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BD+怀孕,肠道菌群和免疫的变化何去何从?|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146期日报。

怀孕可能缓解IBD女性患者症状

Gut[IF:17.943]

① 与健康孕妇相比,IBD孕妇受孕后炎症因子IL-6、IL-8、IL-12、IL-17和TNFα显著减少,在怀孕期间相对稳定;② 区别于健康孕妇,IBD孕妇的IL-10、IL-6不随孕程增加;③ 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在孕早期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在孕程中晚期不显著;④ IL-5与Akk细菌丰度的增加呈正相关,IL-9、IL-17的水平与理研菌科中某属的丰度降低相关;⑤ IBD患者可以安全妊娠,妊娠相关免疫和菌群变化可能对IBD有缓解作用,不建议对IBD孕妇进行菌群干预。

Modulation of cytokine patterns and microbiome during pregnancy in IBD
05-17, doi: 10.1136/gutjnl-2019-318263

【主编评语】IBD疾病进程以及怀孕均会影响肠道菌群。《Gut》近期发表一项人群研究,发现妊娠期IBD患者的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肠道菌群多样性都有显著改善。该研究不仅表面IBD患者可以安全妊娠,并且怀孕带来的免疫、肠道菌群变化很可能缓解IBD症状。(@小肠君)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肠道菌群部分介导空气污染对糖尿病的影响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7.943]

① 纳入广东省6627名参与者的问卷调查以及空腹血液和粪便样本,分析空气污染物、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糖尿病之间的关联;② PM2.5和PM1均与空腹血糖受损(IFG)或2型糖尿病(T2D)风险正相关,与肠道菌群α多样性呈负相关;③ 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减少,部分介导了PM2.5和PM1与T2D风险的关联;④ 鉴定出79-89个细菌介导PM2.5和PM1与IFG和T2D的关联;⑤ 大多数厚壁菌、变形菌和疣微菌的相对丰度与PM浓度和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

Gut microbiota partially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on type 2 diabetes: Evidence from a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06-12, doi: 10.1016/j.envint.2019.05.076

【主编评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马文军和Yan He主导研究近期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该研究分析了广东省肠道菌群计划中6627名受试者的数据和样本,发现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颗粒物,与糖尿病风险上升相关,而肠道菌群和其中的特定细菌,在一定程度上介导了这种关联性。(@李丹宜)

肠道真菌及抗真菌免疫失调影响酒精性肝炎患者临床结局

Hepatology[IF:14.971]

① 对比59名酒精性肝炎患者、15名酗酒患者及11名非酗酒者;② 酗酒显著降低了肠道真菌多样性,并改变了真菌组成:酗酒者中念珠菌属的丰度最高,而非酗酒者中青霉菌属占主要部分;③ 酒精性肝炎患者中,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水平显著高于酗酒者及非酗酒者;④ 相比于ASCA<34 IU/mL的酒精性肝炎患者,ASCA在34 IU/mL以上的患者的90天生存率显著降低(60% vs. 80%)。

Intestinal fungal dysbiosis and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 to fungi in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hepatitis
06-22, doi: 10.1002/hep.30832

【主编评语】来自《Hepatology》上报道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酗酒可显著改变肠道真菌的组成与多样性,并且在酒精性肝炎患者中,抗真菌免疫应答发生变化,且与患者的生存率相关。(@沈志勋)

肠道菌群影响肝硬化小鼠的神经炎症

Hepatology[IF:14.971]

① 在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中诱导肝硬化,并给无菌小鼠移植健康人或肝硬化患者的粪菌;② 正常小鼠诱导肝硬化后,神经炎症、小神经胶质/神经胶质活化、γ-氨基丁酸信号及肠道菌群失调均为最高;③ 相比于移植了健康人菌群的小鼠,移植了肝硬化患者菌群的小鼠的上述表型/症状更高,突触可塑性降低,肝脏组织学无显著变化;④ 肝硬化患者进行粪菌移植后,将其粪菌移植给肝硬化无菌小鼠,可显著缓解上述表型/症状。

Neuroinflammation in Murine Cirrhosis is Dependent o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is Attenuated by Fecal Transplant
06-20, doi: 10.1002/hep.30827

【主编评语】来自《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肝硬化小鼠模型中,肠道菌群影响了神经炎症及脑中的多项指标,提示肠-肝-脑轴在肝性脑病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以及粪菌移植可能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沈志勋)

Nature子刊:粪便菌群的定量分析,揪出疾病相关的菌群标志物

Nature Microbiology[IF:14.3]

① 重新分析106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或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菌群数据集,与健康人群对比;② 肠型拟杆菌属2在患者中常见,其粪便菌群细胞计数较低,伴随高粪便含水量,且与肠道和系统炎症负相关;③ 定量分析菌群分类群的绝对丰度,并对粪便含水量进行控制,鉴定出肠球菌属与胆道阻塞相关,埃希氏菌、梭杆菌、链球菌和韦荣球菌4个菌属与肠道炎症相关;④ 梭杆菌属与韦荣球菌属近乎互斥,且前者仅在克罗恩病(CD)和PSC-CD中丰度高。

Quantitative microbiome profiling disentangles inflammation- and bile duct obstruction-associated microbiota alterations across PSC/IBD diagnoses
06-17, doi: 10.1038/s41564-019-0483-9

【主编评语】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混杂因素,比如很多与肠道失调相关的疾病都伴随粪便硬度的改变,相关菌群变化(特别是微生物载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可能是粪便含水量。《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炎症性肠病(IBD)相关的特定肠型,与菌群细胞计数、粪便含水量和炎症标志物存在关联,并通过定量分析绝对丰度+对粪便含水量进行变量控制,清晰的找出与胆管炎和肠道炎症分别相关的标致菌属,对于分析疾病相关菌群标志物很有参考意义。(@李丹宜)

Nature子刊:艰难梭菌毒素A进入细胞的新机制

Nature Microbiology[IF:14.3]

① 艰难梭菌毒素A(TcdA)可能通过CROP结构域与细胞表面粘附,但也可能通过非CROP依赖性方式进入细胞;② 通过CRISPR-Cas9介导的全基因组筛选,鉴定出硫酸化粘多糖(sGAG)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可促进缺失CROP结构域的TcdA进入细胞;③ TcdA与sGAG的硫酸盐化基团结合,小分子GM-1111(一种可“遮掩”sGAG的硫酸乙酰肝素)可抑制TcdA与结肠上皮的结合;④ TcdA不与LDLR直接结合,提示LDLR可能促进了TcdA的内吞。

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contribute to 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A entry into cells
06-03, doi: 10.1038/s41564-019-0464-z

【主编评语】艰难梭菌感染后,艰难梭菌毒素A(TcdA)可破坏结肠上皮。《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毒素TcdA通过非CROP依赖性方式进入细胞的机制,发现硫酸化粘多糖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分别促进TcdA与细胞的粘附及细胞对TcdA的内吞。抑制TcdA与硫酸化粘多糖或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新策略。(@沈志勋)

致病李斯特菌的毒性影响其在食物和肠道中的分布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高毒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克隆CC1与乳制品高度相关,而低毒性Lm克隆CC9及CC121与肉制品相关;② 相比于低毒性Lm克隆,高毒性Lm克隆在肠道内腔中可更好地定殖,并可入侵更多的肠道组织;③ 相反地,低毒性Lm克隆更普遍地携带抗逆性基因及苯扎氯铵(一种广谱杀菌剂)基因,在亚致死苯扎氯铵浓度下的生存率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更高,因而可更好地适应食品加工环境。

Hypervirulent Listeria monocytogenes clones' adaption to mammalian gut accounts for their association with dairy products
06-06, doi: 10.1038/s41467-019-10380-0

【主编评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是一种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高毒性的Lm更多地存在于乳制品中,因其可更好地在哺乳动物肠道中定殖;而低毒性的Lm更多地存在于肉制品中,因其更好地适应食品加工环境。(@沈志勋)

代谢适应性与生物被膜中的耐药性(综述)

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1.974]

① 生物被膜中存在的低代谢区域促进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② 在生物体内,氧含量和养分含量影响生物被膜不同区域的代谢活性及抗生素耐药性;③ 生物被膜中养分、氧气含量差异的微环境,是耐药性产生的关键因素;④ 生活在生物被膜中的细菌经常会面临低氧、低养分的生存环境,细菌为适应上述环境产生代谢适应性,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⑤ 上述代谢适应性的产生,往往涉及三羧酸循环的改变和质子动力势的降低。

Antimicrobial Tolerance and Metabolic Adaptations in Microbial Biofilms
06-06, doi: 10.1016/j.tim.2019.05.003

【主编评语】活跃的微生物代谢状态是多种抗生素发挥作用的前提。《Trends in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综述,系统性介绍了生物被膜中抗生素耐药性产生与微生物的代谢变化之间的关联,指出代谢活性下降是生物被膜耐药性增加的重要机制,对于研究生物背膜耐药性、开发针对性的耐药性管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小肠君)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杜海洋,迟卉,沈志勋,李丹宜,小肠君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627 | 调节免疫,肠道真菌起啥作用?

0626 | 预防心血管疾病,补充维生素D有效吗?

0625 | 《自然·医学》双发:靶向肠道菌群或可改善食物过敏和运动能力

0624 | 揪出大肠癌早期转移的“种子”

0623 | Nature出品:人体菌群研究的里程碑(下)

0622 | Nature出品:人体菌群研究的里程碑(上)

0621 | 同菌不同效:Science揭秘Akk菌引起的肠道免疫应答

0620 | 病毒细菌手拉手,阐释上呼吸道混合感染新机制

0619 | 膳食指南需“量身定制”,膳食宝塔助中国人预防大肠癌

0618 | 《自然·医学》:幼年时接触的室内菌群可影响哮喘风险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