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濒危语言志 | 《贵州六枝仡佬语》调查笔记

李锦芳等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5-19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中国濒危语言志》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得到国家出版基金支持,荣获中国出版集团2019年度中版好书。这套书详尽记录有关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及各种口头语料,包括歌谣、故事等,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同时,收录语言中的文化词,并配以相关的图片。
今特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锦芳、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曾宝芬、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康忠德所著的《贵州六枝仡佬语》的调查笔记,以飨读者。


《中国濒危语言志》

曹志耘 总主编



《贵州六枝仡佬语》

调查笔记




文 | 李锦芳 曾宝芬 康忠德

仡佬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其祖先先秦即从岭南进入贵州高原,大大早于后来同样循珠江水系而来的侗、水、布依等民族。战国至西汉年间建立了西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方国“夜郎”,持续约300年,强盛一时,在西南几个方国中实力雄厚,以致留下“夜郎自大”之说。后来汉灭夜郎,其地析为郡县之后,失去了中心政权,其他族群持续迁入贵州高原,今贵州西部一带仡佬族与彝族发生深刻接触,其他地区与汉族深入接触。


“仡佬”一名出自宋代(见于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是仡佬语“我们(咱们)”之意。仡佬族是被贵州地区许多民族公认为“开山辟草”创基业的民族,但在无情的历史风雨吹打下,这个族群一度凋零,四处散落,生活艰辛。至1970年代末仅有2万多人,多数分布在贵州安顺、毕节、六盘水地区英国牧师塞缪尔·克拉克(Samuel R.Clark)1914年出版的《在中国西南的部族》一书中,仡佬族被看作是“濒临灭绝”的族群。


经民族识别,今天仡佬族有近60万人,主要分布在黔北,母语已经基本失传。仡佬语曾被视为系属未明语言,19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步被识别为侗台语族语言,并与新发现的分布在中国、越南的布央语、普标语、拉哈语、拉基语、木佬语、羿语等组成仡央语支。此外,仡央语言还在1940年代初被美国学者白保罗(Paul K. Benedict)引以为重要材料论证侗台语言与南岛语的密切关系,影响到诸多学科,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大讨论。仡央语言由此披上神秘面纱,我1993年攻读博士学位后,选择仡央语言为研究对象,此后未有间断。在我所进行的诸多仡央语言点调查中,对六枝仡佬语的调查不算早,始于2003年,之后带领团队持续调查数次,时间由一周到三个月不等,积累了较多的调查材料。2015年有幸承担“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濒危语言专项课题,又有机会作补充调查,重新按新的规范摄录语料,撰写出版语言志。


之所以选择贵州六枝居都村作为仡佬语志的语言点,是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居都仡佬语所属的多罗方言是仡佬语四大方言中目前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贵州、广西、云南和越南北部都有。二是居都村是保持仡佬族母语地区人口最多的村庄,各年龄段均使用母语,母语活力较强。三是团队调查研究基础较好。


2003年夏,“非典”疫情解除,我和五位研究生迫不及待地赴贵州调查仡佬语,六枝居都村是第三站。省道连接居都的乡村公路险峻崎岖,技术娴熟的民宗局司机在磅礴大雨中小心翼翼驱车前行。离村子还有三里路左右,道路实在泥泞,车子没法前行,我们步行,冒雨进村,来到村里雨仍下个不停。说明来意后,村委会给我们介绍了时年66岁的李发旺老人家,他做过村委文书,与乡镇干部接触较多,汉语能力也较强,容易配合工作。正值中午,我们在村委干部家边用餐边了解基本情况。大家围着一大锅土豆,蘸着辣椒面吃,还喝点包谷酒(玉米酒)。这样的吃法大家都是第一次。这里土地少、贫瘠,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人们生活困难,土豆和玉米是主粮。隔壁镇宁县仡佬族村子比工的水田较多,生活条件较好。发音人说米饭够吃,米酒比包谷酒好喝,喝不完,但住在山上的条件就差了,整天吃洋芋(土豆),人也吃,牲畜也吃,屙出的屎都没有肥力,施放庄稼都长不好。面对村民的艰苦生活,我们心情十分复杂。十几年来生活已有许多改观。当时在村子里,我们了解记录了基本人文背景,也初步了解了语音特点。由于住宿条件限制,我们与李发旺老人和另一位发音合作人回到县城展开记录。 李发旺老人摘新谷准备讲述吃新节习俗

1999年夏,我在广西隆林调查仡佬语哈给方言时,也初步了解了当地仡佬语多罗方言。2001年春节期间,我只身自费到广西隆林弯桃村对多罗方言做首次正式调查。隆林多罗方言语言衰变明显口头文化几近失传多数人已转用汉语。居都的语言保持明显比隆林好得多,我们在李发旺老人协助下,记录到了比较丰富的语料。除了较丰富的词汇、语法例句,他还给我们讲述了十余则神话、故事传说,还唱了几首歌,都作了录音、转写翻译。这次调查使我们对居都仡佬语有了较具体的认识,为其中一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和后来的继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多罗仡佬语方言虽然分布广,但内部差别是几个方言中最小的,居都仡佬语保存的语言面貌最为完整、全面。居都有一整套的清鼻音声母,有复辅音小舌音有塞、擦两套,有塞音、塞擦音的清浊对立,存古性明显,很有研究价值。广西、云南、越南的多罗方言都有翘舌音声母,唯独居都没有,这类声母也许是后起的,其诱因为何有待我们研究。多罗方言重叠构词手段比较发达,除了名词,动词也常常使用,有的是完全重叠,有的是变调重叠,这种现象在其他仡佬语方言、仡央语言和整个侗台语族语言中都十分罕见,与之有接触关系的彝语一般也不见(只是彝语支的纳西语有少量叠音动词),汉语的动词重叠属于语法、语用层面,少有构词层面的。居都和其他多罗方言这一构词特点如何创新形成很值得探讨。


前几次调查我们一直都认为居都仡佬语有升、降、中平、高平4个调。2012年暑假我们再赴居都村,住在村小学,人较多,床铺不够就拼起办公桌、课桌来睡,这一趟除了要记录更多的话语材料,还要进行较全面的录音。期间应邀吃村民家满月酒,席间闲聊发现我们原先记为高平调的词有的人念成高升调45或稍低的35,而原来记为升调的有的又念为高平调,我们念成高平或高升都被认可,这下我们感觉有问题啦。第二天,我们邀请了老中青两性发音人到小学来核对,发现原来这是个调域现象。居都仡佬语中降和中平两个调是稳定的先前我们记录的高升和高平调其实在人们的认知里就是一个高调有时念高平有时念高升更多习惯念高升。这样就跟学界1950年代调查所说的多罗方言有平、升、降三个调相吻合了,我们原先还以为是因为调查点不同或是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变异。这也一再说明语言调查描写一定要有社会层次调查,只依据一两个合作人的调查有时候是要出现较大差错的。

调查组与发音合作人合影考察口头文化讲述的旧营盘

仡佬语内部差别大,方言土语多,有些语言点的情况学术界还没掌握。居都村坡下的猴子田村也是一个仡佬族村寨,十几户人家,属于“剪毛仡佬”支系女子出嫁时剪掉额头一撮毛发),也称红仡佬。有一位郭姓高龄妇女仍掌握母语,我们团队首次发现并于本世纪初头几年作了两次调查,但第一次调查几乎没有收获,其儿子阻止母亲跟外人讲仡佬语,说“讲苗话丑,别讲!”。居都及周边仡佬族把自己的语言认同为“苗话”,可能是因为历史上贵州苗族分布广,官府泛称少数民族为“苗人”有关。由于长期语言地位低、封建官府压制,直至今天部分仡佬族群众的语言观念还不够健康、自信。


2012年8月在居都调查期间,为了抢救记录猴子田仡佬语并弄清其与居都仡佬语的关系,我们决定再对猴子田仡佬语做进一步的调查,但郭氏老人已迁到居都南边数十公里开外的郎岱镇投靠其女儿女婿,乡政府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特别调派车辆送我们去郎岱。途经中寨乡,该乡所属仡佬族陇戛村在《仡佬语简志》方言分布地图上被标识为稿方言语言点,此外火坑村也是仡佬族村寨,这两个村子均被称为“打铁仡佬”以打铁营生)。我们沿途探访,试图了解语言使用情况,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个村庄已经彻底转用汉语。在郭氏老人帮助下,我们对猴子田仡佬语做了较全面的记录,识别了其方言归属,它属于阿欧方言,与居都仡佬语差别较大。由于雨水冲刷,乡村公路坑洼不平,汽车受损,回程路上刹车失灵,幸亏已快下完坡,司机也有经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先于我们一周来向郭氏老人调查的一位美国博士生则没那么幸运,他雇人乘坐摩托翻了车,幸好只是轻微受伤。 

寻访猴子田村最后一位仡佬语使用者归来

居都村由于地处偏僻人口也相对集中,母语才得以保留至今,成为所有中越仡佬族分布区中最大的母语点。但其实历史上居都仡佬族的语言观念也很开放。第一次调查我们就记录到了一首学汉语儿歌,这很令我们惊讶,这种编歌教孩子学汉语的现象在民族地区中并不多见。今天,当村民得知居都是最大的仡佬语使用村寨都感到非常自豪,也产生了传承、维护母语的观念,得知村小可能被迁出合并,都很担忧孩子们离开村子外出上学会忘记家乡话。政府对居都仡佬语的保护也比较重视,将之设为省级民汉双语和谐示范村,并特聘本村教师进行双语教学,但仅是口头双语。我们希望将来能利用本书的居都仡佬语拼写方案编制仡佬语教材,助力居都村的语言保护传承。



语言和谐示范点匾牌 

仡佬族坚信历史上有过自己的文字,只是后来衰落,颠沛流离,生活无着,文字才失传。居都附近山上有块岩石似有符号刻痕,村民认为那就是传说中仡佬文。许多民族都有关于语言文字的神话、传说,没有文字的都说历史上使用过。可见语言文字在人们心中地位很重要,是被看作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因素的。

寻找“仡佬文”

我们在镇宁比工村和六枝居都村调查,都听到村民们说起曾有叫鲍克兰的外国女士如何来调查,仿佛是前不久的事情。其实这是远在1940年代的事情,可能被认为是一件很不寻常的事,人们才乐于谈论,经久不绝传至今天。德属奥地利籍人类学家鲍克兰(Inez de Beaucluair)抗战期间随同济大学内迁四川宜宾李庄,后一度任教于贵州大学,研究苗族、仡佬族。1940-1941年间在中国人类学家吴定良博士的帮助下,到过安顺周边的湾子、黑寨和镇宁比工以及今六枝居都等几个仡佬族聚居地考察。写出了《贵州仡佬族的历史与现状》报告,收录在Tribal China(Taipei:Orient Service,1970)一书中。由于居住分散、人口少,她曾预测仡佬族即将消亡,幸运的是她考察过的几处,今天仍有一部分村寨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居都村民说鲍克兰不住村里,自带帐篷露营,还带着手枪防身,调查完成后第二天一早就不见人影啦。鲍克兰后来移居台湾,从事南岛语民族研究。


2015年语保工程启动,居都仡佬语有幸被纳入第一批濒危语言课题。由于前期有了比较好的调查基础,为了给我所负责协调管理的其他南方民族语课题作培训、示范调查摄录,暑假期间我们直接把合作多年的居都村李友红先生专门请到广西南宁,按工程统一要求进行描写记录、音像摄录。他能唱山歌,也会讲不少故事传说,也有耐心,镜头感较好,是一位理想的语保发音合作人。只是南宁太闷热,习惯了居住在“凉都”六枝的他受尽了苦头。


课题成果是我们团队十几年劳动的结晶(遗憾的是不能署上更多人的名字),更是仡佬族人民热心、无私奉献的结果。居都仡佬族语言文化是仡佬族人民在长期生活窘境中顽强保留下来的文化遗珍。今天,各地仡佬族有志之士已纷纷成立了文化研究会,探寻民族发展之道,但愿这本志书和摄录的语料、文化资料能为仡佬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复兴发挥积极作用。


★图书信息★



《贵州六枝仡佬语》

李锦芳 曾宝芬 康忠德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贵州六枝仡佬语》


本书以六枝特区居都村作为语言的调查点,历经几年的语言田野调查而成。六枝居都仡佬语属于多罗方言,该方言分布于黔桂滇三省区和越南北部,使用人口很少。但母语代际传承未出现断裂,是仡佬语语言活力指数较高的地区,口头文化和传统习俗也有保留。本书收录居都仡佬语近四千词、100条语法例句、较丰富的歌谣和故事传说,附有相关语料音视频,可直观了解,还设计了拼写符号,对仡佬语传承保护有积极意义。



★丛书信息★



一批鲜活的田野调查语料

一份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
用一本书记录濒危语言

用一本书保留濒危语言
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中国濒危语言志”项目是语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分为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调查保护、濒危汉语方言调查保护两大部分。规划调查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点100个、濒危汉语方言点100个,按照统一的规范,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系统调查记录和加工保存,并编写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志、濒危汉语方言志。2019年出版首批中国濒危语言志30册,其中含汉语方言10本,少数民族语言20本。




★丛书目录


<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

汉语方言(10册) 


《安徽祁门军话》  

《广东电白旧时正话》

《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

《广西钟山董家垌土话》

《贵州晴隆长流喇叭苗人话》

《湖南道县梅花土话》

《湖南泸溪乡话》

《湖南宁远平话》

《湖南通道本地话》

《浙江江山廿八都话》

 

少数民族语言(20册)

《甘肃东乡唐汪话》

《甘肃肃南西部裕固语》

《甘肃文县白马语》
《贵州六枝仡佬语》
《海南三亚回辉语》
《黑龙江同江赫哲语》
《内蒙古敖鲁古雅鄂温克语》
《内蒙古库伦蒙古语》
《四川道孚尔龚语》
《四川康定贵琼语》
《四川冕宁多续话》
《四川松潘羌语》
《西藏察隅达让语》
《西藏察隅格曼语》
《西藏察隅松林语》

《西藏察隅义都语》
《云南兰坪普米语》
《云南兰坪柔若语》
《云南芒市潞西阿昌语》
《云南玉溪撒都语》


<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


往期回顾


庄初升|《广东连南石蛤塘土话》调查笔记

《中国濒危语言志》:用一本书记录濒危语言,用一本书保留濒危语言
万献初| “因音辨义”与“以义正音”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