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肥胖,不止是体重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251期日报。

JAMA:青少年肥胖知多少

JAMA[IF:44.405]

① 青少年肥胖症的治疗方案需和其家人商量,避开“肥”和“肥胖症”等词,从伤害最小但仍具强度的方式开始进行整合型持续管理;② 尽管效果一般,但生活习惯干预伤害最小,是治疗青少年肥胖的常见方式;③ FDA只批准了奥利司他和芬特明治疗青少年肥胖症,但实际上二甲双胍和GLP-1类似物等药物常被标签外使用;④ 减肥手术是治疗青少年肥胖的有效手段,但仍缺乏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⑤ 现急需加强关于肥胖医学的专业教育和新型基础研究的资金。

Treatment of Adolescent Obesity in 2020
09-30, doi: 10.1001/jama.2019.14725

【主编评语】青少年期在个人成长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管理体重的黄金时期,因此青少年肥胖症不容忽视。目前全球有大约900万青少年肥胖症患者,当BMI在同性别的同龄人中高于第95个百分位时为青少年肥胖。类似于成年人肥胖治疗方案,生活习惯干预(如少食精加工食品和多食蔬菜)、药物治疗和减肥手术均为备选方案,后两者是病态肥胖患者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物理治疗外,由于青少年期的特殊性,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潇洒小姐陈)

打破“肥胖悖论”:肥胖与较差的心衰结局相关

PLoS Medicine[IF:11.048]

① 纳入11个亚洲国家/地区的共5964例心衰患者,按BMI或腰围/身高比(whtr)分组,并分析1年内的心衰综合结局(心衰住院或死亡);② 高BMI与低心衰结局风险相关,高whtr与高心衰结局风险相关;③ 与高BMI低whtr患者比,低BMI高whtr患者的心衰结局风险更高;④ 低BMI高whtr患者多见于女性、低收入国家,并有着较高的糖尿病患病率及较差的生活质量;⑤ “肥胖悖论”仅出现在使用BMI评估肥胖的亚洲患者中,使用whtr评价的结果则相反。

Association of obesity with heart failure outcomes in 11 Asian regions: A cohort study
09-24,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2916

【主编评语】“肥胖悖论”指在某些情况下,肥胖可能产生一些对健康的“益处”。PLo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发现,在亚洲人群中,如果使用BMI作为肥胖的评估指标,高BMI与较低的心衰住院及死亡率相关,出现了“肥胖悖论”;而如果使用腰围/身高比来评估肥胖,高腰围/身高比则与较高的心衰住院及死亡率相关。该结果提示,使用BMI作为肥胖的评估指标并不完全合理。(@szx)

Cell子刊:胆胰分流术相比胃旁路术对代谢改善的效果更佳

Cell Metabolism[IF:22.415]

① 采用混合餐试验,评估胆胰分流术(BPD)和胃旁路术(RYGB)在减重20%前后,对肥胖人群糖代谢的影响;② 与RYGB术后相比,BPD术后患者对摄取葡萄糖的吸收入血更慢,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升高明显减弱;③ BPD术后的胰岛素敏感性,即胰岛素输注期间的葡萄糖代谢清除率,比RYGB术后高出约45%;④ 但β细胞功能在RYGB或BPD术后减重时同样得到改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⑤ 结果表明,BPD相比RYGB对血糖代谢的控制效果更佳,对糖尿病的缓解作用更强。

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Induces Greater Metabolic Improvement Than Roux-en-Y Gastric Bypass
10-03, doi: 10.1016/j.cmet.2019.09.002

【主编评语】胆胰分流术比胃旁路术对糖尿病的改善更佳。Cell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12名接受胆胰分流术及12名接受胃旁路术的肥胖患者,发现胆胰分流术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并更好地抑制餐后血糖的升高,2种手术对于β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相似。(@szx)

常见减重手术疗效原理的对比

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IF:3.439]

① RYGB和SG是两种常见的减重手术,改变通过胃肠道结构和营养流,影响肠道信号,从而减重、调节代谢并长期维持其疗效(~10年);② RYGB和SG在解剖水平上明显不同,但其对胃肠激素、胆汁酸和肠道菌群等又有相似之处;③ RYGB和SG导致肠激素GLP-1和PYY升高,胃饥饿素降低,降低患者食欲并改善血糖水平;④ RYGB和SG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及其胆汁酸的血浆成分和浓度变化,但SG比RYGB影响小;⑤ 术后患者恢复效果差异大,需研究其机理,进行个性化治疗。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weight loss effects of RYGB and SG: similar, yet different
2018-05-05, doi: 10.1007/s40618-018-0892-2

【主编评语】对于病态肥胖的患者(BMI>35 kg/m2)以及过度肥胖的患者(BMI≥40 kg/m2)的患者,传统的生活习惯干预并不能帮助其减重或长期维持减重成果。Journal of Endocrinological Investigation的这篇文章先介绍了饥饿分为“稳态型饥饿”(homeostatic hunger)和“享乐型饥饿”(hedonic hunger),据此分析肥胖症患者使用传统减重方式失败的原因,而RYGB和SG可以从生物信号角度帮助患者减重并长期维持效果,但目前患者术后差异大,所以仍需进一步了解手术作用机理,为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符合个性化治疗的趋势。(@潇洒小姐陈)

国内团队:褪黑素抑制脂肪肝的机制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IF:15.221]

① 在高脂饮食喂养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模型中,褪黑素可在不影响食物摄入的情况下缓解脂肪肝表型;② NAFLD小鼠肝脏中的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活化增强,褪黑素可抑制ASK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的上调及磷酸化;③ 高脂饮食促进ASK1与TNF受体相关因子(TRAF)的互作,导致ASK1的去泛素化,从而提升ASK1的蛋白稳定性;④ 褪黑素可激活β-抑制蛋白-1,使后者与ASK1结合,拮抗了TRAF介导的ASK1去泛素化,降低ASK1的蛋白稳定性。

Melatonin safeguards against fatty liver by antagonizing TRAFs‐mediated ASK1 deubiquitination and stabilization in a β‐arrestin‐1 dependent manner
09-21, doi: 10.1111/jpi.12611

【主编评语】褪黑素被发现可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来自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团队在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褪黑素可通过激活β-抑制蛋白-1,拮抗TRAF介导的ASK1去泛素化,从而促进ASK1的降解以抑制脂肪肝。(@szx)

LGG抑制小鼠肠道的脂肪酸吸收以预防脂肪肝

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Medicine[IF:4.743]

① 长期喂食鼠李糖乳杆菌GG可减少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体重增加、体脂增加及肝脏脂肪堆积,以预防肝性脂肪变性的发生;② 短期喂食鼠李糖乳杆菌GG可减少小鼠肠道对脂质的吸收,且不增加粪便中的脂质排泄,也不影响小鼠的卡路里摄入;③ 机制上,鼠李糖乳杆菌GG可与宿主竞争,以消耗肠道中的脂肪酸,并可下调肠道细胞中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④ 另外,鼠李糖乳杆菌GG可抑制高脂饮食引起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种群变化。

A protective mechanism of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against hepatic steatosis via reducing host intestinal fatty acid absorption
08-13, doi: 10.1038/s12276-019-0293-4

【主编评语】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清楚。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鼠李糖乳杆菌GG可通过与宿主肠道竞争脂肪酸,抑制小鼠肠道中的脂肪酸代谢及吸收,以抑制肝脏脂肪堆积,从而预防脂肪肝的发生。(@szx)

菌群产物降低胃饥饿素受体信号

FASEB Journal[IF:5.391]

① 胃饥饿素受体(GHSR-1a)参与能量代谢和饮食摄入等重要生命活动;② 细菌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和乳酸均能有效抑制细胞中GHSR-1a调节的钙通路;③ 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APC1472和短双歧杆菌APC6331)和乳酸杆菌(鼠李糖乳杆菌DPC6118和加氏乳杆菌DPC6106)均可降低胃饥饿素调节的受体内化信号;④ SCFAs、乳酸和细菌上清液对胃饥饿素相关信号mTOR无影响,SCFAs对另一信号ERK有影响;⑤ 肠道菌群及其产物SCFAs或是GHSR-1a相关疗法的新思路。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microbiota metabolites attenuate ghrelin receptor signaling
09-21, doi: 10.1096/fj.201901433R

【主编评语】胃饥饿素被称为“饥饿荷尔蒙”,负责提高食欲并促进脂肪囤积。胃饥饿素受体GHSR-1a遍布人体的肠道和大脑,而人体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极可能参与调控GHSR-1a。本文检测了细菌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和乳酸,以及几株常见的益生菌的上清液对GHSR-1a的调节作用,发现SCFAs能显著抑制GHSR-1a相关的信号因子,因此认为SCFAs是针对GHSR-1a疗法的新思路。文章中最后提到同属益生菌(如双歧杆菌)的上清液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印证了益生菌作用取决于菌种和菌株。(@潇洒小姐陈)

Nature子刊:与神经性厌食症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

Nature Genetics[IF:25.455]

① 纳入33个数据集(包含来自17个国家的16992名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及55525名健康对照)进行GWAS荟萃分析;② 鉴定出8个与神经性厌食症相关的风险基因座(P<5*10^-8),其中包含4个单基因位点(CADM1、MGMT、FOXP1及PTBP2)、2个多基因位点及2个基因间位点;③ 厌食症的遗传特征可反映其临床表现,厌食症与精神疾病、身体活动、代谢(包括血糖)、脂质、受教育程度以及人体测量特征之间有着显著的遗传关联。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eight risk loci and implicates metabo-psychiatric origins for anorexia nervosa
07-15, doi: 10.1038/s41588-019-0439-2

【主编评语】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影响了0.3%的男性及0.9-4%的女性,低BMI是其特征之一。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GWAS分析,鉴定出了与神经性厌食症相关的8个风险基因位点,并确认了神经性厌食症与精神疾病、代谢疾病等的遗传关联,提示神经性厌食症应被定义为一种代谢精神疾病。(@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潇洒小姐陈,迟卉,王文东,szx,爱的抉择,吴芹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011 | 一图读懂:菌群如何影响宿主表型

1010 | 肠道给药新装置:告别打针,口服胶囊搞定生物大分子药物

1009 | 菌群移植新突破!不只粪菌,阴道菌群也能治病

1008 | 炎性衰老与DNA损伤,菌群扮演什么角色?

1007 | 粪菌+小RNA:诊断大肠癌的新思路?

1006 | 不用少吃红肉和加工肉了?仍需谨慎

1005 | 烹饪:塑造肠道菌群的关键因素

1004 | 《科学》亮点:揪出人类菌群中的生物活性分子

1003 | 《自然》揭示:“癌王”中,真菌如何推波助澜

1002 | 炎症性肠病患者更易患糖尿病?600万人数据找答案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