-肠道运动互作网络。
Evidence for an association of gut microbial Clostridia with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nd gastrointestinal sensorimoto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ased on tripartite network analysis
03-21, doi: 10.1186/s40168-019-0656-z
【主编评语】菌群-肠-脑轴可能影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病症。《Microbiome》近期发表一项研究,发现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肠道菌群-肠-脑轴发生紊乱,菌群的血清素生产功能可能参与了这一变化,互作关系的紊乱可能会改变患者对痛觉的感受,该结果对阐释肠易激综合征病理、开发治疗手段具有参考价值。(@小肠君)
Cell子刊:饮食限制的延寿作用与免疫代谢调节有关
Cell Metabolism[IF:20.565]
① 饮食限制(DR)和减少胰岛素/IGF-1信号(rIIS)对线虫的延寿作用,由p38信号及其下游转录因子ATF-7调控的保守先天免疫通路所介导,且需要该通路下调至基础水平;② p38-ATF-7通路可被营养素以独立于mTORC1(DR作用的主要介导因子)的方式所活化,其过度活化可加速衰老,且其对寿命的影响独立于抗病原体免疫;③ rIIS通过转录因子DAF-16/FOXO对进食行为的抑制作用,下调p38-ATF-7免疫代谢通路,进而促进线虫长寿。
Dietary Restriction Extends Lifespan through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Innate Immunity
03-21, doi: 10.1016/j.cmet.2019.02.013
【主编评语】慢性炎症与衰老相关疾病有关,但免疫调控对寿命的影响仍有待研究。《Cell Metabolism》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以线虫为模式生物,揭示了饮食限制(热量限制)和减少胰岛素/IGF-1信号(rIIS)所带来的长寿效果涉及p38-ATF-7免疫通路的下调,该免疫代谢通路可被营养素活化,而rIIS下游的转录因子DAF-16/FOXO可通过减少食物摄入,来抑制p38-ATF-7通路,从而促进长寿。这些发现将生长、食欲、免疫和寿命的调控联系到一起,但是否适用于人体仍待验证。(@李丹宜)
饮食炎症性与老年衰弱的关联
Clinical Nutrition[IF:5.496]
① 纳入西班牙1948名≥60岁的老年人,随访3年,分析饮食的炎症潜力与虚弱和残疾发生之间的关系;② 虚弱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IADL)障碍的发生,与饮食炎症指数(DII,基于食物/营养与炎症的已知关联的一种先验性指数)相关,而与经验膳食炎症指数(EDII,基于护士健康研究队列的后验性指数)无关;③ DII还与行走缓慢相关;④ 不同的饮食炎症指数可能反应了饮食炎症特性的不同方面,DII可以用来衡量与体质下降相关的饮食健康程度。
The 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diet is related to incident frailty and slow walking in older adults
01-24, doi: 10.1016/j.clnu.2019.01.013
【主编评语】《Clinical Nutrition》近期发表一项队列研究,分析了西班牙Seniors-ENRICA队列中近两千名60岁以上老人的2种饮食炎症指数(DII和EDII)和体质状况,表明DII指数(而非衍生自美国护士健康研究的EDII指数)与西班牙老人的虚弱和日常生活障碍的发生相关,说明饮食的炎症性与老年衰弱存在关联,而从某一人群研究中归纳出的饮食炎症指数未必适用于其他人群。(@李丹宜)
猕猴慢性腹泻中的菌群-宿主互作机制
Microbiome[IF:9.133]
① 宏转录组学分析表明,特发性慢性腹泻(ICD)猕猴中,宿主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普氏菌以及弯曲杆菌、螺杆菌、毛滴虫等病原体的转录产物增多;② ICD菌群中降解黏蛋白的菌和酶的基因表达增加,提示ICD菌群能降解粘液屏障;③ ICD宿主肠细胞合成的岩藻糖化粘蛋白增多,伴随菌群对岩藻糖的利用发生变化,促进致病菌生存:拟杆菌可通过裂解将岩藻糖提供给普氏菌和嗜血杆菌作为碳源,而弯曲杆菌可将岩藻糖作为黏附位点。
Fecal metatranscriptomics of macaques with idiopathic chronic diarrhea reveals altered mucin degradation and fucose utilization
03-18, doi: 10.1186/s40168-019-0664-z
【主编评语】《Microbiom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粪便宏转录组学方法,分析了恒河猴特发性慢性腹泻(ICD)中的宿主和肠道菌群的基因表达变化,表明ICD肠道菌群中,致病菌基因表达增加、黏蛋白降解作用增强、对岩藻糖的利用发生改变,而宿主生成的岩藻糖基化黏蛋白,可被菌群中的潜在致病菌作为碳源或黏附位点所利用,从而促进疾病。这些发现对于研究肠道疾病中的菌群-宿主互作机制,有参考意义。(@李丹宜)
牙龈卟啉单胞菌如何进行表面移位
ISME Journal[IF:9.52]
① 口腔厌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381株可在挨着的两个表面间发生移位,进而在新位点定植;② 该过程中细菌代谢发生变化:精氨酸利用过程中的副产物瓜氨酸和鸟氨酸累积,精氨酸及其产物n -乙酰-精氨酸和多胺腐胺被消耗;③ 移位需要通过蛋白质水解、细胞分散、细胞间滚动和亚扩散细胞驱动的运动来改变周围环境;④ 菌毛及其相关蛋白的产生、接触依赖性生长抑制基因的调控、IX型分泌系统,是发生表面移位的关键。
Amino acids as wetting agents: surface translocation by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02-19, doi: 10.1038/s41396-019-0360-9
【主编评语】牙龈卟啉单胞菌是口腔菌群中的一员,也是牙周炎中的关键致病菌。《ISME Journal》近期发表研究指出,该菌的特定菌株具有运动性,可通过“滑行运动”在邻近表面间发生移位,并用多组学方法揭示了该过程中的细菌代谢变化以及参与其中的调节基因和通路,表明该菌通过T9SS系统向周围环境释放多种酶,生成吸湿性氨基酸,从而使环境变得湿润利于其移动。(@李丹宜)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徐笑,小肠君,李丹宜,祁玉丽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330 | 关注未成年人营养:吃得饱了,亟需重视怎样才能吃得好
0328 | 《自然》:超越菌群结构分析!聚焦微生物基因多态性与人类健康
0326 | 共生定植还是感染致病?端看肠道真菌如何“变脸”
0322 | Science:含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甜味饮料,还能多喝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