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作为父母,其实也希望减少对孩子的干预,希望孩子自由而阳光。不过,孩子日常的行为,却实在让人堵得慌——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没事就玩手机;做作业磨磨蹭蹭,半小时的作业,愣是能拖到两个小时才完成,质量还很差;走路慢,歪歪扭扭,对铃声没反应,迟到了就迟到了呗;字迹潦草;房间、桌面,都乱得一塌糊涂,整天得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屡教不改;……老魏你说说看,我们做父母的,能不焦虑吗?讲真,这些行为,的确不是什么好事情。它发射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孩子的生命缺乏紧张感1紧张感?这是什么鬼?假设你正在跑道上,等候指令枪声响起,冲刺百米,那么,那一刻,你的身心是什么状态?必然是紧张的。糟糕的状态,则是松弛和焦虑。松弛会让你的反应变慢,甚至比别人慢好几拍。焦虑则会让你僵化,失去反应的灵敏度,甚至丧失对周围环境丰富的感知,完全被不安占据,被对可能的坏结果的恐惧占据。紧张是一种什么状态?是根据需求或目标,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让身体、智力、情绪都处于相互协调的专注状态,以便捕捉指令,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它不同于松弛的无所谓状态,也不同于焦虑的我执状态,而是一种根据事物或目的来控制和调整自身的忘我状态,其最高境界,甚至是一种所谓的「心流」状态。松弛的父母、老师、学生很多,焦虑的父母、老师、学生也很多,但紧张的父母、老师、学生就不多了。因为能紧张,乃是一种能力,是不断练习的结果,它的一个名称叫自律,另一个名称叫自由。一个孩子未来的成就,一名教师未来的成就,与此能力息息相关。重要的不是孩子今天是否散漫、拖延,而是你有没有帮他形成一种能紧张起来的反应程序?这才是一生成就的强有力的保证。2一个孩子的外部行为(例如散漫,不收拾房间等)与他的内部智力、情感等相互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外部行为往往折射的是内部的智力与情感,我们称之为同一性。对孩子的引导和帮助,本质上对同一性的重构。(又来?说人话!好吧,我改……)我们勉强可以把紧张分为两类,一类叫身体或情绪的紧张,一类叫智力的紧张。前者是一种外部紧张,是很重要的,表现为「努力」,这当然是一种好的状态。存在的危险,就是可能堕落为「低品质的勤奋」。其关联的目标,往往与成功有关。倾向于外部紧张的人,其外部行为更为自律,例如,作息更有规律,行为更加自律,更热衷于时间管理,等等。后者是一种内部紧张,表现为「热爱」。存在的危险,就是不够稳定。就像一道闪电,电量是足够的,但是,要转化为稳定的可持续使用的电力,就需要使之秩序化。其关联的目标,往往与成就有关。倾向于内部紧张的人,其外部行为更为自我,例如,以自我为中心安排生活,而不容易与外部世界进行协调,等等。多数人才,往往是外部紧张与内部紧张兼而有之。也存在极端状态,前者表现为听话且做事认真的可靠的人,后者则如艺术家。干国祥老师曾经形容过两种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前者叫「身体紧张,头脑放松」,后者叫「身体放松,头脑紧张」,像他这类疑似艺术家的人,会倾向于哪种,可想而知。3现在许多被惯坏或控制坏了的孩子,内外都不紧张。就是说,不但行为上自由散漫,也懒于思考,得过且过,严重的手机依赖,就是一个明显的表征。那么,怎么让孩子紧张起来?家庭或学校,会习惯于让孩子进入外部紧张状态,搞所谓的流程管理,盯防战术,给教室装摄像头监控学生注意力的都有。这很容易让孩子进入到一种被动的机械的状态,效果不一定好。有时候,外部过于紧张,内部就紧张不起来了,甚至进入到了一种或对抗或焦虑的状态。为什么?因为所有的紧张,都要消耗注意力,或者说,消耗能量。有人说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问题在于,我的时间精力有限,我到底是扫屋子呢,还是扫天下?这在平时未必矛盾,但放在时间中,有时候就有矛盾。有些孩子学习很好,但房间很乱,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在学业上耗费了注意力,回到房间,就不想动了。不是没时间收拾房间,是收拾不起注意力。如果我大清早起来,花半小时收拾房间,然后坐下来学习,很可能发现注意力已经无法集中了。不错,有些孩子能把房间收拾得很整洁,成绩也很好。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有整洁的习惯,因此他并不是每天花注意力收拾房间,他只是注意保持房间的整洁,这样,因为习惯,他并不需要在保持整洁方面消耗过多的注意力;一种是这种孩子本身就是努力型,而不是天赋型的,他的成绩保持在高位,但是,他并不真正热爱学习,更多的是为了赢得外部认同。极端的例子是某类艺术家,生活毫无规律,但是,在艺术创造方面,却是高度秩序化的。当他全身心捕捉灵感,投入创造时,根本无暇分配精力于外部世界。4因此,孩子散漫、拖延,紧张不起来,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你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改变外部行为,而是帮他形成紧张的习惯,这是一生成就的基础。手机要不要管?起床要不要管?拖延要不要管?当然,都要管。但是,所有这些管,都要放在生命自我发展的大背景下,并使之有助于生命的整体目标,而不是专注于小目标,却忘了这样做的目的。要点有三:1.帮助孩子塑造外部行为习惯,然而塑造行为习惯的目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为了不妨碍生命发展。为行为而行为,仅仅是为了大人看起来感觉好,这是最糟糕的情形。2.帮助孩子塑良好的学习尤其是思维习惯,帮孩子找到热爱,并推动孩子进入深度学习,这是内部紧张感塑造的关键。3.以上两点,都是以外部引导和规范,促成孩子自我控制的过程。换句话说,关键是自律,是自我觉醒,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不断雕琢。外部塑造成功的概率不高,危险却很大。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每个孩子的气质不同,在目标和方法上也有较大差异。更重要的是,我们总是试图让孩子执行我们的意志,结果我们才成了孩子发展的最大障碍。正视这种复杂性,则不但孩子有可能得到很大的发展,我们自身,也通过通过教育孩子,获得大量有益的经验。怎么做?怎么做!怎么做……请关注本人下学期系列家教讲座,地点:运城国际学校。让我们家校联合起来,以日以年,理解生命的奥秘,与孩子一起成长。(全文完)(强烈推荐,当当网有售)水仙花课程,晨诵也可以如此美妙!特别推荐《玩游戏,学数学》系列著名数学特级教师王志江团队作品基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专业设计尤其适合幼儿园及小学家长、教师看看别人家的老师是怎么帮孩子建构数学观念的一不小心,好妈妈就真的胜过了好老师知父母关键词(点击可进入)自由与放任