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丨《汉语句法学》(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面世
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
近日,《汉语句法学》(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是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句法的代表性成果,是一部汉语语法名著,被众多院校作为语法学教材。
今刊蔡维天序,以飨读者。
序 三
文丨蔡维天
前阵子和友兄嘱托我为《汉语句法学》的商务版写个序文,也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重新认识这本集大成之作。就我近年来的观察,无论原著还是译著,在汉语语法圈子中都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让对生成语法有兴趣的同学们都有了一个典范可作为理论分析的标杆。更重要的是,在三位声誉卓著的学者通力合作之下,这本书已为汉语的结构和性质勾勒出清晰的轮廓。由于作者英文名字的缩写为Huang, Li & Li,师友们常戏称这本书为“黄莉莉”所著;我想名称上的统合也正反映了生成语法学家在治学精神上共享的一个发轫点,那便是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 UG)的理念——这是人类百万年演化的结晶,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属性。因此普遍语法不但是语言习得的起点,更是人类生而平等的理据,让我们能摆脱掉种族的偏见,全心贯彻科学实证的精神。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所感知的外在世界却是如此地丰富多样,生机盎然:往往翻过一座山,说的就是不同的方言;社会上阳春白雪的雅言也总是跟下里巴人的土腔相互争斗,更别说有些语言还有男女之分、尊卑之别;而语言认同也常成为战祸的根源。梅广先生在为钱新祖教授《中国思想史讲义》所写的序中有言:
西方人看中国,看到一个类似西方的人文传统,却找不到一个类似西方基督教那样的宗教传统,因而认为中国文化有所欠缺:没有宗教对峙的人间文化必也缺乏精神深度。……要正确了解我们自己的人文传统,必须跳出西方强势文化为我们设定的观念架构。然而没有西方的观念架构亦显不出中国文化的特色。对照之下,西方眼中中国文化传统的absence正是我们自己眼中的presence。因此对话是必须进行的。
文化如此,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语言学的形式与功能之争需要对话,从《马氏文通》以来的中西之争需要会通,雅言(官话)和方言(白话)的内部矛盾就更要用智慧、用同理心来化解。近年来生成语法学界也开始正面回应这些议题,不只语言类型的研究跟参数设定(parameter-setting)的机制挂钩,语义、语用的因子也透过句法制图(Syntactic Cartography)理念依次编码至句子的左缘结构,由实而虚,层次分明。而音韵部门如何执行外显(externalization)和线性化(linearization),同样获得了大家热切的关注。在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上,则有诸多学者致力于历史演化及语言接触的理论研究,从崭新的角度去发掘内涵、外延两个部门的界面原理与映像机制。这些近期突破都促进了实验音韵学、心理语言学、生物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长足发展,甚至成为学界的新兴主流。
更具体一点来说,经由黄正德先生的梳理,在汉语中缺席的疑问词移位(wh-movement)反而成了“逻辑形式(Logical Form,LF)”存在的明证。同样的道理,汉语中缺席的“扩充投射原则(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EPP,亦即每个句子都要有主语)”亦可重新理解为话题显著(topic prominence)的连动效应;换句话说,代词悬缺(pro-drop)是因为有强势的话题性做靠山才得以实现,在形式语法中则体现为空话题(null topic)的概念。另一方面,通过李艳惠教授缜密的论证,我们也领悟到缺乏构词格位(morphological case)的汉语竟是研究隐性格位(abstract case,亦称结构格位)的绝佳园地,这在汉语相对严谨的语序上获得了充分的印证。而李亚非学长则开拓了词法─句法界面的对话机制,指出汉语动词组内论元看似活泼的排列其实有其严谨的内部逻辑和运作原则,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可由汉语词与词组的界定争议上见其一斑。
家父蔡仁厚教授曾在《儒学的常与变》一书中提到“守常”和“达变”一样重要:仁,是人人本有的,也是成就人性的关键。我们可以把普遍语法理解为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语法发芽成长的根苗,其基因中已有了大树的蓝图:大树会开枝散叶,形状姿态虽各有不同,但一望皆知其为树。这就是“变”的道理:不是乱变,而是权变,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权”的本义为秤锤,而语法就像一杆秤,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通过不同的参数刻度来体现个别语言体系的差异。譬如,汉语没有施用词缀(applicative affix)来引介非核心论元,就用分析性强的轻动词系统来平衡;汉语没有构词格位,就用相对严格的语序来补强,展现孤立语优势的一面。
“权变”的另一层意义就是要坦然面对新世纪带来的冲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洪峰已至,脑科学(brain science)和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的仪器与技术也突飞猛进,甚至在开颅手术中也能进行语法和语音实验,直接测试语法界面的构想和理设。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因革损益以得时中”,希望生成语法也能与时俱进,落实“理论-实验(田调)-应用”三位一体的精神与方向,为新生代开发学术市场和就业出路。
东汉经学家郑玄学成归乡,他的老师马融喟然叹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张和友教授的译本文字精准而流畅,定能让“黄莉莉”放心说声“吾道东矣”,引导更多青年学子认识生成语法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更多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分析之上。因此这只是个开端,不是结束;正所谓“有为者亦若是”,让我们以此自勉。
2022年6月30日
· 名家评论 ·
“该书的三位作者是当今国际上娴熟运用乔姆斯基(N. 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来研究汉语句法问题用力最勤、成果最丰硕的学者。该书就是他们运用生成句法理论具体研究汉语中一些句法问题的一部力作。”
——陆俭明《序一》
“将这三位学者合作撰写的《汉语句法学》在我国翻译出版,无疑将极大地有助于我国语言学界,特别是汉语学界对乔姆斯基学说的理解与运用,使汉语学界有更多的学者把握生成语法学理论的要旨,并学会运用生成语法学理论来分析、思考、解决汉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助于推进汉语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
——陆俭明《序一》
图书信息
《汉语句法学》(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
〔美〕黄正德 李艳惠 李亚非 著
张和友 译
顾阳 校订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该书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和方法分析一些曾引起广泛讨论的汉语句法论题,包括语类、论元结构、动词短语、被动句、“把”字结构、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疑问句、名词性短语以及照应语等。每一论题的讨论都总结了关键性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过程,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新起点。不仅为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形式句法学信息,也为语法学学者带来更深入的思考与新的研究思路,使他们对构建人类语言能力及其可能变异的优选理论产生更大的兴趣。
该书2013年曾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此次在商务印书馆修订再版,根据读者反馈订正了初版的一些疏漏和舛误,并作了局部重译。此外,还有两个明显改进:一是将原著征引的中文文献按照中文著录格式还原;二是增加了中文索引页码,附在原著页码之后,便于读者检索。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缩略表
引言
第一章 语类
1.1 词汇语类
1.1.1 名词和动词——基本区分
1.1.2 方位词
1.1.3 形容词
1.1.4 前置介词
1.2 功能语类
1.2.1[Fn], n ≥ 0
1.2.2[F]特征以及修饰引导语“的”
第二章 论元结构
2.1 论元和论旨角色
2.1.1 论旨角色的基本属性
2.1.2 汉语表结果的复合词:个案研究
2.1.3 复合词和短语
2.2 关于论旨角色的本质
2.2.1 句法产生的论旨角色
2.2.2 动词之中何所有?
2.2.3 削词汇之足适功能之履
2.3 初步拟定一个供选择的论旨角色理论
2.3.1 词项如何贡献于论元结构
2.3.2 我们的理论
2.3.3 所解释的事实
2.4 且当作结论
第三章 动词短语
3.1 附接语与补足语
3.2 动词后成分
3.2.1 双宾语与VP的结构
3.2.2 动词-得
3.2.3 频率/持续短语(FP/DrP)
3.3 动词前成分
3.3.1 体短语
3.3.2 情态词
3.4 总结
第四章 被动句
4.1 汉语的长被动句
4.1.1 传统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4.1.2 本书的分析:非论元移位与述谓
4.1.3 空算子分析的进一步证据
4.2 汉语的短被动句
4.2.1 反对施事删除的分析
4.2.2 对短被动句的分析
4.3 间接被动句的分析
4.3.1 直接与间接被动句
4.3.2 包括式间接被动句
4.3.3 不如意被动句
4.4 总结
第五章 “把”字结构
5.1 “把”字结构与“被”字结构
5.2 何谓“把”?
5.2.1 “把”的语类地位
5.2.2 对“把”的分析
5.3 “把”不是论旨指派者
5.3.1 “把”和主语
5.3.2 “把”和“把”后NP
5.4 结构
5.4.1 初步的分析
5.4.2 修正
5.5 “受影响的”
5.6 其他的分析方法
5.7 总结
第六章 话题结构和关系结构
6.1 话题结构
6.1.1 移位还是不移位?
6.1.2 孤岛条件
6.2 关系结构
6.2.1 分布和释义
6.2.2 移位
6.2.3 基础生成
6.2.4 关系算子
6.2.5 NP附接
6.3 无空位结构
第七章 疑问句
7.1 是非问句
7.2 选择问句
7.3 A-不A 问句
7.3.1 三种类型的A-不-A问句
7.3.2 A-不A 问句:模组分析法
7.3.3 解释差异
7.3.4 VP-neg问句
7.3.5 总结
7.4 wh-问句
7.4.1 对于在位wh-词的移位分析法
7.4.2 逻辑式移位:一些问题及供选择的方法
7.4.3 逻辑式邻接性与并移
7.4.4 非移位与无择约束
7.5 总结
第八章 名词性短语
8.1 问题
8.2 投射DP-指称与数量短语
8.2.1 数目短语用作无定表达和数量表达
8.2.2 数量与无定性
8.2.3 数目短语与限定词短语
8.2.4 跟无定的wh-成分比较
8.2.5 跟“有”字短语比较
8.2.6 禁止无定的主语/话题
8.2.7 小结
8.3 DP内部的排序与成分组构
8.3.1 指示词
8.3.2 代名词
8.3.3 专有名词
8.3.4 普通名词
8.3.5 并非同位成分或副词成分
8.3.6 小结
8.4 扩展与修正:复数
8.4.1 有关“-们”的一些疑惑
8.4.2 复数特征作为数目短语的中心语
8.4.3 专有名词 + 代名词 + 指示词
8.5 总结及经验上的复杂性
8.5.1 主语位置上非数量的无定名词
8.5.2 非根句、类指的名词短语
第九章 照应语
9.1 汉语的约束理论
9.1.1 反身代词与原则A
9.1.2 代名词与原则B
9.1.3 原则C和D
9.2 光杆反身代词“自己”
9.2.1 长距离“自己”的两种解决方案
9.2.2 语内传递性与照应性
9.2.3 语内传递性:句法与语义
9.3 受约束照应语与驴子照应语
9.3.1 同指的或作为受约束变项的代名词
9.3.2 变项约束:辖域、可及性与异指性
9.3.3 无定指成分和驴子照应语
9.4 总结与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再版后记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译者简介
本书作者
黄正德(Cheng-Teh James Huang),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理论、句法学、句法语义接口和汉语语法。除本书外,还著有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1998),Between Syntax and Semantics(2009)等。
李艳惠(Yen-Hui Audrey Li),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包括汉语句法以及跨语言比较。除本书外,还著有Essays on the Representational and Derivational Nature of Grammar: The Diversity of Wh-constructions(2003,与Joseph E. Aoun合著),以及合编的Chinese Syntax in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2014),The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14)等。
李亚非(Yafei Li),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理论、词法句法界面关系。除本书外,还著有Xo: A Theory of the Morphology-Syntax Interface(2005),Universal Grammar and Iconicity(2022)。
本书译者
张和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语义学、汉英比较等,著有《是字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汉语语义性特点的一个视角》(2012)等。
本书校订
顾阳,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理论语言学、句法学、形态学、词汇语义学、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著有《生成语法研究与汉语语法理论》(2001,与沈阳、何元建合著)等。
相关图书信息
《生成语法框架下关系结构的句法与一语习得研究》
杨彩梅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稿分上下篇两部分:上篇是“关系结构的句法”;下篇是“关系结构的一语习得”。上篇比较英、汉语关系从句的语法;下篇比较英/法语和汉语关系从句的一语习得。
《从微观到宏观——汉语语法的生成视野》
蔡维天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考察汉语的构句机制与诠释规律,以凸显其于类型学上的特殊地位。以疑问句及反身词为经验基础,逐步厘清内、外状语跟与事性、使事性之间相互相生的关系;以汉语名词组的发布与诠释为起点,深入探讨句法和语义部门间的映射议题;从共时和历时双向切入,对汉语方言及台湾南岛语进行比较分析,以彰显其宏观层次上的通性及微观层次上的个性。
延伸阅读
往期回顾
❖
❖
❖
巴·布和朝鲁丨愉悦心境的一部人文宝典——读郭雨桥新书《蒙古部族服饰图典》
❖
李宇明丨了解世界语情 夯实学科根基——序赵蓉晖主编“世界语言政策文献丛书”
❖
❖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