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再没有比这更荒谬的说法了!
文 | 魏智渊
图 | 来自网络
源 | 原创(知父母:zhifumu)
荐 | 知教师(微信公众号:sxweizhiyuan)
教师节特别推荐(点击可阅读)
有一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没看过。但是,书名我是很反对的。因为妈妈与老师,是完全不同的角色,不具备可比性。将妈妈与老师的职能同一化,是现在家庭教育的一个重大误区。
妈妈与老师的区别在哪儿?或者严谨点说,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的区别在哪儿?咱今天就来详细地说一说。
一、父母之爱与老师之爱
无论是父母之爱,还是老师之爱,都具有双重性质。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都同时包含了弗洛姆所谓的「母性之爱」与「父性之爱」。
什么是「母性之爱」?简洁地说,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
什么是「父性之爱」?简洁地说,是「因为你符合我的期望,所以我爱你」。
显然,母性之爱是保护性的,父性之爱是引导性的。母性之爱表示「没关系」,父性之爱则要求「向上走」。母性之爱是家园性的,父性之爱是世界性的。母性之爱是大地,父性之爱是天空。有家园,孩子才敢于向外探索;有期待,孩子才不至于懈怠滞留。这两股力量,就像左右小舟的两股风,惟有保持平衡,小舟才能沿航向向着目的地前行,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剧烈地摇摆,摆幅超过一定范围,小舟说翻就翻了。
那么,父母之爱与老师之爱的分别在哪里?
父母之爱,固然也有引导性,但更多保护性,所谓「知其白,守其黑」;老师之爱,固然也具有保护性,但更多引导性,所谓「知其黑,守其白」。
哪怕仅从保护性角度而言,父母之爱与老师之爱也是有区别的。父母之爱,强调的是「你是惟一的,我会确保你受到最好的对待」;老师之爱,强调的是「你是班级的一员,我会确保你受到公正对待」。
这两者搞混的结果是什么?是——
父母成为老师的棍子,
孩子无路可逃,无家可归。
举个例子,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严重的话,老师会「请家长」。然后,家长就会协助老师对孩子进行惩罚。那么,孩子到哪里去寻求支持呢?谁是他的盟友呢?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形成反思能力,而往往会或者因为恐惧被压服,或者因为愤慨而反抗。
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办?
老师应该意识到,学校是自己的领地,自己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在一定范围内,不要麻烦家长,越过一定范围,或者老师判断需要家长知情或协助,那么则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但是,这种知情只是为了必要的信息透明,这种协助只是为了老师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能将问题转嫁给家长,更不能把家长当成打击学生的棍子。有的老师,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你都要向老师告状,那要你干什么呢?那课堂是你的一亩三分地啊,你让家长怎么办?替你做班主任吗?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办?
父母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不能与老师混同,不能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和老师一起联手打压孩子,而应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支持者」不会走两个极端:成为老师的棍子,或者成为孩子的「帮凶」(溺爱者)。正确的方式是,在心理上接纳和支持孩子,在方法上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和找出解决方案。
「没关系,谁不会犯错误呢,人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应对……」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处于不同的角色中,为了通俗易懂,我姑且简单化地表述为:
学校教育重在教知识
家庭教育重在教做人
学校教育当然也应该「德育为先」,但学校教育必然是「知识为重」的。学校教育经历了几个阶段,在早期的学徒制教学方式中,做人是十分重要的,做人与做事浑然一体,师父就是再生父母。但是,班级授课制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以效率为核心的,是必然地「知识中心主义」的。其设计之目的,就是为了规模化地传授知识。今天无论怎么进行教育改革,这种基因是宿命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所谓的「做人」教育,往往就成了规则教育,纪律教育,而在人格教育的维度,必然是有限的。有限性的原因,除了应试教育这一致命因素外,还跟教师的身份有关。今天的教师,基本上被用职业人的角色加以培养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做人」教育,需要的是导师,而不仅是职业人。显然,一个孩子在教师中遇到导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做人」教育往往是个性化的,这又跟班级授课制有着某种难以调和的矛盾。
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大致的差别都是,教养跟父母有关,知识跟教师有关。
我们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是指父母的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教养的重要性。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不应该高度重复的,而应该保持足够的差异,才能相互弥补,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现在的问题在于,学校和整个社会,正在把家长变成老师。老师布置作业,家长辅导作业,订正作业,提供反馈,活脱脱一个助教。如果孩子完成得不好,老师还要批评家长:「你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不用心?」(所以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家庭作业?那是孩子和老师的事,跟家长无关》)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是孩子十分痛苦。在学校也是做作业,回到家也是做作业,老师和家长一副嘴脸,了无生趣。
那么,父母应该做什么?
如果说,老师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那么,父母则更要关心孩子的教养、道德、心理、情绪、社交、自我认知、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这些方面学校当然也要关注,但是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因为学校只能提供最基础的关注,要深度发展,往往要靠家庭。而这些做人方面的学习内容,对孩子的一生又十分重要。因此,社会分层并不只是经济分层,也包括家庭在教育水平或教养水平方面导致的分层。
▼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当然还有很多,但核心的区别就是上述两点。凡是教育者,都应该同时成为学习者。
这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孩子,也是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全文完)
知父母两周关键词(点击可进入)
教师节 | 背书包 | 起床 | 暑假作业 | 住校 | 开学 | 教师妈妈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