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开展了第20期“发展知识学术讲坛”。受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汉泽老师以“行政治理扶贫:对精准扶贫实践逻辑的案例考察”为主题进行了线上分享。许汉泽老师在本次讲座中提出了“行政治理扶贫”的概念,对以精准扶贫为代表的中国扶贫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并主要从政治突破官僚、行政整合市场、行政治理社会三个方面讲解行政治理扶贫的表现。与西方主流的反贫困理论不同的是,中国的扶贫治理主要强调行政力量的主导作用,例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政治吸纳和行政主导。
精准扶贫工作对我国科层体系形成了重构和再造:在县一级单位建立了扶贫开发办公室、脱贫攻坚办公室以及脱贫攻坚指挥部;乡镇一级单位建立脱贫攻坚站;行政村一级建立脱贫攻坚联合支部。县级的脱贫攻坚指挥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独有的成员系统、领导系统和队组系统,用以指挥各级脱贫攻坚工作。在政府的不同层级产生了精准扶贫的技术逻辑:政府内部上层将行政问题政治化;政府中层采用“高位推进”的模式打破科层制内部条块界限;下级村组织采用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形式嵌入村级行政,并推动村级组织与村干部行政科层化。许汉泽提出了“攻坚式治理”的概念,超越运动式治理的模式,其针对的问题是更高层次、更广阔的重点问题。通过比较四种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许汉泽认为行政整合市场资源的困境主要是因为市场与政府在精准扶贫中的目标不同,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的张力会导致产业扶贫陷入困境。但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政府为市场主体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可以形成“政府——市场双向妥协机制”。行政整合市场是一种行政工具化的表达。在“强惩罚、弱激励”的环境下,地方政府倚照完成任务的“不出事”逻辑;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将贫困户的利益放在了政策设置之中;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扶贫时采用行政包干的办法,其影响嵌入到了市场组织和主体之中;行政整合市场还包括地方政府对于市场主体的行政吸纳。在行政治理方面,许汉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宏观上基层治理会对精准扶贫产生影响,政治因素会决定一个贫困村庄扶贫资源获得的多寡,作为代理人的村干部的能力也影响了村能否获得资源,地方政府还会根据村庄本身的治理状况考虑分配的资源与项目。微观上,资源输入下农民上访会影响地方政府治理。最终,精准扶贫会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包括动员能力、渗透能力、整合能力、再分配能力等等,进而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产生影响。在会议的最后,许汉泽老师对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本讲坛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唐丽霞教授主持。中国的减贫与发展是过去四十年里全球发展的重大成就。其过程一方面符合全球化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转型的一般性规律,另一方面又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自身逻辑演化的结果。基于市场的开发式扶贫手段、针对区域与个体的瞄准机制与全社会参与的扶贫机制等实践内容形成了中国贫困治理的基本经验。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中国的减贫经验为全球国际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减贫目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并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作出贡献。
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学院(CIDGA)
中国农业大学基于其过去几十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探索之上,于2020年组建的校级跨学科、跨学院、围绕国际发展和全球农业相关学科进行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校级新农科建设平台。面向国际前沿,秉持全球视野。
编 辑:杨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