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综述详解:上皮屏障损伤是过敏/自免/慢病之源?|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1825期日报。
Nature子刊:上皮屏障损伤与过敏、自身免疫和其他慢性病之间的关系(综述)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IF:40.358]
① 工业化、城市化和西式生活方式导致人类生活环境改变,许多过敏原、病原体、环境毒素等破坏上皮屏障;② 上皮细胞参与炎症反应,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哮喘、鼻窦炎、腹泻等)中存在上皮屏障的损伤;③ 肠道上皮的渗漏引起免疫反应,与系统性自身免疫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明显相关;④ “肠漏”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的变化引起的远端炎症反应则被认为是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慢性疾病成因。
Does the epithelial barrier hypothesis explain the increase in allergy, autoimmunity and other chronic conditions?
04-12, doi: 10.1038/s41577-021-00538-7
【主编评语】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影响到全世界超过10亿人,不仅在工业化国家十分常见,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率也持续上升。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发表综述文章,提出“上皮屏障假说”,指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生活相关的上皮屏障损伤因子的增加或许是过敏性、自身免疫性和其他慢性疾病增加的基础。与此同时,探讨通过受损屏障的致病菌微生物群所致免疫反应如何参与这些疾病的发展,值得阅读参考。(@迟卉)
克罗恩病中小肠狭窄的组织病理学评分新共识
Gut[IF:19.819]
① 采用改良的RAND/UCLA合理性方法,对313份备选样本进行评估,判断其克罗恩病小肠狭窄的测评是否恰当;② 提出通过肠壁厚度(浆层-肌层)的增加,腔半径、内围减少以及黏膜下层纤维化,可诊断先天和吻合部狭窄;③ 肠狭窄的诊断需伴随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与邻近健康组织相比,肠道壁各层均增厚,出现黏膜下层或肠壁纤维化,黏膜下层肌化,或黏膜肌层增厚;④ 目前临床已有的肠道狭窄的组织病理学评分系统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to standardise histopathological scoring for small bowel strictures in Crohn’s disease
05-05, doi: 10.1136/gutjnl-2021-324374
【主编评语】Gut上最新发表的文章集合了领域里的专家,采用改良方法对克罗恩病手术切除样本的组织病理学评分进行重新研究和判断,以期提供更精确、合理和统一的评分系统标准,用于临床。应该是比较权威的。(@solo)
SLE相关肠道菌群促进主动脉的Th17细胞浸润,以诱导高血压发生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IF:7.73]
① SLE小鼠模型经广谱抗生素组合(或+万古霉素)处理6周;② 抗生素处理可抑制SLE小鼠的高血压及肾损伤的发展,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同时可降低主动脉中的Th17细胞浸润;③ 将SLE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后者并未表现出自身免疫、肾脏炎症及内毒素炎症等表型,但表现出与SLE小鼠相似的高血压及血管并发症;④ 拟杆菌属比例增加与高血压相关;⑤ IL-17中和性抗体可抑制SLE相关菌群诱导的高血压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障碍。
Gut microbiota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 genetic mouse model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04-30, doi: 10.1111/bph.15512
【主编评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常发生高血压。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SLE小鼠模型中发现,SLE相关的肠道菌群变化(拟杆菌属富集)虽然无法诱导自身免疫、肾脏炎症及内毒素炎症等表型,但能够通过增加主动脉的Th17细胞浸润,从而诱导高血压的发生。(@szx)
失调的菌群、衰老的免疫与狼疮的病发(综述)
Autoimmunity Reviews[IF:7.767]
① 纳入2000~2019年间发表的关于老年人和狼疮患者(包括鼠类和人体模型)的菌群研究共114篇,发现两者有类似的免疫失调过程,包括菌群失调;② 菌群变化的一些相似之处包括微生物群多样性的丧失,与炎症和疾病相关的代表性微生物(如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的增加,具有“抗炎”特性的保护性微生物的相对减少(如厚壁菌门),以及随后肠道屏障的损害,导致两者促炎微生物成分的泄漏;③ 菌群改变引起的免疫衰老可能也是狼疮的一个发生机制。
The microbiome links between aging and lupus
01-18, doi: 10.1016/j.autrev.2021.102765
【主编评语】老年人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存在重叠的临床症状,包括感染、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这可能是两种人群中相似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造成的结果。在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和老年人群中存在导致炎症和衰老的多种形式的免疫失调,菌群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渐渐被揭示。近期发表于Autoimmunity Reviews的一篇综述介绍了衰老和狼疮患者类似的菌群失调的变化,这可能有助于解释在这两组人群中所见的显著的重叠的临床表现。(@迟卉)
浙江大学:调控肠道菌群,治疗高尿酸血症(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7.862]
① 高尿酸血症(HUA)是尿酸(UA)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异常,肠道菌群可促进嘌呤和UA的分解代谢,并减少嘌呤和UA在肠道中的吸收;②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促进UA排泄,肠道转运蛋白可介导UA排泄;③ 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道通透性,增加循环中脂多糖的水平,引起慢性炎症促进HUA;④ 通过使用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或益生元(多酚、肽和植物化学物质)改善肠道菌群组成或靶向有益细菌的特征代谢产物,可能是预防或治疗HUA的有效方法。
The gut microbiota as a target to control hyperuricemia pathogenesis: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01-22, doi: 10.1080/10408398.2021.1874287
【主编评语】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富含蛋白质和嘌呤食物摄入的增加导致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逐年升高。尿酸在肝肾中的代谢机制基本明确,但在肠道中的代谢过程仍旧有待完善,日前浙江大学团队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发表综述系统阐述了高尿酸血症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关系,并讨论了以肠道为靶点的抗高尿酸血症机制,还总结了以肠道为靶点的具有降尿酸作用的益生菌和益生元,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迟卉)
兰州大学:“浆水”降尿酸,或为发酵乳酸杆菌JL-3作用
Gut Microbes[IF:7.74]
① 从西北传统发酵食物“浆水”中分离得到发酵乳酸杆菌JL-3,体外显示其对尿酸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和选择性;② 高尿酸血症小鼠灌胃JL-3菌株15天后,粪便中持续检测到该菌株,血清(而非尿液)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其降尿酸的作用;③ 显著改善高尿酸血症相关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指标(IL-1β、MDA、CRE、BUN);④ JL-3可能通过降解肠道中的尿酸,改善排便和调节肠道菌群,从而降低体内尿酸水平,可作为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辅助药物。
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 JL-3 isolated from “Jiangshui” ameliorates hyperuricemia by degrading uric acid
03-25, doi: 10.1080/19490976.2021.1897211
【主编评语】根据痛风报告白皮书所述,中国高尿酸血症患者已达到1.7亿,除了药物和生物制剂,饮食治疗也是控制尿酸的主要手段之一。浆水是西北特色美食,由芹菜和包菜等多种蔬菜发酵而成,近期兰州大学在Gut Microbes发表相关研究,在西北传统发酵食物浆水中分离出发酵乳酸杆菌,并发现其可以通过降解尿酸来改善高尿酸血症的作用。药食同源,国内菌群研究和传统美食发展一样不可小觑,值得期待!(@迟卉)
垃圾食品“负二代”?父母饮食或影响子女健康(综述)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11.641]
① 父母的饮食和后代的脑功能和行为之间存在代际关联,健康食品可减少出生缺陷和认知障碍,而垃圾食品或可改变肠道菌群,促进神经炎症、神经传递和认知能力受损;② 饮食诱导的肥胖以及特定营养素含量高的饮食改变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参数,通过大脑中代际奖励路径规划指导后代的食物选择行为,影响情绪相关行为及心理健康规划;③ 研究父母饮食诱导的后代肠-脑轴和表观遗传传递机制,对高风险人群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后代健康。
Of ‘junk food’ and ‘brain food’: how parental diet influences offspring neurobiology and behaviour
04-30, doi: 10.1016/j.tem.2021.04.001
【主编评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遍。垃圾食品不仅诱发超重、肥胖及其造成的相关风险,还有可能导致脑部疾病发生,并且这种影响还会代代相传。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近期发表综述回顾了父母饮食如何影响后代大脑发育和行为研究的相关发展,除了中枢神经系统,微生物群-肠-脑轴已经成为宿主生理的重要介质,该篇文章也探讨了通过亲代世系肠道微生物组的代际播种如何影响后代肠道健康和神经生物学,值得关注。(@迟卉)
蛋白激酶D2(PKD2)或可成为治疗肥胖的新靶点!
EMBO Molecular Medicine[IF:8.821]
① 蛋白激酶D2(PKD2)提高乳糜泻微粒大小,与APOA4磷酸化和丰富度降低有关;② 乳糜泻微粒大小的增加促进小鼠和人肠上皮细胞TG分泌,肥胖患者血液中的TG水平与肠道中的PKD2活性相关;③ 敲除、失活或者阻断PKD2使TG分泌减少,可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糖尿病并改善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④ 动物模型中,PKD特异性抑制剂减少脂肪吸收,且在肥胖和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有效;⑤ 研究表明PKD2是提高膳食脂质吸收的关键节点,可作为治疗肥胖的靶点。
Protein Kinase D2 drives chylomicron‐mediated lipid transport in the intestine and promotes obesity
05-05, doi: 10.15252/emmm.202013548
【主编评语】脂质是饮食中能量密度最高的成分,过度摄入脂质会导致肥胖和糖尿病,膳食脂肪含量与肠道的脂质加工活动及其吸收甘油三酯(TG)的能力有关,然而驱动肠道脂肪吸收的信号级联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EMBO Molecular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证实,蛋白激酶D2(PKD2)可通过提高乳糜微粒大小,进而促进肠上皮细胞分泌TG,敲除、失活或者阻断PKD2能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糖尿病,该研究为PKD2有望成为治疗肥胖的靶点提供了基础。(@Vera)
心理共病数量与肠易激综合征不良预后相关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171]
① 对807名符合罗马IV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纵向随访研究;② 近70%参与者表现出至少1种心理共病,并且随着心理共病数量的增加,IBS症状的严重程度显著增加;③ 452名参与者完成随访,心理共病数量较高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去看胃肠病学家、接受更多的治疗,并有更严重的IBS症状和持续腹痛,严重影响患者一半以上时间的日常生活;④ 对于具有高心理负担的患者,建议其接受正规的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以改善IBS预后。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omorbidity on the Prognosi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04-06,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1247
【主编评语】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影响全球5%至10%的人口,造成巨大的医疗成本浪费也给病患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经常表现出心理共病,且与导致严重的胃肠道症状有关。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日前发表一项关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预后与心理共病程度关系的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预后随着心理共病的不断增加而恶化。虽然在心理共症和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关联,但尚不清楚哪种心理共症对肠易激综合征的预后影响最大,以及心理共病给IBS患者带来的长期影响,文章指出未来的研究应当解决这些问题。(@迟卉)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圆滑的铁勺,solo,szx,临床营养陈彬林,楸楸,this little piggy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20 | Gut发人参多糖突破:调菌群,或增抗癌免疫疗效
0518 | NC重要综述:伤免疫/扰肠菌/损代谢,一胖毁所有
0516 | 9文聚焦营养:中国团队多点开花,中药/岩藻多糖获进展
0513 | 今日Nature:千年古人粪菌+肠菌如何训练胸腺T细胞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