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三个角度切入,带你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导读(二)

吴泓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5-19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近日,由吴泓主编,南银妮、曾冠霖编著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乡土中国》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的学习书目。

本书正是学习《乡土中国》的好帮手:“导读”带领师生“了解中国和中国人”,走近斯土斯人,关注吾国吾民;“基础解读”帮助学生扫除阅读“拦路虎”,为教师提供备课“百宝箱”;“教学设计与研讨”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完整呈现教学过程;“测试与评价”提供从基础到拓展、从篇章到整体、从书内到书外等多元阅读评价。

语文特级教师吴泓为本书写了导读,从三个角度切入,带领我们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我们将其分成三期刊发,今奉上第二期。

【往期可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给您答疑解惑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导读(一)

主编按:导读(一)梳理全书逻辑性语言,是做了“通读全书”的工作。导读(二)按照课标“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的要求,整理、概括全书的内容,厘清概念,便水到渠成。在此着重梳理、探究《乡土本色》和《差序格局》两篇,即可带动对全书的阅读与理解。


一本“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


既是整本书阅读,那就得先从“整”字入手,教会学生读整本书的方法。《乡土中国》虽然由看似分散独立的十四篇文章组成,但它却是一个整体。为此,在阅读完“后记”,大致了解本书的学术源流,明确其目标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之后,我们就应该迅速回过头来,梳理全书的论证顺序并概括各篇的主要议题。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对全书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读《乡土中国》,很像是回望故乡时,看见那棵立在原野之上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第一篇《乡土本色》之“土”,是它的环境和土壤;“本”,是它的根本和根基;“色”,是它的面貌和特色。这是一个“熟悉”“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无怪乎人们读这一篇,都会以之为全书的总论或概述。接下来,为了进一步说明乡土社会的面貌和特色,作者竟以两个篇章,从“语言文字”切入,按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论述了乡土社会因其是熟人社会而“无需文字”的特色。

然而,乡土这样“聚村而居”“无需文字”的熟人社会又具有怎样的“结构格局”?这样的“结构格局”又会引发怎样“不同”的人际关系、道德、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秩序)形式,以及社会发展、变迁的形势呢?

进入第四篇,仅看标题,便知道作者的结论“扑面而来”,这就是一种与西洋社会“团体格局”完全不同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这一核心概念的提出,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牢牢锁住;而费孝通对乡土社会本质特性的这一独到发现,日后也成为社会学界关于中国研究的经典命名。可以说,《乡土中国》所有的概念或命名都围绕着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抓住了这一核心概念,便抓住了整本书所有概念或命名的“纲要”。总之,作者开头三篇,娓娓道来,逐层演绎;第四篇一语立定“纲要”;然后再从“纲要”出发,深入研究,层层推演。正可谓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承前启后,纲举目张,最后水到渠成,完成全书一系列的论述。

这里,不妨按顺序将这十四篇的概念、命名做一番系统梳理。对概念或命名的诠释,费孝通主要采用的是比较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第一可发现差异;第二可解释差异。差异的发现有赖于比较,而差异的解释也只能通过比较。从《乡土中国》的概念或命名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核心概念的得出是通过比较,其他不同的子概念也是在这一核心概念统领下通过比较、辨别而得以诠释的。

注:数字指《乡土中国》中的篇章,无概念的篇章不列入。

作者在“重刊序言”中说:“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这种“特具的体系”便在告知我们,在阅读《乡土中国》时,我们不仅要从整体、宏观上了解作者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即举例论证;而且,还应该看出作者是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即比较论证。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学习作者的逻辑论证,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当然,阅读学术著作,不仅要对全书内容做宏观的把握,还要对每一篇或每一篇的某一部分做中观的处理,即分级、分类、梳理与探究。以《乡土中国》最长的篇章《差序格局》为例。为了厘清乡土社会“差序格局”这一特性,作者将这一核心概念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进行比较。在认定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之后,再追溯历史、文献,分析受其影响而产生或具有的伸缩性及差序层次等特性,形成三级分类。


一级分类:不同社会形态结构特性


二级分类:“差序格局”结构特性的思想源头


三级分类:儒家思想等材料的出处、原文、译注及引用(含化用)目的

注:三级分类表格中要求填写的内容多达十几条,在此省略。


针对分级或分类,法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种分类都比混乱优越,甚至在感官属性水平上的分类也是通向理性秩序的第一步。”而且,在他看来,“分类”还有两个基本的意义,即扩展认识事物的能力和加强记忆,“因为即使是一种不规则的和任意性的分类,也能使人类掌握丰富而又多种多样的事项品目;一旦决定要使每件事都加以考虑,就能更容易形成人的‘记忆’”。*可见,在分级、分类时,我们并无必要过多纠结内容的“繁复”或“纷乱”。因为,任何一个优秀的作者在举证一个或多个事理时,不可能不具有一定的理路,只不过我们阅读时,自己做得还不够细致,或对文章的思路还不够清晰而已。那么,这里,我们就得再说说微观的阅读方法了。

*[法]列维-斯特劳斯. 野性的思维[M]. 李幼蒸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1— 22.

微观阅读法是指在阅读文本时,要看出作者行文结构的“起承转合”,特别是那些“递进”“转折”之处。以《乡土中国》的首篇《乡土本色》为例,我们来看一位同学的梳理作业:

通过这样细致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第1至3段,围绕“土”“土气”“土地”等关键词逐层递进,指出了“土地”之于“乡下人”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第4段转折,至第10段,围绕着“不流动”等关键词,指出了乡土社会“聚村而居”的形态并说明其“聚居”的“原因”;第11至16段承上“不流动”“聚居”等转入“熟悉”社会这一议题,围绕着人际交往方式等逐层展开;最后一段绾结全篇,指明了乡土社会无法应付现代社会的变迁。

总之,对像《乡土中国》这样一本我们很不熟悉的经典学术著作,在刚开始阅读时,一定是一个“细工慢活”。我们必须懂得并牢记“慢即是快”这样的道理:先“慢”才能后“快”。惟其如此,才能够在读这些“‘深’一点的书”的时候,无论是对其整体还是局部,都能了然于心,而不是“水过鸭背”囫囵带过;才能够真正“读懂”这本书实践理性的迷人所在;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即运用到我们现在乃至今后的阅读、思考和写作当中去。



图书信息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吴    泓    主编

南银妮    曾冠霖    编著


分篇解读 厘清概念 探究语言特色

设计教学 勾连内外 渗透阅读方法

评价多元 启发思维 检验学习成效

扫描二维码,进入京东购买

扫描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往期回顾 

张连航 | 兼收并蓄,尊重差异——贺周清海教授《华语教学语法》再版

今晚7点,给孩子挑挑字词典,不见不散!

一花一世界,词表有乾坤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正式出版

如何买到适合孩子的字典?| 今晚7点,一起聊一聊

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打造的专著型教材——《汉语教学理论探索》

华语教学语法的典范之作——《华语教学语法》(修订本)出版

学生阅读百宝箱  教师教学好帮手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给您答疑解惑

从三个角度切入,带你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导读(一)

征集函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选题征集

田立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

论文缺乏理论支撑?一本书教你秒懂

开学季到了,怎么给孩子选字典?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