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沈家煊著《名词和动词》荣获“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一等奖

沈家煊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5-19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2020年11月15日,“第三届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沈家煊先生的专著《名词和动词》荣获一等奖。这是“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设立以来首次评出一等奖,评委会在上一届一等奖空缺时对一等奖作品的期待是“更具原创性、前沿性、理论高度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对我国的外国语言研究和外语教育研究等起到引领作用,并在国际学术界发思想之先声”,沈家煊先生的著作获奖可谓实至名归。

今特刊《名词和动词》前言部分,以助读者了解其内容与概况,领悟此书之魅力。

前  言

文 | 沈家煊


从2007年开始,我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汉语里名词和动词的关系谈一种新的看法,由此又引申出一些其他看法,一共有十来篇。这些文章分散在不同的刊物上,因为查找不便,也不利全面的了解,许多读者建议写成一本书来论说。再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前后论述的重点不一样,甚至后来的看法对先前的看法有局部的修正,因此也有必要把讨论的内容系统化。虽然商务印书馆早已约稿,经过两年有余的策划和写作,反复修改和调整,总觉得还有需要补正和改进的地方,所以一直拖延没有交稿。再一想,这样做下去是没有底的,早点出版跟读者见面也好,可以早点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在以往七八年的时间里,收到许多对这种新看法的反馈信息,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有理解的也有不理解的,这些意见大都很有用,促使我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对论证的重点和表述的方式加以调整和改进,书中也尽量针对听到的批评意见作出应该有的回应。


关于书名,起初曾想用《汉语里的名词和动词》,后来决定就用《名词和动词》,因为全书关于汉语名动关系的论述不是只在讲汉语词类的特点,而是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参考系来观察其他的语言。


过去发表过的相关文章在书末尾的参考文献中用 * 号标出,书中一般不再一一引用,个别内容与过去不一致的地方以此书稿为准。跟本书的观点一致,行文中虚字“de”(的/地)除例句和引文一律写作“的”,免去有时候难以选择的烦恼,而不致影响文意的理解。



 2014年10月21日

写于北京寓所


★图书信息★

《名词和动词》

沈家煊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从《马氏文通》开始,中国的语言学领域一直向西方借鉴语言理论和研究方法,此次作者遵从吕叔湘先生提出的,汉语语法研究要“大破大立”的原则,进一步摆脱“先入为主”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汉语自身、语言类型和共性、语言演化、认知方式等多个方面论证,对汉语里“名词”和“动词”这一对最基本的语法范畴有了全新的认识,相对印欧语是“名动分立”关系,以动词为中心,汉语是“名动包含”关系,以名词为本,动词属于名词,名词包含动词。

本书既立足于汉语,致力于汉语语法体系的自洽和简洁,贴近汉语实际,消解疑难问题,又把汉语置于世界语言的大范围内,为一般语法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系。从语言比较来探讨中西方的范畴观,为中国语法理论的建设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哲学基础。


作者简介

沈家煊(1946),著名语言学家,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前任所长(19992009)、国际汉语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和荷兰莱顿大学进修语言学。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国际《话语研究》杂志(Discourse Studies)咨询编委,《东亚语言学报》编委。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研究领域包括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国内外发表论文、综述、书评等数十篇,主要有《“有界”与“无界”》《英汉介词对比》《口误类例》等,专著《不对称和标记论》《名词和动词》,主要译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主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



★目录★

绪论 一抛一捡之间

第 1 节 “名动包含说”的要义

第 2 节 以“简洁”为准则

第 3 节 继续摆脱印欧语观念的束缚

第 4 节 从语言世界看汉语

第 5 节 “名动包含说”的好处


第一章 后退没有出路

第 1 节 摆脱印欧语束缚的重要一步

第 2 节 必须澄清的几个问题

2.1 关于动词做主宾语

2.2 关于“以词组为本位”

2.3 关于“名词— 动词”连续统

第 3 节 形式类的分与合

3.1 “同形合并”原则

3.2 英语“V-ing 形式”的分合

3.3 汉语“动名词”的分合

第 4 节 关于新的“三层制” 

第 5 节 覆盖而不是推翻


第二章 正视存在的问题

第 1 节 名词的界定问题

第 2 节 “名动词”问题

2.1 范围难以确定

2.2 体系不一致

第 3 节 “中心扩展规约”和“并列条件” 

3.1 违背“中心扩展规约” 

3.2 违背“并列条件” 

第 4 节 “类无定职”的问题

第 5 节 “兼类词”的问题

第 6 节 还有一些问题


第三章 汉语是“名动包含”格局

第 1 节 汉语和印欧语差异的ABC

第 2 节 名词和动词的“偏侧分布” 

第 3 节 两种标记类型 —“无标记”和“未标记” 

第 4 节 从“零句说”到“名动包含” 

第 5 节 重叠和“大名词” 

第 6 节 “的3”和伊朗语言的 EZ 

第 7 节 他加禄语的“动词” 


第四章 “实现关系”和“构成关系” 

第 1 节 “指称”和“述谓”作为初始概念 

第 2 节 “实现关系”和“构成关系” 

2.1 “实现性隐喻”和“构成性隐喻” 

2.2 “实现性 / 构成性”区别的普遍性 

2.3 “有”和“是” 

第 3 节 汉语和印欧语的比较 

3.1 英语的 noun 和汉语的“名词” 

3.2 句子和话段 

3.3 主语和话题 

3.4 所谓的“句法话题” 

3.5 再看“中心扩展规约” 

第 4 节 汉语的语法和语用法 

4.1 语法的类和语用的类

4.2 答问的语法和语用法 

4.3 语用法包含语法 


第五章 名词和动词的不对称 

第 1 节 “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 

第 2 节 名动不对称的普遍性 

2.1 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共性

2.2 从用法到语法

2.3 名词做谓语的特殊性

第 3 节 境迁语 

第 4 节 “名动不对称”的认知原因

第 5 节 要区分一般和特殊 

5.1 汉语不是“类前型”语言 

5.2 名词不是“分类性动词” 

第 6 节 名词的根本性 


第六章 谓语的指称性 

第 1 节 名词直接做谓语

第 2 节 “是”是判断动词

2.1 “结构的平行性”原则 

2.2 印欧语的眼光之一  

2.3 印欧语的眼光之二 

第 3 节 汉语谓语的指称性  

3.1 “有”是存现动词 

3.2 “说明”是下一个“话题” 

3.3 “流水句”的并置性和指称性 

3.4 再看古汉语“名而动”结构 

3.5 从唐诗的词性对偶来看

第 4 节 从形式动词看谓语的指称性

第 5 节 反观英语的谓语 

5.1 V-ing 形式是“准指称语”

5.2 V-ed 形式是“潜在指称语” 

第 6 节 汉语是“名词型”语言


第七章 “补语问题”和“状语问题” 

第 1 节 补语问题

1.1 取消宾语还是取消补语  

1.2 补语问题的症结 

1.3 关于“次级谓语”和“后置状语” 

第 2 节 补语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 3 节 状语问题

3.1 两种不可取的办法 

3.2 关于“准谓词性结构”

第 4 节 状语问题的解决方案 

4.1 动态体词性结构 

4.2 汉语的状语是“动态定语”

第 5 节 解释汉语词类的多功能


第八章 “之”和“都”的个案

第 1 节 “名之动”里的“之” 

1.1 诸说检讨 

1.2 “之”提高指别度

第 2 节 “之”和“的”的异同  

第 3 节 “都”的量化方向

3.1 量化方向的迷途 

3.2 统一的“右向管辖规则” 

第 4 节 汉语的逻辑 


第九章 汉语、汤加语、拉丁语

第 1 节 词类跨语言比较的共同基础 

第 2 节 汤加语“名动不分”的情形 

第 3 节 “型— 例”语言和“名— 动”语言 

3.1 两种类型的词类系统 

3.2 汤加语是“指述包含” 

第 4 节 汉语是“型例合一、名动包含”语言

第 5 节 词类系统的“语法化”程度 

第 6 节 假设一个循环模型


第十章 “是”“有”大分野

第 1 节 英汉否定词的分合

1.1 英语重视“否定名词”和“否定动词”  

1.2 汉语重视“直陈否定”和“非直陈否定” 

1.3 否定词缀 

第 2 节 “有的否定”和“非有否定”

第 3 节 三个概念的分合“地图” 

第 4 节 谓语的分类 

第 5 节 “是”“有”大分野 

5.1 综合性的“是”“有”分野

5.2 “也”和“矣”的分别 

5.3 景颇语的“是”“有”分野 

第 6 节 哲学背景 


第十一章 “单双区分”的地位和作用 

第 1 节 “单双区分”比“名动区分”重要 

第 2 节 名词“虚化”和双音化“充实”  

第 3 节 “单双组配”比“词— 语区分”重要 

第 4 节 语义上的“松紧差别”是根本 

第 5 节 “虚实象似”原理 

5.1 “虚实象似”的综合性 

5.2 “虚实象似”的相对性

第 6 节 对主流语法理论的反思


第十二章 “标记颠倒”和包含格局 

第 1 节 局部的“标记颠倒”现象 

第 2 节 “名动包含”和“标记颠倒” 

第 3 节 定中结构的“标记颠倒”  

3.1 形容词的特殊性 

3.2 形容词定语的“标记颠倒” 

第 4 节 形容词内部的重新分类 

4.1 双音化增强摹状性  

4.2 形容词内部重新分类 

第 5 节 表现语言的“主观性”


结篇 语法研究的破和立

第 1 节 “一抛一捡”之后 

第 2 节 汉语大语法 

第 3 节 范畴的“对立”和“对待” 

第 4 节 重视语言的多样性


附录 

附录 1 英、日、汉儿童习得名词和动词

附录 2 名词和动词脑成像的英汉比较

附录 3 科斯学说的“交易成本”  

附录 4 “天下理论”的“天下无外”原则

附录 5 量子物理的“不确定原理”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语言(方言)索引

Abstract(英文摘要)




往期回顾

沈家煊:《超越主谓结构》

让我们携手《走进词语的桃花源》,一起探索它吧!

2020汉语盘点,等你来“盘”!

用一生扛起的大书 |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问世

喜讯!《“的”的性质与功能》获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

喜讯!《贵州晴隆长流喇叭苗人话》获吕叔湘语言学奖一等奖!

重磅!《古音汇纂》获评2020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

“中国语言生活皮书”:立足当代语言生活 服务国家语言事业

为脱贫攻坚贡献语言之力——2020扶贫日语言扶贫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微观深圳之窗,远眺特区之城

《微观深圳》|胡野秋:我与一夜之城的一世情缘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