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超加工食品和人工甜味剂可能损害脑健康 | 热心肠日报
今天是第2387期日报。
JAMA子刊:超加工食品或可损害认知能力
JAMA Neurology[IF:29.907]
① 纳入ELSA-Brasil队列的10775名参与者(平均51.6岁,女性占54.6%,白人占53.1%),评估超加工食品(UPF)摄入与认知能力的关系;② 中位随访8年期间,与UPF摄入量不足每日总热量19.9%相比,UPF摄入量超过19.9%的参与者整体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快28% ,执行功能下降速度快25%;③ 60岁以下(而非60岁以上)参与者的UPF每日能量百分比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④ UPF每日能量百分比与健康饮食得分较低(而非较高)的参与者认知能力下降有关。
Associ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s and Cognitive Decline
12-05, doi: 10.1001/jamaneurol.2022.4397
【主编评语】超加工食品(UPF)摄入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及肥胖风险增加有关,但UPF与认知能力变化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巴西圣保罗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JAMA Neurology发表研究文章,分析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队列近1万名参与者的超加工食品摄入情况,发现UPF摄入占每日能量较高的人群认知能力下降更快,揭示了UPF对认知能力的潜在危害。(@芥末)
人工甜味剂真的健康吗?阿斯巴甜或引发可遗传的焦虑行为
PNAS[IF:12.779]
① 含阿斯巴甜的饮用水(相当于FDA推荐的人类最大日摄入量的8-15%)可导致雌/雄小鼠的焦虑样行为,焦虑强度与剂量有关,可被GABA-A受体别构调节剂地西泮缓解;② 阿斯巴甜导致杏仁核的谷氨酸能及GABA能突触相关通路改变,杏仁核的兴奋-抑制(谷氨酸能-GABA能)平衡向兴奋(谷氨酸能)方向偏移;③ 焦虑行为、对地西泮的反应及杏仁核基因表达变化,可由接触阿斯巴甜的雄性小鼠传递给其两代后代的雌/雄个体,但第二代表现相对第一代较轻。
Trans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spartame-induced anxiety and changes in glutamate-GABA signaling and gene expression in the amygdala
12-02, doi: 10.1073/pnas.2213120119
【主编评语】阿斯巴甜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人工甜味剂,作为糖的替代品以减少食品及饮料的糖含量。阿斯巴甜对人体健康的潜在不良影响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它与癌症和代谢相关疾病有关。阿斯巴甜在体内被分解成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及甲醇,这些成分也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PNAS发表研究文章,发现即使仅摄入含FDA推荐的人类最大日摄入量的8-15%的阿斯巴甜的饮用水,就可以改变小鼠大脑杏仁核基因表达模式并导致明显的焦虑样行为,更重要的是,阿斯巴甜暴露的雄性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可传递给自己的两代后代。据本研究结果推断,低剂量的阿斯巴甜摄入也可能影响人体及其后代的神经行为和心理健康。(@芥末)
Cell子刊:NAD前体在宿主和肠道菌群间循环
Cell Metabolism[IF:31.373]
① 使用同位素示踪研究小鼠肠道菌群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合成前体;② 膳食NAD前体在近端胃肠道被吸收而远端肠道菌群却无法获得,循环烟酰胺(NAM)可进入肠腔并支持微生物NAD合成;③ 微生物可将宿主来源NAM转化为烟酸(NA)进而合成NAD,即使在没有饮食摄入情况下也能维持循环NA水平;④ 口服NAM核苷到宿主NAD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肠道菌群转化为NA;⑤ 该研究证实了循环微量营养素滋养肠道菌群的能力,微生物反过来可增强宿主代谢灵活性。
NAD precursors cycle between host tissues and the gut microbiome
12-06, doi: 10.1016/j.cmet.2022.11.004
【主编评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哺乳动物和微生物体内重要的氧化还原辅因子,在生物机体代谢、能量合成、细胞DNA修复等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在Cell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发现了小肠和大肠菌群用于NAD合成的主要前体,从而确定了在宿主和微生物间有效共享NAD前体的维生素B3(烟酸)循环。总之,该研究表明宿主或微生物中NAD+代谢的扰动有可能会破坏NAD+体内平衡并影响其他体内生理机能,系统地阐明了NAD前体在宿主组织和肠道菌群间的循环,值得关注。(@九卿臣)
傅静远团队:菌群衍生的维生素与糖尿病相关因素间有何关联?
Gut Microbes[IF:9.434]
① 纳入1135人,系统评估肠道菌群产生的维生素与糖尿病和心脏代谢相关因素间的关联;② 相比男性,女性肠菌中维生素B2和B6合成途径丰度更高,B12更低,且B9和B12生物合成途径与年龄负相关;③ 血糖相关因子(如胰岛素)、脂质、循环炎症和粪便短链脂肪酸等糖尿病相关因素与肠道菌群维生素产生有关;④ 泻药和二甲双胍使用与维生素B1/B6生物合成途径水平升高相关;⑤ 水果衍生的蛋白质和成分可通过调节肠菌产生维生素B1/B2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Microbial vitamin production mediates dietary effects on diabetic risk
12-06, doi: 10.1080/19490976.2022.2154550
【主编评语】充足的必需维生素对于预防糖尿病很重要,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努力集中在摄入维生素补充剂上,然而,改善和维持由肠道菌群决定的维生素合成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近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傅静远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一项含1135人的队列,系统评估肠道菌群产生的维生素与糖尿病和心脏代谢相关因素间的关联,发现女性肠道菌群生产的维生素B2和B6的水平高于男性(B12相反),并且药物使用、多种糖尿病相关因素与肠道菌群衍生的维生素直接/间接相关。此外,水果可通过调节肠菌产生维生素B1/B2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总之,该研究为未来靶向肠道菌群衍生的维生素预防和干预糖尿病提供了新支撑,值得关注。(@九卿臣)
Nature Reviews:酒精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利用无创血浆蛋白质组学,确定代谢功能、纤维化、免疫反应相关蛋白可以作为酒精相关性肝病(ALD)患者预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② ALD患者肝脏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补体受体(CRIg)下调,阻碍其对肠-肝异位的致病共生菌的清除,加剧肝脏炎症与损伤,靶向CRIg或是ALD潜在疗法;③ 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严重酒精相关性肝炎患者进行早期肝移植可显著提高生存期,复发风险略高,但两年的临床结果与标准肝移植患者相似。
Advancing alcohol-related liver disease: from novel biomarkers to refining selection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12-06, doi: 10.1038/s41575-022-00723-6
【主编评语】酒精相关肝病(ALD)是世界范围常见的肝脏疾病,可造成约40%的肝病相关死亡。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日发表了一篇年度回顾,从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发现、肠-肝轴及肝脏免疫对ALD病理的影响、优化酒精相关性肝炎患者的肝移植选择等3个方面介绍了近一年内ALD领域的重要进展。(@芥末)
血液内毒素水平或可用于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综述)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3.576]
① 纳入43项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34项参与荟萃分析),总结血液内毒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② 较健康对照,肝脏单纯性脂肪变性(NAFL)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更高;③ 较NAFL而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NASH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更高;④ 多元回归分析中,考虑BMI、代谢状况、肝功后,NAFLD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仍显著增加;⑤ NAFLD患者血液内毒素水平的增加与炎症标志物增加、肠道通透性增加、肝损伤组织学进展有关。
Blood endotoxin levels as biomarker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2-02, doi: 10.1016/j.cgh.2022.11.030
【主编评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人数持续增长,现已影响全球约1/4的成年人。NAFLD从肝脏单纯性脂肪变性(NAFL)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长期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早期NAFL被认为是可逆的,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缓解。但因NAFLD早期没有显著症状,也缺少有效的活检诊断标志物,阻碍了疾病的早期诊断。NAFLD间接导致肠屏障通透性增加,使菌群产生的内毒素可进入血液并进一步促进NAFLD发展。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血液内毒素水平与NAFLD进展间的关系,发现内毒素具有作为NALFD诊断及疾病进展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建议就内毒素单独或联合其他参数诊断NAFLD开展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芥末)
哪些肠道微生物特征可区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荟萃分析)
Microbiome[IF:16.837]
① 纳入82项病例对照研究(涉9种自身免疫病的研究37项、10种癌症的研究45项)进行荟萃分析,总结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癌症间肠道微生物特征的异同;② 存在一组微生物特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间呈现相反的变化方向(或只在一类疾病中增加);③ 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等24个属在癌症中增加而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无显著相关性,肠球菌属等6个属在癌症中增加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减少;④ 拟杆菌属等10个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增加而在癌症中减少。
Reproducible and opposing gut microbiome signatures distinguish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canc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2-09, doi: 10.1186/s40168-022-01373-1
【主编评语】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都与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有关,免疫抑制是癌症免疫逃逸的原因之一,而自身免疫性疾病则涉及对自身抗原的过度激活。肠道菌群与这两种疾病都有密切关系,研究人员近日在Microbiome发表文章,发现存在一组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患者中存在方向相反的变化,或有助于在将来的研究中有选择性的选择合适的微生物群体。(@芥末)
新冠感染或与长期胃肠道症状和IBS风险增加有关
Gut[IF:31.793]
① 纳入883例住院患者(614例新冠肺炎和269例对照),评估新冠感染住院患者胃肠道症状和肠脑互动障碍发生率;② 入组时,新冠患者比对照组更频繁出现胃肠道症状(59.3%:39.7%);③ 随访12个月,相比对照组,新冠患者的便秘和硬便发生率显著下降,但肠易激综合征(IBS)患病率显著增加;④ 住院期间存在过敏史、长期摄入质子泵抑制剂和呼吸困难的患者发生IBS的风险增加;⑤ 随访6个月,相比对照组,新冠肺炎患者符合抑郁症标准的比率显著增加。
Post COVID-19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12-09, doi: 10.1136/gutjnl-2022-328483
【主编评语】COVID-19感染后对患者胃肠道、焦虑及抑郁症状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近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联合多个国家的团队在Gut发表最新研究,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纳入614例新冠肺炎和269例对照住院患者,在入院时以及住院后1、6和12个月后评估了患者的胃肠道、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现新冠感染后患者会更频繁出现胃肠道症状,且IBS患病率、焦虑和抑郁症状显著增加。此外,患者本身过敏史以及药物的使用也会显著增加IBS患病风险,未来还需更深入的挖掘相关机制,值得关注。(@九卿臣)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使用清洁燃料的做饭行为可降低死亡风险
Nature Human Behaviour[IF:24.252]
① 纳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中51万名参与者(中位年龄51.5岁),平均随访9.9年;② 与从不做饭的人相比,用清洁燃料做饭可降低10%、17%和12%的全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死亡率,其中50.1%至66.0%可归因于家庭体力活动的增加;③ 死亡风险随使用清洁燃料做饭时间的延长以量效关系下降;④ 非吸烟者中,做饭超过25年与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下降26%和38%相关;⑤ 仅使用清洁燃料做饭才可能降低未来死亡风险,使用固体燃料与死亡风险上升相关。
Cooking and future risk of all-cause and cardiopulmonary mortality
12-08, doi: 10.1038/s41562-022-01486-5
【主编评语】做饭过程中,传统固体燃料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可能影响做饭者的健康。随着更清洁燃料的使用和通风条件的改善,烹饪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在此基础上,做饭这一行为本身对健康的影响还缺少研究。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北京大学李立明团队合作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研究文章,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中51万人的随访数据,发现使用清洁燃料做饭可显著降低做饭者的全因及心肺系统疾病死亡率,部分归因于做饭过程中体力劳动的增加。本文也进一步确认了作者此前报道的使用高污染的固体燃料做饭造成死亡风险增加的现象,强调了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和改善厨房环境的重要性。(@芥末)
城市环境菌群信息可反映抗生素耐药性传播和流行病发病
Microbiome[IF:16.837]
① 不同城市水域(小溪、海滩、污水溢洪道和集水管)微生物群落特征是不同程度污染和人源细菌的混合;② 人类细菌丰度与环境抗生素耐药性基因丰度相关,β-内酰胺酶区分低影响和高影响城市环境;③ 城市和医院环境中β-内酰胺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显著增加,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ST-11菌株驱动;④ ST-11菌株和KPC质粒从医院传播至城市环境,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相关巨型质粒pKPC-146的地理空间分布和丰度与污水系统基础设施呈负相关。
Human microbiota drives hospital-associate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dissemination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mirrors patient case rates
12-02, doi: 10.1186/s40168-022-01407-8
【主编评语】Microbiome近期发表的文章,展示了利用城市水域菌群的宏基因组学和爆发基因组学来监测感染控制、抗生素管理和病原体流行病学。同时研究表明,需要更好地检测和理解人类来源的细菌和抗微生物药物在城市环境中的传播情况,以便将这些信息纳入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中。(@章台柳)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accepted,阿当,芃,芥末,拍了花宝贝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213 | 20万人数据揭示:预防IBD,健康生活方式能有多大作用?
1212 | 肠菌如何促进IBS?卞兆祥等高分Cell子刊再发新成果
1210 | 王硕等Nature子刊新发现:肺如何影响肠道的免疫细胞?
1209 | 31分Cell子刊:妈妈吃膳食纤维太少,娃易胖?
1207 | 靶向肠道ACE2:改善肠屏障和糖尿病眼病的新思路?
1206 | 31分Nature子刊:疫苗增强肺部免疫,肠道为何关键?
1203 | 《自然·综述》年度回顾:靶向肠道微环境,改善IBS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