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热点:肠道等器官中的神经-免疫互作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338期日报。

Nature Reviews:不同器官中的神经-免疫互作(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4.019]

① 在皮肤中,感觉神经元可通过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调控中性粒细胞及树突细胞的应答;② 在肺部,神经元通过释放血管活性肠肽、CGRP、神经调节肽U(NMU)调控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中性粒细胞及γδ T细胞的应答;③ 在肠道中,菌群调控可产生CSF1的肠道神经元与可产生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的肌层巨噬细胞的互作,肠道胶质细胞促进ILC3活化,胆碱能神经元释放NMU激活ILC2;④ 肠-脑轴中存在多种神经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互作。

Neuroimmune circuits in inter-organ communication
2019-12-17, doi: 10.1038/s41577-019-0247-z

【主编评语】神经-免疫互作在维持组织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器官(包括皮肤、肺、肠道)中神经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互作方式,以及肠-脑轴中的神经-免疫互作机制及相关调控因素。(@szx)

中和IL-1α改变肠道菌群功能缓解肠道炎症

PNAS[IF:9.58]

① SAMP小鼠能自发克罗恩病样回肠炎,使用特异性单抗中和IL-1α可明显改善慢性回肠炎症状,并能保护小鼠免受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② 中和IL-1α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降低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的比例,减少螺杆菌属物种的数量,增加Mucispirillum schaedleri和唾液乳杆菌;③ 中和IL-1α在无菌SAMP小鼠中没有效果,提示中和IL-1α导致的抗炎效应与菌群的改变有关;④ 将IL-1α单抗处理后的小鼠的粪菌移植给无菌小鼠,可抑制DSS诱导的结肠炎。

Neutralization of IL-1α ameliorates Crohn’s disease-like ileitis by functional alterations of the gut microbiome
2019-12-16, doi: 10.1073/pnas.1915043116

【主编评语】来自PNA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使用IL-1α单抗处理,可通过改变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功能,缓解自发性克罗恩病样回肠炎及DSS诱导的结肠炎,提示靶向IL-1α或可用于治疗IBD。(@szx)

国内团队:小檗碱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缓解结肠炎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5.574]

① 氧化小檗碱(OBB)是肠道菌群代谢小檗碱(BBR)的产物;② OBB显著缓解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模型的临床症状、结肠缩短、组织损伤等,其疗效与硫唑嘌呤(AZA)相似,且优于BBR;③ OBB显著改善结肠炎症应答和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④ 机制上,OBB通过下调TLR4及MyD88的表达,抑制IκBα磷酸化和NF-κB p65入核,从而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⑤ 另外,OBB可调节并恢复DSS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Oxyberberine, a novel gut microbiota-mediated metabolite of berberine, possesses superior anti-colitis effect: impact on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gut microbiota profile and TLR4-MyD88-NF-κB pathway
2019-12-19, doi: 10.1016/j.phrs.2019.104603

【主编评语】小檗碱被广泛用于治疗痢疾和结肠炎,但血液浓度通常低于1%,因此小檗碱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能发挥生物活性功能。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苏子仁团队与谢建辉团队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小檗碱的一种新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小檗碱,可通过靶向TLR4-Myd88-NF-κB通路,显著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szx)

国内团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菌群变化

Journal of Autoimmunity[IF:7.543]

① 纳入69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20名皮肌炎患者及49名健康人,分析对比皮肤菌群组成;② SLE患者皮肤菌群的群落丰富度及均匀度显著低于健康人,并表现出更高的异质性,且与皮肌炎患者的皮肤菌群也存在显著差异;③ SLE患者的皮肤菌群失调与多种临床特征(血清补体水平低、肾脏受累、肌炎)相关;④ 葡萄球菌属(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可作为SLE皮肤病变的潜在生物标志物;⑤ SLE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通路显著富集。

Disordered cutaneous microbiota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2019-12-26, doi: 10.1016/j.jaut.2019.102391

【主编评语】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陆前进团队与赵明团队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皮肌炎及健康人的皮肤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发现SLE患者的皮肤菌群失调且与多项重要临床特征相关,并鉴定出葡萄球菌属可作为SLE患者皮肤病变的潜在生物标志物。(@szx)

谷蛋白摄入增加与乳糜泻风险增加相关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241]

① 纳入67608名2000-2009年出生的挪威儿童,平均随访11.5年,记录18月龄时的谷蛋白摄入情况;② 随访期间,共有738名儿童(1.1%)被诊断出乳糜泻,18月龄时的平均谷蛋白摄入为8.8g/天;③ 谷蛋白摄入量每增加1个标准差,校正后的乳糜泻相对风险为1.10;④ 相比于谷蛋白摄入量最少的儿童,谷蛋白摄入量最多的儿童的乳糜泻的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后相对风险为1.26);⑤ 谷蛋白摄入量与乳糜泻风险的关联不受开始摄入谷蛋白的时间的影响。

Gluten Intake in Early Childhood and Risk of Celiac Disease in Childhood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2019-08-01,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0331

【主编评语】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7万名挪威儿童进行11.5年的随访后发现,在18月龄时的谷蛋白摄入越多,患乳糜泻的风险越高。(@szx)

肠道菌群如何帮助宿主抵抗病原体感染(综述)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F:7.667]

① 肠道菌群可通过占据生态位、调节生态位环境、竞争营养物质、释放细菌素、调节宿主免疫防御等方式抑制肠道病原体感染;② 乳酸乳球菌、大肠杆菌等可产生各类抗菌肽以抵抗不同的致病菌;③ 梭状芽胞杆菌等产丁酸菌依赖抗性淀粉、寡糖维持利厌氧环境,限制致病菌的定殖;④ 分节丝状菌等特定细菌可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包括天然淋巴细胞分泌IL-22、稳态型Th17细胞应答、IgA应答等;⑤ 肠道菌群激活的免疫抵抗可影响肠外器官,伴随系统性免疫反应。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to improve innate resistance
2018-09-08, doi: 10.1016/j.coi.2018.08.003

【主编评语】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通过改善肠道环境、直接杀伤、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等方式,帮助宿主抵抗病原体的肠道感染的机制,并讨论了通过调节菌群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的可能。(@szx)

肠道菌群影响急性应激诱导的髓系免疫细胞变化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IF:6.17]

① 无菌小鼠的基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菌群移植可改善肾上腺素水平;② 无菌小鼠血液、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LY6Chi单核细胞、LY6Cmid,CCR2+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水平下降,菌群移植可改善上述细胞的水平;③ 急性应激导致小鼠血液中的LY6Chi单核细胞、LY6Cmid,CCR2+单核细胞减少及粒细胞增加,与正常小鼠不同,无菌小鼠的LY6Chi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在240min后仍未恢复正常水平;④ 急性应激不会诱导骨髓细胞运输进入MLN。

The 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Acute Stress-Induced Myeloid Immune Cell Trafficking
2019-12-05, doi: 10.1016/j.bbi.2019.12.003

【主编评语】急性应激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化,并介导先天性免疫细胞的应答。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急性应激诱发小鼠血液中特定髓系细胞的变化,而在无菌小鼠中,急性应激诱导的髓系细胞变化的恢复受损。研究结果提示,菌群影响急性应激诱导的免疫系统应答。(@szx)

Cell子刊:硬骨鱼的IgD+ IgM- B细胞增强肠道IgD应答

Cell Reports[IF:7.815]

① 在虹鳟鱼(一种硬骨鱼)的肠道粘膜表面,1.5%的B细胞为IgD+ IgM- B细胞,远高于IgM+ IgD-及IgM+ IgD+ B细胞,并表现出浆母细胞样表型;② 虹鳟鱼的肠道IgD+ IgM- B细胞分泌的IgD可结合肠道共生细菌,IgD与细菌的结合反过来刺激肠道B细胞中的IgD基因转录;③ 虹鳟鱼的肠道IgD+ IgM- B细胞表现出独特的VDJ重排模式,并经历抗原驱动的克隆扩增;④ 抗原刺激诱导IgD+ IgM- B细胞中的CDR3变化及轻度的体细胞超突变。

Teleost IgD+IgM− B Cells Mount Clonally Expanded and Mildly Mutated Intestinal IgD Responses in the Absence of Lymphoid Follicles
2019-12-24, doi: 10.1016/j.celrep.2019.11.101

【主编评语】硬骨鱼体内存在IgM、IgD及IgT三种抗体,是免疫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IgD是一种古老的抗体类型,分泌型IgD抗体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明确。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虹鳟鱼(一种硬骨鱼)的肠道粘膜中,存在相当比例的IgD+ IgM- B细胞亚群,可分泌IgD与肠道共生菌群结合,并反过来促进肠道IgD应答。另外,在缺乏生发中心的情况下,肠道中的IgD+ IgM- 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表现出独特的VDJ重排模式,并经历克隆扩增、CDR3变化及体细胞超突变。(@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zx,爱的抉择,赵文芝,王文东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106 | 《自然综述》详解:饮食模式与癌症风险的关联

0105 | 爱吃辣的福音:吃辣椒或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0104 | 血液脂质组:预测糖尿病的新方法

0103 | 微生物组科学应用于疾病治疗,有哪些重要进展和挑战?

0102 | 肠易激综合征:传统疗法哪家强?

0101 | 12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1231 | 进食如何调控肠道免疫细胞功能?

1230 | 北肿团队Gut发文:幽门螺杆菌感染促胃癌,与胃部菌群失调有啥关系?

1229 | 《柳叶刀》专题:解决营养不良的新方向

1228 | 益生菌研究:干酪乳杆菌Zhang & 植物乳杆菌P-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