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丨《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面世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4-02-02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近日,挪威卑尔根大学尚国文教授所著《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语言景观是近年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书是一部系统阐述语言景观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论著。书中既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阐述,也有利用比较成熟的概念工具对我国语言景观问题的具体分析。

今节选书中前言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前   言 

文丨尚国文

语言景观研究是考察公共空间中标牌语言文字表征的一门学问,是包括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符号学、政治学、文化地理学等在内的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领域。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路名牌、指路牌、广告牌、商铺招牌、楼名牌、警示牌、标语横幅、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形式的标识牌遍布城市空间,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习焉不察的存在。在语言景观研究者看来,标牌上文字符号的选择与呈现是多种看不见的因素和力量共同形塑的结果。尤其是在多语多文化的社会中,语言在公共标牌上呈现与否以及如何排列组合都不是简单的问题,需要考量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后方能做出稳妥的选择。语言景观涉及官方机构、标牌制作者、标牌设立者或拥有者、标牌读者等多个历史主体,他们与空间、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是语言景观形成的基础。研究者通过标牌上的语码选择和视觉呈现,描写和分析空间语言表征的系统规律,进而探究影响语言实践的选择动机、社会机制、权势关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等深层次的社会语言问题。这种研究思路为人们了解空间、语言及社会主体之间的指代关系、揭示空间交际实践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从2006年至今,国际上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迅猛,研究范围持续扩展,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不断涌现,体现出强大的学术潜力和活力。

语言景观是一个万花筒,值得社会语言学者探究的问题非常多。Backhaus(2007)将语言景观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归结为三个:语言景观由谁设置,语言景观为谁而设,以及语言景观指向何处;Van Mensel et al.(2016)认为,语言景观研究中的核心话题包括多语现象与跨语融合、语言政策与抗争、少数族群语言与商品化、社会语言层级与移动性等。Shohamy & Gorter(2009: 1–2)提出更为具体化的语言景观研究问题,包括:语言景观到底是什么?除了语言之外,是否包括图像、声音、建筑、服饰甚至人体?公共和私人领域在当今时代如何区分?标牌、人群与语言如何联结?语言景观在政策制定中扮演什么角色,对于事实上的语言实践有何影响?语言景观创建和塑造怎样的现实?人们在标牌上呈现语言的动机是什么?人们如何看待语言景观?语言景观向过路人传达什么信息?公共空间中创造出哪些类型的语言?图像与其他表征如何协作?口语与“被表征”的变体(“represented” variety)之间有何不同?读者和路人如何解读语言景观?语言景观在教育、学习和社会中如何应用?语言景观的多视角研究如何增进我们对于语言、社会和人的理解?这些问题或主题都与全球化语境中的语言、社会和人紧密相关,解答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现实环境中的语言表征,而且能揭示语言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和机制,因此具有广泛的学术吸引力。

在我国社会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以标识牌语言规范化为主旨的公示语研究由来已久,取得很多显著的成果。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成为语言学中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层出不穷,“语言景观”大有取代“公示语”成为核心术语的趋势。仅以我们近年的两篇综述性文章《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2期)与《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外国语》2014年第6期)为例,到目前为止,它们在中国知网上的下载量已达15 000余次,被引超过600次。语言景观在我国语言学领域迅速成为研究热门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新颖。语言景观研究不是“为语言而语言”,而是着重探究公共空间中语言的视觉表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问题。这与以往以标牌语言文字的语法修辞和规范等为视角的研究相比,显得新颖而独特。

第二,语言景观是以语言生活为基础的实证研究。语言生活和语言生态是我国当前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语。与其他研究领域相比,语言景观关注的对象并非抽象的语言概念,而是人们生活空间中出现的各类标牌和语言事实。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中的活生生的多语现象,分析和总结语言选择和呈现的规律,是一种“接地气”的语言研究。

第三,研究方法的易操作性。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语言景观研究语料的采集存储变得简单,且数据分析不需要太多的前期积累和理论铺垫便能上手,微观分析和宏观解读之间有很大的讨论空间,这种方法论上的优势吸引了很多青年学者的关注和参与。

不过,研究方法上的简易性虽然催生了大量的语言景观研究论文,但研究中重数量统计而轻内涵解读的弊病明显,很多研究的内容和结果流于平淡,并未揭示多少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

语言景观研究关注语言、社会和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路径多元,理论和分析框架众多,研究者有必要充分了解语言景观研究的来龙去脉,并从国际前沿研究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在借鉴国际语言景观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研究者更应该立足本土,对我国的语言景观实践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公共空间中的语言表征在中国语境中的社会功能和指代意义。本书旨在梳理语言景观的研究体系,并尝试利用语言景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模式对我国东部核心城市空间的语言景观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揭示语言选择和使用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动因,希望能对语言景观研究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本书内容共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前四章是第一部分,着重阐述语言景观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分析维度、理论和分析框架等,属于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探讨,为具体的研究实践奠定基础。语言景观研究的对象是公共空间中展示的书写文字,分析的侧重点则是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本质,因此属于语言社会学性质的研究。研究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语料采集,对标牌上的语言形式和信息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公共空间中的多语表征是语言景观研究最基本的分析维度,但语言景观中值得探究的议题非常多元,如非典型语言标牌的意义表征、语言景观中的商品化、语言景观的教育功能、语言景观中的情感表达等层面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研究者受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范式的启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标牌语言的理论和分析框架,并尝试以语言景观作为专门学科领域来构建理论体系。

第五至第十章是第二部分,我们以上海、杭州和宁波三个沿海开放区城市作为案例,考察我国大城市语言景观的政策机制、语言实践以及语言意识形态。调查中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包括语言民族志方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通过三角论证方式为数据结果和分析增加可信度。研究中涉及城市街道、邻里商业区、旅游区等不同场域的语言景观,分析的方面包括语言政策、标牌实践、读者感知、情感机制等多个维度。结论部分还分析了语言景观中的经济动因、城市语言景观与城市的国际化形象建设的关系、路名景观语码之争的实质以及英语在语言景观中蔓延的批判性分析。本研究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和都市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前沿城市中语言景观的实践特征、管理政策以及城市民众自下而上的语言信念。在当前的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的背景下,本课题的探索对于都市语言生活管理、语言环境建设以及语言规划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书信息

《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尚国文  著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目    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上下滑动查看目录>


作者简介



(卑尔根,2018年4月。摄影:老赵)

尚国文,新加坡国立大学语言学博士,挪威卑尔根大学外语系教授。曾任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研究员等。研究领域包括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汉语语法等。语言景观相关论文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English Today、《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语言战略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担任20余家SSCI语言学期刊的审稿人、爱尔兰政府研究理事会外审专家、北欧汉学会理事等。





往期回顾


新书 丨《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著作)面世

刊讯 丨对外汉语研究(第二十七期)

刊讯 丨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第7辑)

崔希亮丨语言与认知

商务印书馆2023年语言学出版基金评审工作启动

书讯丨2023年第三季度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新书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 丨《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面世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