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交,传递的不仅是信息,还有共生菌群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056期日报。


Nature子刊:社交人群中的菌群传递

Nature Microbiology[IF:14.174]

① 斐济群岛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群岛上287人的粪便和口腔菌群在家庭成员和配偶间存在显著的传递现象;② 相比于男性,女性携带的菌株与其接触的家人和其他群体的菌株更相近;③ 口腔菌群与粪便菌群的传递模式并不完全相同;④ 无法判断菌群传递的方向和直接程度;⑤ 使用核心SNP和可变基因组区域分析,从菌株水平的菌群信息就可以判定一部分配偶关系, 反映出个体在环境易感性、行为、社交关系上的相似性对于菌群传递网络的影响。

Transmission of human-associated microbiota along family and social networks
03-25, doi: 10.1038/s41564-019-0409-6

【主编评语】《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研究,对斐济群岛上287人的肠道和口腔菌群进行核心SNP分析和可变基因组区域分析,阐释了共生菌群在人群中的水平传递现象,发现菌群的相似性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群的社交关系。该结果对于阐释环境因素对共生菌群的影响、共生菌群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君)

Lancet子刊:上呼吸道菌群或可诊断儿童下呼吸道感染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IF:21.466]

① 选取29名儿童重症监护室中的下呼吸道感染(LRTI)患儿,收集气管内抽吸物及鼻咽样本;② 鼻咽中的细菌、病毒与气管内抽吸物菌群有显著相关性,说明可使用鼻咽菌群作为肺部菌群的代表;③ 纳入154名LRTI患儿及307名健康儿童,单独使用细菌、病毒或宿主特征,难以区分患儿与健康儿童;④ 结合鼻咽菌群中的细菌及病毒与宿主特征,可较为准确地区分出患儿与健康儿童。

Bacterial and viral respiratory tract microbiota and host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03-15, doi: 10.1016/S2213-2600(18)30449-1

【主编评语】《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鼻咽菌群可作为分析下呼吸道菌群的替代样本,而结合呼吸道菌群特征与宿主特征,可显著区分出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与健康儿童。该结果对于下呼吸道疾病诊断具有参考价值。(@沈志勋)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肿瘤中的炎症小体(综述)

Nature Reviews Cancer[IF:42.784]

① 炎症小体效应因子触发抗菌群免疫应答,异常炎症小体信号与炎症、代谢、神经退行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相关;② 炎症小体引发的炎症反应释放IL-1β和IL-18等细胞因子,可促癌细胞和血管生长,并诱导免疫抑制微环境及肿瘤远端转移;③ IL-18可促NK及T细胞肿瘤杀伤作用,NLRC4等炎症小体相关分子可抑制上皮细胞增殖;④ 作为宿主-共生菌互作监视系统,炎症小体组分基因多态性及表达谱与肿瘤相关;⑤ 靶向炎症小体有望解释癌症发病机理及治疗肿瘤。

Diverging inflammasome signals in tumorigenesis and potential targeting
03-06, doi: 10.1038/s41568-019-0123-y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Cancer》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各类炎症小体的活化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以及炎症小体信号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讨论了靶向炎症小体治疗肿瘤的潜在可能。(@沈志勋)

生命早期逆境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IF:6.306]

① 小鼠生命早期连续暴露于母体免疫激活、母婴分离及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的多重不良事件后,成年期的行为表型表现出性别特异性;② 雄鼠在社交行为上表现出缺陷,而雌鼠表现出更强的焦虑及强迫行为;③ 在幼年经历多重逆境的雄鼠与雌鼠中,内侧前额叶皮质中基因表达也有所差异;④ 雄鼠和雌鼠的肠道菌群失调也表现出性别差异,雄鼠中有更多的菌科及菌属受到影响。

Multi-hit early life adversity affects gut microbiota, brain and behavior in a sex-dependent manner
03-11, doi: 10.1016/j.bbi.2019.03.006

【主编评语】《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生命早期暴露于多重逆境下的小鼠中,雄鼠与雌鼠在行为、基因表达及肠道菌群组成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该结果对阐释个体差异与相关影响因素具有参考价值。(@沈志勋)

肠道TLR9在内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Kidney International[IF:8.429]

① 缺失肠道Toll样受体9(TLR9)的小鼠在缺血/再灌注(I/R)后,肾、肝脏及小肠的损伤加剧,表现为肾、肠道、肝脏炎症恶化,以及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的增加;② TLR9缺失小鼠的潘氏细胞颗粒较大,肠道巨噬细胞浸润明显,肠隐窝IL-17A表达较高;③ IL-17A中和抗体处理TLR9缺失小鼠,可预防缺血性急性肾损伤及相关的远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④ 急性TLR9活化可诱导潘氏细胞脱粒及IL-17A产生,慢性TLR9活化可下调小肠隐窝IL-17A从而抑制炎症。

Intestinal Toll-like receptor 9 deficiency leads to Paneth cell hyperplasia and exacerbates kidney, intestine, and liver injury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02-15, doi: 10.1016/j.kint.2018.10.035

【主编评语】《Kidney Internationa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道中缺失了Toll样受体9(TLR9)的小鼠,在缺血/再灌注后,肾、肝脏及小肠的损伤加剧。该结果显示慢性TLR9的活化可抑制IL-17A,而TLR9的缺失促进了IL-17A的产生,从而增强炎症反应。(@沈志勋)

Nature子刊:共生肠杆菌科决定了沙门氏菌感染易感性

Nature Microbiology[IF:14.174]

① 基因背景相似但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小鼠,对于沙门氏菌感染的易感性具有差异;② 无菌小鼠的粪菌移植结果显示,易感性的差异源于肠道菌群组成的不同;③ 同笼养殖对改变沙门氏菌的易感程度的作用有限,说明肠道菌群中的少数微生物类群介导了易感性的变化;④ 肠杆菌科在健康小鼠的肠道菌群中丰度较低,是介导对沙门氏菌易感性变化的主要类群;⑤ 大肠杆菌通过有氧代谢与沙门氏菌竞争营养,接种益生菌型大肠杆菌可提高小鼠对沙门氏菌感染的抵抗力。

Endogenous Enterobacteriaceae underlie variation in susceptibility to Salmonella infection
03-25, doi: 10.1038/s41564-019-0407-8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不同可能是导致实验动物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研究,发现肠道共生肠杆菌科的差异,会导致小鼠对沙门氏菌感染的易感性发生变化。该结果对于解释实验中的个体差异、优化动物实验模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君)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膳食溶菌酶改变母猪的菌群、免疫及代谢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4.019]

① 24头怀孕母猪分为对照组、0.5kg/t和1.0kg/t溶菌酶组,干预21天;② 1.0kg/t溶菌酶可显著降低母猪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厚壁菌门及大肠杆菌,增加螺旋体属、广古菌门、放线菌门及淀粉乳杆菌;③ 并显著上调嘧啶、嘌呤和氨基酸代谢相关功能,降低革兰氏阳性菌丰度及菌群的氧化应激耐受性;④ 同时可显著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和IgA水平,升高IgM水平;⑤ 乳代谢产物如L-谷氨酰胺、肌酸和L-精氨酸在治疗后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变化。

Dietary lysozyme alters sow's gut microbiota, serum immunity and milk metabolite profile
02-06, doi: 10.3389/fmicb.2019.00177

【主编评语】来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团队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膳食中的溶菌酶可显著调节母猪的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从而改善其免疫功能及乳成分。(@沈志勋)

含糖还是人工甜味剂,哪种饮料的健康风险更大?

Circulation[IF:18.88]

① 纳入HPFS人群随访研究中37716名男性和NHS人群研究中80647名女性,在341万人年的随访中,共发生7896例心血管疾病(CVD)和12380例癌症死亡事件;② 排除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后,含糖饮料(SSBs)与总死亡率、CVD及癌症死亡率相关,且死亡风险随饮用量增加而升高;③ 人工甜味剂饮料(ASBs)的摄入与癌症死亡率无关;④ 仅在来自NHS研究的女性群体中,高ASBs摄入(≥2次/天)与总死亡率和CVD死亡率存在正相关性,该结果有待再验证。

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
03-18,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7401

【主编评语】《Circulation》近期发表研究,分析了近12万美国成年人中甜味饮料摄入情况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事件的关联性,发现含糖饮料可能增加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而人工甜味剂饮料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该结果对于评估膳食风险因素、规划健康饮食具有参考价值。(@小肠君)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小肠君,沈志勋,吴芹,梁婷婷,Mayday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328 | 《自然》:超越菌群结构分析!聚焦微生物基因多态性与人类健康

0327 | 请注意:益生菌在体内能变异

0326 | 共生定植还是感染致病?端看肠道真菌如何“变脸”

0325 | 益生元研究进展小汇总

0324 | 再聚焦!如何诊断与治疗炎症性肠病

0323 | 皮肤真菌,是敌是友?

0322 | Science:含高果糖玉米糖浆的甜味饮料,还能多喝吗

0321 | 中科院团队:干掉肠道菌群,小鼠变得怕冷

0320 | 中国自闭症菌群研究取得突破,刘星吟团队登上Cell子刊

0319 | JAMA再引争议:胆固醇与鸡蛋摄入量要不要设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