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耀华丨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追忆邢福义先生
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于2023年2月6日仙逝,长逝之耗令人不胜哀痛!
今刊华中师范大学罗耀华教授《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追忆邢福义先生》一文,谨致悼念。
哲人其往,遗泽长存,邢福义先生千古!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追忆邢福义先生
文丨罗耀华
2016年6月15日,邢老师为青年学子题字,出自《当代师范生报》
2023年2月6日中午12点,邢福义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惊闻噩耗,大家无不哀痛。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创建人,邢先生的离世,让人真切感觉到什么是“泰山其颓乎!哲人其萎乎!”。
十多天过去了,我一直处于惶恐之中,该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来纪念邢先生?
2002年7月我硕士毕业留校,2004年9月,周卫华、龙海平和我,一起师从邢福义、吴振国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在华师工作的二十多年,我和邢先生直接交往不多,更多的是邮件联系,甚至找不到一张跟先生的合影,这也使得我迟迟无法动笔,但跟先生的几次交往,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2001年5月17日,像往常一样,我在3号楼5层语言所的资料室找文献,写毕业论文。办公室的罗佑保老师找到我,拿出一本新书,并告诉我这是邢老师刚出的《汉语复句研究》,送一本给我。打开扉页,里面居然有邢老师的题字和签名。顿时,意外和惊喜涌上心头。回到资料室,我如饥似渴通读起来,深深为先生复句领域的研究折服。先生是个大学问家,但在《汉语复句研究》自序中,他谦虚地写道:“越研究,问题越多,越有更多的糊涂。……晏殊《玉楼春》中有两句话,我改换了其中的两个字,说成:‘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学问无尽处!’这大概能表明自己现今的心绪。” 他还写道:“这本书,总算为自己的复句研究打了个句号,但是,句号只意味过去,却不代表终结。句号放大是个〇。往前又是〇起点!”先生一生秉承着登山的理念,“抬头是山,路在脚下”,在语言学的群峰里,先生一座一座地攀登着,从汉语语法,到逻辑、修辞、方言、文化语言学到国学及其他领域,先生均有卓越的贡献。
2022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跟汪国胜老师在乒乓球室打球,偶尔看一下窗外,发现乒乓球室外面,李阿姨推着邢老师在桂花树下小憩。我们出去打招呼,老人家坐在轮椅上,一脸慈祥,面带微笑,但他已经叫不出我的名字了。没想到,这次的见面,居然是跟邢老师的最后一次见面。桂中路上,一位长者踽踽独行,边行走边思考问题,这是邢老师多年养成的习惯,大家一般不会这个时候去打扰他。我以为那会是华师一道永远的风景线,谁曾想,疫情快要结束的时候,这道风景却定格成了瞬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舝》,这是对先生一生最好的诠释,先生的学问、先生的人品、先生的为人,担得起这样的评价。先生毕生致力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以《汉语语法学》《汉语复句研究》《词类辨难》《全球华语语法》为代表,独著、合著、主编各种学术著作,教材多达50余部,成果结集为《邢福义文集》,共计400余万字,真正的著作等身。先生先后四次获得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次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还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国家优秀教材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被学界誉为“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之一。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笔耕不辍;一本本书的出版、一篇篇文章的发表;是数十年如一日青灯黄卷的苦吟。泪光中我仿佛看见先生独坐书房,一丝不苟地看着书、思索着……借用语言所某年考博试题中的例子,表达我的追忆:永远的思念!思念到永远!
先生千古!愿先生在天堂安息!
作者简介:
罗耀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2004年在邢福义老师和吴振国老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
延伸阅读
往期
回顾
❖
❖
❖
官话方言域外文献总览 丨《近代汉语官话方言域外文献集成》面世
❖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