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丨 哈纳尼亚的追问(下)
文扬的《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于2021年10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当月即入选商务印书馆10月份月度好书的排行榜,11月份入选2021年度“读者喜爱的20本好书”排行榜,11月份名列商务印书馆11月份“人气畅销榜”第1名。
我们分两期推送作者后记,今刊第二期,让读者对本书有初步了解。
后 记
在西方崛起的历史上,当一国或一个国家集团明显感受到了“更加不自由”,无一例外都是由于受到了另一个与自己性质上一样的运动主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冲击,对手的征服、掠夺、压榨、勒索手段更先进、更强大,导致了本国运动主义生存所需要的空间受到挤压,直接威胁到其生存,于是双方必须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决出一个零和结果。这也就是艾利森教授所发现的:回顾过去500年的世界历史,当一个雄心勃勃的崛起中大国与既有大国发生碰撞时,人们往往会诉诸武力。
但是这一次却明显不同。因为中国的崛起并不是西方列强历史上的崛起方式,并未采取侵略和扩张的手段,也并未挤压其他大国的生存空间。正如哈纳尼亚在文章中所说:
从传统视角来看,中国对美国并不构成威胁,或者说中国对美国的安全和繁荣并没有构成严重威胁①。
不仅如此,哈纳尼亚还指出:
事实上,截至目前,美国消费者已经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直接获得了大量利益。在经济学家们看来,有一点应该是毫无争议的:美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较低的物价是我们与中国进行贸易的结果②。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认为自己“更加不自由、不安全”,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非遭遇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崛起中大国”的直接碰撞。
自身的原因不是别的,其实就是美国传统的运动主义生存方式在遭遇到了硬边界不得不转入秩序主义生存方式之后所产生的无力感,就是美国在发生“内卷化”之后必然出现的不适。这一点,在本书所提供的这种文明史的尺度上,通过本书所梳理的“文明的逻辑”来观察,会看得很清楚。
哈纳尼亚写道: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一个从未遇到过的全新对手③。
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崛起不过是自身文明历史在当代的一个延续和发展,是一个正常发生的历史过程,那么也就会越来越明白,真正的问题实际上不是中国怎样了,而是美国和西方世界自身进入了整个西方文明历史上的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一旦产生了这种程度的反思,就有可能接受新的理论了,包括本书所介绍的关于文明的相关理论和其中的基本逻辑。
其他热点问题也是一样。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为什么会在不同国家引发出如此不同的应对,导致如此不同的后果?正如本书第六章所说,面对这个具有人类文明史意义的特大瘟疫,定居文明的秩序主义与游居文明的运动主义这两大深厚的历史传统,仍在各国的背后起着无形的但却是决定性的作用;灾难当前,一个是竭尽全力守护家园,一个是想方设法转嫁危机,一个是秩序优先、人命关天,一个是运动优先、金钱至上;中国和美国在疫情应对方式和应对效果方面如此悬殊的差异,恰恰是两大不同类型文明其不同传统、不同特性的集中体现。
最后再看一下不久前发生的阿富汗政权更迭。从文明冲突的角度看,西方文明历史上的猛烈扩张,在与其他几大文明发生迎头相撞之后,必然会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前沿形成地缘冲突热点,也就是文明冲突反映在地缘政治上的“胶着点”。从这个角度看,西方文明在东正教文明势力范围前沿留下的主要地缘冲突热点和“胶着点”就是乌克兰,在中华文明势力范围前沿留下的主要地缘冲突热点和“胶着点”就是台湾,在伊斯兰文明势力范围前沿留下的主要地缘冲突热点和“胶着点”就是阿富汗。这三个地区的共同之处在于:在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都将随着西方文明的进退两难而频频爆发危机。
当然,正如本书开篇时所说,把握文明问题所使用的观念,以及关于文明问题的研究和争论,都还很新,当然也还很不成熟。但是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甚至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对于文明理论的开发和探索,也的确成了一个时不我待的学者使命。
感谢所有阅读了此书的读者们。
我们共处一个剧变的大时代,让我们共同创造出回答剧变时代大问题的新思想。
文扬
2021年8月于上海华山路
(注:本文节选自《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后记,内容有删减)
注释:
①https://www.guancha.cn/RichardHanania/2021_02_23_581954_s.shtml.
② 同上。
③ 同上。
图书信息
《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
文扬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是一本回顾文明历史、展望未来发展的书,作者通过古往今来的历史对比,细数了中西两大文明的过去和现在,并做了未来展望。本书首先以“文明作为一个中国问题”这个命题开篇,直接进入文明问题的核心领域并切入真问题,然后按“生存的逻辑”、“定居的逻辑”、“游居的逻辑”、“碰撞的逻辑”、“发展的逻辑”依次展开,利用原创开发的基本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与他者文明的冲突和博弈。本书采取了宏观历史叙述的写法,重点不在于陈述历史,而在于提供概念性的分析工具帮助人们理解文明的历史。书中所使用的几个对偶概念,如定居与游居、居国与行国、秩序主义与运动主义,以及农耕民族、骑马民族和海上民族的三分法等,都是作为历史分析和叙述工具而创造出来的,是在历史实在与理论解释两者之间建立内在逻辑的尝试。
大时代呼唤大问题,从现在开始,进入文明问题,梳理文明的脉络,探索文明的逻辑,解释文明的运动,预测文明的演变。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001 | 前 言
一、文明问题作为一个中国问题
003 | 1. 亨廷顿的“我们”
011 | 2. 布罗代尔的“文化领地”
020 | 3. 汤因比的“峭壁”
028 | 4. 摩尔根的“阶梯”
037 | 5. 伏尔泰的“启蒙状态”
044 | 6. 孔颖达的“照临四方”
051 | 7. 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
058 | 8. 苏秉琦的“六大区系”
二、生存的逻辑
067 | 1. 赫拉利的“史上最大骗局”
074 | 2. 拉美西斯三世的“海上民族”
082 | 3. 大禹的“九州”
090 | 4. 姜太公的“天下之天下”
098 | 5. 周公旦的“协和万邦”
105 | 6. 秦嬴政的“为三十六郡”
113 | 7. 汉高祖的“提三尺剑取天下”
119 | 8. 刘元海的“绍修三祖之业”
三、定居的逻辑
129 | 1. 孔夫子的“百世可知”
136 | 2. 李世民的“草创与守成”
144 | 3. 柳宗元的“公之大者”
150 | 4. 费正清的“独立的创业力量”
158 | 5. 王安石的“理财最为急务”
165 | 6. 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
172 | 7. 梁启超的“硕大无朋的巨族”
179 | 8. 姚大力的“我们是谁”
四、游居的逻辑
187 | 1. 斯金纳的“高加索人种”
193 | 2. 赖克的“颜那亚人”
203 | 3. 希罗多德的“野蛮人”
210 | 4. 斯宾格勒的“西方文化”
219 | 5. 恺撒的“日耳曼蛮族”
227 | 6. 兰克的“三次深呼吸”
233 | 7. 爱因斯坦的“手表后盖”
244 | 8. 阿明的“蛮族的封建制”
五、碰撞的逻辑
255 | 1. 贝克特的“战争资本主义”
263 | 2. 黄仁宇的“至明代而极”
269 | 3. 弗兰克的“三等厢座位”
275 | 4.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
283 | 5. 康有为的“十年而霸图定”
291 | 6. 马克思的“革命运动”
298 | 7. 中国革命的文明史意义
307 | 8. 中国经济建设的文明史意义
六、发展的逻辑
319 | 1. 张培刚的“全面的工业化”
327 | 2. 埃斯科瓦尔的“遭遇发展”
334 | 3. 斯蒂格利茨的“美式资本主义”
342 | 4. 马孔斯的“儒家世界”
349 | 5. 方济各的“最糟糕的反应”
356 | 6. 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
364 | 7. 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文明史意义
374 | 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史意义
385 | 后 记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文扬,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力》《人民共和国》《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观察者网的特约专栏作家。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
❖
今天10点,给孩子的百种好书,回馈读者 | 2022“新华绽放·文教读书月”开始啦!
❖
冯爱珍:但留绿意在人间 丨《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跋(上)
❖
❖
《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丨 哈纳尼亚的追问(上)
❖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